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當年修的高速公路,為啥過了2000年都不長草?

史學達人


題主這話問得玄乎,哪有道不長草的。即便現在的瀝青鋪就的高速公路,要是幾年不維護,照樣開裂長草,更別說秦直道2000年不長草。

看見有人回答說,修直道的土是鹼土,或說那土是拿大鐵鍋煮熟後拿來築路,所以不長草。

我去!這麼荒繆的想法,這是用腳趾頭想出來的吧,試想修路用多少土,拿鍋煮土?要說貧窮限制人的想象力,愚昧無知其實才是真正限制人的想象力。



馳道

秦統一後,為了維護統治,在天下設立三十六郡,同時實行“書同文,車同軌”。

“書同文”不用解釋,大家都知道,就是用秦篆統一六國文字。而“車同軌”就是用同一的標準建設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網”。

好比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當時的秦帝國也是條條大路通咸陽。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剛剛掃滅六國後不久,秦始皇就下令“治馳道”,為了打通障礙,他還下令“壞城郭,決通提防”。



據記載:馳道已經連接了東方的燕、齊,南方的吳、楚,而且一直通到了沿海地區。馳道路面寬幅五十步(約67.5米),沿途每隔三丈(約7米)種植一棵青松,外側以鐵錘夯實。

敲黑板,畫重點:

秦道為什麼堅固,是用鐵錘夯實

《漢書.賈山傳》記載:“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秦建設通往全國的馳道,也不是靠秦國的一己之力。



午道

當時山東六國為了通商、作戰運緇重,也修建了不少大道,地處中原的魏、趙、齊等國就修建了許多縱橫交錯的大道,當時稱之為“午道”。《戰國策.魏策一》記載可知,利用既寬又直的午道,數百里的行程,可以“馬馳人驅,人不待倦而至。”

其中著名的“成皋之路”常常被東方各國合縱攻秦的戰略要道。秦趙長平之戰,秦國佔據了直插上黨高地的“太行道”,在軍事上佔了先機。



九原直道

當然最著名的就是蒙恬帶人修築的九原直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便於對匈奴用兵下令修築了“九原直道”。它由咸陽經上郡、雲陽,達九原,沿途開山鑿巖,夷平險阻,用時兩年半。這條大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自咸陽直通九原郡治所,古名"直道”。

漢武帝出擊匈奴,這條直道行軍運糧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條直道直至清末還一直在使用。

司馬遷曾追隨漢武帝出巡,也隨行在這條直道上,因此他在寫《蒙恬列傳》時,曾說蒙恬作為秦始皇股肱之臣,不知道勸誡始皇愛惜民力,而貪功邀寵,修建直道,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冤死獄中,也是自身罪過所致。



五尺道和楊越新道

秦始皇為了進一步密切巴蜀與西南邊疆地區的聯繫,修築了通往與雲貴地區的大道,這條道鑿山以通,大約五尺寬,路寬1.2米,又稱“五尺道”。

在平定百越過程中,秦始皇下令按照馳道的標準,修築“楊越新道”,溝通中原與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直達南海。

傳說,秦始皇還親自參與修建馳道。據《水經注.濟水注》記載,始皇帝東巡,道路不通,無路無橋,始皇帝以帝王至尊,率領百官親自挑石參與填河鋪路,後來這條路被稱為“秦梁”。

因此,為什麼中華文明能維持幾千年的傳承,不中斷,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在政治制度設置,文字統一,道路交通建設,國防建設等各方面都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秦始皇在帝國長治久安的戰略謀劃上絕對是大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