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太苦,《撞死了一隻羊》太裝,《風雨雲》太虐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太苦,《撞死了一隻羊》太裝,《風雨雲》太虐

看了一會兒,暈眩嘔吐的感覺就上來了,因為鏡頭不停晃動,影片用了大量手持跟拍、手持攝影,每當畫面不停移動時,我想嘔吐。

我發現自己不大適應影像的流動感了。7分。

這是根據贊恩故事來拍攝的電影,可以說是半紀錄片的方式,因為是真實故事,又是本人出演,有些內容進行了改編,有點像是美國的《少年時代》。我基本還是把《何以為家》看成是一部紀錄片,因為它幾乎沒什麼故事,就是選取了贊恩和父母、妹妹們一起生活,後來和埃塞俄比亞難民母子生活的經歷展開,因為妹妹薩哈死了,所以他拿刀子捅了薩哈的丈夫,關進監獄後打電話給節目熱線,控告父母沒有能力養育孩子,卻拼命生孩子。

這部影片本來挺期待的,但是看了之後挺失望,因為這種偽紀錄片看了心情滿是壓抑。影片只是提出問題,卻沒有讓我們看到人的成長和社會的改變,沒有打動人心的情感和力量。生活在黎巴嫩的敘利亞移民家庭的底層家庭,他們的生活和豬狗又有什麼區別。這些父母只懂得做愛和吃飯,就像牲口一樣生活。一堆孩子們躺在一張床上,就像看到一堆貓貓狗狗。真的是像贊恩說的被人踩在地上的生活。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但我不覺得一部電影能夠改變什麼,關鍵還是國家制度。人們到影院還是來娛樂的。


《撞死了一隻羊》

《何以為家》太苦,《撞死了一隻羊》太裝,《風雨雲》太虐

87分鐘,一個半小時都不到,加上不少空鏡頭,靜止鏡頭,感覺都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一個寓言。

殺手金巴和韓國鄭宇成很像,他的悲憫,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也是康巴藏人的異類,可惜影片的重點卻在另一個卡車司機金巴身上。導演似乎是反諷了他對羊的憐憫,因為夢中他做了相反的事。不過油畫般的畫面,全藏語對白,還是很有異族風情的。7.5分

《撞死了一隻羊》是一部有著王家衛風格的藏語電影, 因為是王家衛監製。卡車司機金巴幾乎沒有摘下來的眼鏡,似乎是和墨鏡王呼應的一個標籤。金巴在酒館裡和老闆娘的眉來眼去,無人區粗糲的風沙,臺詞很少的刺客金巴,都有著藏版王家衛電影的影子。

我並不大喜歡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可能算是最喜歡的一本了。不喜歡蔫蔫乎乎曖昧不明的情感,不喜歡人物有點過於裝格調。因為王家衛,粗糲的藏區也變得曖昧起來。

刺客金巴是電影的一個亮點,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了,康巴藏人認為有仇必報,所以有著殺父深仇大恨的刺客金巴,殺死仇人成為他活著的唯一目的。但是在看到仇人的孩子時,他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的自己目睹父親被殺,如果此刻自己殺掉仇人,那麼就不是命運的輪迴嗎?自己不就是孩子眼中父親被殺的殺父仇人嗎?他最終哭著離開了。他選擇了寬恕。寬恕你的仇敵,這是最難做到的,但這正是刺客金巴選擇捨己最打動人的地方。

而司機金巴這時候成為了刺客金巴的替身。他們兩個在窗外看到的風景是一樣的,都是有個孩子跟著父親走著,有一隻羊經過。人放過自己的仇敵,畢竟悲憤難平。所以故事安排了司機金巴在夢中,也就是潛意識裡殺死了刺客金巴的仇人。這時候他已經化身為刺客金巴。藏族有句諺語: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也許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

司機金巴就這樣進入刺客金巴的夢中,完成了他的夙願。

但是這樣的安排,刺客金巴選擇寬恕的偉大意義就失去了。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何以為家》太苦,《撞死了一隻羊》太裝,《風雨雲》太虐

這是我看得最難受的一次婁燁的電影,也幾乎是我看得最不舒服的一部電影。對手持攝影嚴重過敏的人,特意跑到最後一排看,但還是暈眩得不行,翻江倒海。畫面幾乎全程在晃動,一半時間只能選擇閉眼。比較起來,王小帥一個鏡頭靜止一兩分鐘,顯得那麼珍貴。

我知道貓眼觀眾為什麼只給7.1分了。

從《紫蝴蝶》到《頤和園》到《浮城謎事》到《春風沉醉的夜晚》到《推拿》再到這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我幾乎沒怎麼錯過婁燁的電影,但最早的《蘇州河》竟然沒有看。

真實地記錄時代,表現人性的醜陋和黑暗,這是婁燁的電影風格,儘管醜陋,但因為真實,所以婁燁還是挺受觀眾尊重的。看婁燁的電影會很暈眩,很不舒服,這我早就知道,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因為上一次《推拿》就一度看得非常不舒服,沒想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更虐,我一直非常非常想要逃離影院,如果不是因為控制住了嘔吐,我想自己真的就逃離了。所幸嘔吐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但我確實已經到了觀影痛苦程度的臨界點。

因為全程暈眩,我差不多有一半是半閉著眼睛。這樣的影片,會值得我回味嗎?不會。它會給我帶來思考嗎?不會。更不會是所謂的娛樂了,因為婁燁的電影從來不是娛樂的。但是,我認為電影首先要讓人感覺舒服,富有回味和感染力當然是更高的層次了。

手持攝影是為了增加真實感,但我並不認為固定機位就失去真實感。雖然有時候我認為賈樟柯、王小帥們動輒幾分鐘的固定鏡頭,實在太緩慢了,但是比較之下,我更喜歡這樣的長鏡頭,而不是不停晃動的手持攝影。

手持攝影帶給我的不適感發生過很多次,《玉觀音》《心迷宮》《路邊野餐》《敦刻爾克》等等。我想說,文藝片導演們,能尊重那些腸胃不好的觀眾,不要動不動為了你們的喜好,不停使用手持攝影好嗎?

我已經不想再看所謂的手持攝影電影。那些給觀眾帶來觀賞快樂的導演,是尊重觀眾審美習慣的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