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大學的時候,我特別欣賞一個女同學,因為她擁有一項我非常羨慕的能力。


當我和其他同學還是“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只懂得記錄老師講課的內容,以及順著老師引導的思路進行思考的時候,她的提問和回答,總是能提出合理的質疑,並且質疑在點子上。


每次她發言之後,我對她的欣賞就要增進幾分,她在我心目中,是我認識的人當中少數能算有見解、有洞察力的人。


她能進行高質量的獨立思考, 是因為她具備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實踐,則需要嚴謹的思維邏輯做基礎。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前段時間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引起全國範圍的關注,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奔馳女車主對話4s店高管的時候,瞬間就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一一予以有效還擊。


整個維權過程帶著充滿鋒芒的理性。武器是思維和邏輯,而不是謾罵和攻擊,很多人也很羨慕她的這種能力。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邏輯能力,其實是很多人都想擁有和提高的能力。做讀書公眾號這麼久,我被問的最多問題是:小墨啊,讀什麼書可以提高邏輯思維?


我很為難,理論上所有非虛構類的書籍,都可以提高邏輯思維,我的思維邏輯,就是通過閱讀,不斷地旁觀別人的思考過程,潛移默化地修煉出來的。但我知道,他們問的是立竿見影的那種。


這裡面有一個為難之處,通常純粹講邏輯思維的書比較枯燥難懂,可是按照一般人的尿性,通常既想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又不願意忍受學習過程的枯燥乏味,就像既想擁有不靠中文字幕就能刷英劇美劇,想出國旅行可以流暢用英語對話,而是又不想忍受背單詞、練口語的枯燥乏味一樣。


所以入門書很重要,不能太難,最好能深入淺出,又要完整,能提供系統的思考框架,給之後的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最近我終於找到符合這樣要求的一本書:《學會提問》。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再版11次的批判性思維的經典之作。


01

你是海綿式思維,還是淘金式思維?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說到批判性思維,我們需要先區分一下接收信息時,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是照單全收,淘金式思維是披沙揀金。


海綿式思維像海綿放到水裡的反應,充分地吸收水分。這當然是必要的,我們需要獲取足夠的知識做基礎,才能展開更復雜的思考。


但它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無法對紛至沓來的信息和觀點,做出取捨。一個人只有海綿式思維,高度依賴海綿式思維,最終的結果就是:對自己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甚至看到持相反觀點的文章,看到的時候都覺得都很有道理,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


比如,一篇文章鼓勵消費,告訴你“錢不是省出來的,會花錢才會賺錢,要對自己好一點”;


另一篇認為消費主義是陷阱,鼓勵儲蓄,告訴你“普通人理財的基礎是儲蓄,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消費慾望,存下收入的一部分。同樣收入的人,存錢和不存錢,幾年後生活狀態區別會很大”,你都覺得作者說得對,那你到底是相信“錢不是省出來的”,把錢都花掉,還是開始存錢呢?


什麼叫批判式思考?就是採用淘金式思維處理信息和觀點,先調用邏輯思考,來判斷信息的真偽,觀點的合理性,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式思考呢?因為這個時代信息和觀點氾濫,可是我們卻必須依據各種信息和觀點做出選擇、採取行動。


有時候可能只是判斷一下小紅書的kol推薦的護膚品到底好不好用,該不該買。


比如科顏氏的高保溼霜,這是一款常年暢銷的保溼霜,連我的好朋友都強烈推薦我買,可是我用了卻會刺痛,後來發現很多人都有這種使用感受,售後統一口徑,說是極度缺水引起的。很多人相信了這種解釋,這是海綿式思維。


可是,這是這個說法是真的嗎?那為什麼我用別的補水產品卻不會刺痛呢?我開始搜索更多信息,我看到了專業人士的成分分析,它的防腐劑用的是一種叫氯苯甘醚的成分,這個成分容易產生刺激性,皮膚耐受性差的人,就會灼熱和刺痛。我更相信後一種解釋。這是淘金式思維。


有時候我們的判斷關係到生死。比如得了癌症,是接受醫院的化療,還是相信某某人回去吃中藥,治好了癌症的典型案例,出院回家吃中藥?


這個時候批判性思維就是生死攸關的能力,你是廣泛收集信息,披沙揀金,判斷不同治療方案的風險,形成自己的結論,是看到幾個選擇,六神無主,根本不知道怎麼辦?還是偏聽偏信,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通用能力、底層能力。就像《學會提問》這本書的作者說的:“很難想象這種能力對那個專業領域是派不上用場的,同時這種能力還普遍運用於無數個人抉擇當中。”


說得誇張一點,哪怕是個保安,看到一個可疑人員,他說自己是來小區看親戚的,你也要批判性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


但批判性思考這種能力是有門檻的,比如曾經最困擾我的就是,我看到信息和觀點的第一反應傾向於相信別人告訴我的是真的,沒有質疑的意識,也沒有馬上質疑在點子上的能力。


有時候隱隱覺得不對,可是又說不出到底哪裡不對。所以看到別人一針見血,指出矛盾或不合理之處,我就覺得別人好厲害。


02

批判性思維如果用來做槓精,

就落入下乘了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不過說到批判式思維,有個理解的誤區。一說批判,很多人腦子裡就會浮現一個好辯的人,俗稱“槓精”。


批判式思維當然可以幫我們做一個槓精了,而且是優秀的槓精,《學會提問》這本書教給我們的方法,一定可以幫你把每個問題都問在對方的七寸,如果對方的觀點存在大量邏輯漏洞,你一定可以詰問到對方理屈詞窮。


但是批判式思維用來做槓精,就落入下乘了。


這裡面有個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的區別。


弱勢性批判思維者,思想是封閉的狀態,他們利用批判思維是為了抵制和駁倒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觀點和論述,從而捍衛自己的看法。


一聽到與自己相反的觀點,就覺得是冒犯,是攻擊,馬上像一隻公雞一樣開始針鋒相對,根本聽不進去對方的理由和論述細節。並且相信凡是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都是立場狹隘,而自己是立場公允。


所以經常呈現出一副讓人極其不舒服的目空一切、全知全能的樣子。


他們更在乎的是輸贏,而不是事實、真相和合理性。


強勢的批判思維者,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包括我們自己的主張。他們會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對方的理由和論述細節,他們始終有個想法:有沒有可能我是錯的,或者是片面的?


他們也不會像弱勢批判者一樣,像護崽子一樣護著自己的觀點,他們運用批判性思維來評價和修正自己的觀點,因為就像產品需要迭代一樣,觀點和看法也需要迭代。


他們用成長思維對待自己的初始觀點,隨時準備修正、完善自己的觀點,他們的思想是開放的,因為批判性思維是為了對這個世界形成更成熟的看法,而不是為了把別人全部撂倒。


這也是我越來越不喜歡辯論比賽的原因,因為它把世界一分為二,認為非黑即白,且不允許參與者修正自己的觀點。,


批判性思維不是讓人狹隘和針鋒相對,而是更開放和包容。批判式思維主導的對話,理想氛圍應該是歡迎提問和討論,講道理的人都可以體面又大方地表達異見。


做槓精,習慣性抬槓其實很沒意思,更有挑戰也更有意思的是,你雖然質疑,但是質疑在關鍵的法門上,對方不僅心服口服,還對你的洞察力肅然起敬。


03

牢牢記住論題、結論、理由這個基礎結構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很多人說到邏輯,就頭疼,拿到一堆信息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就像一個不會殺魚的人,拿到一隻魚,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抓住邏輯的命脈,拿魚來做比喻,論題是魚頭,結論是魚尾,理由就是魚肚子,連接魚頭和魚尾。


所謂的邏輯推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論題,根據一些理由,得出一個結論。


那我們怎麼來殺這隻魚呢?


邏輯中的論題、結論和理由,就像句子結構中的主謂賓。


大家都學過語文,應該知道只要抓住這個主幹,無論句子裝飾得多麼長,多麼繁複,我們對句子的理解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我們抓住邏輯主幹,所有按邏輯關係組織起來的內容就容易處理了。


論題中,我們最常遇見、最具代表性的是“是不是”論題和“應不應該”問題。


“是不是”論題又叫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精確是否提出的問題。


比如房價是不是還會繼續漲?相應的,它的結論就是是或者不是。


“應不應該”問題又叫規定性論題,是有關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問題,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比如應不應該收房產稅?相應的,它的結論就是應該或者不應該。


那理由是什麼呢?理由就是用來支撐和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理由是用來構建結論可信度的。


我們拿開頭提到的西安奔馳女車主和4S店高管的對話作為案例,來幫助大家理解。


很多人看得雲裡霧裡,但是如果找出論題,一下子就清楚了。


這位車主是坐在車上哭訴維權引起關注的,之所以選擇這樣激烈的維權方式是因為正常的路徑走不通,被以各種理由搪塞。


所以女車主和高管對話的第一個論題屬於“是不是”問題:售後服務是不是處理不當?

高管的結論是:沒有處理不當。


她的表達被吊打,並不是因為她的理由虛弱,而是她闡述理由的時候沒有邏輯和條理。但是如果你抓住她的論題和結論,你再看她的理由,雖然亂七八糟,但是每一條都在支持這個結論。


理由一:時間上,我們及時。我及時和奔馳公司溝通,但奔馳公司要走流程;肖經理和售後經理及時去見了你們;


理由二:結果上,9號雙方早已達成一個協議,而且是你起草的;奔馳最終答覆到了,正式同意退。


理由三:法規上,發動機漏油,按國家三包規定只能換髮動機,不能退換車。但


其他好聽的話,都只是修飾,這三個理由才是重點。


女車主的結論是:處理不當。


她針對高管的理由,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一一還擊,這裡不贅述。“是不是”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精確是否提出的問題。所以兩人的交鋒都是在描述女車主維權以來,已經發生的溝通細節。


女車主更厲害的地方是拋出一個應不應該的問題:應不應該收取1.5萬金融服務費?


應不應該論題,通常屬於倫理、道德和法規的範疇。女車主的結論是不應該收取,這是巧立名目、亂收費。


其他圍繞金融服務費的論述都是理由。這麼一來,就不是一輛車的問題了,而是企業違法違規的問題了,一下子就擴大了打擊面。


18分鐘的錄音,就可以拆解成兩組論題、結論、理由。抓住主幹,是不是瞬間就清晰了?


那麼如果換我們在表達,我們怎麼做才會讓自己邏輯非常清晰呢?


首先,我們要把論題界定清楚,然後圍繞另一個論題展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耐煩的人呢,就會直接問你:你到底想講什麼?;


其次,早點給出清晰的結論,《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乾脆建議我們結論先行。你沒有結論,別人越聽就會越糊塗,如果別人問你“所以呢?”“然後呢?”“有什麼所謂呢?”就是你沒給結論;


第三,理由要歸納總結,歸類分組,不要像女高管一樣,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03

提什麼問題,才能質疑在點子上?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抓住了論題、結論和理由,這個邏輯主幹,我們的批判性思考就是圍繞這個主幹展開的。


那麼提出什麼問題,才能質疑在點子上呢?或者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呢?


首先,你要檢查關鍵的詞語意思是否明確,是否有歧義。特別是那些出現在論題中的關鍵詞,你千萬不要輕易地以為一個詞的意思眾所周知。


情商的“情”是“情緒”的情,指向的是一種情緒能力。可是很多人理解成“人情世故”的情,有人因此汙名化高情商,把情商高等同於不真誠、不坦率或者逢迎討好,甚至有人說:“拼情商的社會是病態的社會,因為它不允許人們真誠、簡單、坦率”


我要反駁這些觀點,就不得不對“情商”這個詞的意義做一個梳理。


情商最準確的解釋,來自《情商》這本經典,情商這個詞也是因為這本書得以在全世界流行,情商包括五種能力: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管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情商教給人們的是這些正向的能力,而不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虛偽的人。


如果不把關鍵詞的詞義梳理清楚,討論很可能雞同鴨講。


其次,檢查證據的效力。


這是對理由環節的批判性思考。


理由就是用來支撐和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理由是用來構建結論可信度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類就是證據。


證據有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數據、類比等多種類型。《學會提問》裡詳細分析了不同類型證據的效力。


比如當事人證詞。


它們可能是偽造的,淘寶商品評價裡的好評,是不是商家花錢刷的?保健品廣告裡的當事人證詞是不是找演員演的?減肥藥、護膚品、或者整容醫院的前後對比圖會不會是ps的?


它們可能壓根無法不具備參考性,我的膚質是油性敏感肌,一個乾性皮膚的人用起來特別好的產品通常不適合我。


比如專家背書。


如果專家背後接受了利益輸送,企業或機構可能資助了他們大額的研究經費,那他們就不科學。


比如研究報告。


各色文章裡充斥著大量來源可疑的研究報告,有些甚至是別人杜撰的,然後被重複引用,再引用,就成了真那麼一回事。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研究文章比較具有參考性。


比如數據,可能是具有很大欺騙性的。


比如報社是按每個月稿子的數量和質量,計算稿分算工資的,底薪幾乎沒有,我應聘的時候,就問了招聘我的領導,工資可以拿到多少,


他告訴我一個數字,是採編部門的平均工資,我聽了很滿意,結果進去之後,我拿到的工資經常只有平均數字的一半多一點,工資最高的時候也達不到那個平均工資。因為我是被平均的那一撥。


再比如,某城市上市公司的數量,五年增加了75%,結果只是從4家變成了7家。


第三,檢查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有時候的情況是這樣的,理由單列出來是可靠的,可是這些理由根本無法推導出那些結論。這就叫推理謬誤。


《學會提問》這本書裡,詳細講解了十幾種推理謬誤。


比如光環效應謬誤,通過讓我們產生正面積極的聯想,讓我們贊成或接受一個結論,而不去檢查相關的理由或證據。


比如一個流量明星因為演技差被詬病,他的粉絲就四處刷評論說:“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你知道他做了多少公益嗎?”,這就是通過凹努力勵志以及公益人設,樹立正面形象,實際上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迴避對演技的直接討論。


我們之所以對這樣的洗白行為反感,就是因為其中的推理謬誤,努力不努力,做沒做公益,是和演技沒有關係的,一碼歸一碼。


非常有意思的是光環效應謬誤相對應的是人身攻擊謬誤,操作恰好相反,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評價而不去檢查其證據。


比如性侵案中,人們攻擊女生有過多段感情,出入酒吧等娛樂場所,不是好女孩,進行蕩婦羞辱,然後得出“受害者是活該的”這樣的結論,卻不去看性侵案中具體的證據鏈。


還有一種推理謬誤,是歸因謬誤。


是否還有替代原因?是否是唯一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去年高考後,一個被北大錄取的女孩,寫了一篇文章叫《感謝貧窮》,引起很大的爭議。


爭議最大的原因是歸因謬誤,女孩考上北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她個人超乎常人的努力、智力水平等多種原因。所以很多人覺得她不應該感謝貧窮。


生活裡把相繼發生當成因果的歸因謬誤也很常見。


比如幾個公司搬到某個豪華寫字樓之後,倒了,這是內因外因綜合的結果,比如內部經營不善,外部競爭激烈或者政策動向影響等。但人們喜歡把相繼發生,解釋為因果,那就是這個寫字樓風水不好,搬過去就倒閉了。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第四,檢查假設。


有時候問題出在假設上。什麼叫假設,就是作者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沒有明說的想法。


假設有兩種,一種是價值觀假設,即假設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一種比另一種更重要。


有時候,人們出現分歧,不是對關鍵詞的理解有歧義,不是理由不可靠,也不是推理有問題,而是因為潛在的價值觀衝突。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支不支持996的問題,存在兩組價值觀衝突:認為健康和生活品質比事業發展重要,反對996,,認為事業發展比健康、生活品質重要的人,支持996。老闆或高管一般認為公司利益大於個人利益,中低層員工傾向於個人利益大於公司利益。


兩邊的人都可以說出一大堆理由,都頭頭是道,都很有道理,但是說再多可能也說服不了另一方,因為分歧的根本是價值觀衝突。


另一種假設是,描述性假設是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想法。


昨天,暢銷書作家大冰和編輯的微信對話上了微博熱搜,內容是他堅持以39.6元價格賣他的新書,他編輯想賣45元,他不肯,理由是“很多太邊遠地區的孩子超過40塊錢的書,買不起”,他寧願虧損100萬。


結果被群嘲。


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就在他的描述性假設。


他的論題是“應不應該”論題:新書應不應該賣超過40元?他的結論是:不應該。


理由是:很多太邊遠地區的孩子超過40塊錢的書,買不起。


換一種說法就是不超過40元的定價,是為了邊遠地區的孩子買得起他的書。


他至少有以下三個描述性假設:


1、他的書值得邊遠地區的孩子買。(其書價值爭議很大)


2、邊遠地區的孩子會買他的書;(比如,如果我是邊遠地區孩子,購書預算有限,我會買名著)


3、邊遠地區的孩子買不起超過40元的書,比如45元的書(編輯建議的定價),但是買得起39.6元的書(他的最終定價)。


描述性假設的問題就是如此,字面上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要讓字面上的意思成立,必須先符合某些假設。這些假設不會明說,但是可能很荒謬。


比如有些偏激的男生,認為女生拒絕自己或者和自己分手是因為自己窮。這裡也存在很多描述性假設:他除了窮之外,沒有其他問題,比如他不醜不邋遢,他性格沒有缺陷,相處起來自在舒服,他上進、有才華,他細心、懂得照顧女生等。


所以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別忘記檢查那些作者沒有明說的假設。


這個世界,權威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網紅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品牌廣告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 ,媒體告訴我們的不一定是真的,我們所在的圈子流行的觀點不一定是真的,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我們不得不穿梭在充滿各種謬誤的“觀點市場”,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撥亂反正、明辨是非,才能不受誤導以及他人的情緒挑撥和有意操縱,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輸出更有質量的思考。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如何一秒鐘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