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河南:航拍視角,別樣中原,罕見的地坑院與河洛地區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河南鄭州, 圖中不僅有大規模的春節社火表演,更多的是道路樞紐、城市建築、自然人文風貌。社火是由村鎮組成的集體活動,因表演時常常伴有煙火而稱為“社火”。每年春節,我國各地群眾都要耍社火,一般諸如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扭秧歌、打腰鼓、打鞭子、大頭和尚、打春牛、跑驢等民間歌舞娛樂活動,都可稱為“社火”。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河南窯洞民居,窯洞一般是10至15米深的方形木構建築,房間部分向地下開鑿而成,冬暖夏涼。這種民居通常被稱為“地坑院”,是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河南一村莊夏收後的情景。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然而在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原大地更是天災人禍不斷,水患災難尤為深重。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河南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的一個村莊。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潼關以南水土流失嚴重的河南黃土高,照片正下方依稀可見一座村莊。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河南洛河。河南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

圖為1930年代從東往西航拍的河南洛河,從極高的空中俯瞰,河流顯得何等渺小。 洛河,古稱雒水,即上古時期河洛地區的洛水,是黃河右岸的重要支流。洛河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與黃河交匯為中心的地區被稱為“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發祥地,河洛文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圖為1930年代從東往西俯瞰河南洛河洪水,照片中右下部黑色的斜線為鄭州至洛陽的鐵路。

圖為1930年代航拍的洪水肆虐後的河南郾城,大部分房屋被毀。自古以來,中原大地水患不斷,備受侵害。 【如果您喜歡攝影、行遊、歷史、國學及傳統文化,歡迎關注“行攝驛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