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导言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以项羽带领的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最终竟以失败告终。就项羽本身而言,失败的原因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一句话可以得知。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以兵家眼光对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项羽若能忍耻东渡,返回故乡,还可能卷土重来,再建西楚霸王的功业。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但项羽失败难道仅仅是杜牧诗中的“卷土重来”?亦或是项羽最后的呐喊“天之亡?在我看来,项羽的失败绝不是卷土重来、之亡这么简单,他自身的原因注定他失败的必然性。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们仅从人物细致的刻画入手,就可以窥探到项羽是如何把优势转为劣势,最终自刎乌江。

在鸿门宴上,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内各有三种代表人物。但两位集团首领对待自己的三种代表人物却表现了不同做法与态度,这些就暗示了项羽必败,刘邦手握天下。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缓气氛,赴鸿门

公元前206年暴秦终于灭亡,进入咸阳受降的不是率部与秦军主力血战的项羽,而是刘邦。愤怒的项羽亲率四十万大军攻破函谷关,驻扎在新丰鸿门(今西安临潼新丰)与率十万军队屯兵霸上(西安东)的刘邦形成对峙,火并一触即发。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鸿门宴

“我在前方冲锋陷阵,你在后方趁火打劫”,项羽的愤怒可想而知。而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的一句话更是火上浇油,曹无伤见项羽势力强大,告密项羽:“刘邦一心想称王关中,派人守住函谷关,使子婴当宰相,然后就可以占有秦宫室所有的珍宝。”项羽听到这句话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歼灭刘邦的军队。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刘邦得知后的反应是:十分恐惧,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而此时项羽叔叔项伯的出现无疑为刘邦赴“鸿门宴”搭起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项伯是谋士张良的好朋友,他偷偷跑到刘邦军中通知张良逃跑避难,张良把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为了拉拢项伯,和项伯订了姻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所以刘邦亲赴鸿门不是冒失前往,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一以“宴”做幌子,缓解和项羽的紧张气氛;二是项伯回到项羽那里就开始替刘邦辩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两点给项羽一种错觉:刘邦是一个胆小怕事、胸无大志的人。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乌江亭

三种人物命运,尽窥天下谁主沉浮

  • 泄密者

1.项羽一方的泄密者是楚左尹项伯,此人乃是项羽季父。他在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夜驰入沛公军”

,将此重大军事机密泄漏张良,再由张良告知刘邦 ,对此刘邦做了充分的充分准备。刘邦对待这个泄密者,首先是 “得兄侍之”,接着“约为婚姻”,极尽拉拢,使其为自己服务,从鸿门宴项伯的表现来看,刘邦绝对赚了。

刘邦是如何对待给自己出主意的人呢?当张良问项羽是谁出的“关中王”的时候,刘邦轻描淡写一句话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

意思是有个小人劝我说:“把持关口不放入诸侯,可在秦地称王”。而对出主意“王关中”的人,就连最信任的张良他都只是这么简单的回应,何况自己的敌人呢?

这样做既可以取得下属对他的信任,也可以让他在此后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得到下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倾心辅佐,这是一个政治家该有的笼络手腕 。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影视剧项伯

2.刘邦一方的泄密者曹无伤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刘邦一句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隙。”就很轻松地让项羽说出了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样的话。对自己如此重要的人,居然没有一点保护他以备后用的意识,看似直率,实则鲁莽,缺乏一个政客应有的心机。

探究项羽如此轻率的根源 ,应该还在于对刘邦的轻视,范增有言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项羽却如此轻视 ,实在是无识人识事的能力,试想谁还会为他私泄军情呢!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刘邦绘像

  • 泄密者结局
  1. 刘邦对待自己的泄密者是干脆利索 “立诛杀曹无伤”。
  2. 项羽对泄密者项伯,先是不怀疑他为何要替刘邦说话,后是在项庄舞剑刺沛公,项伯“翼蔽沛公 ”时视而不见,因项伯一句“因而善遇之”的建议,最终放虎归山。

将项羽对待自己的叛徒与敌方泄密者的做法与刘邦做法相比,他天真、愚钝,给项羽泄密的人如此不幸,背叛项羽者如此幸运,那他的谋士范增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虞姬

  • 谋士
  1. 范增之于项羽,正如张良之于刘邦。刘邦在准确把握形势的前提下,对张良言听计从,极大地为张良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善于纳谏的优秀品质和超强的预见能力。

2.但多才、多谋的范增却怀才不遇,处处碰壁 。他认为刘邦 “志不在小”,不仅是看到刘邦的天子之气 ,而是一向贪恋财货美女的刘邦 ,居然在进入关中之后秋毫无犯,既然志在天下,又岂会在意区区关中的金钱和美女呢?

执着如范增 ,宴会之上他看出了项羽的犹豫,举起所佩玉块,多次示意项羽快下决心,但项羽视而不见。面对项羽的妇人之仁,范增毅然决定让项庄舞剑助兴 ,借机刺杀刘邦。不幸的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范增计划再度落空 ,直至樊哙出现,局面彻底被扭转。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正如刘邦所言,项羽败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项羽的这些举动看似光明磊落,宽宏大量,实际上是政治无知的表现,其失败是可预见的。

  • 勇士
  1. 《鸿门宴》中对刘邦勇士樊哙的描写较多 ,对项羽勇士项庄的刻画极为简单。项羽对这两个人的态度也是十分不同,当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帐的时候,勇猛项羽竞也 “按剑而跽”,做出了防备的动作 。在樊哙一番义正辞严的指责之后,项羽先是赐酒,继而赐肉,完全被樊哙的语言行动气场征服 。项羽尴尬地只说了一个“坐 ”字,一个“坐”字写尽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 、糊涂,缺乏政治手腕。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一直在配合樊哙完成解救刘邦的任务。如果说他对樊哙有三分惧意,七分尊重的话,那对自己的勇士则是完全无视。项庄不勇吗?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就接受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刘邦的任务;要命的是,这个任务不是最高领导人分配的。也就是说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可能被项羽处罚。

我想,把项庄换到樊哙的位置上,他也有为领导人闯军帐的勇气 ,何况那还是自己堂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应受到尊重的勇士,在为项羽争取最后的机会时,项羽却任由项伯护着刘邦,助敌而不助己的领导者,焉能不败?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在宴会中,刘邦逃席,让张良留谢,项羽竟然对刘邦的逃席没有任何反应。我们再把镜头对准刘邦 。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之际 ,他早已如坐针毡 ,借 “起如厕 ”之际而“招樊哙出”,布置脱身方案。精明的刘邦脱身离开的手段太高明了。

先看他选择的善后的人选,留下善后的是何许人也 ? 张良也 。此人智勇双全 。他“独去”之时交代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 。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影视剧《楚汉传奇》

他自己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还令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员大将“持剑盾步走”。安排得甚为周密,就是万一范增的追兵来了,没有马的四员大将只能转身拼死力战 ,成为刘邦最好的一道屏障 ,而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的项羽注定为此付出代价。

从《鸿门宴》一文中的人物窥探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结语

项羽集持勇攻伐、刚愎自用、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悲剧性格于一身,最终他自刎乌江,西楚霸业功亏一篑;处处示弱的刘邦从叱咤风云的项羽面前捡得一条性命,最终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可以说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分水岭 ,因为这不是一场“宴”的事情,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每次观看影视剧或者读史书的时候,往往更加崇拜项羽的豪情霸气,干净纯粹;憎恶刘邦圆滑狡诈,小人姿态。西楚霸王项羽最后的愤怒和无可奈何在这首歌中尽显其中,毕竟权利的追逐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强者对强者的欣赏,更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