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大家好,我是十一。

原来看过一些医疗类纪录片,《生门》、《人间世》。。。

保险又总和疾病、医疗分不开,所以纪录片也成了学习之旅。

看完了《中国医生》,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豆瓣9.3的纪录片。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中国医生》把镜头对准了中国六家大型公立三甲医院:


从2017年开始,摄制组经过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让我们有机会,从医生的视角来了解中国医生这一广大的群体。

名字叫《中国医生》,但其实说的是整个医护系统。

很幸运,我们被一群勇敢的普通人保护着”,这是网友给中国医生的留言。

第一集,说的是在中国,致死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和那些同死神赛跑的医生。

开篇的第一个医院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说的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中国已知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或者致死,很多大型医院都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就是绿色通道的发起者。

他们像军队一样,二十四小时待命,确保整个流程都通畅,才能做到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

一位83岁的老太太突然晕倒,被送到朱良付这里进行手术。脑血管的介入手术精细,而且危险。稍有不慎,便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老太太的子女中有当医生的,所以他们也能明白医生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朱良付被网友评为“最可爱的医生”,他总是默认一岁多的小女儿长大也是要当医生的。

要去大女儿的学校,告诉同学们长大了要当医生。

查房时也鼓励他的小患者,长大了要当医生。

他说,国家培养出一位主任医师,大约需要25年。他很担心自己会猝死,但是他不能死。“如果我死了,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家属是茫然和无助的,而医生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假如这个病人是你的直系亲属,你做不做?”

“医生说的话,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不是对患者有利。所以好医生只有自己知道,医心也只有自己知道。”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一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一方面是手术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被投诉,这些就是对一个医生的历练。

“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完全没有生活的乐趣,无法照顾家庭,作息不规律。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有调查显示,84%的中国医学毕业生不想当医生。中国医生的压力,以及要面对的恶劣的“医患关系”更是让这些人无所适从。

导演张建珍认为,几年前很多媒体在医患事件的报道中是不负责任的:“医学本身是有专业性的,旁人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连基本事实都搞不清楚,一度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对这一职业的基本信任。”


急性心梗,是心脏病中非常严重的,也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一旦发病,就会有休克和死亡的可能。

王东进是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的主任,被称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

心脏外科医生必须得身体好,身体不好,站台站不住是会被淘汰的。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因为常年进行手术,他的身体并不好。严重的颈椎病,小腿静脉曲张,腰也不行了,间隙时间的按摩,让他觉得自己很幸福。

朱良付说,中国老百姓认为,当我找到这个医生,我们家就获益了。

实则不然,因为病人获益最主要是科技,我们要培养一批庞大的医生队伍。

作为医生,他们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一个病人背后,就是一个家庭,他们的难过并不比病人少更多。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很多人单刷了第二集,并妥妥的成了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的粉丝,我也是啦。

这个年轻帅气的青年医生,颜值不输影视明星。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他说,换药对于烧伤病人来说,就是一种酷刑。他们尽可能一边哄,一边换。他说,没有感同身受的,只能将心比心。

中山大学有个牌匾,

上联是救人救国救世,下联是医病医人医心。徐晔说,医生最怕的就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吧。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但有的时候,可能尽全力,也不能如愿。

患者家属因为后续治疗费用过高,提前出院了。对于年轻的徐医生来说,学会接受和理解病人的选择,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医生看起来冷酷,但不是冷酷,是冷静。

35岁的魏嘉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从小就是学霸,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年轻、漂亮、脾气好”,这是患者对她的评价。

魏医生说,一位老医生告诉他们,尤其是肿瘤科医生,不要跟病人做朋友。投入的私人感情越多,后面就可能会越自责。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所以,在病人的希望里,他们努力成长。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主任舒茂国,从医多年,让数以千计的唇腭裂患者改头换面,最多的就是孩子。

他会开玩笑的“夺走”小宝贝儿的“初吻”,跟我们说,其实轻松的时候也是有的。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手术越简单,医生就会越轻松。

麻醉手术部主任王强,要保证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22个手术室,每天近200台手术的顺利进行。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所以,有的时候说患者不能手术,而是不敢麻醉。

手术的完成,是一个团队的功劳。

唇裂的孩子,关乎的不是命,而是心理。而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或者两个家庭。

在门诊,舒茂国医生遇见了一个和他有缘分的孩子。

孩子是个弃婴,被现在的养父母捡回来收养。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宝宝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养父母待他视如己出,舒医生决定免费为他治疗。他发动身边的朋友,帮助解决孩子的手术费用。

好人,是在一个频率上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说的也是外科医生。

一个完整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要在患者的内耳中,放入约30毫米长的24个电极。

做到这一点,要经过五道开槽磨骨的工作。其繁复精微,没有心灵手巧,不能完成。

孙敬武,就是这样的医生。孙医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为了病人,他们在孜孜不断的追求。


孙自敏,是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她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单中心脐带血移植数量目前全球领先。

在1990年之前,整整15年,血液科没有救活一个白血病患者。

她觉得血液科医生没办法干下去了,因为支撑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成就感。就连她的大学同窗同学,也死在了她的科室。

白血病,又称血癌。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她们攻克了白血病。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一个医院,联系着这个城市里的多少个家庭?又能给多少个家庭带去希望?”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2000年做过脐带血移植的袁维荣现在也已经是位护士了,她是国内脐带血移植成功的第一例。

牟一平,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主任医师,每年要做两千多台的手术。在同一时间段内,他要穿梭在两台手术室。

“要做的好,就要有艺术家的精神”。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最极端的就是尿毒症患者,他们每周需要到医院3、4次,每次就医4个小时,跟上班时间差不多。

从生病开始,病人似乎就和医院签署了终身的契约。打卡、称体重、上透析机,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患者不单单是病人,而是变成了朋友。

长达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透析,也让这些病人和医生有了感情上的羁绊。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肾源太少。

而在等待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则会让他们的更加艰难一些。

医生关心的不单单是他们的身体,还有他们的心理。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糖尿病,并发症更多一些,脚部溃烂、视网膜、心脏、肾脏等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而阮瑞霞,为600多位患者保住了脚。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而对于肿瘤晚期病人来说,除了身体的护理,还要有心理的疏导。

对于疾病终末期或者肿瘤晚期的人来说,活,真的不容易。


急诊,是纠纷发生最多的地方,这里的满意度只有50%。

一名因为肺癌导致呼吸衰竭的老人被送到了急诊室,几乎无法救治。

王军建议不要采用创伤性治疗再增加病人痛苦,但家属仍坚持给老人插肺管。

《中国医生》: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

“安乐死我们做不到,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要对他有伤害的治疗。”王军说,“我没办法替家属做任何选择,但如果换做我,我希望他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生或死、是与非、进或退,每时每刻都在这里交织。”

医院、医生、护士,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接触或者沟通的。

他们被赞扬,被神化,被鼓励,但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

而我们很幸运,被这样一群勇敢的,不轻言放弃的普通人保护着。

看医疗纪录片,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推荐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