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以后出逃装成行者模样,为什么公人不来盘问他?

身死道消阿悟


从形式上来说,他拥有一个头陀全部的装束和文凭,表面看就是一个出家人。

从宋朝宽政制度来说,出家人受尊崇有法制保障,宋朝是一个清明社会。

从实质来说,走过十字坡换上头陀装束,武松意味着要离开凡尘走修行之路。

从形式到内涵,作者这样安排无可厚非,毕竟这不是简单的推理小说和现实故事,这是一部讲哲理的名著。



华夏之唐


大侠武松没有被盘问,真还跟制度有关,并不是官兵敢不敢或者官府腐败的原因,最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孙二娘拿出了一套头陀的衣服和一本度牒出来,将武松打扮成一个带发修行的和尚,这就是行者。也就是后来的行者武松。

度牒很关键。也就是说,是度牒制度使得官兵不再盘问武松。武松才能顺利到了二龙山。

度牒出现于唐朝,由官府发给和尚尼姑,作为出家修行的凭证。度牒制度,使得和尚尼姑享有一定的特权,即免除赋税和兵役。北宋后期,如果和尚尼姑犯法,还能从轻发落。

这样一来,度牒便成了炙手可热的宝贝。《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镇关西”郑屠词条后,逃到代州雁门县,找不到躲难的地方,幸好赵员外早前在五台山文殊院买了一道五花度牒,这才帮助鲁智深到文殊院出家,以躲避官府的缉捕。

由此可见,度牒的作用简直是神通广大。

一代文豪苏轼在杭州当父母官时,为了防止水灾、恢复良田、便利交通,筹资疏通西湖。这需要一大笔资金。怎么办呢?苏轼上书《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要求增拨杭州的度牒。皇帝大手一挥,给了100道度牒。苏轼把这100道度牒卖掉,修建了闻名遐迩的苏堤。

史书上记载,宋高宗赵构就曾下令财政支付200道度牒给岳飞。读史的人不免纳闷:岳飞要那么多度牒干什么?这200道度牒也是作为岳飞军队的军饷和修筑防御工事的费用,说白了就是军费。

那度牒多少钱呢?唐肃宗的时候,一张度牒是一千文。换算成今天价格多少钱?反正应该很贵!到了宋朝,据记载,在川蜀地区,一张度牒的官价是一千贯。比唐朝涨了十倍,而民间黑市的价格涨到了一千六百贯,比官价高出60%。

可见,度牒很值钱,也很难伪造,当和尚很不简单,绝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当然对假度牒,或者假和尚,官府也是严打的。也就没人敢轻易冒充和尚。

所以说,是宋朝的度牒制度让武松能够扬长而去!


锄扬轩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

化妆潜逃

血溅鸳鸯楼后,武松同志为避开官府抓捕,化妆为行者。如此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算是增加了一层有效的保护色。

一则与下发的海捕公文内容不符,公文称:武松,配军一枚,忽然变身为行者,嫌疑度下降;

二则出家人慈悲为怀,世人多信奉道佛,很好地利用道佛身份逃避检查;

三则腐败的社会下,公人都忙于在大城市搞外块,像这种抓捕杀人犯的勾当,出力不讨好,试问有几人愿意干啊,估计抓捕武松的重任只有事发地、不得已的沧州府独自完成了。

小径独逃

武松行凶之后,反观他的逃跑路线不难看出,不走大路,专挑小径走,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开官兵的追缉。

试想一下,独行犯人往大山里一钻,借助树木、地形的掩护,行州过县。官府纵使出动数千兵马,估计也如大海里捞针,无济于事。

经验丰富

武松时年轻时就曾因打伤他人外逃多年。景阳冈打死老虎后,还干过阳谷县的都头,对逃跑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深知官府那一套抓捕方法和手段。借用现代的话说,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躲避公人盘查更不在话下。

官府配合

北宋末年的官府可谓是乌烟瘴气,贪腐成风,工作效率低下,相互配合估计更是谈不上。

案发孟州城,最终抓捕武松的任务只有孟州所辖的州城府县负责,其他州城府县名义上相互配合,估计也是出工不出力,毕竟这不是有油水的活,弄不好把小命都混丢了。

武松杀人后,立即就逃了。想想看,孟州城里先救火吧,然后公门中人去勘察现场,等一套程序结束,估计武松30里已出去了。此时再去抓捕,逃跑方向不明,人海茫茫,找去吧。

东一拔,西一拔,找来找去,这边还是没有头绪,武松那边都已经上二龙山了。最后官府只有免几个负责人以谢天下了事。


倚夕阳笑黄昏


武松这位英雄,是施耐庵笔下浓墨重彩描写最多的一个人物,所占章节较多,出场也最多。


武松自出场以来,先是在景阳岗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只,一个英雄形象跃然眼前。再后来斗杀西门庆,拳打蒋门神,大闹飞云蒲,血溅鸳鸯楼,打打杀杀,身负几十条命案,但所杀之人,西门庆,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全是一帮恶人,十恶不赦之徒,也替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所以百姓还是喜欢尊敬武松的。

但武松因此背上命案,成为流浪江湖的在逃犯,全国各地画影图形捉拿武松。


城门口张贴着武松的通缉犯的榜文。无奈之下,武松躲躲藏藏逃到了十字坡,在这里遇到了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

此二人与武松一见如故,尤其孙二娘对武松是又敬又爱,好似亲兄弟般的对待。

正好孙二娘店里有,前些时候杀的一个游方僧人留下的度碟文书与戒箍,拿出来。这武松当下装扮起来,把头发披下来,把戒箍戴于头上,正好遮住额头处那个印有囚犯的金印。再穿上僧人所留的直裰,和两柄雪花槟铁戒刀,这装束起来,一个游方和尚的形象,立马现于眼前。

靠了这身行头遮掩,武松一路上过州府县,也方便很多。也遇到了一些公人捕快,但他们对这种行脚僧人非常放心,因为一般出家人只行善事,不做恶事,也随便敷衍检查一下就放行了,所以武松才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到达了梁山。

结语:

后来这身装束就成了武松的招牌行头,不管是在水泊梁山,或是在两军阵前,都是以行者的面目亮相,两柄槟铁戒刀一身行者装束,一身英雄气概,为民除奸杀恶,成就了人人敬仰的行者武松。

水浒的故事千百年流传,武松的嫉恶如仇,有仇必报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水壶火煮666




胜者为王wzh


因为武松已经完全实现了人物的转化,在众人的眼中,武松已经不是武松,而是那个头陀了。

宋朝普通男子,是束发。而行者要剪发,披散在脸上。所以行者的发型,正好可以挡住脸上的金印。而这个被孙二娘杀死的头陀,“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

头陀的衣服,“却一似我身上做的”,再加上“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些装备,完整地实现了武松到行者的转化。

武松已经不是武松了,公人还怎么盘问他?


栖鸿看红楼


猜想是因为宋朝对出家人比较尊重,鲁智深去五台山当和尚不也同样没人问他杀人的事情了吗?武松扮作行者主要是为了这主脸上的金印,以免让人看到自己是个配军。另一方面,宋朝对人比较宽仁,不会无端无故地把一个人视为通缉犯盘查,在宋朝只要不是叛国言论就不会引言获罪,所以别人会以为武松是个真正的行者而不去盘查。当然,小说这么写确实有点牵强,知道武松长相的兵丁见到这个行者应该会怀疑,不过书中也交代扮行者之后武松确实变了摸样一般,连以前和他把酒言欢的人都不是一眼能认出来,虽然不太现实但这也算是个交代吧




威威影视


当是他就是钻这个政策的空子,政府官兵对行者身份不进行盘查,因此让武松脱逃了



Family区杰


其实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当时的政策限制,第二是宗教影响,第三是朝堂江湖势力犬牙交错。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扯一扯这三个原因。

01.政策限制

武松在杀完人之后迅速出逃,而张都监的家人,是等到天明的时候才到孟州府府衙报案。

也就是说,当地政府在接到报案的时候,武松已经逃出城外了。

而知府在接到报案后,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知府得到报案后,第一时间派人把住孟州四门,在城内挨家挨户搜寻武松。当然,这一切都是白费功夫,因为这时候的武松已经不在城内了。

第二、在飞云浦的保正发现尸体并报告后,知府决定封城三日,大索全城,并要求城内五户一连,十户一保,确保城内没有人敢窝藏武松。

第三、委托各乡、各村的保正,各自搜查自己的境内,同时悬赏三千贯,行文周边各府,要求配合通缉。

这三个举措说明了当地知府是有一定能力的,同时这样的举措也让孙二娘夫妻和武松开始风声鹤唳,导致了武松扮成头陀,出逃二龙山。

02.宗教信仰

说到武松扮成头陀,就要说一说宋朝的宗教信仰,宋朝的宗教信仰包括多种,其中以佛教最为流行,也最具有影响力。

整个宋朝除了宋真宗和宋徽宗时代崇奉道教,抑制佛教外,其余的统治者几乎采取了将佛教视为有益于政治的意识形态,而加以利用。

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宋朝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信奉佛教者大有人在,佛教信仰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

再说说武松扮演的行者头陀,行者其实就是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行者也叫头陀,和和尚是不一样的,和尚是出家人有度牒和戒牒,例如鲁智深。

而行者是修行的俗家弟子,只有度牒,而且不需要是光头,属于游方和尚,四海修行。

有了深厚的信众基础,导致出家人有着超然的社会地位,这也就是孙二娘夸口“谁敢盘问”的主要原因。

03.势力交错

宋朝实行的保甲制度,保正一般都是当地有威望有实力的人物担当。

但是这样的人物往往游走于灰色地带,例如晁天王就是东溪村的保正,但是同时又策划了劫取生辰纲的事件,可见这些当地势力对待官府也是阳奉阴违,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样的情况导致知府的命令在乡下势力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这也是武松能轻松出逃的一大原因。

从原文中看,武松的逃亡之路非常的顺利,基本上没遇到来自朝廷的追捕。

其实也不难理解,当时已经是北宋末年,政府对地方势力的掌控已经是强弩之末,全国各地已经是烽烟四起,到处都有造反的势力,消灭这些造反势力才是朝廷的第一要务,对于治安问题,但是排在了末位。



三点文墨


武松大闹飞云蒲,转回身血溅鸳鸯楼杀死蒋门神及张都监全家。最后在十字坡孙二娘的帮助下打扮成行者,以躲避官兵追捕。旧社会信息不发达,追捕犯人全靠画影图形。武松出逃期间基本上都是走山间偏僻小路,加上古代,出家人比较多,官兵并没有特别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