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 3 月 9 日的美股期貨「熔斷」?

半夜尿尿一看手機立馬就醒了,跑去油管翻了一遍,半天說不出話來。

隱隱約約有種“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之感...

金融類分析很多大佬都說過了,作為混實業圈的,我當下最純粹的願望,就是希望:國家要頂住。

這個頂住不是指我們的經濟下行。雖然這兩年數據都挺難看,加上疫情一來,經濟下行早已是板上釘釘。但這個我們頂得住,林毅夫的判斷沒過時,三四百個城鎮的現代化還是足夠維持二十年的增長。

要頂住的,是美帝的壓力。

因為現在不是修昔底德陷阱了,現在是400毫米等降水線南移。

這是個比爛的時代,其中一個比爛特點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去真正解決08金融危機,取而代之是債權幣權的雙手擴張,用大水漫灌的手段去緩解。

就像很多經濟學老實人說的:大家都在吃藥。

這個藥吃下來,金融國吃出了產業空心化,製造國吃出了產能過剩,資源國吃出了高通脹與高失業。哥仨擺一塊,一整個2933大危機的前夜。

所以有一段時間,國際關係學者都在講“屍體論”:各大力量高強度對峙,但並不真想直接對線,而是期望有對手先扛不住倒下,成為過冬的儲備糧。

所以儘管互相放狠話展現肌肉,也努力收小弟劃分勢力範圍,但畢竟是“耗”,是鬥而不破。

前提是美帝不爆金融危機。

因為體制與稟賦的不同,我朝到今天已經是個製造大國。製造的收益雖然比不上金融和資源,但是製造的收益有其穩定性。

畢竟人活著就得吃喝拉撒,除非人口憑空蒸發掉,否則再難工廠也得開工、餐館也得營業。

製造國的最大弱點是產能過剩。

但是我朝體制在此,能進行高強度的產能調配。雖然代價也很沉重,但至少能大大延緩產能過剩的爆炸性後果;

另一次要弱點是市場不足導致的工業衰退。

我們近幾年一直飽受市場空間萎縮的折磨,但畢竟人口基數在這,有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作為託底。所以即使外部空間被鎖喉,內部還能保持工業循環。

製造為本、龐大的內需市場、穩定的體制,三者結合,保證了我朝經濟的基本穩定收益。

這時,美帝的金融突然有點要崩的樣子。

資本無國界,哪裡收益高就去哪裡。所以必定有相當規模的美帝資本會加大力度流入我朝,但這又會進一步刺激美帝的產業空心化。

要注意,美帝作為政府,境外的私人資本收益是分不到多少的,有太多律師和會計會幫助大資本對抗美帝政府的稅收。

國內資本跑到海外賺的錢,美帝分不到。而國內的就業、社會福利和嚇死人的軍費開支都要靠那點美債來支撐。

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經跌到0.5%左右了,歷史新低,他孃的2933大危機時也沒這麼低。國債當年要是這個德性,羅斯福新政怕是無米之炊。

單憑這一點,美帝就必然會上手段來阻止資金外流。製造業迴流可以是說說官話,錢必須迴流。

往大了說。

資本的重要載體,貨幣,必須具有一定穩定性。尤其是給其他貨幣定價的貨幣,美元。

美元必須和現有的實體資源保持某種程度的價值穩定聯繫,做不到,那就無法為全球資源做有效定價,那就會導致美元全球貨幣這一身份的崩潰。

原油已經跌到30美元一桶了,沙特在這個基礎上還想增產。據說貨幣一般是要隨著產能的擴張而膨脹的,想知道美元能不能跟著通脹一下?

沒法脹,10年期國債0.5%的收益率你脹毛。一邊告訴我錢不值錢(收益率新低),一邊告訴我錢值錢(標價實體資源新低),你錯亂了?

沒錯亂。這就是一邊債權幣權兩手擴張,大水漫灌;一邊利用全球貨幣美元和全球力量美軍穩定定價權,強買強賣。

這就是個巨大的套利模型,不過代價被轉移了,轉移到金融國產業空心化的工人失業、製造國生產過剩的高度內卷、資源國被剝奪定價權和工業的高通脹和高失業。

因為定價權的穩定,超發貨幣得以不反應到cpi上,並不對普通人美國人生活造成巨大沖擊。但是貨幣就是資本的一種,它必然追求收益率。

實體領域已經無法提供能滿足該類資本的收益,它們就扎堆進了虛擬領域,追求空氣幣球鞋賭石一樣的收益。

虛擬領域的高收益一旦脫離實體的支持,就會不可持續,最終要向實體收益水平進行迴歸。

一回歸,就炸了。

雖然是大水漫灌超發的錢,但錢畢竟是錢。只有確定錢能回來,政府才會願意把錢放出去。錢出去了不回來,沒有政府會開閘。

但是美帝是金融帝國主義,他不能關閘。

他就只能換個角度,保證錢回來,甚至保證錢都不願意出去。

比好太難太慢,那就比爛,讓你的收益率比我爛。

那就不是“耗”了。

所以,要頂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