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韓“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國君到哪裡去了?結局如何?

老丈人話古今


對於中國歷史來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曆公元前403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年。北宋學者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的時候,將這一年作為該著作的起點。因為這一年,周朝的威烈王天子冊封了三個新諸侯:既戰國時代的韓、趙和魏這三個諸侯國。

司馬光之所以認為這一件事重大,是因為韓、趙、魏這三個諸侯原本是晉國的臣子,身為臣子的他們,廢黜了自己的主君,對於這種以下犯上、謀朝篡位的行為,周天子無力制止也罷了,居然還承認了這三個“叛賊”為諸侯,這讓司馬光感到很痛心。

只是,“三家分晉”後,晉國原本的國君到哪裡去了?最終結局如何?

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個新諸侯瓜分了晉國以後,原本的晉君依舊存在。新諸侯畢竟需要得到天子的冊封,因此吃相不能太難看:新諸侯在事實瓜分晉國的前提下,還需要天子冊封,是為了在法理上經得起推敲,如果平白無故廢黜主君,那麼即便獲得了天子的冊封,也會給一些不懷好意的諸侯以討伐的口實。

因此,“三家分晉”後,晉國還存在:韓趙魏三國給晉君留下了一小塊的封地。並且在爵位上,晉君的爵位等級,要遠遠高於韓趙魏這三個諸侯。

此時晉的君主是晉烈公。周威烈王其實能理解晉烈公的心態,但對於韓趙魏要求的冊封,周威烈王沒法拒絕。畢竟,此時此刻,周威烈王和晉烈公處於同病相憐的狀態:天下諸侯名義上奉周威烈王為天子,韓趙魏三位諸侯名義上拿晉烈公當老大,但實際上,誰又把他們當回事兒?

晉的殘喘

周安王十三年(西曆公元前389年),晉烈公在悲憤中去世,爵位由晉孝公繼承。

晉孝公成為晉君以後,韓趙魏三個諸侯打起了晉餘下那一小塊土地的主意,他們霸佔了晉孝公擁有的土地後,雖然名義上又給晉孝公重新安置了土地,但安置後不久,又將晉孝公到處驅趕,就這樣,晉孝公在顛沛流離的狀態下,當了二十年的晉君,含恨去世了。

晉孝公去世後,晉靜公繼位。晉靜公的命運比照晉孝公還要悽慘:韓趙魏連安置晉靜公的土地都不願意給晉靜公了。並且,韓趙魏三諸侯廢黜了晉靜公的爵位,將其降格為庶民,自此,晉國在法理上滅亡。

晉靜公作為百姓,韓侯覺得晉靜公存在,始終是一個隱患,於是,派人將晉靜公暗殺。自此,晉的世系斷絕。


藤樹先生


晉國最後一任君王是晉靜公,在位29年。在他任上之時,趙、魏、韓三家霸業已成,晉靜公被廢黜為庶人,遷往中條山以東屯留。

為什麼要把晉靜公遷往這裡?

因為屯留東南西北四周圍都有大大小小十多座山嶺,並未開發,也是齊國西進的戰略要衝,所以這是一處十分兇險的窪地。

晉靜公結局如何?

當初韓國將一名女子送進了晉王宮,被封為韓妃,三國分晉之後,韓妃唯一的任務就是殺死晉靜公,斷絕晉國子嗣。在屯留,晉靜公被殺死,晉國徹底滅絕,再無復興希望。

三家分晉意味著什麼?

三家分晉意味著東周從春秋時期轉變到戰國時期。從此君王不再是君王、臣子也不再是臣子,有實力的稱王稱霸。三家分晉如是、田齊取代姜齊亦如是。舊的禮樂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難怪孔子會直呼禮崩樂壞,要復興周禮。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可以想象是無法實現的。

晉靜公的晉國被瓜分之後,發出了一個政治詛咒。

“爾等身為晉臣,實為晉賊,汝三家終有衰敗之日,汝之後人,必遭天譴,不得良死!”

一百多年後,秦國率先滅亡了這三個國家。韓王安被折磨至死;趙王遷抗秦失敗暴斃而亡;魏王假被押付咸陽路上途中被擊殺而死。在晉靜公詛咒之後的一百多年之後,三國國君均不得善終,應驗了“不得良死”的應驗。


不務齋


古代女子生育的時候,由於醫療條件的有限,所以往往會不停的燒水。這麼還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衛生和消毒保溫。

古代女子生育時會有大量的羊水和血液,而羊水和血液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流,會影響視線,嚴重時可能會危機生命安全。

所以通過熱水的擦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娩的可視環境,從而使得穩婆更好的判斷接生情況。



其次,燒開的熱水進過了高溫的消毒,水裡面的病菌會少很多,嫩鞏固有效的降低產婦感染疾病的幾率。

而且,使用熱的水這也是符合了熱脹冷縮的自然規律。熱水可以幫助產婦擴張子宮,有利於生產,而且還可以減輕產婦在生育的痛感。

最後,熱水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幫助婦女保持體溫。


產婦在生育時往往會大量的出血,而出血就會使得人體溫度下降,而使用熱水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溫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接生環境。

當然使用熱水也方便小孩出生後擦拭身體,對於新生兒也有保溫與清洗的作用。

卻是中國幾千年來都能夠長存的文化一定有它的歷史意義,也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偉大。


這個歷史很正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掌握晉國實際權力的晉國六卿: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範氏、中行氏,因趙氏與本族別支邯鄲氏爆發矛盾,而各自站隊,最終導致晉國爆發內戰。

範氏、中行氏(智氏同宗)、支持邯鄲氏,合兵攻趙氏。晉國國君晉定公,為奪回旁落的大權、激發諸卿矛盾,也在背後支持範、中行、邯鄲三家。

而智氏、韓氏、魏氏,為趁亂獲取更多利益,削弱公族,所以支持趙氏,攻擊範氏、中行氏、邯鄲氏。

智、韓、魏三家,之所以選擇支持趙氏,攻打範、中行兩家,其實是通過攻擊國君支持的範氏、中行氏,而達到削弱晉夠公族、消滅其所依仗的卿族,來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經過延續八年的混戰,範、中行二家最終被擊敗,家族封地被沒收,族人逃亡齊國,邯鄲氏則徹底被趙氏宗家吞併。

失敗三家的勢力範圍、人口、土地,名義上歸還國君晉定公,其實是被獲勝的智、韓、魏、趙四家掌握。晉國自此進入了四卿專權時期,而國君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約束名義上的臣子們。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晉國執政(中軍將)被智氏家主智瑤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資源,擴大本族勢力,“挾晉君以令三卿”。晉國內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獨大的局面愈發顯現。

周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瑤牽頭,智、趙、魏、韓四家,私自瓜分了名義上還屬於晉公室的原範氏、中行氏土地,晉出公得知後大怒,以討伐不臣為由,向齊國、魯國借兵(可憐,討伐臣子還要向外國借兵),出兵攻打智趙魏韓四家。

此時的晉國已經不是文公、襄公,甚至悼公時期,國君威權赫赫的時候了,面對晉出公的討伐,四卿毫不怕,迅速聯合出兵,與國君之兵交戰。

晉出公本身只有八百甲士的實力,其餘都是外借的齊、魯之兵,沒有血戰到底的意願和意志,所以與四卿兵馬交戰時敷衍了事而已。這直接導致晉出公的討伐大軍被四卿擊敗,晉公室最後一點實力也喪失殆盡。

擊敗國君的軍隊後,四家氣勢洶洶地直撲國都新田(今山西侯馬),一副誓不罷休的樣子。晉出公沒想到亂臣們的膽子這麼大,居然敢反攻國都,看樣子弒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無奈之下,晉出公棄都出逃,投奔楚國,結果病死在半路上。

四卿驅逐國君,進入國都新田後,改立晉出公高祖父晉平公的曾孫(也就是晉出公的遠房堂叔)公孫驕為新君,即晉哀公。

後來,在得知晉出公死在流亡半路上後,四卿以晉哀公的名義給前國君上諡號“出”,意思是“一邊兒玩去,滾得遠遠的!”(晉出公有被智氏為主的四家驅逐於周貞定王十一年,和被趙魏韓三家驅逐於周貞定王十七年兩說,這裡採用第一種說法)。

晉哀公原本就是個破落公族,估計平常也是默默無聞,在晉國也就比路人強那麼一點點。因為堂侄子晉出公自己作死,所以才有幸(其實是不幸)成為晉君,可想而知這位新國君的權威有多大;或者有沒有權威,都是個問題。

晉出公之前,在晉國國內,國君多少還有那麼一點點名義上權威,而自晉哀公開始,此後的晉國國君,完全淪為諸卿的傀儡,政治上再無半點作為,得過且過,不過是各大卿族的牌位和藉口而已。

在聯合其他三家驅逐國君,實際操控晉國後,為了限制乃至削弱其餘三卿勢力,智瑤提出“四卿各獻一百里土地、一萬戶人口”給予新國君,以全臣禮。實際上是逼迫趙、魏、韓三家割讓土地人口給智氏(因為晉國大權在智氏掌握,‘給’晉君,其實就是給智氏。相當於朱溫要李克用上繳土地人口給唐昭宗一樣。)

韓氏家主韓虎、魏氏家主魏駒,思慮再三,自覺打不過智氏,最終還是相繼獻出土地人口。趙氏家主趙無恤則堅決不從,一口回絕智瑤的要求。

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瑤以趙氏不臣、不敬國君為藉口,用晉哀公的名義,命令魏氏、韓氏一同出兵,攻打不肯服軟的趙氏。趙氏不敵,退居晉陽老家,據城抵抗。

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經過三年的戰爭,趙氏已經精疲力盡,無法再繼續抵抗下去,又被智瑤引汾水灌晉陽,眼看覆滅在即。就在這緊要關頭,一貫狂妄的智瑤,因為水淹晉陽成功,得意洋洋,當著韓虎、魏駒的面,口出狂言:“今日才知水可滅國!”

而得聞此言的韓虎、魏駒,想起自己的都邑平陽、安邑,也都是在水邊,不免心驚;又看見眼前趙氏即將滅亡的景象,唯恐滅門慘劇日後落到自己頭上。於是暗中聯絡趙無恤,在智氏即將獲勝的當口,反戈一擊,三家聯合大破智氏,殺智瑤,並隨後滅智氏全族。

此戰後,晉國智氏土地人口被三家全部瓜分,趙、魏、韓三家成為晉國的掌權者,各自獨立,而以晉哀公為代表的晉公室則毫無所得,淪為看客。

趙魏韓三家合力滅智後,各自擴充實力,實際已經獨立建立政權,只是在對外名義上,還使用晉國的稱呼,所以暫時保留了晉公室。週考王七年(晉哀公十八年、前434年),當了十八年傀儡的晉哀公去世,三卿擁立其子公子柳繼位,即晉幽公。

週考王八年(晉幽公元年、前433年),越發覺得晉公室礙眼的趙魏韓三家,為了徹底消除隱患,乾脆將公室所剩無幾的土地一分為三,瓜分完畢,只給晉幽公留下了曲沃、絳都兩座城,用以收取租稅,來祭祀唐叔虞以下歷代晉國先君。

(曲沃是晉公室祖先曲沃桓叔為小宗時的封地、絳都是晉國舊都城,以兩城供奉晉幽公,算是尊重歷史)。

在這以後,晉國出現了春秋以來所罕見的景象:作為國君的晉幽公,非但不能受諸卿朝見,反而得輪流至安邑(魏氏都邑)、平陽(韓氏都邑)、晉陽(趙氏都邑)去朝見三卿家主。這也深刻地顯示了晉國此時真正的政治態勢。

周威烈王十年(晉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晉幽公因為“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就是說他晚上偷偷出門,去找女人淫樂,結果遇到了強盜,被殺了。這是官方的記載,實際上,很有可能是被此時掌控晉公室的魏氏家主魏斯(即日後的魏文侯)因為矛盾給暗殺了,編造了個“淫婦人死於盜”的話,掩飾過去。

不過一個傀儡,死就死了。於是,三卿又擁立幽公的兒子公子止繼承君位,為晉烈公。到了晉烈公繼位時,三卿再也不能滿足“卿”的頭銜,要名正言順地建立國家。

於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三年、魏文侯元年、趙烈侯六年、韓景侯五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魏文侯)、趙氏家主趙籍(趙烈侯)、韓氏家主韓虔(韓景侯),共同朝見周天子,奉上厚禮,請求為諸侯。

周天子自從東遷雒邑,本身就是和吉祥物差不多的樣子,天下諸國也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多敷衍了事。這次三家前來求封,又奉重禮,周威烈王心想反正反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於是便策命魏、趙、韓三家,正式授予諸侯地位,分別為魏侯、趙侯、韓侯。至此,三家的名份得以為諸侯國,而不再是晉國卿士。

至於原來的晉國,倒沒有被廢除,還是無聲無臭的存在。僅僅據有兩座小城的晉烈公,對於原本地臣子成為和自己一樣的諸侯,那是半句話都不敢多說,老老實實地做人,依附於新建立的魏國,繼續偷生。

周安王十三年(魏武侯七年、晉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晉烈公好歹是善終,死於絳都。兒子公子欣繼位,為晉孝公。

晉孝公在位十二年後,於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去世(歷史上有多種說法,有說孝公死於絳都,也有說孝公被驅逐出絳,輾轉於屯留、端氏等地,這裡採用第一種說法),死前命兒子俱酒繼位,即末代晉君----晉靜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趙韓三國將晉靜公遷離絳都,徹底瓜分了僅存的晉國土地,然後將晉靜公安置於屯留(今長治附近)。雖然沒有明著廢除其君位,其實也就是個高級囚徒,和庶民無異了。

之後二十多年,晉靜公顛沛流離,四處漂泊,先是在屯留居住,由魏國負責供養,後來遷端氏,改由韓國照看。再後來趙國攻佔端氏,晉靜公又被送回屯留。

周顯王二十年(前349年),最後的晉君----晉靜公死於屯留,晉國因此絕祀。

(關於晉靜公的死,許多史料記載表明是韓昭侯指使人暗殺的。史書上還保存了晉靜公最後的遺言:爾等身為晉臣,實為晉賊,汝三家終有衰敗之日,汝之後人,必遭天譴,不得良死!)

晉靜公死後,延續七百年的晉國,最後一絲痕跡也從世上消散,只能在歷史文獻中,去尋找往昔的輝煌。


伯虎42


晉國是春秋四強國之一,由於內部本身的矛盾,王室成員之間的權力爭奪經常發生,導致晉國王室之間的戰爭不斷。到了晉文公時期,他分三軍,設立“六卿”的政策,用卿大夫組成一個“小內閣”來治理國家。其目的就是為了抑制王室之間的爭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卿大夫的實力漸漸超過了晉國公。

到了晉出公時,國內原先的十一大家族就還剩四個大家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晉出公看到四卿的勢力越來越大,想找一個機會把他們除掉,但不料四家聯合進攻晉出公,晉出公不敵,在逃跑的半路中病死。

四家另立新君,是為晉哀公。晉哀公只不過是個傀儡,晉國的一切政務都被智氏的智伯把持著,他吞併了更多的領地。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合殺死了智伯,瓜分了他所有的土地。公元前434年,晉哀公去世,繼任的是晉幽公。

晉幽公時期的王室就更可憐了,就剩下絳、曲沃兩城池作為祭祀的地方,其他的土地全部被趙、魏、韓三家收入囊中,而且他還要去朝見這三家,君臣的禮儀完全顛倒過來了。堂堂一國之君,淪落至此,真是悲哀!可悲的是晉幽公還是死在盜賊手上。晉幽公後,他的兒子繼位是為晉烈公。

晉烈公當政時期,晉國已經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雖然說晉國與趙國﹑魏國﹑韓國三家並立,但是封地少而又少。到了公元前389年,烈公去世,孝公即位。

晉孝公時,晉國的領土基本都被三家瓜分完。他就像個皮球一樣被人踢來踢去,多次被遷移。趙、魏、韓三家面對昔日的國君犯了難,誰也不願意去接納他。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國遷晉君於屯留,後封晉君於端氏(小縣城)。晉孝公死後,靜公成為晉國最後一任國君。

晉靜公繼位後的第二年,韓、趙、魏三國就迫不及待的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還廢靜公為庶民,曾經強大的晉國徹底滅亡。後趙取端氏,又將晉靜公遷往韓國治下的屯留。

公元前349年,已經逃到洛陽的晉靜公被韓王派去的刺客韓玘殺害,晉國王室改姓為唐,從此晉國真正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觀景說史


答:說起這個晉國,可謂歷史悠久,故事多多。

晉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之弟叔虞。

話說,西周初年,周武王崩,位於現在山西境內的唐國發生了叛亂。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他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用剪刀剪成玉圭形,遞給叔虞,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拿好這個玉圭,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伴陪在一旁的史官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問成王:“你要分封叔虞?”成王說:“玩笑而已。”周公板起臉說:“天子無戲言!”沒辦法,成王只得選擇吉日,把叔虞正式封為唐國的諸侯,史稱唐叔虞。

叔虞死,其子燮父繼位,遷都於晉水之旁,唐國改名成了晉國。

所謂“一部春秋,半部晉國”,晉國從公元前1033年始至公元前376年,存在了658年,出現過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等超級牛人,湧現過了許多風雲事件,如晉文侯勤王、曲沃代翼、驪姬亂晉、晉文公稱霸……三家分晉等等。

當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晉”了。

此事件,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從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的時間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寫起。

這“三家分晉”是咋回事兒呢?

話說,時間到了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晉國的實權已經旁落,分由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範氏、中行氏等六卿執掌。

這六卿互看對方不順眼,每一卿都想掐死其他五卿,以實現自己一家獨大。

但是,以一對五,肯定是行不通的。其過程必須是六卿分成兩大陣營,一方滅掉另一方後,剩下勝利的一方再發生內亂,互相廝殺。

真實的歷史,也是這麼發展的。

先是趙氏與本族別支邯鄲氏爆發矛盾,其餘五卿藉機站隊,加入混戰。

當時,範氏、中行氏支持邯鄲氏;智氏、韓氏、魏氏支持趙氏。

經過長達八年的惡戰,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範、中行、邯鄲氏三家被擊敗,族人外逃,封地被沒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吞併。

三十多年後,即周貞定王十一年(公元前458年),晉國國君晉出公不甘國勢就此沒落,向齊國、魯國借兵討伐智、趙、魏、韓四家,結果大敗,其本人棄都出逃,病死在投往楚國的路上。

智、趙、魏、韓四卿改立晉出公的遠房堂叔為新君,是為晉哀公。

晉哀公既是晉出公遠房親戚,毫無政治基根,完全成為了諸卿的傀儡。

在聯合其他三家驅逐走國君後,智氏家主智瑤“挾晉君而令諸卿”,為了更加壯大自己的勢力,他想了一條奸計,聲稱四卿各獻一百里土地、一萬戶人口給予新國君,以全臣禮。

他這麼幹,其實是把趙、魏、韓三家割讓土地人口歸入自己的控制範圍內。

趙氏家主趙無恤洞察其奸,堅拒。

智瑤於是帶領魏氏、韓氏趙,用晉哀公的名義,出擊趙氏。

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趙氏眼看就要滅亡了。

也不知怎麼的,韓氏家主韓虎、魏氏家主魏駒突然省悟過來,看穿了智瑤的惡毒用心,暗中聯絡趙氏,反戈一擊,大破智氏,殺智瑤,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也就是說,晉國的土地人口其實已經被趙、魏、韓三家瓜分了。

不過,晉哀公還在,即名義上的晉國還在。

而且,週考王七年(公元前434年),晉哀公死了,三卿還是擁立晉哀公的兒子繼位,即晉幽公。

晉幽公只擁有曲沃、絳都兩座城,用來祭祀唐叔虞以下歷代晉國先君。

周威烈王十年(公元前416年),晉幽公被強盜殺了,三卿又擁立了晉幽公的兒子繼位,是為晉烈公。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趙氏家主趙籍、韓氏家主韓虔再也不滿足於“卿”的地位,他們共同朝見周天子,軟硬兼施,請求為諸侯。

周王室也已衰敗不堪,無力拒絕,只好策命魏、趙、韓三家,正式授予諸侯地位,分別為魏侯、趙侯、韓侯。

這樣,雖然原來的晉國還沒有被廢除,但僅據有兩座小城,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晉烈公悄無聲息地死去,他兒子繼位,為晉孝公。

晉孝公在卑微地生活了十二年後,於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去世,他的兒子繼位,是為晉靜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趙韓三國終於感覺到晉靜公的存在礙著自己的眼睛了,他們共同驅趕晉靜公遷離絳都,瓜分了晉靜公用來祭祀歷代晉國先君曲沃、絳都兩座城,而把晉靜公安置於屯留(今長治附近)。.

周顯王二十年(公元前349年),晉靜公死於屯留,晉國從此絕祀。


覃仕勇說史


晉國姬重耳回國即位後,開創了一代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個霸權國君,史稱晉文公。而成就其建立長期霸業的,即是那些跟隨姬重耳一起流亡的智士賢臣,他們組成了一個世襲的貴族統治集團。

這些貴族集團起初還能和睦相處,但是他們的後裔卻逐漸不能相互容忍,經過百餘年互相排擠之後,最後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荀家(智家)、韓家、趙家、魏家。六大家族勢力強大,各自擁有廣闊的土地和私人軍隊,而晉國國君的地位卻越來越低。

因為利益衝突,六大家族發生火併,火併的結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滅,家族領袖被驅逐出國,土地被其餘四大家族瓜分。晉國國君姬錯無法忍受,偷偷向齊國借兵,討伐四大家族,沒想到走漏風聲,被四大家族提前得知。四大家族立即把姬錯趕下國君寶座,姬錯死於流亡的路上。

四大家族中荀家實力最強,家族領袖荀瑤向其他三家勒索土地,韓魏兩家不敢違背,而趙家領袖趙無卹堅決拒絕。荀瑤便召集韓家領袖韓虔、魏家領袖魏駒,出兵進攻趙無卹,並約定消滅趙家後,三家瓜分趙家土地。

三大家族聯軍包圍趙家的晉陽城,圍攻兩年,趙家已到危急存亡之時,發生了一件非常戲劇化的事情。趙無卹秘密派謀士潛入韓、魏軍營,對韓虔、魏駒說:路人皆知,荀瑤這人慾望是無止境的,如今我們勢力相當,他仍索要土地,如果趙家被滅後,你們有什麼把握能分到土地?就算你們分到了土地,又有什麼把握以後不再吐出來?不如我們聯合滅了荀家,一同瓜分他的土地,而我們趙家死而復生,也將永遠感謝你們的救命之恩。你們也可以永遠不用擔心被勒索併吞。

兩家明智地同意了趙家的建議,一夜之間形勢傾覆,趙韓魏三家聯軍乘夜撲向荀家營地,荀家兵團全軍覆滅,族人也無一倖免。

晉國最後剩下三大家族,各自勢力相當,晉國後來新任的國君反而要到三家去朝拜。到公元前五世紀末,三家給周王朝的國王姬午送上了大量的賄賂,姬午興高采烈地封三大家族為國君,韓魏趙三國建立。

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還蜷縮在兩個城市裡傳了四代,一直苟生到二十多年後,晉國最後一任國君姬俱酒被韓魏趙三國逐出宮廷,廢為平民。僅剩的兩個城市被三國瓜分。至此晉國覆滅。


夏池與秋葉


三家分晉始於週考王七年,晉哀公姬驕十八年,即公元前434年,這一年晉哀公去世,趙、魏、韓三家趁機將本就被瓜分得所剩無幾的晉君直接領地再進一步攫取,只給公室留下曲沃和絳城兩座領地。

絳城可能是新絳,在今天山西侯馬,自晉景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85年起就是晉國都城,也可能是今天運城境內的老絳城,那是晉國的故都;曲沃在今天山西省聞喜,周平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746年,晉昭侯封叔叔姬成師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傳到第三代曲沃武公姬稱,攻滅了晉公,靠賄賂於周僖王四年,即公元前678年被周王室任命為晉侯,從此晉國宮室的傳承就由原本是“小宗”的曲沃一系鳩佔鵲巢,因此曲沃是三家分晉時晉國公族的“祖廟”。

在周王室尚未批准三家為諸侯的情況下,不論新絳或舊絳城都是公族聚居、對“新生事物”抵制強烈的中心(當年曲沃代晉,公族曾先後擁立兩個原公族的小孩子相抗衡,折騰了很多年),而曲沃作為晉國公族實際上的“祖廟”同樣是抵制三家分晉的敏感地區,三家之所以留下這兩處(或三處)不分,一方面是不想碰硬釘子,另一方面,整個晉國都已吞下,區區兩三個城無關痛癢,留著還能減少抵制和對抗。再說,他們當時也正忙著搞外交和公關,一旦周天子“背書”,再分掉也容易得多。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窮到家的周天子看在賄賂份上任命三家為諸侯,這就是《資治通鑑》的起始年份,但此時晉國仍然.繼續存在,此時的晉國國君是晉孝公姬頎。

按照《史記.趙世家》的記載,漢魏趙成為諸侯後,晉靜公的絳城和曲沃也被瓜分,他被安置到今天山西省沁水境內的端氏,這也是曾經稱霸春秋的晉國僅存的最後領地。從三家分晉後趙國在山西有一塊不小飛地可以推斷,三家分晉前晉公室應該是保留絳城、曲沃和新絳三城,分晉是一家分到一個,趙大約分得最實惠,所以只能接受殘晉作為交換。

但趙肅侯趙語卻不甘心如此,周顯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49年,趙肅侯剛繼位就剝奪了晉靜公(晉孝公的兒子姬俱酒)的端氏,將晉靜公“徙處屯留”——可是屯留並非趙國領地,而是在韓國境內,深感麻煩的韓國執政大臣韓玘在當年謀殺了晉靜公,讓晉國從此徹底消失。

不過晉立國數百年,公族眾多,且有許多晉公族在幾次殘酷內鬥後自己或被晉公室安排出仕外國或東周,因此晉國雖亡,但其公族卻繁衍不絕——別的不說,三家分晉中的韓國,其始祖韓萬,就是曲沃桓叔的庶子。


李厚何


晉國最後一位國君是晉靜公姬俱酒,公元前375年姬俱酒被廢為民,並同晉國公室被遷往屯留,後為韓王所派的韓玘所殺。

晉國為何會落得“三家分晉”的下場?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姬姓諸侯大國,被太史公稱為“春秋四大強國之一”。但後期由於公卿勢力過大,逐步架空了晉國國君,最後招制了“三家分晉”的下場。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話還得從“曲沃吞晉”說起,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姬伯把自己的叔叔桓叔分封到了曲沃,曲沃是晉國以前的國都,比晉國現在的故都翼城的規模還要大,按照道理來說,這是不符合等級制度,將來必將釀成大禍。果不其然,分封到曲沃的桓叔拉籠貴族,籠絡人心,擴張勢力,此時的曲沃實際就是個國中國。而後晉國就爆發了長達67年的曲沃翼城之爭。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滅了晉侯緡,統一了晉國,取代翼城公室成為新的晉國國君。其子獻公繼位後,為了防止重蹈“曲沃吞晉”的覆轍,獻公在大臣的建議下誅滅了原晉國諸公子們,因公室們受到戕害,異姓卿大夫便成為了晉國國君的重用對象。自文公、襄公開始,異姓卿大夫深受晉國國君器重,而後這些異姓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漸漸架空了晉國國君,到了後期乃至出現了弒君的情況。這也就是趙、魏、韓敢於藐視晉國國君,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晉靜公是如何被廢的?

公元前453年,趙、魏、韓滅了晉國最大的公卿智伯瑤,並瓜分了其領地,共同掌管晉國國政。公元前438年,趙、魏、韓瓜分了晉公的土地,只留給了絳和曲沃兩地。公元前403年,趙、魏、韓被周王封為諸侯,自此這三國被稱為三晉,公元前375年,三晉一不做二不休把晉國公室剩下的土地都給瓜分了,晉國的最後一位國君姬俱酒也因此被廢為民,後姬俱酒被殺,晉國至此也就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混沌聊史


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之後,晉國國君晉孝公被貶為庶民。

其實晉國本來也是一強國,曾稱霸中原。後在春秋初期晉國內部發生內亂之後,才逐漸的開始衰弱下來。

晉國內亂的最終勝利者是智、趙、魏、韓四大家族,這四大家族的強勢導致晉國國君的勢力越來越弱。

這四大家族中最為強大的是智氏家族,智氏首領叫智瑤,他擁立晉哀公為國君,在朝中隻手遮天。

智瑤其實一直有吞併其他三大家族的想法,在他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之後,他便以晉哀公的名義,讓其他三大家族各獻出一百里土地獻給晉國國君。

其他三大家族也不傻,他們也知道智瑤是假借晉哀公的名義來收這些土地,但是他們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好辦法來打擊智氏家族,現在只能聽智瑤的。

於是韓氏和魏氏皆同意給出一百里土地,只有趙氏趙襄子沒有同意。

趙襄子的決策讓智瑤非常不滿意,大怒的他便讓韓氏和魏氏一起和他發兵攻打趙氏。

這場戰爭最後以趙氏主城晉陽被水淹而結束,雖說城被淹了,但是趙襄子卻在其家臣的幫助之下,用一根繩子逃出了晉陽城,後又載得一葉扁舟去見韓氏和魏氏。

下面發生的便是故事便是“唇亡齒寒”這一成語的出處了。

趙襄子見到韓氏和魏氏之後說到:“唇亡而齒寒,趙家滅亡之後,恐怕也就輪到你們兩家了”。

後韓、魏兩家為了自家的利益,便決定與趙襄子一起攻打智氏。

他們也是以智瑤之前水淹晉陽的方式,把智瑤的主城給淹了,智瑤最後也被趙襄子殺死,土地也被這三大家族瓜分。

在智氏被滅不久後,晉哀公也去世了,於是他們擁立新的國君繼位,即晉幽公。

此時晉國國君的勢力已經越來越弱了,弱到了居然趙、魏、韓三家行禮朝拜的程度,也是因此,趙、魏、韓三大家族趁機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只給晉幽公留了兩個地方,即曲沃和絳都兩座都城。

不過,晉幽公之後也沒有活多久,在公元前416年被盜賊所殺。

晉幽公死後,晉烈公繼位。

在晉烈公在位期間發生的唯一大事,便是周天子冊封趙、魏、韓三家為諸侯,晉烈公一共在位27年,在公元前389年去世,晉烈公去世之後由其子晉孝公繼位。

公元前376年,趙、魏、韓三族正式滅掉了晉國,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晉孝公也被廢為庶民,從此晉國完全被三個家族所取代。

從此,東周開始進入戰國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