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当年修的高速公路,为啥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

史学达人


题主这话问得玄乎,哪有道不长草的。即便现在的沥青铺就的高速公路,要是几年不维护,照样开裂长草,更别说秦直道2000年不长草。

看见有人回答说,修直道的土是碱土,或说那土是拿大铁锅煮熟后拿来筑路,所以不长草。

我去!这么荒缪的想法,这是用脚趾头想出来的吧,试想修路用多少土,拿锅煮土?要说贫穷限制人的想象力,愚昧无知其实才是真正限制人的想象力。



驰道

秦统一后,为了维护统治,在天下设立三十六郡,同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

“书同文”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就是用秦篆统一六国文字。而“车同轨”就是用同一的标准建设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

好比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当时的秦帝国也是条条大路通咸阳。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刚刚扫灭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就下令“治驰道”,为了打通障碍,他还下令“坏城郭,决通提防”。



据记载:驰道已经连接了东方的燕、齐,南方的吴、楚,而且一直通到了沿海地区。驰道路面宽幅五十步(约67.5米),沿途每隔三丈(约7米)种植一棵青松,外侧以铁锤夯实。

敲黑板,画重点:

秦道为什么坚固,是用铁锤夯实

《汉书.贾山传》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秦建设通往全国的驰道,也不是靠秦国的一己之力。



午道

当时山东六国为了通商、作战运缁重,也修建了不少大道,地处中原的魏、赵、齐等国就修建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大道,当时称之为“午道”。《战国策.魏策一》记载可知,利用既宽又直的午道,数百里的行程,可以“马驰人驱,人不待倦而至。”

其中著名的“成皋之路”常常被东方各国合纵攻秦的战略要道。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占据了直插上党高地的“太行道”,在军事上占了先机。



九原直道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蒙恬带人修筑的九原直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便于对匈奴用兵下令修筑了“九原直道”。它由咸阳经上郡、云阳,达九原,沿途开山凿岩,夷平险阻,用时两年半。这条大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自咸阳直通九原郡治所,古名"直道”。

汉武帝出击匈奴,这条直道行军运粮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条直道直至清末还一直在使用。

司马迁曾追随汉武帝出巡,也随行在这条直道上,因此他在写《蒙恬列传》时,曾说蒙恬作为秦始皇股肱之臣,不知道劝诫始皇爱惜民力,而贪功邀宠,修建直道,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冤死狱中,也是自身罪过所致。



五尺道和杨越新道

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密切巴蜀与西南边疆地区的联系,修筑了通往与云贵地区的大道,这条道凿山以通,大约五尺宽,路宽1.2米,又称“五尺道”。

在平定百越过程中,秦始皇下令按照驰道的标准,修筑“杨越新道”,沟通中原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直达南海。

传说,秦始皇还亲自参与修建驰道。据《水经注.济水注》记载,始皇帝东巡,道路不通,无路无桥,始皇帝以帝王至尊,率领百官亲自挑石参与填河铺路,后来这条路被称为“秦梁”。

因此,为什么中华文明能维持几千年的传承,不中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在政治制度设置,文字统一,道路交通建设,国防建设等各方面都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秦始皇在帝国长治久安的战略谋划上绝对是大手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