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一談到婁燁,大家腦子裡蹦出的應該都是《推拿》,以及他那標誌性的

晃動鏡頭。但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很多人似乎都沒聽說過,在豆瓣上的評分也僅6.7分。個人認為,該片不論是在劇情層面還是影像風格上,都是值得被拿來細細品味的。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正值中國極度動盪的黑暗時期。一名叫伊丹的日本翻譯官離開了中國女友丁慧,返回東京。丁慧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親哥哥因為主辦抗日報紙而被日本人刺殺,因此加入上海地下抗日組織,並與組織頭目謝明有了感情。

三年後,重新回到上海的伊丹此時已是日本的特務頭目。並且“偶遇”昔日舊情人丁慧。分處在兩個陣營的新舊情人,讓丁慧被迫成為雙方互相設局必須利用的重要對象。當丁慧隨伊丹來到日本人的會所參加聚會時,伊丹對丁慧說,山本回東京了,謝明已經死了。震驚中的丁慧將伊丹刺傷,緊接著,司徒(被丁慧在火車站誤殺的女生的男友)闖入會所,將伊丹槍殺,而後把槍口對準丁慧……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本文主要從影片的光線造型,鏡頭運用和它風格化的藍灰影調深入分析這部電影好在哪裡,以及筆者為什麼說它是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

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影像造型

如果仔細看,不難發現整部電影大量使用了晃動的長鏡頭,大光比的光線造型。正是因為這些符合主題的影像語言合理使用,才讓這部電影充滿運動感以及戲劇性。值得一提的是,婁燁慣用的這種拍攝手法也被稱為巴洛克風。

巴洛克詞源,含義以及它的特點

通常情況,藝術史家喜歡稱呼公元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歐洲藝術為“巴洛克”(baroque)。它同時也指代16世紀矯飾主義以後到18世紀洛可可時期以前的這段歐洲文化。

巴洛克藝術著重強烈感情的表現,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與含蓄。由於它意味著感性與激情,自身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所以常常用於動態感的斜線等造型元素來打破平衡。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

身處16世紀時期的意大利,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從前的文藝復興藝術呈現了衰退的趨勢,取代它的是符合當時環境的巴洛克藝術。而《紫蝴蝶》的故事,也正是發生在中國動盪的時期,與巴洛克藝術產生的環境相仿。

在影片中,有段長達2分40秒的伊玲接站長鏡頭頗具爭議,喜歡它的人說:“以主客位置互換的超長鏡頭跟蹤角色走動來帶入另一劇情線的主角,暗示了兩者命運的交錯。”但不喜歡的人可能會說:“眩暈”。

那確實是一個漫長的站臺,攝影機隨著伊玲走了54秒,經過了許多等車人的背影,直到鏡頭將畫面帶入軌道另一側的黑色轎車。可是在我看來,不論電影還是生活,有時候一些人物出現的作用只是為了引出更重要的人物出場。伊玲在這個長鏡頭裡其實擔任的是悲劇的角色。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為了與長鏡頭互相配合來展示人物心理和事件經過,導演在很多地方的轉場都採用了疊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也是讓影片具有運動感的很重要一個原因。

時代的疊化:從1928年的東北,日本人引發的爆炸聲以及老百姓橫屍街頭的運動鏡頭,疊化到1931年司徒在上海玻璃鏡前左顧右盼的特寫。

同樣場景相似動作的生死疊化:接線員伊玲生前工作情形疊化發電報的謝明。

內容衝突的疊化:伊玲在暫時安全的廁所看書,想念外地工作的司徒,跟外頭動盪局勢,熱烈的遊行隊伍來回疊化。

就像戰爭使一個時代充滿絕望與混亂一樣,疊化使原本毫無關聯的人,事,景緊緊交織在了一起。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在影片的光線造型上,由於大量畫面都用到了明暗強烈對比,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巴洛克繪畫的先驅卡拉瓦喬。一個暴躁,個性狂野的意大利畫家,因為經常用粗野的農民做模特為教堂作畫,被人稱為“自然主義者”。他在繪畫用光上作出了很大貢獻,《藝術百科》的作者是這麼形容他的:

“他創造的強調明暗對比的就叫光線畫法,使得形體結實厚重,是對油畫技法的一大貢獻;他喜歡縱深感,又打破了文藝復興繪畫慣用的平列物體的手法,使得畫面空間與觀眾空間結合起來,這種方法被後來的巴洛克畫家所仿效,成為巴洛克繪畫的突出特點。”

他在《基督葬禮》等作品中對光線的運用,被後人稱作卡拉瓦喬樣式。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基督下葬


該片的光線運用就屬於卡拉瓦喬樣式,用光突出了畫面的主要部分,捨去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從而襯托出真實的空間感,營造了戲劇性的畫面效果。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如果說巴洛克有著“任性”、“浮華”的標籤,那麼不僅影片有光線和長鏡頭的構築,就連婁燁自己身上都印著巴洛克的痕跡。他在採訪時說:

“首先我是一個挺麻煩的導演,其次對於投資方來說是一個風險型的導演,每次都會出現“不安全”的東西。你的每一尺膠片都是用錢來換算的,你得想好了,要是改變不了你自己,那麻煩可能就多點,這也沒辦法。”

藍灰影調營造悲傷的浪漫主義情緒

從本文開頭的劇情簡介就可以知道,在動盪的年代,充滿硝煙的城市,上演著一場為報國恨家仇的犧牲和暗殺故事。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人無法逃脫,也無法抉擇的宿命。在民族大矛盾裡,個人的掙扎和情感顯得不堪一擊。

而影片的藍灰影調又恰恰營造了這樣一種傷感的時代背景。整部影片以藍灰為主導顏色,不管在場景選擇、環境還是道具陳設、演員服裝上都被結構到藍灰當中,非常統一和完整。

在伊丹出場前,影片先是用為數不多的運動鏡頭交代了工廠藍灰色的環境。當伊丹走向鏡頭前,藍煙遮住了他的上半身。在一群下班工人中,可以看到伊丹和他們一樣,都穿著灰色衣服。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之後,鏡頭疊化到1928年東北的大街上,無論挖土的大人還是玩泥巴的小孩,都穿著藍、白、灰服裝,畫面非常協調。這種色調,正是我們記憶中的30年代。

正如電影學者江小魚說的那樣:“作為最具情緒表現力的一種電影元素,色彩可以被當作語言表達思想。”在藍灰主調之間,《紫蝴蝶》偶爾有暖色穿插,它們是一些小片的紅色。在基耶洛夫斯基的電影裡,紅色代表博愛正義。而在這裡,它作為藍灰調子的對比色偶爾出現,顯得那麼猝不及防又觸目驚心,好像預示主人公隨時死亡。


《紫蝴蝶》:從一部被低估的諜戰片裡,我學到了什麼?


動盪又壓抑的人生就像冗長的藍灰調子一樣,或許紅色才是最終的結局。而當令人眩暈的晃動長鏡、大光比的影像、藍灰色調的結束,當人們從那段潮溼、曖昧又血腥的人物關係走出,會發現,原來炎熱的生活和炙熱的陽光是那麼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