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人员虽多,可为何总感觉没有人用呢?

机关事业人员虽多,可为何总感觉没有人用呢?

总听到有些领导干部抱怨,说手下没有人用,缺人等等。心中一直纳闷不已,每个单位几乎都是满编满员,济济一堂,甚至是超编超员的,为何还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直到去年单位合并,我们科室承担原单位全部职能,实际运作一段时间后,我也感同身受,不禁发出同样感慨。机关单位里人数虽多,但部分人充其量只能撑个门面,摆个样子,绣花枕头一般,中看不中用,真正可堪使用、能当大任者寥寥无几。关键时候还得靠那几个业务骨干支撑,难怪到处都在抱怨,人手不足,没人可用呢!

以我们科为例,总共4个人,要承担原主管局的十几项职能,如果能够人尽其责、各尽其能,每人挑起几块的话,工作落实起来倒也不是那么步履艰难的。可问题是4个人中只有1个是80后,年轻点,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我本人超过40,另外两人一个超过50,一个是也超过40岁且是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我和那个80后能独立承担业务,保质保量外,他们两人啥也不懂,啥也不会,只能给你打下手,干些辅助工作。无论是协调能力、业务能力、办公自动化水平均提不上把。倘若真把一项工作交给他们独立去做,不是没有条理性、丢三落四,就是漏洞百出、错误连连,需要你从头到尾给他们弥补纠正,事倍功半,让你心神俱废。年龄比我们还大,资历比我们深,干砸了,我们还拉不下脸去批评他们、教育他们。久而久之,就再也不给他们独立安排工作,除了每次下乡带着充个门面外,其他什么也指望不上。工作由4个人干,变成了2个人干。这种结局让人无法言表,郁结于心,无法改变。

相信这种现象在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同样如此,并无二致。难怪曾经有人这样讥讽道“干活的时候没几个人,吃饭时乌央乌央的都来了”。机关事业单位里不缺人,缺的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而不是那些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庸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人数虽多但可用之人匮乏,人才紧缺而庸才居多的尴尬现状呢?

一、历史原因造成部分人才不配位,不能干事

众所周知,早些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除了通过正经渠道、凭能力考进来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接班进来的和靠关系被照顾进来的。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知识少、业务水平差,再学习、再提高能力弱,很多人不具备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综合实力,却又偏偏阴差阳错,占据了重要的编制岗位,造成了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在工作中无法做到精通业务,独当一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能退而求次,干些无足轻重的辅助工作。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单位又无法将之剔除,只能默认现实。为了保证工作开展,不得不重新招募人员充实到岗位上,履行工作职责,造成了单位里人数增多,但实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未同步提高。

二、部分人员私心严重,不想干事

在现有的体制下,只要进了体制内基本上捧上了铁饭碗,上了保险。只要不犯重大错误,基本上一辈子就稳稳当当混过去了,任凭外界风吹浪打,我自端坐钓鱼台,这也是目前体制内最吸引人的地方了。也因为这个原因,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利用。他们千方百计,不遗余力钻到机关事业单位里来,一旦成功进入,有了可靠保障,立马漏出本来面目,利用单位这个平台,将精力用在谋取个人利益和好处上,打造自己的小天地。这种人自然不会有多大的奉献精神和拼搏意识,来就是为了混日子的,人数再多,也难当大任。

三、机关风气造成部分人员责任心下降,不愿干事

机关事业单位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实现各司其职,各尽职责,人尽其才原本就不易。而现在有些机关事业单位里风气不佳,进取意识淡薄,工作分配不均,能者被加压加码,待遇却不提高,加上激励鞭策机制未发挥实际作用,造成单位里大锅饭思想盛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得多还责任多、隐患多,挫伤了部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整体工作热情急剧下降,责任心慢慢流失,由勤劳奋进的干才,变成了老油子。对下达的工作任务开始推三阻四,不愿主动承担,致使领导在安排任务时感觉到如果不硬压的话,根本就没有人接手。

要改变当前机关事业单位里这种怪现象,一是需要激活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将真正德才兼备、踏实肯干、默默付出的人才提拔充实到重要岗位上,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干劲,发挥他们的才智,担负起重要职责;二是发挥考核奖惩指挥棒作用,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让讲奉献、顾大局,为了工作拼搏奋斗的人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激活单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奋发作为、开拓创新的机关环境;三是加强人才再教育、再培训,促进干部职工知识更新,扩宽视野,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水平和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