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免遭霍光、張居正、鰲拜的下場,全虧這個人

綜合來說,諸葛亮輔佐十餘年的劉禪,他當然是有各種毛病的。比如好色,貪圖享受,晚年更寵信宦官黃皓。按照陳壽的評價,就是一張白紙,諸葛亮輔佐時就能好好幹(其實是啥都不幹),諸葛亮不在了國家就一日不如一日。不過,劉禪肯定不是通常意義上那種不明事理,不知好歹的昏君,更不是殺人如麻,殘忍血腥的暴君。這位看上去渾渾噩噩的皇帝,其實心裡透亮。他什麼都很明白,知道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壞,也知道怎樣確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

能有這樣一個皇帝,至少對蜀漢老百姓未必全是壞事。至少他們還享受了幾十年政治清明的生活。

至於最後264年鄧艾兵臨城下,劉禪聽從譙周的話不戰而降,還在投降後進行“樂不思蜀”的表演,這些,更像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手段。我們當然可以拿他親兒子北地王劉諶的壯烈殉國做對比,指責他毫無氣節,愧對父親和諸葛亮。但是,至少這確實是劉禪自己想要的。

諸葛亮免遭霍光、張居正、鰲拜的下場,全虧這個人

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樣一個皇帝,也還挺不錯。

諸葛亮當政的時候,劉禪年齡還小,不過相當於今天高中畢業生的年齡。他父親劉備親自任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還要求他“以父事之”,劉禪自然是完全放權給諸葛亮,自己啥都不管。

這裡需要多說一句,《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230年的第四次,按歷史是魏延、吳懿率領的,諸葛亮並未參加。但演義則寫諸葛亮活活氣死曹真,八陣圖大破司馬懿,眼看勝利在望,要奪取長安。這時候為了無法收場,只好寫劉禪聽信讒言,害怕諸葛亮要造反,將諸葛亮召回,從而使得北伐功虧一簣。這讓不少讀者氣的吐血的段子,其實全羅貫中的虛構。歷史上,以當時諸葛亮的權力地位,如果真的到了這種關鍵時刻,劉禪根本不可能強行將其召回。羅貫中這個段子,其實既抹黑了劉禪,也侮辱了諸葛亮的君臣關係。

當然,劉禪畢竟是血氣方剛的青年。作為一個皇帝,他身上肯定有對權力的渴求,不可能完全心平氣和地去給人當傀儡。而諸葛亮的風格,又一向是事無鉅細,全部包乾,連自己屬下的活兒都恨不得事必躬親,更別說給劉禪留下權力。《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諸葛亮公然揚言皇宮和丞相府應該一體操作,這是赤裸裸提醒劉禪別亂插手。

劉阿斗坐在君位上閒得無聊了,看丞相忙的廢寢忘食,也會發幾句牢騷:“政務大事都是歸諸葛丞相的,朕只負責搞祭祀。”不過,也就僅限於牢騷而已,並沒有實質性的對抗。劉禪對諸葛亮,主要還是全面的支持和信任。他的這種不滿,其實類似兒子在反抗父親,或者學生在反叛老師。

諸葛亮免遭霍光、張居正、鰲拜的下場,全虧這個人

當然,千萬別小看這種對抗情緒。少年皇帝同輔政大臣的關係,在歷史上往往鬧出大沖突來。比如一千多年後,明朝的第一名臣張居正,也是以首輔的身份輔佐萬曆皇帝,君臣之間關係一度甜蜜到了極點。可是到萬曆五六年後,皇帝權力慾望逐漸增長,對張居正的猜疑和反感也在加深。等到萬曆十年張居正一去世,皇帝立刻接受了政敵的攻擊,將張居正滿門抄家,甚至餓死了十多個家人,尊號也全部褫奪。其實張居正的攬權並不如諸葛亮這麼極端,諸葛亮的才能也未必勝過張居正。兩者死後的榮辱差別,一方面因為諸葛亮在道德上遠比張居正清廉和公正,另一方面也和劉禪的胸襟氣魄遠勝過萬曆皇帝大有關係。

諸葛亮免遭霍光、張居正、鰲拜的下場,全虧這個人

在公元223年這個時候,諸葛亮打心眼裡究竟如何看待劉阿斗,是真覺得他聰明伶俐,還是暗自感嘆他是個草包僅僅表面上客氣敷衍,現在我們當然不得而知。

唯一能肯定的是,無論劉阿斗是賢是愚,諸葛亮都將兢兢業業地輔佐他,渡過自己人生中的最後十餘年。

因為這是他對劉備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