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大学的时候,我特别欣赏一个女同学,因为她拥有一项我非常羡慕的能力。


当我和其他同学还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懂得记录老师讲课的内容,以及顺着老师引导的思路进行思考的时候,她的提问和回答,总是能提出合理的质疑,并且质疑在点子上。


每次她发言之后,我对她的欣赏就要增进几分,她在我心目中,是我认识的人当中少数能算有见解、有洞察力的人。


她能进行高质量的独立思考, 是因为她具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则需要严谨的思维逻辑做基础。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前段时间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奔驰女车主对话4s店高管的时候,瞬间就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一一予以有效还击。


整个维权过程带着充满锋芒的理性。武器是思维和逻辑,而不是谩骂和攻击,很多人也很羡慕她的这种能力。


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逻辑能力,其实是很多人都想拥有和提高的能力。做读书公众号这么久,我被问的最多问题是:小墨啊,读什么书可以提高逻辑思维?


我很为难,理论上所有非虚构类的书籍,都可以提高逻辑思维,我的思维逻辑,就是通过阅读,不断地旁观别人的思考过程,潜移默化地修炼出来的。但我知道,他们问的是立竿见影的那种。


这里面有一个为难之处,通常纯粹讲逻辑思维的书比较枯燥难懂,可是按照一般人的尿性,通常既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又不愿意忍受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就像既想拥有不靠中文字幕就能刷英剧美剧,想出国旅行可以流畅用英语对话,而是又不想忍受背单词、练口语的枯燥乏味一样。


所以入门书很重要,不能太难,最好能深入浅出,又要完整,能提供系统的思考框架,给之后的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近我终于找到符合这样要求的一本书:《学会提问》。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再版11次的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之作。


01

你是海绵式思维,还是淘金式思维?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说到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先区分一下接收信息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是照单全收,淘金式思维是披沙拣金。


海绵式思维像海绵放到水里的反应,充分地吸收水分。这当然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获取足够的知识做基础,才能展开更复杂的思考。


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做出取舍。一个人只有海绵式思维,高度依赖海绵式思维,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甚至看到持相反观点的文章,看到的时候都觉得都很有道理,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比如,一篇文章鼓励消费,告诉你“钱不是省出来的,会花钱才会赚钱,要对自己好一点”;


另一篇认为消费主义是陷阱,鼓励储蓄,告诉你“普通人理财的基础是储蓄,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存下收入的一部分。同样收入的人,存钱和不存钱,几年后生活状态区别会很大”,你都觉得作者说得对,那你到底是相信“钱不是省出来的”,把钱都花掉,还是开始存钱呢?


什么叫批判式思考?就是采用淘金式思维处理信息和观点,先调用逻辑思考,来判断信息的真伪,观点的合理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批判式思考呢?因为这个时代信息和观点泛滥,可是我们却必须依据各种信息和观点做出选择、采取行动。


有时候可能只是判断一下小红书的kol推荐的护肤品到底好不好用,该不该买。


比如科颜氏的高保湿霜,这是一款常年畅销的保湿霜,连我的好朋友都强烈推荐我买,可是我用了却会刺痛,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使用感受,售后统一口径,说是极度缺水引起的。很多人相信了这种解释,这是海绵式思维。


可是,这是这个说法是真的吗?那为什么我用别的补水产品却不会刺痛呢?我开始搜索更多信息,我看到了专业人士的成分分析,它的防腐剂用的是一种叫氯苯甘醚的成分,这个成分容易产生刺激性,皮肤耐受性差的人,就会灼热和刺痛。我更相信后一种解释。这是淘金式思维。


有时候我们的判断关系到生死。比如得了癌症,是接受医院的化疗,还是相信某某人回去吃中药,治好了癌症的典型案例,出院回家吃中药?


这个时候批判性思维就是生死攸关的能力,你是广泛收集信息,披沙拣金,判断不同治疗方案的风险,形成自己的结论,是看到几个选择,六神无主,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还是偏听偏信,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用能力、底层能力。就像《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难想象这种能力对那个专业领域是派不上用场的,同时这种能力还普遍运用于无数个人抉择当中。”


说得夸张一点,哪怕是个保安,看到一个可疑人员,他说自己是来小区看亲戚的,你也要批判性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


但批判性思考这种能力是有门槛的,比如曾经最困扰我的就是,我看到信息和观点的第一反应倾向于相信别人告诉我的是真的,没有质疑的意识,也没有马上质疑在点子上的能力。


有时候隐隐觉得不对,可是又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对。所以看到别人一针见血,指出矛盾或不合理之处,我就觉得别人好厉害。


02

批判性思维如果用来做杠精,

就落入下乘了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不过说到批判式思维,有个理解的误区。一说批判,很多人脑子里就会浮现一个好辩的人,俗称“杠精”。


批判式思维当然可以帮我们做一个杠精了,而且是优秀的杠精,《学会提问》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方法,一定可以帮你把每个问题都问在对方的七寸,如果对方的观点存在大量逻辑漏洞,你一定可以诘问到对方理屈词穷。


但是批判式思维用来做杠精,就落入下乘了。


这里面有个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区别。


弱势性批判思维者,思想是封闭的状态,他们利用批判思维是为了抵制和驳倒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从而捍卫自己的看法。


一听到与自己相反的观点,就觉得是冒犯,是攻击,马上像一只公鸡一样开始针锋相对,根本听不进去对方的理由和论述细节。并且相信凡是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是立场狭隘,而自己是立场公允。


所以经常呈现出一副让人极其不舒服的目空一切、全知全能的样子。


他们更在乎的是输赢,而不是事实、真相和合理性。


强势的批判思维者,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他们会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对方的理由和论述细节,他们始终有个想法:有没有可能我是错的,或者是片面的?


他们也不会像弱势批判者一样,像护崽子一样护着自己的观点,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因为就像产品需要迭代一样,观点和看法也需要迭代。


他们用成长思维对待自己的初始观点,随时准备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为了对这个世界形成更成熟的看法,而不是为了把别人全部撂倒。


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辩论比赛的原因,因为它把世界一分为二,认为非黑即白,且不允许参与者修正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人狭隘和针锋相对,而是更开放和包容。批判式思维主导的对话,理想氛围应该是欢迎提问和讨论,讲道理的人都可以体面又大方地表达异见。


做杠精,习惯性抬杠其实很没意思,更有挑战也更有意思的是,你虽然质疑,但是质疑在关键的法门上,对方不仅心服口服,还对你的洞察力肃然起敬。


03

牢牢记住论题、结论、理由这个基础结构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很多人说到逻辑,就头疼,拿到一堆信息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像一个不会杀鱼的人,拿到一只鱼,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逻辑的命脉,拿鱼来做比喻,论题是鱼头,结论是鱼尾,理由就是鱼肚子,连接鱼头和鱼尾。


所谓的逻辑推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论题,根据一些理由,得出一个结论。


那我们怎么来杀这只鱼呢?


逻辑中的论题、结论和理由,就像句子结构中的主谓宾。


大家都学过语文,应该知道只要抓住这个主干,无论句子装饰得多么长,多么繁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我们抓住逻辑主干,所有按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内容就容易处理了。


论题中,我们最常遇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是不是”论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是不是”论题又叫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精确是否提出的问题。


比如房价是不是还会继续涨?相应的,它的结论就是是或者不是。


“应不应该”问题又叫规定性论题,是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比如应不应该收房产税?相应的,它的结论就是应该或者不应该。


那理由是什么呢?理由就是用来支撑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理由是用来构建结论可信度的。


我们拿开头提到的西安奔驰女车主和4S店高管的对话作为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但是如果找出论题,一下子就清楚了。


这位车主是坐在车上哭诉维权引起关注的,之所以选择这样激烈的维权方式是因为正常的路径走不通,被以各种理由搪塞。


所以女车主和高管对话的第一个论题属于“是不是”问题:售后服务是不是处理不当?

高管的结论是:没有处理不当。


她的表达被吊打,并不是因为她的理由虚弱,而是她阐述理由的时候没有逻辑和条理。但是如果你抓住她的论题和结论,你再看她的理由,虽然乱七八糟,但是每一条都在支持这个结论。


理由一:时间上,我们及时。我及时和奔驰公司沟通,但奔驰公司要走流程;肖经理和售后经理及时去见了你们;


理由二:结果上,9号双方早已达成一个协议,而且是你起草的;奔驰最终答复到了,正式同意退。


理由三:法规上,发动机漏油,按国家三包规定只能换发动机,不能退换车。但


其他好听的话,都只是修饰,这三个理由才是重点。


女车主的结论是:处理不当。


她针对高管的理由,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一一还击,这里不赘述。“是不是”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精确是否提出的问题。所以两人的交锋都是在描述女车主维权以来,已经发生的沟通细节。


女车主更厉害的地方是抛出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应不应该收取1.5万金融服务费?


应不应该论题,通常属于伦理、道德和法规的范畴。女车主的结论是不应该收取,这是巧立名目、乱收费。


其他围绕金融服务费的论述都是理由。这么一来,就不是一辆车的问题了,而是企业违法违规的问题了,一下子就扩大了打击面。


18分钟的录音,就可以拆解成两组论题、结论、理由。抓住主干,是不是瞬间就清晰了?


那么如果换我们在表达,我们怎么做才会让自己逻辑非常清晰呢?


首先,我们要把论题界定清楚,然后围绕另一个论题展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耐烦的人呢,就会直接问你:你到底想讲什么?;


其次,早点给出清晰的结论,《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干脆建议我们结论先行。你没有结论,别人越听就会越糊涂,如果别人问你“所以呢?”“然后呢?”“有什么所谓呢?”就是你没给结论;


第三,理由要归纳总结,归类分组,不要像女高管一样,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03

提什么问题,才能质疑在点子上?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抓住了论题、结论和理由,这个逻辑主干,我们的批判性思考就是围绕这个主干展开的。


那么提出什么问题,才能质疑在点子上呢?或者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呢?


首先,你要检查关键的词语意思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特别是那些出现在论题中的关键词,你千万不要轻易地以为一个词的意思众所周知。


情商的“情”是“情绪”的情,指向的是一种情绪能力。可是很多人理解成“人情世故”的情,有人因此污名化高情商,把情商高等同于不真诚、不坦率或者逢迎讨好,甚至有人说:“拼情商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因为它不允许人们真诚、简单、坦率”


我要反驳这些观点,就不得不对“情商”这个词的意义做一个梳理。


情商最准确的解释,来自《情商》这本经典,情商这个词也是因为这本书得以在全世界流行,情商包括五种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商教给人们的是这些正向的能力,而不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虚伪的人。


如果不把关键词的词义梳理清楚,讨论很可能鸡同鸭讲。


其次,检查证据的效力。


这是对理由环节的批判性思考。


理由就是用来支撑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理由是用来构建结论可信度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证据。


证据有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数据、类比等多种类型。《学会提问》里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证据的效力。


比如当事人证词。


它们可能是伪造的,淘宝商品评价里的好评,是不是商家花钱刷的?保健品广告里的当事人证词是不是找演员演的?减肥药、护肤品、或者整容医院的前后对比图会不会是ps的?


它们可能压根无法不具备参考性,我的肤质是油性敏感肌,一个干性皮肤的人用起来特别好的产品通常不适合我。


比如专家背书。


如果专家背后接受了利益输送,企业或机构可能资助了他们大额的研究经费,那他们就不科学。


比如研究报告。


各色文章里充斥着大量来源可疑的研究报告,有些甚至是别人杜撰的,然后被重复引用,再引用,就成了真那么一回事。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研究文章比较具有参考性。


比如数据,可能是具有很大欺骗性的。


比如报社是按每个月稿子的数量和质量,计算稿分算工资的,底薪几乎没有,我应聘的时候,就问了招聘我的领导,工资可以拿到多少,


他告诉我一个数字,是采编部门的平均工资,我听了很满意,结果进去之后,我拿到的工资经常只有平均数字的一半多一点,工资最高的时候也达不到那个平均工资。因为我是被平均的那一拨。


再比如,某城市上市公司的数量,五年增加了75%,结果只是从4家变成了7家。


第三,检查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有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理由单列出来是可靠的,可是这些理由根本无法推导出那些结论。这就叫推理谬误。


《学会提问》这本书里,详细讲解了十几种推理谬误。


比如光环效应谬误,通过让我们产生正面积极的联想,让我们赞成或接受一个结论,而不去检查相关的理由或证据。


比如一个流量明星因为演技差被诟病,他的粉丝就四处刷评论说:“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知道他做了多少公益吗?”,这就是通过凹努力励志以及公益人设,树立正面形象,实际上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回避对演技的直接讨论。


我们之所以对这样的洗白行为反感,就是因为其中的推理谬误,努力不努力,做没做公益,是和演技没有关系的,一码归一码。


非常有意思的是光环效应谬误相对应的是人身攻击谬误,操作恰好相反,让我们形成负面的评价而不去检查其证据。


比如性侵案中,人们攻击女生有过多段感情,出入酒吧等娱乐场所,不是好女孩,进行荡妇羞辱,然后得出“受害者是活该的”这样的结论,却不去看性侵案中具体的证据链。


还有一种推理谬误,是归因谬误。


是否还有替代原因?是否是唯一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去年高考后,一个被北大录取的女孩,写了一篇文章叫《感谢贫穷》,引起很大的争议。


争议最大的原因是归因谬误,女孩考上北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她个人超乎常人的努力、智力水平等多种原因。所以很多人觉得她不应该感谢贫穷。


生活里把相继发生当成因果的归因谬误也很常见。


比如几个公司搬到某个豪华写字楼之后,倒了,这是内因外因综合的结果,比如内部经营不善,外部竞争激烈或者政策动向影响等。但人们喜欢把相继发生,解释为因果,那就是这个写字楼风水不好,搬过去就倒闭了。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第四,检查假设。


有时候问题出在假设上。什么叫假设,就是作者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没有明说的想法。


假设有两种,一种是价值观假设,即假设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一种比另一种更重要。


有时候,人们出现分歧,不是对关键词的理解有歧义,不是理由不可靠,也不是推理有问题,而是因为潜在的价值观冲突。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不支持996的问题,存在两组价值观冲突:认为健康和生活品质比事业发展重要,反对996,,认为事业发展比健康、生活品质重要的人,支持996。老板或高管一般认为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中低层员工倾向于个人利益大于公司利益。


两边的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都头头是道,都很有道理,但是说再多可能也说服不了另一方,因为分歧的根本是价值观冲突。


另一种假设是,描述性假设是对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想法。


昨天,畅销书作家大冰和编辑的微信对话上了微博热搜,内容是他坚持以39.6元价格卖他的新书,他编辑想卖45元,他不肯,理由是“很多太边远地区的孩子超过40块钱的书,买不起”,他宁愿亏损100万。


结果被群嘲。


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就在他的描述性假设。


他的论题是“应不应该”论题:新书应不应该卖超过40元?他的结论是:不应该。


理由是:很多太边远地区的孩子超过40块钱的书,买不起。


换一种说法就是不超过40元的定价,是为了边远地区的孩子买得起他的书。


他至少有以下三个描述性假设:


1、他的书值得边远地区的孩子买。(其书价值争议很大)


2、边远地区的孩子会买他的书;(比如,如果我是边远地区孩子,购书预算有限,我会买名著)


3、边远地区的孩子买不起超过40元的书,比如45元的书(编辑建议的定价),但是买得起39.6元的书(他的最终定价)。


描述性假设的问题就是如此,字面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要让字面上的意思成立,必须先符合某些假设。这些假设不会明说,但是可能很荒谬。


比如有些偏激的男生,认为女生拒绝自己或者和自己分手是因为自己穷。这里也存在很多描述性假设:他除了穷之外,没有其他问题,比如他不丑不邋遢,他性格没有缺陷,相处起来自在舒服,他上进、有才华,他细心、懂得照顾女生等。


所以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别忘记检查那些作者没有明说的假设。


这个世界,权威告诉我们的不一定是真的,网红告诉我们的不一定是真的,品牌广告告诉我们的不一定是真的 ,媒体告诉我们的不一定是真的,我们所在的圈子流行的观点不一定是真的,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我们不得不穿梭在充满各种谬误的“观点市场”,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拨乱反正、明辨是非,才能不受误导以及他人的情绪挑拨和有意操纵,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输出更有质量的思考。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如何一秒钟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职业读书人,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全网热卖中。

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个人日记公众号:李小墨的日记(ID:lxmmovie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星标和置顶。

我们一起读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