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末尾有投票!

1944年,6月6日。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大规模登陆作战

那一天的天气有些阴蒙,空气间弥散着水汽,汹涌的海雾遮盖着海岸线。海面上,千帆竞进,百舸争流,船上满载着美国大兵,士兵们低着头,缄默无言,只是偶尔有人因为海浪起伏而呕吐的声音。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登陆艇上的美军士兵

恐惧、迷茫、惊惶、紧张、愤恨....一切的一切都写在他们的脸上,颤抖着的士兵想不起任何关于荣誉和正义事业的事情,他们只在乎打开舱门的那一刻该如何存活。

有人亲吻十字架,有人默念上帝,也有人低着头。

在1944年,6月6日,他们生死未卜。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登陆艇上的士兵,前面的士兵在呕吐

前方,是诺曼底海滩。

是枕戈待旦的MG42机枪和隐藏在堡垒里的德国士兵。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德军士兵操作MG42机枪在向美国士兵射击,诺曼底海滩在多年后,被老兵们提及,被称为“世界上最丑陋的沙滩“

舱门打开了,那一瞬间,子弹贯穿了这些士兵的身体,数月来训练出的战士,在那一瞬间化作了一具具薄如纸的血肉之躯。

踉跄着,嘶吼着,海滩上只剩下歇斯底里和枪林弹雨。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舱门打开的瞬间,美军士兵被子弹击中,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常常出现一整艘登陆艇的士兵瞬间阵亡的情况

跳进水中的士兵要么因为负重而溺亡,要么依然被德国人的子弹“咬死”,鲜血在海中漾开。这里没有不死的“兰博”,这里没有不死的英雄。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在水中被子弹击中的美军士兵

子弹横飞,炮火连天,海滩上的每一处都被瞄准,断手的士兵拿着自己的断肢哭泣,倒在沙滩上被开膛破肚的士兵还在用最后的力气呼叫着“妈妈”,血红的海水拍打着沙滩。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血红的海水

极强的压迫感压着所有观者的神经,手持摄影机剧烈摇动让人产生了生理上的不适感,仿佛每一帧画面,都能闻到浓烈的血腥味和火药味。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美国士兵们躲在德国人安置的反坦克拒马后面

这就是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场的20分钟——“诺曼底登陆”。

世界上有两个诺曼底登陆,一个在1944年6月6日的法国诺曼底,而另外一个在1998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面。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老斯果然是老斯,我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不然何以拍得如此真实?现在想来,我错了。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一个样子,老斯明白这一点。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沙滩上害怕的士兵

这部电影,我已经想不出任何的溢美之词来赞美它,“有些电影只配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有些电影却注定成为记忆中的里程碑”。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随军牧师在为死去的士兵做祷告

但1999年的奥斯卡颁奖台上,《莎翁情史》击败了《拯救大兵瑞恩》,

举世哗然。我并不否认《莎翁情史》优秀,因为奥斯卡是学院派,理应更喜欢缅腻温雅的《莎翁情史》。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拯救大兵瑞恩》

但我反倒觉得:不是《拯救大兵瑞恩》失去了奥斯卡,而是奥斯卡失去了《拯救大兵瑞恩》。

我想《拯救大兵》已经不需要什么奖项来证明它自己了,因为观看这部电影的二战老兵的眼泪,我想就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伞兵和将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这部电影并不藏着掖着,片名《拯救大兵瑞恩》已经开门见山地告诉了你,这部片子的主线就是——拯救一个名叫瑞恩的美国大兵。

但是,它被放在1944年6月的法国。

瑞恩有三个哥哥,加上他自己,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群情激昂,所以兄弟四人都参军了。遗憾的是,他的三个哥哥都阵亡了,一个死在奥马哈海滩,一个死在犹他海滩,而一个死在新几内亚,现在只剩下老四瑞恩,随着101空降师空降法国腹地,生死未卜。(这一段事实上是改编自苏利文五兄弟的故事,苏利文五兄弟在1942年加入美国海军对日作战,因为都在一艘船上,结果兄弟五人皆殉国。从此之后,美军就会把参军的兄弟分散到其他部队里。)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文职军官们向陆军军官汇报瑞恩的情况

这件事很大,甚至惊动了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就是后来的”马歇尔计划“的那个马歇尔)。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此时谈论起了一个小小的伞兵,他们的手上握着几十万个“瑞恩”。有人不愿意派出救援部队,因为瑞恩可能已然死亡;有人觉得如果不救瑞恩,这对于瑞恩母亲会是一个天大的打击。

马歇尔将军没有说什么,他拿出了一封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写给英雄母亲的信。对于他而言,瑞恩其实并不重要,甚至派出救援瑞恩的人全部阵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救瑞恩,军心动摇。

大人物选择了——拯救大兵瑞恩。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马歇尔将军(左二)和幕僚们讨论该不该拯救大兵瑞恩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人的行为有两种理性:工具理性(衡量结果和过程是否等值)和价值理性(只看过程的价值,不看结果)。

很显然,马歇尔们选择了价值理性,他们不在乎救援部队的性命,也不在乎瑞恩的性命,他们更在乎的是拯救瑞恩这件事本身是一件无比“划算”的事情。

这就相当于告诉世人,美军是正义之师。

在战场上,每一秒都有士兵死去,但是瑞恩的命此时已经带上了意义,拥有了价值。

所以马歇尔说:

“只要那孩子(瑞恩)还活着,我们就得把他带离战场。”

但事实上,马歇尔们的出发点仍然是工具理性。在他们眼中,即使是一百个士兵的性命换来一个瑞恩的性命,也是值得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也不过如此。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得到了拯救瑞恩的任务,他的连队被拆分

C连的连长上尉米勒得到了拯救瑞恩的这一项任务,他将带着八个士兵去救一个士兵,赌上八条人命去换一条人命,用八个母亲的泪水去换取一个母亲的欢心。

值吗?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老斯没有告诉观众答案,因为答案每个人都有,而且都是正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是正确的,但是米勒没得选择,他不是马歇尔,他只在乎的是自己部下的命和远在天边的妻子。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八人小队踏上寻找瑞恩的道路

但是,他也选择了拯救大兵瑞恩。正如队伍中有人质疑道: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队伍中的士兵对拯救瑞恩的质疑

“想想那可怜虫的妈妈吧!”

“我是说,你有母亲,中士也有母亲,我敢说上尉也有妈妈。”

所有正常人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当然都会导向了工具理性。

是啊,八个人怎么看都比一个人值得。米勒上尉没有说什么,他其实也觉得不值得,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去见自己的妻子。(救出瑞恩,他们就可以回家)

当小队行进到一处法国小镇,队伍中的一名士兵命丧狙击手枪下。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士兵卡帕佐倒在了德国狙击手的枪下

米勒也开始动摇了,他其实也很难过,所以他说:

或许十个瑞恩也抵不上一个卡帕佐。

队伍行进到一处废弃的雷达站,那里有一个德军的机枪阵地。

米勒小队可以选择绕开德军的机枪阵地,去继续寻找瑞恩,但是米勒却再次决定——攻克雷达站。

这和选择以八人性命去救一个瑞恩如出一辙,但米勒说:我们不能放任其他部队受到伏击。

直到这里,米勒还是遵循工具理性,因为在他看来,他们打下了雷达站,也许能够避免更多士兵的阵亡。

可是不必要的牺牲,不必要的战斗,值得吗?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士兵在向米勒

结果呢?又一名战友倒在血泊里。

队员都怒了,他们不明白,为了一个所谓的从未谋面的瑞恩,牺牲了两个战友,值得吗?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队员质问米勒上尉

米勒依然没有自己的答案,他不是指点江山的大人物,不是将士兵性命看作棋子的将军,他是一个普通的上尉,和士兵并肩作战。所以他在军医韦德死后坐在一隅,独自哭泣,

他心中关于瑞恩的价值的判断已经失衡。

两条鲜活的人命,因为瑞恩而丧失,他也知道这很不值得。

雷达站的争论是一个小高潮,米勒小队因为“拯救瑞恩是否值当”的问题而大打出手。观众们也会开始动摇,到底这个瑞恩值不值得?

米勒上尉也不知道,他唯一的念头就是救出瑞恩自己可以回家。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上尉在一旁独自哭泣

工具理性再次显灵。

甚至连宽慰自己都显得很苍白——

救出瑞恩,或许能够避免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的牺牲。

终于,机缘巧合下,他们找到了瑞恩。

当米勒上尉以为自己将瑞恩三个兄长都已经阵亡的消息告诉瑞恩,他会归心似箭,立马和自己一起回国。结果,他震惊了,瑞恩放着眼前逃离地狱的机会不要,却选择了——留下来和兄弟们同生共死。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他选择了价值理性,死固然可怕,自己的哥哥之死也固然让他伤悲,但如同孟子所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瑞恩当然怕死,也当然爱自己的哥哥和母亲,但他更害怕抛弃弟兄们,成为一个带着愧疚死去的懦夫。

这里颇有《黑鹰坠落》里“我们是为了身边出生入死的的兄弟而战”的意味。

米勒再次陷入了思考,他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瑞恩不愿意跟自己走,难道为他牺牲的两个兄弟就不是人命吗?

就在这个时候,霍华德中士说道:

也许拯救瑞恩会成为我们日后回忆起来,在这场混蛋的战争中唯一值得骄傲的事情。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霍华德中士对米勒上尉说道

米勒想通了,是否成功拯救了瑞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彼此而战。

米勒也抛弃了工具理性,他开始理解了瑞恩,理解了他们为了什么而战。牺牲一个人,换取一百人的生命,当然很划算,但是仅仅为了彼此而战,就值得了。

在最后一战过后,米勒中枪了,在弥留之际,他的眼神却反倒释怀了,他露出了一个笑脸,我以为他会对瑞恩发表一番日后如何做一个英雄,自己如何伟大,美军如何光辉的长篇大论

可是他没有,他只是淡淡地说: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对瑞恩说道,“别辜负”三个字,代表着米勒他们的价值,代表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想在这一刻,观众也能理解米勒了。

在这样一场该死的战争,或许拯救瑞恩并不比什么推翻法西斯暴政、拯救全人类来得一文不值。它们是一样的,在战争面前,救一人如同救全世界。这和老斯的另一名作《辛德勒的名单》如出一辙。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米勒得知有22个士兵为了拯救一个上将都死了,即使为一个将军牺牲了士兵,他的眼神也还是出现了怀疑。但是此时,他却要以8个人的性命去救一个普通的伞兵。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表示了22个人为一个将军而死的不甘

但现在他应该明白了,不管是将军,还是一个普通的伞兵,生命是等值的,都是值得的。

这是高于一切意识形态,超越一切文化的价值理性。救下的只有一个瑞恩,但拯救的:

更是所有人类为之骄傲的人性与正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

战争和妈妈——该死的战争,可怜的妈妈

片中,“妈妈”这个意象出现很多次。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部如此硬核的战争片中,“妈妈”不断被提及。但现在,我明白了。“妈妈”,就是大兵们在这场战争中最后信仰的东西。而本片中,有三处关于“妈妈”的情节最让我动容。

(1)奥马哈海滩和雷达站的“妈妈”

在老斯堪称留名千古的“诺曼底登陆战”的20分钟里,有太多让人为之震颤的画面。事实上,但就电影整体而言,这一段完全是没有用的,老斯大可直接跳过这么一段费时费力的拍摄,而直接从米勒接到任务开始拍摄。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拯救大兵瑞恩》里的诺曼底登陆

但他没有,而是通过手持摄影这一最笨拙的摄影手法,拍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段。太过震撼,太过难忘,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这开头就让我震撼得说不出话,只能张大了嘴巴,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坚定的反战者。好的战争片,说来奇怪,它永远是反战的。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两个美军士兵射杀了两个投降的“德军”,他们是捷克人,他们说的是“我们不是德国人,我们没杀人”

而在这让人应接不暇,震颤不已的20分钟之中,有太多太多的画面,每一帧都让人过目不忘。而有那么一帧,就那么几秒,和一句台词,却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那就是一个倒在血泊里的士兵,捂着自己的伤口,绝望地大叫着“妈妈”。画面一闪而过,也没有更多的停留,却像一颗铆钉钉在了我的心头,以至于日后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个画面。

他一定很痛,也一定很绝望,但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呼唤军医,而是呼唤自己的母亲。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原图是,一个士兵捂着自己被划开的肚子,过于血腥,这里不放原图

还有一处,就是雷达站里,军医韦德中枪倒地,鲜血也是从他身体里涌出。他大叫着“我不想死,我不想死”,但到了后面,他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小,却依旧叫着“妈妈”。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军医韦德中枪后呼叫着妈妈

所有人种,所有民族,所有文化,在呼叫母亲这一个词汇上都是一样的——“mama”。仅此一帧,就把战争的残酷写尽,不是依靠着画面的极尽真实,老斯明白,那太俗。

他依靠的是那么一句“mama”,就足以让人潸然,没有什么比一句濒死的“妈妈”更有力量。

(2)瘫倒在地的瑞恩妈妈

当参谋部收到了瑞恩三兄弟的阵亡通知,他们当即明白,有一个母亲会心如刀绞。

这一段拍摄的十分出色,斯皮尔伯格没有任何正面的表情描写,他通过窗户上的玻璃暗示着瑞恩母亲的心境,当看到有车辆驶来,所有的观众都会心头一紧。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瑞恩母亲一直看着前方的道路,她明白只有有车来,就代表着自己的孩子阵亡了

当车辆到达,停了下来,下来了一个将军。瑞恩母亲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她趔趄了几步,踉跄着坐了下来,就这么一个画面,你就理解战争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意味着什么。她们想要不是自己的儿子如何凯旋荣归故里,她们想要的仅仅是自己的儿子平安归来。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瑞恩母亲瘫倒在地,旁边的照片就是瑞恩四兄弟的合影

战争和妈妈,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该死的战争,可怜的妈妈。

英雄和懦夫——每一个男人都能在《拯救大兵》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严格说来,《拯救大兵瑞恩》应该是一部群像戏,它并没有主角。影帝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更像是一个串联起所有队员的角色,而非主角。他的内心戏虽然很精彩,但并不是老斯的重头戏,因为群像,才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灵魂。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汤姆汉克斯饰演米勒上尉,当时的汉克斯已然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演员之一,却依然和所有人一起艰苦训练下来

而群像中,当然主要着笔的就是八人小队和瑞恩。

八人小队分别是:米勒上尉,霍华德中士,狙击手杰克森,犹太人梅利西,机枪手莱宾,傻大个卡帕佐,军医韦德和翻译厄本。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这是一部战争片,但一个牛叉的导演就是可以在文戏很少的情况把每个人物塑造得血肉丰足。老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作为一个男人,当然希望自己是米勒上尉,因为他沉着冷静,指挥有方,而且有勇有谋,古道热肠。在开头的奥马哈登陆中,要是没有米勒的指挥,可能伤亡还要更多,而且即使是最后在桥头阵亡,也依旧淡定自若,视死如归,简直堪称军神。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上尉

要是霍华德中士也不错,恪尽职守,而且胸怀广大;是犹太人梅利西也好,因为他即使到了如此可怕的战场上,还依然会自己的同胞哭泣,可以说是有情有义的柔情铁汉。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犹太人梅利西想起了自己的同胞被屠杀而哭泣,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也是犹太人

军医韦德也不错,在战场上拼尽全力拯救士兵,即使是受伤的德国士兵,他也会上前查看,同时他心思细腻,因为他发现并制止了小队队员们玩弄阵亡伞兵狗牌的行为,堪称军医楷模;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韦德制止队员们把阵亡伞兵士兵的狗牌当作扑克牌的行为

卡帕佐虽然是个莽汉,为了救一个法国小女孩而命丧德国人的枪口,但是他也和梅利西一样善良而且重情重义;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射杀卡帕佐的德军狙击手

机枪手莱宾更是没话说,战术素养高,为人正直热血,会为死去韦德打抱不平而和上尉争吵,也是小队中唯二活到最后的人;狙击手杰克森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枪法奇准,信仰上帝,片中好几次都是靠着他的好枪法才化险为夷。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狙击手杰克森

即便是瑞恩也算值了,就冲他敢于和兄弟们一起留下把守桥梁,也是条汉子。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瑞恩,由马特达蒙饰演,本片亦然被调侃为”拯救马特达蒙第一部“

但我必须得说,我不太可能会是米勒或者瑞恩,我只可能是那个翻译厄本。

甚至,我敢说,你也是那个翻译厄本。

我第一遍,乃至第二遍,第三遍看这部电影,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老斯要设置这样一个角色?但现在,在看了如此多的战争片后,我理解了厄本,理解了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怂蛋”。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翻译厄本

因为,他就是你我,就是远离战争之外的你我。

斯皮尔伯格是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将一个成天叫嚷着“战争万岁”的普通人扔进了一场硝烟四起,哀鸿遍野的战争之中

这不是电脑里血脉贲张的FPS游戏,也不是烂俗的建功立业的英雄传说。

这是战争。

因为厄本这个角色的存在,《拯救大兵瑞恩》才得以升华,得以艳压群芳。

厄本在片中的成长路线十分清晰,可以说你是看着他如何从一个畏首畏尾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个战士

米勒找到厄本时,他笨手笨脚,当米勒提出让他跟着自己去执行任务,厄本连说了好几个“那里有德军”。看得出他很害怕,也很懦弱,因为他不停地解释着:自己只是一个翻译和绘图者,不会打仗。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厄本和米勒

在行军途中,厄本多嘴且聒噪,他不停地和其他队员搭话,积极地和各位队友发展“手足之情”,同时满怀着对战争一知半解的天真和幻想。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厄本被梅利西训斥

不然他也不会在教堂休息时,对米勒说出“战争有益于自己,能够帮助自己成长”这样可笑的言论。因为厄本就是你我,就是不了解战争的人们,暗示着我们这些人对于战争可笑的态度:一方面对战争避而远之,一方面却也对战争满怀期待。

可笑乎?可笑哉。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厄本和米勒对话

同时厄本还滥竽充数,他说自己的法语和德语都不错,可是却连队员们用来打趣的一个德语单词“FUBER”都不知道,一如自以为对战争了如指掌,可以指点江山的我们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众人抓到一个德国兵

更要命的是,厄本还有妇人之仁,他在雷达站维护被俘虏德国士兵。老斯没有指出谁对谁错,虐杀俘虏并不是正确的,但厄本维护俘虏也并不是出于道义,

而只是因为懦弱,因为他看见了韦德倒在血泊中的惨状,他害怕,他妇人之仁。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德国战俘和厄本,俘虏为了求饶而侮辱希特勒

许多观众无法理解厄本袒护德军的行为,没成想,最后杀死米勒的却也是这个被放走的俘虏。

片中有一个关于米勒战前身份的赌局,米勒在雷达站眼见着士兵们即将分崩离析,米勒只是缓缓说道:

自己是一个教师。在战前,所有人一看见米勒就知道他是一个老师,而在这里,却成了一个赌局。战争在撕咬着他们,把他们撕咬得“面目全非”,而米勒之所以放过俘虏,是因为他明白——

他们每杀一个人,就离家乡越远。

厄本不明白米勒的心思,他只是起了恻隐之心,害怕看见另外的死亡。因为对于战争,他还是一个软蛋。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米勒上尉向大家坦白

片中最让人讨厌这个厄本的情节,恐怕就是他瘫倒在楼梯上,导致梅利西被德军士兵杀死那一段。我相信每一个观众看到这里,都会恨他恨得咬牙切齿。

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只是上去开一枪,厄本都做不到,吓得瘫倒?

那是因为你坐在银幕前面,处之泰然,而他们身处战争。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为什么?为什么厄本不敢开枪?因为在那一刻,恐惧、懦弱、不甘、悔恨、迷茫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他的心中,他目睹着太多人倒在血泊里,他们临死的惨状仍然历历在目,换作是你,你也一样。

没有谁是生来就是战士,就会杀戮。我也是,你也是,厄本也是,甚至连米勒也是。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瘫倒在楼梯上的厄本

一如雷达站米勒的自述——杀越多的人,只会让我们离“家”越远。

我们都不是天生的战士,只是杀戮让懦弱的“厄本”成为身经百战的“米勒”。如果我是厄本,是那样一个新兵训练营里没打过几发子弹就被扔到战场上的文职人员,我甚至没有他那样在枪林弹雨之间送弹药的勇气。

你我不会是神勇无敌的杰克森和米勒,你我只会是怯懦的、妇人之仁的厄本。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厄本在枪林弹雨之间送弹药

我想,老斯的用意大概也在这里,你骂厄本骂得愈发猛烈,也就中了老斯的圈套,因为你骂的是你自己,是那个不了解战争的你自己。

我想起了《父辈的旗帜》里的台词:世界上喜欢战争的人,永远是那些不了解战争的人。

《拯救大兵瑞恩》像一记耳光,打碎了所有男孩子关于战争的热血英雄梦,也打碎了所有女孩子们崇拜凯旋英雄的怀春心思。在战争面前,没有任何人是英雄

那些沙滩上的士兵,都曾怀揣成为英雄的梦,可是都成了“无定河边骨”。片中,没有一个人长着一张所谓的“主角脸”,谁下一秒都可能阵亡,子弹可不会分你是主角还是配角。所以,米勒死了,而厄本却活了下来。

在亲眼目睹自己放跑的德国士兵杀死了米勒之后,厄本怒了,他第一次怒了,第一次举起了枪。德国人淡定自如地说道:放心,他不杀俘虏。

而这一次,厄本开枪了,他终于是说到做到了。这一场战争让他成长了,这一枪是为了米勒,更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他的怯懦。

一个普通人就这样从躯壳里钻出,长成了一个战士。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厄本举枪对着德国人

每每看罢,总让我眼底湿润。谁是英雄?谁是懦夫?重要吗?不重要,因为战争之下,没有英雄也没有懦夫,有的只是活着或者死去的人。

当年老的瑞恩,佝偻着身子对着米勒上尉的墓碑敬礼。

他小心翼翼地问着自己的妻子:

“我是一个好人吗?”(意思为自己有没有辜负米勒小队)

“你是。”(瑞恩没有辜负)

他为什么不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英雄呢?因为,他并不是英雄,那些死去的士兵才是英雄。正如《兄弟连》所说:我不是英雄,但我曾经和英雄们并肩作战过。

而米勒的墓碑沉默无言。

我想,看到瑞恩成家立业,幸福美满。他也很欣慰吧,大概如此。

22年过去了,《拯救大兵瑞恩》依旧是战争片的天花板.......

年老的瑞恩带着家人来探望米勒的坟墓

这大概是最经典的战争片了吧

老斯还是那个老斯,汤姆汉克斯也还是那个汤姆汉克斯,这部电影是他们珠联璧合的一作。

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如此出色。

1999年的奥斯卡没有给《拯救大兵》,我并不觉得可惜,因为《拯救大兵》的品质已经超过了奥斯卡。战争片极其容易陷入英雄主义和反战主义的极端,但《拯救大兵瑞恩》没有,它更像是一场没有带着任何感情色彩的记录,像把所有的战争往事展示在你我面前。

米勒,杰克森,梅利西,卡帕佐,瑞恩,韦德,甚至于厄本。他们也许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正如那一场真实存在过的战争。

愿世无战争!

你觉得《拯救大兵瑞恩》好在哪里? (多选)
0人
0%
好在战争场面的塑造,比如开头的诺曼底登陆
0人
0%
好在人物塑造,比如米勒上尉八人小队
0人
0%
好在主旨立意,赞颂反法西斯也贬斥战争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