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目送》,读懂人类美好的情感

这两天刚看完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读完之后有着些许的伤感,甚至读着读着忍不住掉了眼泪。人这一生,走到了某个阶段,总会有不同的忧思,比如父母的老去,亲友的离开,生活的不顺。

读懂《目送》,读懂人类美好的情感


在《目送》里,龙应台用温柔细腻的情感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同时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七十四篇散文,七十四个故事,七十四次对话。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牵挂,有别离,有失落。

每读完一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使人不由得放下书来,认真思考,细细品味。

读懂《目送》,读懂人类美好的情感


关于友情,书里写到“或许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讯,但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它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的种种温情。他,有时是她,时不时来一个电话,电话絮絮讲完了,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话都没有。”

真正的朋友就是这样,懂得锦上添花,更懂得雪中送炭。他会分享你的喜悦,更会体谅你的难处。

所以真正的友情从不依附于什么。不依附于你的身份、地位、境况,它在本质上是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是心灵的交流,灵魂的碰撞。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所谓朋友就是那些使对方活得自在的人。

因此,我特别赞同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读懂《目送》,读懂人类美好的情感


关于亲情,书里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个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条路上,来来往往,过客无数,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虽无法陪你走完全程,但他们陪你走过的每一段路,经历过的每一个重要人生关口,一定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爱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责任,自己也逐渐成为父母,对于儿女而言我们是港湾,但于我们本身而言,港湾永远是自己的父母。世界那么大,能容身之处只是一个小小的家。

夜深人静时会想,父母百年之后,这天地间最了解,最有耐心,最无条件包容你的人离开以后,这层羁绊断了以后,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会不会生出浮萍无根的彷徨与无依。会不会在偶尔想要撒娇,想要发泄,想要倾吐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个最能抚慰你的地方,少了两个最为温暖的人。每每思此,顿觉怅然。

读懂《目送》,读懂人类美好的情感


关于爱情,书里写到“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可是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能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能更寂寞。”

关于爱情和婚姻,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搞清楚,弄明白。爱情是两个人的相互欣赏,而婚姻的意义和影响却更为深刻。一段高质量的婚姻,对两个人是相对的,是有助于两个人格局的提升,性情的改善,层次的升华。

婚姻最大的魅力在于让人探索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究竟能达成多么深度的连接。在一段有营养的婚姻中,最坚韧的纽带不是爱情,而是兼容和谐的精神世界。因为爱情迟早会在日复一日的熟悉中变得平淡,但深植于内心的认同感才是最珍贵,并且无法被替代。

《目送》这本书,描写的都是生命历程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却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会。我们会从中找到平凡日子那些我们不易发现的美好情感,从而使得我们对于人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