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在《六國論》中,蘇洵詳細論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也詳細闡明瞭其餘六國失敗的原因。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被秦國吞併,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的團結在一起,抵禦秦國的侵略,而是爭先恐後的賄賂秦國。最終使得秦國越來越強,自己的國家卻越來越弱。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而所謂的賄賂秦國,其本質就是六國沒有很好的同心協力,一起對抗秦國,反而各自心懷鬼胎,最終被秦國一一擊破。

在這其中,燕國、齊國和楚國不團結,我們尚且能夠理解,因為他們沒有團結的經驗。但是趙國、韓國、魏國就不一樣了,他們是三晉之國。當初這三家一起消滅智氏,瓜分晉國,是何等的團結。怎麼到了後來,秦國要一統天下了,這三家反而無法團結在一起了呢?

趙、韓、魏三家瓜分晉國的前因後果

晉國自晉文公設三軍作六卿以後,晉國的政權就逐漸被卿大夫所掌握。到了春秋末年,晉國國內就只剩下了智氏、趙氏、韓氏和魏氏這四家。其中又以智氏勢力最大。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俗話說,一個人的貪念是無窮的。智氏作為當時晉國最強大的勢力,自然不會甘心晉國被趙、韓、魏三家分得一杯羹。於是,當時智氏的當家人智伯瑤就以恢復晉公權力為由,要求其餘三家拿出一部分土地充公。其實智伯瑤心裡打得什麼主意,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就是想要慢慢蠶食剩餘三家的勢力。

可是沒辦法,智伯瑤的勢力最強,因此魏桓子和韓康子只能妥協,交出自己的土地。誰曾想,當智伯瑤問到趙襄子以後,卻被拒絕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惱羞成怒的智伯瑤要求韓氏和魏氏一起攻打趙氏。這個趙襄子也厲害,在面對三家勢力的情況下,愣是堅持了兩年。直到智伯瑤採用水攻以後,才逐漸的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然而智伯瑤此舉卻觸碰到了魏桓子和韓康子兩人的逆鱗,原因就是韓氏和魏氏城池外面也有河道。智伯瑤如今可以水攻趙氏,以後照樣能夠水攻韓氏和魏氏。

就這樣,在趙襄子的聯絡之下,三家決定聯合起來一起攻打智氏。而智氏也被三家聯合消滅。

趙、韓、魏三家為何能夠齊心協力對付智氏?

一、趙、韓、魏三家面臨著同樣的局面

從智氏要求趙、韓、魏三家將其名下的土地讓出來一部分開始,趙、韓、魏三家實際上就已經處於同一陣營了。因為智伯瑤的意圖太明顯了。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而智伯瑤採用水攻的方式攻打趙氏,更是加速了這個過程。因為人畢竟是有僥倖心理的,我們有一句古話叫做“來日方長”。韓氏和魏氏之所以在一開始沒有持反對態度,就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還有機會扳倒智氏。然而智伯瑤採用水攻的方式攻打趙氏的做法,卻打碎了他們的這一幻想。

因為他們再強大,也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們的家族城池外有水,這是人力不能夠改變的,除非他們放棄自己的領土,然而這顯然不可能。

因此,當三家都遭遇生死危機的時候,他們選擇了一起對付智氏。

二、智氏太過狂妄,想要以一敵三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趙、韓、魏三家乃是智氏之下勢力最強大的卿大夫。無論是趙韓魏三家還是智氏一家,他們的目的其實很明確,那就是瓜分晉國,唯一不同的是,智氏太過狂妄,想要以一敵三。這就導致趙、韓、魏三家不得不聯合在一起。

因為聯合在一起,還有活下去的希望,三家各自為戰的話,遲早會被智氏吞併。

趙、韓、魏三國為何不聯合在一起攻打秦國?

有人也許會有疑問,秦國和趙、韓、魏三國之間的差距,就如同當年智氏和趙、韓、魏三家的差距一樣,甚至秦國的實力還更強大。並且秦國也同樣威脅著趙、韓、魏三國的安危,那麼趙、韓、魏三國此時為何不能聯合在一起攻打秦國?

一、時局不同

當年在晉國境內,只有四家卿大夫,也就是說趙、韓、魏三家除了智氏以外沒有其他的敵人。而戰國後期則不同,當時除了趙、韓、魏三國以外,還有燕國、齊國、楚國和秦國。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三晉之國固然可以聯合起來一起攻打秦國,可是秦國也可以聯絡其他國家一起抵抗三晉聯盟。不要忘記了,賄賂秦國的國家可不少。

二、實力不同

這裡指的實力,不是秦國的實力,而是三晉之國的實力。在晉國三家分晉之前,除了智氏,趙、韓、魏三家的實力分佈還算平均,差距沒有特別誇張。

但是到了戰國以後,這一差距就逐漸明顯了。戰國前期,魏國一家獨大,戰國初期唯一的霸主;戰國中後期,長平之戰前,趙國是軍事力量僅次於秦國的國家;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是衰弱了沒錯。然而此時的秦國大勢已成,你三晉之國聯合不聯合不已經沒區別了,此時的秦國統一隻剩下時間問題。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而人都是自私的,更別說這些諸侯王了。三晉之國之內彼此的實力不協調,所以在利益分配上就容易出現衝突,大國想要拿更多的利益,小國也不肯少拿自己的利益,於是聯盟就這樣破裂了。

這是有跡可循的,比如第一次合縱伐秦之戰,趙、韓、魏、齊、楚五國伐秦,結果實際出兵的只有趙、韓、魏三家。理由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導致齊、楚消極出戰。

結束語

趙韓魏三家當初能夠一起對付智氏,後來為何不能一起對付秦國?

此一時彼一時,是對這一情形的最好解釋。趙、韓、魏三家攻打智氏的戰鬥,看似同心協力,那是因為當時受到的外部干擾少,所以能夠提高他們聯盟的成功率。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以後,他們就是以國家的形式矗立在中原大地上了,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也更多了。而此時,再拿當初的那一套,失敗也是很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