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強勢媽媽或是弱勢媽媽,再提這個話題,源於與兒子的一場談話。

兒子告訴我說,他的一個好朋友,因為反感媽媽的強勢掌控,離家出走了,說是要過自己一直想要的不被控制的自由生活,甚至可能會出家禮佛去。

他的朋友說,他的媽媽在家裡太強勢了,一切都得按照她的意願,否則就會大吵大鬧,簡直可怕。也因此,他的朋友對婚姻、家庭一直持有一種恐懼心理,害怕自己也遇到一個像他媽媽那樣的女人,真那樣簡直就是災難了,所以,寧肯不找女友不結婚,沒有勇氣嘗試。

這位朋友跟大家在一起時,總是敏感多疑,老覺得別人的話是對他有所指,動不動就跟人發脾氣動火,人際關係極不好,也讓他自己覺得與人交往太難,基本封閉了自己。

不知道這位朋友的媽媽是否知道兒子出走的真正原因。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在家裡,一個強勢媽媽,弱化了爸爸的家中地位,爸爸被邊緣化,霸道頤指、指手畫腳、自以為是,甚至吹毛求疵,無形中,使孩子的性格成長缺失完整正常的陪伴,成為成長中的孩子的災難。

羅賓說: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這句話得到了現實中大量事實的認證。

最典型的歷史記載可查的例子:

武則天,一個強悍到奪取李唐江山,自己稱帝的女人,可她的兒子卻一個比一個懦弱,一個比一個平庸。

慈禧,聯合恭親王滅了託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可偏偏沒有爭氣的兒子。極嚴的管教,使同治性格懦弱平庸,甚至不能對自己娶什麼樣的皇后做主,只好放縱自己。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心理研究發現,大凡強悍的母親,培養出的兒子,也多是軟弱沒出息的。

有專家研究,在一個家庭裡,母親越強勢,女兒可能會模仿母親,變得刻薄好挑剔,會越彪悍;而兒子可能會因為長期站在防禦位置,怕受批評,會越懦弱。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也對母親養育態度與兒童個體進行過研究,發現:當母親態度是支配性、干涉性、專制性時,兒童容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

強勢媽媽總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左右著甚至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發展,給孩子的壓力過多,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要求時,便會各種責罵、抱怨、怒吼,用盛氣凌人的粗暴方式去控制孩子,讓孩子難於獨立,唯命是從,缺少主見,以致缺少分辨是非及解決事物問題的能力。久之,會逐漸產生消極抵抗心理,且形成社交困難,不自信並常常否定自己,變得孤獨抑鬱,膽小自卑而懦弱。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無獨有偶的是,凱凱的家裡也一直是媽媽強勢,擁有絕對主導地位。他小時候的性格還很開朗,也非常樂於助人。但逐漸地,在媽媽的強勢管教下,他除了學習、練琴就是讀書,沒有別的娛樂可做,甚至沒有同學來往,母親稍不滿意就大吼訓斥,而父親的懦弱,又總是要求凱凱別惹媽媽生氣,動輒就給媽媽道歉,他的心理逐漸備受壓抑。

上了大學後,他終於有種獲釋了、擺脫了媽媽控制的感覺,開始放縱自己,對身邊的事情不再關心,生活變得沒有目標,整日渾渾噩噩,除了吃喝就是遊戲,翹課成為常態,過起了獨來獨往的生活,最終沒能正常畢業。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假如母親較富於權威性,整天對著家裡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儘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而這樣最終的結果就是,男孩子更容易變得膽小怕事,懦弱而缺少責任感。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說:“當母親的態度是支配性、干涉性、專制性的,兒童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

電視劇《如果愛》中,宋喬植說:“跟誰結婚,對我來說沒有區別,因為一切,都是我媽說了算。”,“這個家,就是一個地獄。誰沾上它,就會萬劫不復。”

有家如此,有媽這般,不成了孩子的災難嗎?如此,媽媽就如同孩子的罪人!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夫妻恩愛,在於妻子的智慧的“弱勢” ——給男人成為男人的真正的機會。

對於孩子而言,會弱勢的媽媽,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才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孩子的最大福氣。

“弱勢”媽媽,不代表逆來順受、也不是沒有人格地忍受屈辱,而是在外能夠承擔好自己的工作,在家能夠智慧地該強勢時強勢,該弱勢的時候一定弱勢

《任長霞》的扮演者劉佳坦言自己就是個弱勢的媽媽。她說:“孩子小的時候我比較忙,大了之後人家成長得挺健康,我也就少去幹擾。所以我老告誡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如此重要,不是孩子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孩子。在孩子身上我沒怎麼操過心,是個弱勢媽媽,其實也有點慚愧。但我希望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要去控制孩子。”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少去幹擾”、“不要覺得自己如此重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不去控制孩子”,這些都是有智慧的“弱勢”之道,是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塞給孩子,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目標和動力,有自己的獨立性。

弱勢的媽媽,自己的事業有追求,但在家也不大脾氣,不以氣勢壓人,不在家裡說一不二。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會排斥孩子的對的建議,會考慮孩子的意見,聽得進孩子的想法,真正為孩子考慮。有要求但不約束,是很受孩子尊敬歡迎的。

一個懂得弱勢的媽媽,能夠溫柔地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能夠善良地理解孩子的難處,給孩子表達個人意見的權力,更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會不斷地求教學習孩子,激勵孩子主動前行,因而會給孩子的未來以好的影響。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媽媽,這個弄壞了。”“是嗎?重做一下,肯定比媽媽做得好。”

“這個,媽媽不知道怎麼辦啦,你有什麼好辦法?”

“弱勢”媽媽,會適時給孩子試錯機會,讓孩子不斷增長積累面對生活問題的經驗,承擔自己的責任,提高抗挫能力,而不是打擊否定孩子。她們會陪伴理解孩子,不苛刻挑剔,讓孩子內心深處時刻充滿安全感,不孤獨無助,開朗自信,願意融入社會,堅強而有主見,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家分析說,懂得“弱勢”的媽媽,自己會在工作中做事努力且有成績,但並不會以此苛求孩子做到最好。就算孩子沒有做好,也不會責罵,而是傾聽引導,鼓勵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尋求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的“弱勢”,對孩子心理健康、身體的正常發育起著良好的積極影響。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男性的高大形象。所以,有智慧的媽媽,懂得如何弱勢下來,讓父親帶著孩子經歷解決問題,並多在孩子面前誇讚突出父親的高大形象,給孩子以山一樣的男人情懷,使孩子人格完整。

“弱勢”媽媽,不會干涉孩子的正常成長,但會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讓孩子學習好的品質,有好的性格,養出好的習慣,引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邊界感”。邊界感,是一種分清兩種物體有關聯而又明確各自屬性的認知。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就算是孩子也一樣。孩子自然不會隨便介入父母的生活,父母也不要隨便介入孩子的生活。

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弱勢”的媽媽非常懂得這種邊界,會以溫柔慈愛的力量把全家人凝聚在一起,但也明白與孩子的關係也要理性地適可而止,不能干預過多,更不能以愛的名義包攬綁架孩子,不會以“我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也不強迫孩子違揹他自己的意願做事。

她們知道,邊界感沒有了,會讓孩子心生逆反,會使孩子缺少信任和尊重,會影響孩子沒有獨立的思想與情感。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慢慢削弱,會導致依賴性強,成為退縮不前、缺少活力和創造力的人,最終不能活出自己的價值而走向不幸。

“弱勢”媽媽給孩子的,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有道是,一棵樹,只有給足土壤和空間,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父母之於孩子也如是,能夠顧忌到與孩子之間的邊界,適時做個弱勢家長,則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空間,也是孩子的最大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