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昨天,我和表姐聊天。

表姐說,等疫情過後出去找工作,總在家待著心發慌。

我說,你找工作可以,但不要太累、太拼,年紀大了,要學會“自私”。

表姐五年前就退休了,今年60歲,她本該在家享清福的,可是女兒的婚姻問題一直沒落實,她想出去工作給女兒多攢點錢。

表姐女兒的工作性質是,上班才有錢,像現在疫情在家就不發工資,這也是表姐著急出去工作的原因之一。

但是,表姐內心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她女兒不理解她,也不體諒她,反倒覺得她做的都是應該的,甚至還不夠好。

表姐女兒一直認為她父母不夠富有,這才導致她工作和婚姻都不順利。這樣的歸因,我想用這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無私的父母,很難養成出感恩的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樣的父母和孩子,父母對他們越好,他們越不懂得感恩,為什麼會這樣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下。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對於表姐女兒這樣的情況,表姐說,孩子習慣自私,自己也沒辦法。

沒錯,人都是自私的,趨利避害的。習慣索取的人,很難有所改變。

《習慣的力量》一書中講到,我們大腦中習慣的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

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識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

最後,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迴路變得越來越自動化。

書中以老鼠為例,說明了習慣迴路的產生,以及習慣很難改變的原因。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實驗中,隔板後的老鼠聽到咔嗒聲(暗示),老鼠走迷宮(慣常行為),老鼠吃到巧克力(獎賞),最後變成一種習慣。

這樣的習慣迴路也解釋了,為什麼習慣索取的人是很難改變的。

就像表姐的女兒,大專畢業後,對工作一直眼高手低,好的工作找不到,差點的工作不願意幹,這幾年工作基本沒存下錢,更多時候都是表姐在貼補她。當她遇到不順心的事,特別是和錢有關時(暗示),就和表姐抱怨,說家庭條件不夠好(慣常行為),然後表姐就會內疚和自責,也認同自己沒能給孩子打下更好的經濟基礎,於是甘願為其付出(獎賞)。而每一次的無私付出,就是在強化女兒的習慣迴路。

想想看,如果有人為自己的生活著急,且無私奉獻著,那麼誰還會著急呢?

這就是習慣索取的人,很難改變的原因,也是父母越付出,孩子不懂感恩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有人可能會說,像這樣自私的孩子,父母就不要再付出了。

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原因是很多父母有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在父母和孩子身上很常見。

簡單來說,補償心理就是父母越缺什麼,越希望孩子能在同樣的地方比其他同齡人有優越感。

就像一位媽媽從小勵志當老師,但因為當時條件有限,願望沒能實現,於是就把自己當年的理想轉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再比如,一個從小在貧窮家庭長大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且家庭條件還不錯,就會讓自己的下一代免受他當年吃過的苦。表姐就是這樣的人。

表姐小時候的生活條件很苦,她不想讓孩子也受那樣的苦,會盡自己所能滿足孩子的要求。

去年,表姐為了讓孩子有個穩定的住處,自己首付給她買了一個小房子。首付中有一部分錢是表姐借的,表姐夫癱瘓好幾年,直到前兩年過世,也沒存下多少積蓄。

為了儘快還上借來的錢,表姐在一家飯店打工,錢多些,但工作時間很長,天天披星戴月的,想想看,東北的大冬天多冷啊。

但是,表姐的女兒似乎沒覺得媽媽不容易,反倒覺得付出的還不夠。

可見,父母的補償心理,不僅讓自己身心俱憊,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越付出,孩子越覺得理所應當。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想當個好父母,就像我表姐,也想做個好媽媽。

但是,這個“好”很容易讓自己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父母,是願意為孩子付出的,且對孩子要求很高。

換句話說,當一個媽媽要求自己完美時,她就會把自己不完美的缺點投射給孩子,因為媽媽很難承受自己做得不完美之後出現的屈辱感。而孩子要依賴媽媽生存,只能認同自己不完美的毛病,這樣就會出現,媽媽各方面都很好,孩子卻一塌糊塗。

就像我表姐,能幹、會持家、做事認真負責、吃苦耐勞,但她女兒就是好吃懶做,總想著“捷徑”,不願腳踏實地。表姐追求完美,用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女兒,但現實是人無完人,女兒只能認同不好的一面,慢慢地就變得越來越不好。因為一個人越認同不好,就會變得越不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越追求完美,越甘願付出,孩子會越來越糟糕。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另外,完美媽媽,要求自己完美,也會要求孩子完美,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壓迫感,而媽媽的控制慾也會越來越強。

我表姐對自己和要求高,她的掌控欲也強。她會干涉女兒的戀愛情況,會替女兒做各種選擇,所以她女兒會感受到自己被控制,有一種壓迫感,這也是她不領情的原因所在。

也可以這麼來理解,女兒的好吃懶做或自私,也是一種潛意識的“對抗”,反抗媽媽的控制慾望。

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根據溫尼克特提出的“足夠好媽媽”,把其翻譯為“60分媽媽”,意思是媽媽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基本被滿足、基本可控制的養育環境就可以了。

這裡說的是,60分媽媽,要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一部分不完美,這樣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康的孩子。

當孩子自己有能力做出選擇時,父母不要過於干涉。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幫助時,父母才給予幫助。管太多,或不管,都是不合適的,而60分媽媽就是可以體驗到孩子的情緒,然後再採取行動。

可見,追求完美的父母,不僅甘願付出,還會讓孩子不懂感恩。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其實,無私的父母,培養出自私的孩子,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換句話說,成人不懂感恩,有自己的責任,也有父母的責任。這裡,我不討論孩子自身的問題,因為他們享受這樣的生活狀態,很難改變,而一段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自私、不懂得感恩,自然是痛苦的,所以需要改變的是父母。

首先,父母要切斷孩子大腦的習慣迴路,學會“自私”。

就像表姐要做的就是,多為自己著想,不能那麼拼命工作了,因為一旦自己身體出現問題,便成為女兒的累贅,那時的生活,會更難處理。

學會“自私”,就是做什麼事多從自身角度考慮,把自己需求放在第一位。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其次,父母要多多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心。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這告訴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這樣才能過好生活。

表姐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什麼女兒習慣索取,是不是自己在盡力補償,亦或自己是不是管的太寬太多了等等,這樣就會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

反省自己,會認清自己,也會看清事情的因果,才有利於改變現狀。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最後,父母要接受人都是不完美的事實,並量力而行。

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孩子,這是現實。

認清這個現實後,父母就會接受自己有時是無力的,孩子有時是不好的,這不僅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也減輕了自己的內心壓力。

就像表姐,要接受自己和孩子都無法做到完美,女兒有自己的生活,可能沒有那麼完美,但只要她自己開心,就是幸福的生活,自己不再過多幹涉,適當放下自己的掌控欲;自己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是普通的媽媽,做到“60分媽媽”就已經很好了。

學會設限,量力而行,都是在接受不完美這個現實基礎上完成的。

為什麼無私的父母,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總之,父母要學會適當“自私”,停止“無私”的愛,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因為當父母愛孩子的方式錯了時,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當然,作為成人,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做啃老族,懂得感恩;敢於選擇,不要讓父母控制自己的人生,這都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