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一些地方有大兴续谱,建姓氏祠堂(族祠堂)势头,你怎么看?

木易拙见


第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有了闲钱,就开始有了别的生活追求,比如唱唱歌、跳跳舞以及修修宗祠等等。

第二,加之人们手里有钱了,整修村里庙宇和宗祠自然就提到议程上来了,特别是同姓的人们修缮宗祠,自然是有钱者出钱,无钱者出力了,人多力量大,几天也许十几天就把老辈人未完成的事办成了。对办这类事,人们精神特别大。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快速、高效就完成了。

第三,其实人们修缮宗祠就是寻得一个精神安慰了,给自己精神上寻找一片净土了。希望老祖宗保佑后辈儿孙们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总之,修缮宗祠或者无论干什么,只要对社会、人类或者国家有益就行了,自己再用心用力就可以了。朋友,我说对吗?



西北孤独郎


这有什么不好? 建设宗祠,弘扬家族文化,让后代子孙反省祖先的教诲有什么不好? 没有哪个宗祠是教后代不务正业,行恶的。对祖先的祭典就是很好的中华文化教育,国家应当大力支持!

西方是没有我们这样的思想教育体系的,但是他们的社会公德老实说比我们要强很多,因为他们有另外一个思想工作体系,这就是宗教。在我住所一公里范围内,有大小教堂三十多个。这不就是不用国家投资的社会教育吗!

祠堂和教堂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StLawrence


本人九零后,迁入地几百年,最早那几代,具体多少代已经没办法考察,那几代祖宗名字都没传下来,只有一堆坟墓也分不清是谁,自有记载名字开始已经传九代,从未有族谱,现在由我创修族谱,立堂号,续字辈,字辈到我爷爷那代就止了


承諾壹芈子卍


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有国。国不弃家,家亦爱国。国有国誌,家有家谱。千千万万之家谱构成大国之国誌!家谱与国誌互联互补,互赞互爱,互携互帮,共荣共进,何其妙哉!

下面这个照片,《王氏宗祠》之门联乃我所作。




用户5444316434


本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关于谱牒

普牒在古代是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作为明世系、别亲疏、辩尊卑的依据,也是继承权位和财产的依据。⋯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谱牒,由于谱牒中记载有姓氏世系,迁徒历程、人口繁衍,民族民系、名人事迹、艺文著作、祖祠墓葬等,经去伪存真的科学鉴别,剔除其不合适宜的内容,可以成为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民系,文物考古等的珍贵资料。

用普牒的丰富信息及其有关部份的祥细记载,以䃼正史、方志之不足。在这个意义上,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一朵奇葩!

秉承这个传统意义,我曾经在《今日头条》回答了几个关于四川客家移民和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问题。

根本出发点是将谱牒和移民(包括客家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現象来探讨的。

至于题主所言现在"一些地方农村大兴修谱"的现象,我的看法: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只要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它纯属自然人的权利。

至于谱牒的具体制作,相信各地都有专业人士操作,余不再叙。

2.关于宗族和宗祠

我要强调一点:

我在本文只谈历史上的关于清朝前期大移民的历史特殊条件下,从中国各地奉旨来到四川这个战后荒凉的异地时,移民们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于是更加重视亲情,乡情的特殊作用(那是真正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于是,不同省籍的移民以地缘关系建立了各自的会舘外,更多的移民则是以親缘关系一一把同族的人组织在一起,作为同一个始祖的后裔,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结成宗亲。

于是募集族产(全族共有基金和产业)、修建宗祠,制定族规、定期祭祀、续修族谱。

在旧中国,由于社会动荡、生活环境恶劣,为了应对时局,规范、约束本族的社会生产与活动,共同应对本族的问题,当然有预期的作用。

但是,时过境迁,人们的思想和道德都有一个飞跃发展,再用宗族、宗祠这个历史传统用于今天的再继承,将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需要解决

1.宗族在社会基层虽然属于“松散型的民间组织",但是,政府在基层的政权组织建设中,有无可替代的如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会不会产生矛盾,令人担忧。

2.宗族内部的管理问题

毫无疑问,一个宗族内部,必然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同宗,也有担任或者卸任的官员,这些族人肯定出钱出力,相应的话语权也强硬。

强硬的话语权作为约束机制是必须的标配,但是,一旦作威作福(我是假设哈)必然在同宗造成矛盾,严重的将会引起纠纷,或者到政府部门上诉,或者寻求法律援助,这样就可能造成政府部门行政成本的增加。

另一个问题就是宗族管理服务的资金摊派和使用。

资金筹措应该不是大问题,重要的是财务管理规范与否?主要有以下问题:

A."会长或称族长"按照财务管理规定,不应该经手钱物,他只负责最后的签字确认。

B.会计制票报销凭证,循例把关。

C.出纳的借贷流水帐是否坚持"帐无巨细,来去清楚"。

这都是需要有高尚情操的、执着为宗族无偿服务的(活动开支应予解决)、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绅士风度的人,一个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大义灭亲"的人。

我相信有这样的人,但要仔细寻找,慎重使用。


良人执戟2


大修祠堂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重要体现,说明全民富裕了,国民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了,祠堂的思想就是教育子孙后代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光耀门庭,又是子孙纪念祖先,传颂仁德的民间教育基地,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灭,而且在共产党手中发扬光大,祠堂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事


陈晨2339711



现今社会进入新和谐文明时代,进入小康生活,安居乐业,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家族精神。为创造国富民强,大兴续族谱,重建宗祠,是很好的现象。特别促进新城镇化,很多人离开祖居地,来到了新的城市,有了族谱,宗祠,就可以让后裔知道自己的祖居地,便于认祖归宗,联谊宗亲,更好体现宗祠精神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孝贤仁教。

(我是乐山:田氏)


嘉州文食娱乐


盛世修谱,说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过上了富庶的生活,社会太平,试想如果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可能吗?


手机用户51772630064


这是一个好的征兆,说明社会在文明进步。人民如果不能安居立业,哪有心思建祠修普呢。


冯久良


修家谱本身事件好事,建祠堂也是好事,但就怕许多人修家谱的目的是自抬身价,为了找个“好祖宗”,而枉顾事实,见个名人就认祖,这样的事自古有之。

有记载唐朝以前人物的族谱,十有八九是假的,修家谱这种事以前都是士族门第才能干的事,因为名门望族的族谱记名,就是士族资格,可以当官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家谱就是依据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修《氏族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有根据的,民间是不能修的。

可惜后来五代时期战乱,大规模的世家被灭了,族谱都丢了,不能靠这个当官了,官府不管了。才民间才开始修订,有的家谱甚至记载到三皇五帝时期,太乱来了。

现存家谱大多是明清时期编的,当然民国也不少。有本明朝的族谱,已经是稀罕物了。

要说真实性,实在不敢恭维,当时有个职业,叫“谱匠”专门家谱造假,严重情况已经让乾隆下旨禁止民间续谱,有记载,不配合调查的家族,如江西一大家族被满门抄斩。严重情况可见一斑。

总之,家谱可以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本事很好的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初心,给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故事,不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