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1864年7月29日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曾几何时,太平天国也是将星璀璨战斗力爆表,然而建都之后的太平天国内部统治阶级开始不思进取,相互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最终酿成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尽管有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后期中流砥柱,又将太平天国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但时过境迁,那时的局势已不能和当初相比,陈玉成牺牲后,太平天国西线战场已基本崩盘,湘军曾国荃部在1862年5月30日进抵雨花台,并扎下大营围困天京。而在东线战场,李秀成在后期疲于奔命在天京和苏常之间,不断受到东线淮军、西洋干涉军,还有孝陵卫地区湘军的攻击。

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眼见太平天国形势每况愈下,东线苏州又已经失守,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忠王李秀成在1863年年底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让城别走”的想法,按照李秀成的观点,当时的天京城已处于绝地,如果不走,就一定会死在这。

“京城不能保守,曾帅兵困甚严。壕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若不依从,合城性命定不能保。曾帅得尔雨花台,绝尔南门之道,门口不能行走。得尔江东桥,绝尔西门不得出入。得尔七桥瓮,今在东门外安寨,深作长壕,下关严屯重兵,粮道已绝。京中人心不固定,俱是朝官,文者多,老者多,小者多,妇女者多,食饭者多,费粮费饷者多。若不依臣所奏,灭绝定矣。”


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曾经在太平天国任职的英国人呤唎在其撰写的《太平天国》一书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那是人所共知的,当忠王确信英国决定坚持向他的人民进行战争的时候,同样也感到他们无力同外来强国对敌的时候,他在这种情况下立刻决定了最好的军事转移,即使全部放弃所有易于出入的领土,退兵到内地去,那里英国的敌对行为既不能影响他们,而清朝军队也不能妨碍他们的作战,不能阻止他们相应而至的强大,或阻碍他们将来的兴盛。我在同忠王分别以前,曾亲自列席过几次讨论以上计划的会议,每个到会的领袖都全场一致地同意这个计划。”

那么,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摆在李秀成和洪秀全面前的,其实有三条路,而且各有利弊。

第一条:渡江北进,联合捻军

当时天京周边的情况是,雨花台附近有曾国荃的2万湘军。他们在不久前刚刚顶住了李秀成和李世贤十几万人马的进攻,固然是湘军各个奋勇,但战斗过后,湘军也是精疲力竭急需休整,如果乘敌人疲惫之机,果断出城渡江北走,过江之后去找捻军,两部汇合共图中原,局面或有改观。但问题是这条路受到的限制太多,第一就当时的太平军和捻军关系来说,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捻军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和指挥机构。其次,1863年3月,捻军的大本营安徽亳州雉河集被僧格林沁攻下,捻军后期的活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还有陕西一带,离南京较远,

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第三,太平军如果想渡江,必须要坐船,而当时的长江里,湘军主力在彭玉麟的带领下,已经进泊到金陵的护城河河口,太平军如果想渡江,就一定要有水军保护才行,或者至少渡江的部队要么速度快,要么能有抵抗湘军水师骚扰的的能力,否则的话,很有可能江还没渡完,就被歼灭了。第四,太平军南京守军太少,有战斗力的人不多,非战斗力人员太多,容易拖累部队。据《李秀成自述》中所讲,天京保卫战期间,城内守军“不过万余人,能守城者不过三四千人。”如此少数的战斗部队,不但要掩护那些朝官、文者、老者、小者、妇女,同时还要担负阻击追兵的重任,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渡江北进,虽不失为一条选择之路,但执行起来困难不小。

第二条:退走湖州,图谋闽浙

既然水陆走不成,那就只能走陆路。在陆路方面,苏州已于12月初失守,此时的东线战场太平军还保有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区,以一部兵力接应天京守军突围,突围后走东南方向,去湖州,然后图谋闽浙。这一路也不保险,首先东线战场此时已经十分不利于太平军,太平军不但要和淮军作战,而且还要和外国干涉军作战,太平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都不能和对方相比。其次,长三角地区可迂回的空间太小,而且经过三年多的战乱,这一地区被破坏的相当厉害,不利于太平军坚持发展。

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第三,左宗棠此时已坐镇浙江,太平军东有李鸿章,西有曾国藩,此时再来个左宗棠,太平天国的压力可想而知。第四,闽浙地区多山地丘陵,而且背山面海,一旦清军将通往内陆的通道封锁,并步步压缩太平军活动空间,太平天国只能等死了。所以,走苏南,谋闽浙这条路,基本上可以放弃。

第三条:取道江西 北上中原

在天京保卫战期间,江南内陆地区的太平军主要活动在闽浙赣三省交界的地带,如婺源、开化等地,如果洪秀全决定突围,那么首先应将常州守军调回天京,之后,在常州守军的配合下,天京守军向外突击,一旦突围成功,洪秀全带着部队先往溧阳、溧水方向跑,不过有2点要注意,第一常州撤退要尽可能的保密,防止清军尾随而来,其次,天京突围战,要以突然性的方式发起,内外夹攻打湘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洪秀全带着队伍向溧水方向突围时,嘉兴、湖州、杭州、绍兴、余杭等地守军,必须按计划有序的由北向南的一个一个撤退,之后洪秀全带着部队去闽浙赣交界汇合沛王谭星、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他们。

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此时的太平军兵力应不下十万,稍作休整后,全军西入江西,兵临南昌进军赣北,然后渡过长江与由陕西回师救援的扶王陈得才部汇合,两军合兵之后进逼武汉,攻占襄阳,然后或者北上中原,与捻军一起打出新局面,或者继续沿汉水西上,回到陕南,攻占关中,据关守城,图谋巴蜀。这条路线虽好,但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天京守军是否有能力突围,第二,常州守军撤退后如何避免清军的尾随而至,第三,一路撤退的太平军,如何能确保有序的撤退而不至于溃退。所以,这条路线虽好,但要执行起来,必须谋划的非常细致,各部配合的天衣无缝、衔接有序才行。

如果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三条道路,李秀成该走哪个?

综上所述,对于李秀成的“让城别走”战略,以最后一条较为可行。可惜,此时的洪秀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气与胆略,十几年的酒色生活也掏空了他的身体,洪秀全固执的拒绝了李秀成的建议,将太平天国最后一个可行的自救方案给断送了,剩下的就只是灭亡了。

参考书目: 《太平天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