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圖強:明神宗被動自救行動,皆來自於這場變法

張居正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年少時期便非常聰慧,是荊州府地區非常有名的"神通",一生政途順暢,能夠審時度勢,靈活變通,他在明朝萬曆年間擔任內閣首輔的職位,並主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歷來為人們所稱讚。

而這場變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成為了明朝統治進程中一次重大轉折。雖然這次改革最後由於種種原因的阻礙,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它卻成為明朝晚期最為絢爛的一道霞光,璀璨了中國歷史的天空。這是明朝的一場自救運動,當時的明朝到底遭遇了什麼,這場變革又是如何展開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變法圖強:明神宗被動自救行動,皆來自於這場變法

一、變法背景:一切都源於一場經濟危機


明朝中期,土地兼併的狀況愈演愈烈。自宋朝以來,朝廷採取不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土地集中到少數富人手中,社會危機嚴重。宋朝雖然進行了王安石變法等一系列改革,但這種狀況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到明朝中期,土地兼併帶來的弊端又一次浮出水面。而且,這樣的兼併並不是來自於合法的土地買賣,而是來自於政治強權的掠奪與侵佔。社會中的王公貴族利用手中強大的政治權利,將貧苦農民的生機再次剝奪。最好的例證就是當朝的大學士,徐階,家中竟然有高達24萬畝田地。


國家的稅收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國家稅收大都來自田地,另外還有商稅、鹽鐵等稅收。然而自商鞅變法以來,朝廷採取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商稅雖然重,但是由於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仍只是佔社會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朝廷的收入仍然依靠於農業。而當時貴族地主將土地掠奪之後,卻拒絕繳納稅收,朝廷中的官員對此束手無策。


農民不僅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生活資料的來源,而且還揹負著十分繁重的徭役,處境十分悲慘,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地方起義此起彼伏,動亂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明中期之後,朝廷的財政危機不可避免地日益加重,收入不斷減少。明中期的財政衰敗到一個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的地步。


在內部隱患如此嚴重的同時,明中期的外部隱患同樣令人擔憂。北方的蒙古、女真等部族連年侵犯,民不聊生,北方地區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再加上黃河屢次氾濫,水患嚴重,解決軍事、水患的問題都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撐,這兩個問題成為了壓在政府財政身上的兩座大山。


明神宗終於無法忍受,採用張居正的建議,決定在社會上進行一場翻天覆地,拯救時弊的巨大變革。

變法圖強:明神宗被動自救行動,皆來自於這場變法


二、改革推行


張居正深刻地分析了目前社會中出現的五大弊病,它們分別是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政府官員的疏於職守、邊疆軍備力量的鬆弛和政府財政的缺口太大,管理和使用不當,並針對這些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內政方面,他首先對吏治進行了變革。他首創考核吏治成效的方法,要求監督地方是否嚴格遵守朝廷的要求,還要地方政府定期向內閣彙報政事,提高內閣的權利,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還要注重官員的實際政治能力,提倡靈活變通,主張罷免墨守成規的官員,還大量任用了許多新興官員,為改革與朝政注入新鮮的血液,增強活力。


在軍事方面,張居正不僅派遣戚繼光、李成梁等大臣駐守邊關要地以防蒙古軍隊的入侵,而且還在長城上修築了三千多座防禦敵人的堡壘。而且有進步性意義的是,他與蒙古國之間開始進行茶馬互市的交易,採用惠及雙方的和平政策來維護國與國之間的安定與友誼。從此之後,北方不僅沒有發生很大的戰爭,而且農業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實在是一舉多得的明智之舉,為後人提供了借鑑。萬曆七年時,張居正又與西藏達賴三世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在廣東一帶,張居正提拔有能力的殷正茂和凌雲翼等官員,授予他們兩廣軍備提督的官職,掃清了廣東一帶的叛亂,社會風氣一時間清正無比,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


在水利方面,張居正並沒有忘記自己肩上的重任,治理黃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最重要的其實是他在經濟方面的改革。為了扭轉財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張居正把他的目光放到了土地稅收上面。他認為財政的問題很大部分是出在私自開墾的田地出現漏稅現象,於是下決心核查全國各地的土地,並實行一條鞭法進行徵稅。一條鞭法實際上就是說把各種繁雜的賦稅都合併為一條,只按照田畝徵收銀兩。這實在是簡化了收稅的複雜與困難程度,國家的財政狀況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變法圖強:明神宗被動自救行動,皆來自於這場變法

三、評價與總結


張居正的這次改革,實際上是明神宗為挽救國家統治的一次自我救贖,它強化了中央集權,增加了政府收入,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安定下來,成效十分顯著。


然而儘管如此,明朝滅亡的結局仍然沒能避免。這次變法觸及到了王公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極大的抵抗,在張居正死後,這次變法不可避免的失敗了。


積重難返之後,必然是迅速的失敗與滅亡。封建制度有著強大的自生系統,在一個朝代無法繼續將這臺機器繼續維護下去的時候,只能走向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