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大家好,我是十一。

原來看過一些醫療類紀錄片,《生門》、《人間世》。。。

保險又總和疾病、醫療分不開,所以紀錄片也成了學習之旅。

看完了《中國醫生》,和你們分享一下這個豆瓣9.3的紀錄片。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中國醫生》把鏡頭對準了中國六家大型公立三甲醫院:


從2017年開始,攝製組經過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讓我們有機會,從醫生的視角來了解中國醫生這一廣大的群體。

名字叫《中國醫生》,但其實說的是整個醫護系統。

很幸運,我們被一群勇敢的普通人保護著”,這是網友給中國醫生的留言。

第一集,說的是在中國,致死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疾病,和那些同死神賽跑的醫生。

開篇的第一個醫院是河南省人民醫院,說的是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中國已知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或者致死,很多大型醫院都為此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朱良付就是綠色通道的發起者。

他們像軍隊一樣,二十四小時待命,確保整個流程都通暢,才能做到爭分奪秒,挽救病人生命。

一位83歲的老太太突然暈倒,被送到朱良付這裡進行手術。腦血管的介入手術精細,而且危險。稍有不慎,便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老太太的子女中有當醫生的,所以他們也能明白醫生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朱良付被網友評為“最可愛的醫生”,他總是默認一歲多的小女兒長大也是要當醫生的。

要去大女兒的學校,告訴同學們長大了要當醫生。

查房時也鼓勵他的小患者,長大了要當醫生。

他說,國家培養出一位主任醫師,大約需要25年。他很擔心自己會猝死,但是他不能死。“如果我死了,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在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家屬是茫然和無助的,而醫生的態度就至關重要。

“假如這個病人是你的直系親屬,你做不做?”

“醫生說的話,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不是對患者有利。所以好醫生只有自己知道,醫心也只有自己知道。”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一方面是高強度的工作,一方面是手術潛在風險可能帶來的被投訴,這些就是對一個醫生的歷練。

“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完全沒有生活的樂趣,無法照顧家庭,作息不規律。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有調查顯示,84%的中國醫學畢業生不想當醫生。中國醫生的壓力,以及要面對的惡劣的“醫患關係”更是讓這些人無所適從。

導演張建珍認為,幾年前很多媒體在醫患事件的報道中是不負責任的:“醫學本身是有專業性的,旁人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連基本事實都搞不清楚,一度把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對這一職業的基本信任。”


急性心梗,是心臟病中非常嚴重的,也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一旦發病,就會有休克和死亡的可能。

王東進是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的主任,被稱為心臟上的拆彈專家。

心臟外科醫生必須得身體好,身體不好,站臺站不住是會被淘汰的。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因為常年進行手術,他的身體並不好。嚴重的頸椎病,小腿靜脈曲張,腰也不行了,間隙時間的按摩,讓他覺得自己很幸福。

朱良付說,中國老百姓認為,當我找到這個醫生,我們家就獲益了。

實則不然,因為病人獲益最主要是科技,我們要培養一批龐大的醫生隊伍。

作為醫生,他們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一個病人背後,就是一個家庭,他們的難過並不比病人少更多。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很多人單刷了第二集,並妥妥的成了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的粉絲,我也是啦。

這個年輕帥氣的青年醫生,顏值不輸影視明星。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他說,換藥對於燒傷病人來說,就是一種酷刑。他們儘可能一邊哄,一邊換。他說,沒有感同身受的,只能將心比心。

中山大學有個牌匾,

上聯是救人救國救世,下聯是醫病醫人醫心。徐曄說,醫生最怕的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吧。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但有的時候,可能盡全力,也不能如願。

患者家屬因為後續治療費用過高,提前出院了。對於年輕的徐醫生來說,學會接受和理解病人的選擇,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醫生看起來冷酷,但不是冷酷,是冷靜。

35歲的魏嘉是南京鼓樓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從小就是學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年輕、漂亮、脾氣好”,這是患者對她的評價。

魏醫生說,一位老醫生告訴他們,尤其是腫瘤科醫生,不要跟病人做朋友。投入的私人感情越多,後面就可能會越自責。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所以,在病人的希望裡,他們努力成長。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美容外科的主任舒茂國,從醫多年,讓數以千計的唇顎裂患者改頭換面,最多的就是孩子。

他會開玩笑的“奪走”小寶貝兒的“初吻”,跟我們說,其實輕鬆的時候也是有的。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手術越簡單,醫生就會越輕鬆。

麻醉手術部主任王強,要保證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22個手術室,每天近200臺手術的順利進行。

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所以,有的時候說患者不能手術,而是不敢麻醉。

手術的完成,是一個團隊的功勞。

唇裂的孩子,關乎的不是命,而是心理。而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或者兩個家庭。

在門診,舒茂國醫生遇見了一個和他有緣分的孩子。

孩子是個棄嬰,被現在的養父母撿回來收養。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寶寶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養父母待他視如己出,舒醫生決定免費為他治療。他發動身邊的朋友,幫助解決孩子的手術費用。

好人,是在一個頻率上的。


螺螄殼裡做道場,說的也是外科醫生。

一個完整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要在患者的內耳中,放入約30毫米長的24個電極。

做到這一點,要經過五道開槽磨骨的工作。其繁複精微,沒有心靈手巧,不能完成。

孫敬武,就是這樣的醫生。孫醫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為了病人,他們在孜孜不斷的追求。


孫自敏,是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她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單中心臍帶血移植數量目前全球領先。

在1990年之前,整整15年,血液科沒有救活一個白血病患者。

她覺得血液科醫生沒辦法幹下去了,因為支撐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成就感。就連她的大學同窗同學,也死在了她的科室。

白血病,又稱血癌。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她們攻克了白血病。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一個醫院,聯繫著這個城市裡的多少個家庭?又能給多少個家庭帶去希望?”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2000年做過臍帶血移植的袁維榮現在也已經是位護士了,她是國內臍帶血移植成功的第一例。

牟一平,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醫師,每年要做兩千多臺的手術。在同一時間段內,他要穿梭在兩臺手術室。

“要做的好,就要有藝術家的精神”。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最極端的就是尿毒症患者,他們每週需要到醫院3、4次,每次就醫4個小時,跟上班時間差不多。

從生病開始,病人似乎就和醫院簽署了終身的契約。打卡、稱體重、上透析機,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患者不單單是病人,而是變成了朋友。

長達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透析,也讓這些病人和醫生有了感情上的羈絆。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對於尿毒症患者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腎源太少。

而在等待的過程中,併發症的發生,則會讓他們的更加艱難一些。

醫生關心的不單單是他們的身體,還有他們的心理。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糖尿病,併發症更多一些,腳部潰爛、視網膜、心臟、腎臟等器官都會受到影響。而阮瑞霞,為600多位患者保住了腳。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而對於腫瘤晚期病人來說,除了身體的護理,還要有心理的疏導。

對於疾病終末期或者腫瘤晚期的人來說,活,真的不容易。


急診,是糾紛發生最多的地方,這裡的滿意度只有50%。

一名因為肺癌導致呼吸衰竭的老人被送到了急診室,幾乎無法救治。

王軍建議不要採用創傷性治療再增加病人痛苦,但家屬仍堅持給老人插肺管。

《中國醫生》:疼痛過後 柔軟依舊

“安樂死我們做不到,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要對他有傷害的治療。”王軍說,“我沒辦法替家屬做任何選擇,但如果換做我,我希望他可以有尊嚴地活著。


“生或死、是與非、進或退,每時每刻都在這裡交織。”

醫院、醫生、護士,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接觸或者溝通的。

他們被讚揚,被神化,被鼓勵,但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

而我們很幸運,被這樣一群勇敢的,不輕言放棄的普通人保護著。

看醫療紀錄片,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推薦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