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八层境界


学霸的八层境界

睡前偶读,发现了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所做的演讲,原题名为《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文章中,梁漱溟先生以自身的治学的历程将学问等分为八个层次。结合我在精华全日制十年精粹班的教学及管理心得,发现竟有些契合之处,现此写点心得,以飨读者。

1

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

梁先生说:“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遇一个问题到眼前来而茫然的便是没有学问!学问不学问,却不在读书之多少。”

平时学习过程中,解一道题,不能机械套用,要有想法,调动思维,敢于试错;看一本书,不能照单全收,要研究它的观点和论据,是否合理、严密及确凿;写一篇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立意,并多角度多层次的展开说理论证。

2

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

梁先生说,“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要知必先看见问题,其次乃是求解答;问题且无,解决问题更何能说到。”

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治学须有批评的精神,一切观念、习惯、风俗、制度、定式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如果你发现自己和作者的观点不一样,发现自己的解法和别人不一样,发现自己看待一个现象的体悟和别人不一样,无论事后发现是自己的无知,还是对方的漏洞,我同样都会恭喜你-—-你要进步了。

3

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梁先生说,“ 大约自此以后乃可算会读书了。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注意。”

发现自己的无知是促进自己看书学习的根本动力,苏轼提出过八面受敌读书法,曰“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难怪苏轼有如此的才学,端的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次考试下来,全国山河一片红,未见得是件坏事,只要能激发你求知的欲望。

4

学然后知不足

梁先生说,“从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先求了解他;这样,书一定被你读到了。”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要想真正学会读懂,尤其是理科,需注重以下几点:

1、回归课本,以重要的定义、定理、原理、定律、实验、模型为主体,串联全篇,不要忽略小字部分,寻找每句话背后的隐藏关卡;

2、反思错因,不仅停留在某个知识点和方法的总结,而是要追究自己在审题环节、决策环节、计算环节及答题规范环节上原则性的错误逻辑;

3、摆脱思维定式,主动求变,研究命题人此前考过什么,此后从设问、条件及情境上会以怎样变化的方式考你。

5

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

梁先生说,“归纳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点,就是常常要有主见,常常看出问题,常常虚心求解决。这样一步一步的牵涉越多,范围越广,辨察愈密,追究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段、片的见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

我在精粹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考前一周找六张B4纸,针对考试范围,系统的写下自己对各科知识点及解题原则手法的理解,写不出来的,就是自己的盲点漏洞。高考结果证明非常行之有效。

6

是真学问便有受用

梁先生说,“有受用没受用仍旧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对于一切异说杂见都没有摇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

以目前文理合卷的数学为例,如果没有真正把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在实战中解决问题。知识点姑且不谈,可以让孩子们好好反思下,那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由特殊到一般等)和数学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是否自己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7

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

梁先生说,“这时候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语文由于向传统文化回归、对学生价值观及思辨能力的考查,现在成了高考难度系数数一数二的科目,尤其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需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分析及阐释等能力,从大的逻辑结构上入手,重整体思维,就能看出短长。

8

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

梁先生说,“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像也。”

语文写作是一个学生眼光格局及文史素养的最高体现,议论文除了结构上和层次上的设计,也要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更要使得自己的语言富有哲理且精炼,能遣词造句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若想做到这一点,文言文功底的加强至关重要,这是使自己的作文深刻隽永、语言富有创造性的重要基础。

后记

老师和孩子们要一起成长,鼓励孩子敢于走出舒适区,迈入学习区,甚至一脚踏入恐慌区,敢于颠覆已有的定式成见,进入蓝海,使自己的境界和胆识更上层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