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晉國“三家滅智”,智伯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孟婆家的香飄飄


智伯的滅亡主要是這樣幾個原因造成的:

1、智伯狂妄自大

智伯的狂妄自大,從這樣幾件事可以看出。

公元前464年,智伯和趙氏的世子趙毋恤(後來的趙襄子)一同攻打鄭國。期間兩人一起喝酒,智伯喝醉了,強行向趙毋恤灌酒,趙毋恤以不勝酒力拒絕,結果智伯用酒杯砸趙毋恤。趙氏的家臣受不了智伯的侮辱,要求殺了智伯,結果趙毋恤忍了。打完鄭國回去以後,智伯對趙簡子說:你這個兒子不行,膽小懦弱,喝酒也不行,你還是廢了他吧,不要讓他做繼承人了,當然趙簡子沒有聽他的。趙毋恤是趙簡子的接班人,也就是未來的趙氏家族的老大,智伯說話這麼不注意,只能說太狂妄了。

公元前453年,智伯聯合韓、魏兩家圍攻晉陽,聯軍引晉陽城外的晉水,水灌晉陽。根據史書的記載,晉陽的城牆快要被淹沒,晉陽城內的老百姓只能把鍋吊起來做飯。智伯巡視戰場,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陪同。這時的智伯得意忘形,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我才知道大水的威力,原來它可以滅亡一個國家。當時陪同的韓康子和魏桓子知道智伯在打他們的主意,立馬警惕了起來,因為韓氏的都城和魏氏的都城外都有河水。智伯有獨吞晉國的野心,但他敢毫不避諱地在韓、魏兩家老大面前說出內心的想法,說明他太自大了,根本沒把這兩個人當回事。

2、智伯剛愎自用,貪財好利

一次,智伯在宴會上羞辱韓氏家族的領袖韓康子和謀士段規。智氏家族的家臣智果就對智伯說:你這樣侮辱人家,以後會遇到麻煩的。智伯回了一句:難將由我,我不發難,誰敢興之!意思是說,有麻煩也是我找別人的麻煩,我不找別人麻煩,誰敢找我的麻煩!這件事可以看出,智伯是既狂妄自大,又剛愎自用。

智氏和韓、魏圍攻晉陽的時候,趙毋恤派家臣張孟談去遊說韓、魏兩家,三家密謀共同滅了智氏,瓜分智氏領土,結果被智果發現了。智果就告訴智伯了,說:韓、魏兩家要叛變了,趕緊殺了他們。智伯認為韓、魏不會背叛他,聽不進去。智果又說:如果不殺他們就要拉攏他們,韓、魏兩家的謀士段規和趙葭,在他們家族說話很有分量,如果你承諾滅了趙氏以後,給他們兩人每人一個萬戶之邑,賄賂他們,他們可以說服他們主人不叛變。智伯回道:滅了趙,還要和韓、魏兩家平分趙的土地,我們只能拿三分之一,如果還要從三分之一的土地中拿出兩個萬戶之邑,那我們的戰利品也太少了,就沒同意。

可以看出,智伯這個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智果多次提醒他都不聽。智伯是胸懷天下的人,卻如此貪財好利,這也是他後來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3、智伯的對手太強大

當時的晉國是智氏一家獨大,趙氏次之,韓氏和魏氏比較弱。智伯想要獨霸晉國,就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勢力,削弱其餘三家的勢力。於是他對韓、趙、魏說:晉國王室衰弱,我們作為晉國的臣子就要為晉國服務,我建議我們四家各拿出一百里封地獻給晉國國君,讓晉國強大起來,重振當年的霸主雄風。

智伯的這個理由似乎冠冕堂皇,但是三家都知道,獻出的土地肯定不會給晉國國君,而是全部落到智氏的口袋。韓康子和魏桓子因為力量太弱,不敢與智伯正面較量,只能順從,都拿出了自己的土地獻給了智伯。後來跟著智伯圍攻晉陽的時候,臨陣倒戈,找準機會和趙家聯合,三家滅了智氏。韓、魏都瞭解智伯的為人,不與其正面對抗,盡力的迎合他,讓他放鬆警惕,為打敗智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智伯最大的對手是趙襄子趙毋恤。趙毋恤是趙簡子的庶子,起初地位很低,並不受父親待見,後來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了趙簡子的認可,一步一步爬到了趙氏老大的位子。

趙毋恤有勇有謀,也很有抱負,能隱忍卻不怯懦。剛繼位的時候,就用計吞併了代國,擴大了家族勢力。趙毋恤曾面對智伯多次挑釁,但為了大局,都忍了下來。當智伯向韓趙魏三家要地時,韓、魏都給了,而趙襄子果斷拒絕,並做好了和智伯開戰的準備。

趙毋恤採取謀士張孟談的建議,把作戰根據地選在了晉陽。面對聯軍水灌晉陽,趙毋恤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堅持了三年。後來派家臣張孟談勸說韓、魏,和兩家約定共同對付智氏。韓、魏兩家趁智氏不備,殺死守堤士兵,讓晉水改道,倒灌智氏大營,韓、趙、魏三家把智氏滅了。





武嶽萌主


關於智氏失敗,我先來講講歷史背景。

春秋中後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先後出現了“五霸”左右局勢。到春秋的末期,霸主的格局式微,各國卿大夫的勢力強大了起來,在他們自己的封邑里面設立小朝廷,徵收賦稅,私養武裝,儼然獨立王國。其中有名的有:齊國有田、高、國、鮑、崔、慶等世族;晉國有趙、魏、範、中行、智、欒等世族;魯國有季孫、孟孫、叔孫等大族。卿大夫中勢力最強者以擔任諸侯國將相形式來控制國君,使得國君成為傀儡。這樣公室衰落,卿大夫掌握了國家政權。所以最後以田和將姜姓齊康公呂貸放逐海上,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被季孫、叔孫,孟孫聯合擊敗,逃出魯國,死於國外;而實力最為強大的晉國也因為六卿的相互征伐而實力衰落。國君權利基本被剝奪,國內政治全由六卿主宰,爾後,六卿又因分贓不均導致火併,到公元前458年,範氏,中行氏被滅掉,剩下的四家依然不能和平相處,非得鬧個你死我活,於是直到晉陽之戰的到來。

韓魏兩家參與攻打趙氏,本來就是出於被智伯的脅迫,他們對智伯的殘暴感同深受,意識到如果趙氏被滅,接下來會輪到自己,而趙襄子的謀士張孟談聰明過人,一眼看出韓魏與智氏之間貌合神離的情況,於是開始了離間計的實施。

所以智氏失敗有三點主要原因:

1. 智氏殘暴,不得人心;

2.趙氏反間計的成功;

3.輕敵,讓趙襄子偷襲成功,殺了守堤官兵,掘開大壩,淹了軍營糧草。


吳言以兌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爭鬥,趙氏滅掉範、中行氏後,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四家並立。其中,智氏實力最強,權勢最大,遠超其他三家。

當時宗族利益高於一切,沒有很強的忠於王室的思想,四家卿大夫都想取晉國公室而代之,只是智氏表現的更明顯。

此時的趙氏、魏氏、韓氏,就是後來戰國七雄中的趙國、魏國、韓國的建立者,以戰國七雄初期的實力反推,趙氏、魏氏實力相當,趙氏略強,韓氏最弱。三家中任意兩家對上智氏都是輸多贏少。實力就是智氏囂張的資本。

正因為智氏最強,所以他不可能在未來的代晉之戰中,把利益再分割給其他三家,因為智氏勝券在握,已經把晉國視為囊中之物。相反,智氏會不斷削弱趙、魏、韓三家,以減少阻力。智氏提出的“每家貢獻萬戶邑給晉公,壯大晉國公室力量”的決議,就是削弱三家的一步棋。

力量越大,目標也就越大,稍有不慎就成為所有人的靶子。正因為智氏的威脅最大,又不能分割、分享晉國利益,趙、魏、韓三家為了生存,只能攜手滅掉智氏。


寒星針


1.輕敵。自以為聯合韓魏就能把趙置於死地,其實趙襄子比他牛逼得多,不但有邯鄲,晉陽易守難攻,還有代地等,趙當時的實力並不比智家差多少。

2.輕朋友。如果三家幹一家,輕敵是難免的。但對盟友態度差就太不應該了。智伯瑤對待魏,韓兩家也是趾高氣揚的態度,在撅水灌晉陽之後,還跟韓魏兩國吹牛逼。結果韓魏想到自己都城附近也是河水,既然智家能淹趙家,自然也可以對自己下手了,於是心有慼慼焉,很快被趙反間。

3.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利益關係。韓魏害怕智伯瑤,所以才交出了一萬口的封地,內心其實是非常不甘心的。只是迫於智家的勢力而已。

趙襄子抓住這一點,讓張孟談去遊說韓魏家主時,說最後打贏了智家就平分智家的土地。

這樣一來,孰輕孰重,兩家自然心裡有數了。

於是韓魏臨陣反戈,智伯瑤一敗塗地。

三家滅智,成為經典。


下里春秋


此題無能答,講本人一點看法,智伯是個妄狂奸詐協迫他國朋友的人,用強權武力威迫韓魏,雖屈從面和心各異,聯合攻打趙氏必將唇亡齒寒,後韓魏被人策後,合力抗擊智伯,以其人之道滅其人之身也不為過。


無所事生非


狂妄,不懂得團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