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三國時期孫權在末年是被打上殘暴之君標籤的,屢屢對江東士族下手,尤其是默認挑起了兩宮之爭,對於這位東吳大帝為何晚年會變得如此,我們以後討論,今天主要來說一個人,陸遜,這位活躍於孫權執政時期的東吳眾臣,最終因為“摻和”了兩宮之爭而給孫權“罵”死,有人也是說陸遜活該,孫權太過忌憚於陸遜的勢力,所以有意逼死了陸遜。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個人覺得,陸遜作為東吳出將入相,權勢更是達到了當時東吳朝堂之上無人可超越的一人,他絕對是孫權寵信的重臣,如果說孫權是忌憚陸遜的話,陸遜根本就混不到高位。

想要了解孫權和陸遜的關係,就必須要說孫氏和陸氏的世仇關係,在孫策崛起之前,依附於袁術之時,給孫氏陸氏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後漢書.陸康列傳》時袁術屯兵壽春,部曲飢餓,遣使求委輸兵甲。康以其叛逆,閉門不通,內修戰備,將以御之。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政康,圍城數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陸康是陸遜的從祖,《三國志.陸遜傳》袁術與康有隙,將攻康,康遣遜及親戚還吳。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也就說當初孫策受袁術派遣,強攻廬江城(陸康當時是廬江太守),在開戰前,陸康將族人送還江東了,而在此孫策和陸康之間的戰爭中,雖說陸康不是被孫策所殺,但是畢竟是因孫策攻城引起,加上陸氏族人在逃亡之路上有慘死了一半,這可以說是血仇了,那些親眼看見自己親人死在自己身邊的陸氏族人,會如何看待利用殺伐統治江東的孫氏集團?

在孫權剛剛從死去的哥哥孫策手中接過江山之時,他前期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攏江東士族,這其中就包括陸氏宗族,《三國志.陸遜傳》權以兄策女配遜,數訪世務......以為帳下右部督。這也是後來很多人說孫權忌憚陸遜的一個原因,因為陸遜是孫策的女婿,是不是會幫助孫策這一支後代奪權呢?個人覺得這是想多了,本來這就是孫權拉攏陸遜的一種手段,同時陸遜為人穩重,注重大局,又是較早就被孫權拉入自己賬下的,他會為了自己的妻子去扳倒孫權,弄得東吳大亂?如果陸遜這有這心思,那就和三國志中對他評價

“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完全背道而馳了。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話說回來,因為當時陸遜是陸氏家族的代表,孫權也算是勉強用拉攏陸遜的辦法,表面上獲得陸氏的支持,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兩家的世仇不是那麼容易化解的,血海深仇想要化解必要的條件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可能要花幾代人的時間才能彌合傷痕,不然你讓經歷過那段記憶的陸氏族人去原諒孫氏,太不現實,也太不講理了。

當時陸康的兒子陸績對孫吳就有些反感,陸績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熟悉,《二十四孝》中就有“陸績懷橘”一事,所謂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橘,遺母事堪奇。孫策活著的時候,和身邊重臣探討亂世當以武治平之,在場的陸績就嗤之以鼻,《三國志.陸績傳》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本來嘛,聽孫策這話,是不是在說曾今攻廬江城,間接害死陸康也是合理的事情了,該對陸康之死負責的是這亂世,陸績怎麼能忍,而且孫策算是他的殺父仇人,這個死結是打不開的。

陸績死前,也是預言了天下一統的局面,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嗚呼悲隔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他自認是漢臣,而且所預言的天下一統,也指的不是孫吳,而是漢室正統或者是代漢者,陸遜和陸績對孫吳政權的不同態度也是陸氏族人對孫吳的態度代表,有支持有反對,而且支持者中也不乏面對現實之人存在,總之兩族之間的仇恨需要時間去化解。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那麼孫權晚年“罵”死陸遜是因為忌憚陸遜其個人所代表的實力嗎?其實不然,孫權看重的是陸遜的為人,陸遜是貨真價實的社稷之臣,不會因為私利而做出不利於國家行為的東吳忠臣,像陸遜這樣的人,孫權巴不得越多越好。

陸遜是在荊州之戰時被孫權推到前面的,在孫權呂蒙制定了麻痺關羽偷襲荊州的計劃後,呂蒙稱病回都,孫權詢問呂蒙誰可以代替他表面上執掌前線軍事,呂蒙推薦了陸遜,這也正和孫權之意,《三國志.陸遜傳》

權乃召遜,拜偏將車右部督代蒙。要知道當時陸遜也就是在討伐山越叛亂的時候有些功績,其他沒有特殊表現。

陸遜在這次“詐騙”行動中也是充分扮演好了自己角色,可以說當時陸遜是最適合的人選了,既有能力,表面上有足夠的弱,陸遜上任後也會有心機的給關羽寫信,狠狠的誇讚了關羽一番,《三國志.陸遜傳》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都把關羽比作兵仙韓信了,把關羽捧得足夠高,也把自己放得足夠低,打到了麻痺關羽的戰略意圖。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在襲擊荊州的戰役中,陸遜也是被委以重任,也就是去斷關羽退回益州的歸路,《三國志.陸遜傳》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

這裡要注意的是,陸遜當時是被孫權委任宜都太守,宜都是劉備所立,意味事宜建都,是荊州通往益州的必經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的宜都太守是孟達,如果說荊州之戰時,駐守宜都的還是孟達,應該不會棄城而逃,讓陸遜輕易奪取,在陸遜招撫宜都附近城池時,孫權也是給予了陸遜授權,代替自己招降各部,在荊州之戰中,陸遜就已經表現出了文武全才之能了。

不過在呂蒙病逝後,短暫代替呂蒙地位的不是陸遜而是朱然,《三國志.朱然傳》虎威將軍呂蒙病篤,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硃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為什麼當初麻痺關羽的時候,呂蒙推薦的是陸遜,而臨終前又推舉的是朱然呢?想要說的是朱然算是和孫權從小玩到大的,是發小關係,但呂蒙最後沒有推舉陸遜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主要還是因為陸遜軍功不足,加上為人溫和,難以駕馭前線將領,相對來說,朱然的確是要比陸遜更適合,因為當時荊州初得,在軍事上需要穩定。

但是面對劉備大軍東來,孫權最終委以重任的還是陸遜,陸遜也是從此掌握了吳軍的軍權,逐步走向權勢巔峰,《三國志.陸遜傳》當御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這就是呂蒙死前所擔心的,陸遜沒有足夠的軍功壓制眾將,但是夷陵一戰,陸遜給自己在吳軍中打下了威望,孫權也是樂見其成,畢竟陸遜是他一手培植起來的武將。

在夷陵之戰後,陸遜則全權處置和蜀漢的聯盟事宜,《三國志.陸遜傳》備尋病亡,子禪襲位,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陸遜辦公場所就有孫權的印信,陸遜可以自行蓋印發送,這是對陸遜絕對的信任,此時的陸遜雖然在官職上還沒有做到出將入相,但是武能退敵安邦,文能連蜀抗曹,當時的東吳還有第二人嗎?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譎魏大司馬曹休,休果舉眾入皖,乃召遜假黃鉞,為大都督,逆休,在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被委以重任,意圖重創曹軍,也正是有了此戰的勝利,孫權才有資本稱帝,曹魏在石亭戰敗後20多年才在東線發動對東吳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陸遜此戰也算是一戰定江山,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將領出徵,都是假節鉞,但是陸遜是假黃鉞,黃鉞是古代帝王所用,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黃鉞的稱號,寓意代替君主出征,可以自行斬殺節將,是最高的授權方式,東吳僅此一例。

《三國志.陸遜傳》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是歲,權東巡建業,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徵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

孫權稱帝后,特意給陸遜增設了上大將軍一職,位在三公之上,就像是後來李世民被冊封的天策上將,孫權給予了陸遜最高的榮耀,在東吳無人可超越,而且這不是虛職,在孫權巡視建業,為遷都做準備的時候,陸遜是留守武昌,執掌全國軍事的,同時還掌握荊州及豫章三郡之地,那幾乎就是吳國一般的領土,在那段時間,東吳完全可以實現兩都治國,也就是建業和武昌,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陸遜實現了實打實的出將入相,在實權上已經成為東吳的二號人物,還是孫權一手扶植上來的,沒有絕度的才能和忠心,陸遜會被孫權如此重用嗎?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想知道當時陸遜的權力有多大嗎?陸遜是在赤烏八年二月死的,在選擇誰來代替陸遜這個問題上,孫權想了有多久,足足一年七個月,19個月,赤烏九年九月,《三國志.諸葛恪傳》會遜卒,恪遷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

要注意的是,諸葛恪只是形式上繼承了陸遜的地位,在權力上和陸遜差得太遠了,《三國志.吳主傳》秋九月,以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車騎〔將軍〕硃然為左大司馬,衛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鎮南〔將軍〕呂岱為上大將軍,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相當於是5個人分割了陸遜的權力,如果說孫權是有意除掉陸遜的話,他不會在陸遜死了之後,拖了將近兩年才確定代替陸遜的人選,反倒是陸遜意外離去,給孫權一個措手不及,拖了這麼久才找到5個人一起取代了陸遜的職權。

至於有人說陸遜自己不長眼,捲進了兩宮之爭,但是陸遜在很早的時候就表態過,不摻和到這件事當中,《三國志.陸遜傳》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

。所以說在暨豔案、隱蕃案、呂壹案中受牽連的人中沒有陸氏族人,他只是因為替太子說了話,引起了孫權的不滿。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籓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這是不是陸遜捲入了兩宮之爭呢?個人覺得這算,而且還是主動的,但是不同的是,別人為的是私立,陸遜為的是國家利益,本來太子就是國之儲君,不能輕言廢立,陸遜作為朝中重臣,有責任站出來提醒孫權,如不是有必須非要廢掉太子的理由,就應當以保護太子為主,保住了太子就是保住了孫吳的江山,這沒什麼可質疑的。

遠得不提,袁氏集團是因為什麼敗的,雖說官渡之戰主力損失,但是袁氏集團最終是敗在內部分裂,源頭就是袁紹有廢長立幼的想法,那麼孫權想要廢掉太子,是有步袁紹後塵危險的,陸遜必須站出來力諫,如果說這個時候陸遜還選擇默不作聲,那才是不對的。

而孫權“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也不能說他太無情,孫權是一直很寵信陸遜的,不然陸遜也不會有如此權勢,但是孫權陸遜在這件事情上存在信息不對稱,《吳錄》太子自懼黜廢,而魯王覬覦益甚。權時見楊竺,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

孫權是有意逼死陸遜?別逗了,陸遜死後,這件事孫權拖了19個月

孫權想要廢掉太子,這件事本來是很隱秘的,只要少數人知道,而陸遜卻在自己尚未公開表露的時候上書保太子,這讓孫權很氣憤,陸遜是通過什麼渠道得知這件事情的?如果說是孫權在朝堂之上提出廢太子之事後,陸遜在保太子,孫權也就不想那麼多了,但是陸遜上書的時間節點很特殊,孫權派人訓責陸遜也是很正常的,那個君主遇到類似的事情能不氣憤,只是孫權想不到,陸遜因此氣憤而死。

所以總的來說,孫權沒有忌憚過陸遜,反而是一支扶持陸遜走向權勢巔峰,陸遜結局雖然有些悲慘,但不是孫權有意為之,也不是什麼蓄謀逼死了陸遜,如果說陸遜這樣忠於孫吳的士族,孫權都不能放心任用,那麼孫吳在江東就真的一點根基都扎不下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陸遜傳》《三國志.陸績傳》《三國志.諸葛恪傳》《三國志.朱然傳》《吳錄》《後漢書.陸康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