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專家:看了明神宗所作所為,你也會這樣認為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專家:看了明神宗所作所為,你也會這樣認為

長久以來,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史學界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句話不是近代史學界,而是清朝人在重修《明史》時發出了感慨,因此有很大的參照借鑑意義。

大家都知道,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而明神宗朱翊鈞則是明朝第14位皇帝。萬曆皇帝繼位時,剛滿9歲,內廷是親生母親李太后主持大局,外朝先是高拱為首輔,後來則是張居正擔任首輔兼帝師。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專家:看了明神宗所作所為,你也會這樣認為

在萬曆皇帝登基時,明朝是一個泱泱大國,國庫殷實,“帑藏充盈,國最完富”,“太倉積粟,可支用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兩。”在張居正病逝前,他對小皇帝嚴格要求,同時厲行改革,開源節流,使得國家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然而,由於張居正的教育過於嚴格,使得萬曆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報復心理。當張居正在萬曆十年病死後,朝廷的改革風氣也蕩然無存。萬曆在位長達48年,可近30年不上朝,史稱“萬曆怠政”。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專家:看了明神宗所作所為,你也會這樣認為

有人說,萬曆雖然近30年不上朝,即便是出現了“六不做”(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也實現了“萬曆三大徵”(寧夏戰役、朝鮮戰役、播州之役),因此萬曆的貢獻是大大的。

“萬曆三大徵”確實值得青史留名,可並不能掩蓋他所犯的錯誤。萬曆皇帝最大的過失就是四個字,“化國為家”。在將官員抄家時,萬曆將所有財物都充入宮廷內庫,而不是國庫。每當大臣上表阻止時,萬曆總會說,“朕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專家:看了明神宗所作所為,你也會這樣認為

萬曆花錢如流水,比如一年用在吃飯上的花費,就高達30萬兩。這些還不夠,萬曆要修建最奢華的陵墓。對了,萬曆皇帝的定陵1956年被髮掘,裡面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地宮的修建更是豪華,整座陵墓耗銀高達800萬兩。

如此大肆揮霍,萬曆需要大量的銀子來支撐,於是各種搜刮銀子的方法層出不窮。明朝最重要的國庫是太倉庫、太僕寺庫等,其中太僕寺庫的存銀原本是用於給軍隊購買軍馬,結果也被萬曆皇帝挪用。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專家:看了明神宗所作所為,你也會這樣認為

萬曆的奢華生活,是建立在老百姓沉重賦稅的基礎上的。於是,萬曆死後不久,陝北就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再後來,崇禎皇帝成為了最大的背鍋者。由此可見,“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