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說

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今天我們通過朱東潤先生的《張居正大傳》一起來回顧這位救時宰相跌宕傳奇的一生。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朱東潤是我國當代著名傳記文學家,1913年他加入留英儉學會到英國留學,深受西方啟蒙思想影響。

這也使得在《張居正大傳》的創作上,借鑑了西方傳記體裁的寫法,人物事件特點鮮明獨特。

同時參考《張文忠公集》、《明實錄》、《明史》、《明朝記事本 末》、《明史稿》等歷史資料,也使得這本人物傳記具有歷史研究的價值。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大明王朝的中期,國家已經積貧積弱,行將就木。

尤其在武宗時候,安化王和寧王的反叛,雖然順利平定了叛亂,卻也讓王朝元氣大傷。

到了世宗,整日建齋興醮,執政更是偏執專制,使得吏治表面清明,實則社會腐化成風。

就是在這樣危如累卵的僵局中,張居正的出現,讓大名王朝看到了最後的一絲曙光。

那麼,張居正又是怎樣年少成名,一步步走入國家的權力中樞?如何在官場斡旋達到權力的頂峰?又是如何改革吏治經濟,救時局如累卵?最後又為何身後淒涼?

在這本《張居正大傳》都將為你找到答案。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一 年少成名

張居正出生在湖廣荊州衛(今湖北荊州)一個世享軍籍的家庭之中,因曾祖父夜夢白龜遂為剛剛出生的小曾孫起名字張白圭。

當白圭小朋友二歲的時候,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龍湫,正在讀孟子,他在旁跟著聽,龍湫和他開玩笑道:"孩子,不要誇聰明瞭,要認識'王曰'二字才算本領。"

又過了幾天,龍湫讀書的時候,乳母和小白圭又來了。龍湫把他抱在膝上,要他認"王曰"二字,他居然真的認識。

因此小小年紀就得到神童的名稱。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五歲入學讀書,十二歲,參加當地生員考試,荊州府知府李士翱看見這位十二歲的少年,認為白圭兩字不妥,替他改名居正。

同時又將張居正推薦給荊州的學政田頊。

十二歲的張居正以試題"南郡奇童賦",打動了湖廣學政田頊。

十三歲又到得顧璘賞識,到了十六歲因通六經大義張居正得中舉人

這讓他在荊州府很有一些聲名。

並同時成為了遼王朱憲節的玩伴,可是這樣的關係並沒有讓張居正得到優待,反而因為遼王母親時常用張居正打壓朱憲節,讓遼王對張居正懷恨在心。


最終這種恨意被髮洩在祖父張鎮身上,導致祖父身亡。

最疼愛張居正的祖父去世了,可張居正並未因此而和遼嗣王鬧翻,反而表面十分親近,甚至在賦閒在家時和遼王往來密切。

遼王更是毫不避諱的帶著張居正出入封地,卻沒想到這一切行為都被張居正暗暗收集,三十年後遼王以造反之名被廢為庶人,張居正終於為祖父報了仇。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張居正的心機深沉和隱忍,而這一性格在他邁入仕途,深耕官場的日子中,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二 官場斡旋,進退有度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張居正進京參加會試,然後又參加殿試,並且中了二甲進士。

這一年,23歲的張居正進入翰林院做編修,開啟了自己的為官之路。

此時大明朝的內閣卻並不太平,現任首輔嚴嵩和前任首輔夏言正在進行著激烈的奪權鬥爭。

明世宗崇尚道教,行為荒誕,甚至讓臣子穿道袍戴花冠上朝。每日齋蘸,便讓人寫祭祀的文章,被稱為青詞。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而嚴嵩就是青詞寫作的翹楚,更是憑藉一手好青詞鬥敗了自己的政治宿敵夏言。成為了獨攬內閣的第一權臣。


正是在這樣的權力環境中,張居正參與到了大明王朝的公務員隊伍。


以後的仕途裡他又親身經歷了嚴嵩和徐階的鬥爭,徐階和高拱的鬥爭,並且親自參與其中的自己和高拱的鬥爭。


這一次次的權力爭鬥,也讓張居正看到了明朝吏治的冗繁和腐敗,為以後他登上權力頂峰後的改革埋下了伏筆。

可是在此時,朝內鬥爭不斷的同時,邊關也外患嚴重。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從開國到世宗,百餘年間大明邊患問題從未停止。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北方的韃靼。

在張居正入翰林院做編修的第四年,韃靼發動了對大明的大規模戰爭,史稱庚戌之變。

面對這次外患,嚴嵩的態度是主和,他對嘉靖皇帝說


"這是一群惡賊,皇上用不到操心。"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而主戰派的徐階則表示


"軍隊一直駐到北京城外,殺人和切草一樣,不僅是餓賊了。"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在這一爭論的結果中,徐階勝利了,丁汝夔取得了對韃靼戰爭的全勝,可是最終的結局,卻是韃靼退兵功臣被下獄。


丁汝夔就這樣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這次對韃靼的戰爭,也讓張居正認清了兵備是怎樣地廢弛,而好的邊備是怎樣地重要,以及應付韃靼的對策是怎樣地急迫。


同時他也認清了嚴嵩誤國賣友,對於嚴嵩,確是斷念了。


在張居正政治生涯中第一次站隊,他就在這樣思量中選擇了徐階。


這位大學士不僅僅是他翰林院的老師,也成為了他一生的政治盟友。


從其中也可以看出,張居正,是怎樣的"苟利國家,生死以之"。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即使當時的嚴嵩如日中天,他依然在國家的利益面前巋然不動。


穆宗去世後,大明王朝的未來落在了年僅十歲的朱翊鈞身上。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而歷經了一路艱辛的張居正也在高拱回鄉後成了真正的內閣首輔。


至此,他終於走上了權力的頂峰,開始了為大明王朝續命70年的改革。


三 名垂青史的改革


張居正認定嘉靖年間的廢弛,和隆慶年間的混亂,一切的癥結只是紀綱不振。


所以他入手的方略便是整飭紀綱。


萬曆初年的明王朝政治的內鬥消耗了大量的人才,張居正在整飭紀綱的開始便是十分重視人才的選用。


更是要求三品以上的官員推薦有才之士加以任用,這樣的制度讓很多循吏被任用,大大提高了明朝官場的辦事效率。


在官場吏治考核方面,明朝當時實行的是"京察制度"。


"京察制度"就是四品以上的官員,在朝廷展開吏治考核的時候,需要採取一種"自陳"即主動向皇帝奏請的方式,來向當朝皇帝表示自己是否恪盡職守,嚴於律己。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五品及五品以下的官員即由吏部及督察員會同所屬部門的官員來共同考察。


對此,張居正認為公文政治不能打倒公文政治。


因此,他實行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後一本呈內閣。


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每完成一件登記一件,反之必須如實申報,否則論罪處罰。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進行議處;最後內閣也可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這就形成了以內閣統領監察機構、再以監察機構監督中央六部,並以六部統率文武百官及地方官員,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員考評機制。


這就是張居正改革吏治的核心——考成法。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與已經弊病重重的"京察"制度相比,考成法的實施,讓官員考核制度更透明。


對於考核成績好的官員給予了很大的晉升空間,避免了人才得不到重用。


其中戚繼光和抗遼大將李成梁都是通過考成法而得到重用的。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張居正是一個典型的實幹政治家,因此他知道,精神政治只能治理表徵而不能治根。


一個國家要強大富足,就一定要發展經濟,這才是治根的良方。


為此,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所謂一條鞭法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可是隨著明代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日益資本化,土地兼併也逐漸加劇。


地主豪強,勾結官府,強佔農民的土地,並運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來逃避相應的賦稅。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針對這樣的問題,張居正首先做的就是清丈田地。


畢竟國庫的主要收人是田賦,惟有對田賦有把握,才談到整理財政,才談到富國。


為表決心,張居正帶頭對自己家的田地先進行清量,並且對於拒不服從的大地主進行嚴罰處理。


在張居正的堅決態度之下,清丈田地的到了較好的結果。


而由地方當局整理田賦收入,除去規定截留作為地方經費者以外,一概呈報中央,再由戶部統籌,作為國防的經費的做法也使邊防軍費也變得充裕,為鞏固邊防提供了支持。


正是在這樣經濟實力的支持下,使大明王朝在對北方邊患和東北邊患問題時,能夠一鼓作氣解決掉這兩個麻煩。


邊防難得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明朝當時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貿易繁榮,對白銀的需求量很大。


張居正在一條鞭法裡明確規定稅收只收白銀,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國家的貿易發展。


張居正的政治和經濟改革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到了萬曆十年,太倉的已由穆宗時的虧空二三百萬兩,變為存銀四百萬兩。


糧食可供以後數年之用。


然而,再輝煌的烈日也有落山之時。萬曆十年,即1583年,一代名臣張居正也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四 肱骨歿,大廈傾


張居正死後,他的變法改革並沒有被延續下去,反而被萬曆皇帝全盤廢除。


這位被張居正一手扶植長大的小皇帝,為何在張居正死後如此憎恨他。


其中的原因可以說是張居正教育的失敗。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秋功過任評說!


在對待萬曆的教育中,張居正和遼王朱憲節的母親很有幾分相似。


他對待小皇帝很嚴厲,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著很大程度磨滅了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天性。


甚至對於張居正,萬曆是有一點點害怕的 。


長久的壓抑過後,勢必是猛烈的爆發。


所以當張居正一去世,這位少年皇帝的恨意便藏不住了。


同時,張居正變法的內容對於貴族和大鄉紳的利益的削弱是很明顯的。


這些人在張居正死後都積極上書要求恢復舊制,同時對於張居正生前跋扈的事情加以詬病,加深了萬曆對張居正的恨。


無論在身後如何被對待,張居正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他在生前把他一生的熱情全部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國家。


在他第一次在政治的漩渦中打轉,被迫回鄉休假時, 他對於政治的認識,就是隻有把握,沒有放棄;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只有犧牲,沒有畏縮。


而他與政治是註定要一生相伴的。


他熱戀政權,一直到臨死的時候,沒有一天放下。


然而他底熱戀政權,主要的還是為的國家。


他犧牲朋友,遺棄老師,乃至阿附內監,只要能夠維持政權的存在,他都做得。


因為維持自己的政權,便是報國的機會。


他十九年不曾看到父親一面,父親死了,不奔喪,不丁憂,不守制,不顧一切人底唾罵;


政權是他惟一的戀人,政權是他報國的機會。


"欲報君恩,豈恤人言!"


張居正曾這樣大聲地吼著。


離開了張居正的大明王朝,再一次風雨飄搖,可這一次,再也沒有一個為這滿目瘡痍的濁世開闢新天地的張居正了。


這位救時宰相的一生,是功是過,都任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