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明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明神宗朱翊鈞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鮮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實際上萬歷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兩次最終都是明朝失敗告終。明朝萬曆年間的三大徵,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的統稱,雖然明朝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此時的大明帝國也已是原氣大傷。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寧夏之役。即鎮壓哱拜之亂。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年間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初為遊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亡命。哱拜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明廷特調副麻貴馳援,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播州之役。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3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六月,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朝鮮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大明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3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導致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於是,到了萬曆三大徵之後的短短二十年內,明朝軍事實力尚無完全恢復。努爾哈赤的後金和李自成又乘虛而入,明朝陷於二線同時作戰的危重形勢,勝負之勢易邊。與後金的逐次戰役中,明軍屢戰屢敗,損兵折將。到了大明崇禎末年,明朝甚至在三個月的時間裡組織不起一支象樣的軍隊來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抗衡,使得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打到北京,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象樣的抵抗就結束了大明國祚。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雖然萬曆三大徵等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但是頻繁的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給明朝政府巨大壓力,導致國家財政困難,軍隊戰力下降,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最後明朝的滅亡也與萬曆皇帝有直接關係。所以說,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皇帝的三大徵也算是一個窮兵黷武的例子吧。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三大徵


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謝謝!(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