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失败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削藩的顺序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明太祖朱元璋英明一世,却在临终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对于继承人问题,朱元璋早年从未犹豫过,嫡长子朱标是他心中唯一的人选。早在朱元璋当吴王时,他就将未满10岁的朱标立为了王世子,待到大明王朝建立后,朱标则直接晋升为皇太子。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且性格仁善、能力超群,所以无论是本着“立嫡立长”的传统,还是本着“立贤立能”的原则,朱标都是毫无争议的储君人选。但是,这一切的理所当然都随着朱标的暴毙戛然而止。

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失败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削藩的顺序

(朱允炆剧照)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年仅37岁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欲绝之余,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嫡长子过世,新太子自然是从其他儿子中选取,更何况朱元璋子嗣昌盛,有多达26个儿子可选,而诸多儿子当中,皇四子朱棣能力最强,战功最大,无疑是最佳人选。


但是,朱元璋却剑走偏锋,竟然把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作为大明王朝的下一代接班人。朱棣与朱允炆这对叔侄的恩怨,便由此而起。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就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以及他们“拥重兵,多不法”的威胁,因此他刚一即位,就开始削藩,而他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朱棣。因为,朱允炆登基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全都过世了,皇四子朱棣是朱允炆年纪最大的叔叔。而且,朱棣手握重兵,坐拥军事重地,实力最强,又是嫡子,所以他对朱允炆的皇位威胁最大。


朱允炆当时的想法很明确,要削藩,而且最终要削的是燕王朱棣,但他却没有直接对燕王朱棣下手,而是将矛头首先指向了周王朱橚[sù]。这又是为什么呢?

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失败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削藩的顺序

(朱橚画像)



原因一:先弱后强


朱允炆身边有两大谋臣,其一是齐泰,其二是黄子澄,这两个人虽然都主张削藩,但在具体顺序上,他们的意见却大相径庭。齐泰认为,擒贼先擒王,削藩首先当然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只要朱棣倒台,其他藩王自然束手就擒了。而黄子澄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认为朱棣实力太强,难以一击即溃,所以应该从实力较弱的其他藩王下手。朱允炆更认同黄子澄的观点,认为直接削朱棣确实风险太大。


原因二:先过后功


即便是皇帝,做事也要讲究合理合法,只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才能使天下人信服。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绕开有功劳的藩王,先对有过失的藩王下手。朱棣为人谨慎,从无过失,而且他镇守北方军事要地,对抗北元势力,战功最大,朱允炆认为讨伐朱棣实在师出无名,不如先对付其他藩王,这样有助于观察形势,更可以除掉朱棣的羽翼,让他孤立无援。

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失败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削藩的顺序

(朱棣剧照)



原因三:理由充分


至此,朱允炆的想法更加明确了,先从弱小的、有过失的藩王下手。可是纵然如此,当时全国除了燕王朱棣外,还有24个藩王,朱允炆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周王朱橚呢?


有过,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有借口。周王朱橚也确实是撞到枪口上了,因为朱允炆刚刚登基,他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就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这无疑是给了朱允炆削藩一个最好的借口。


原因四:除其羽翼


然而,以上种种都是次要原因,周王朱橚之所以成了燕王朱棣的替罪羊,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与朱棣的特殊关系。


周王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按照《明史》的说法,他和朱棣都是马皇后所生,而按照《南京太常寺志》的说法,他和朱棣则都是碽妃所生。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朱橚与朱棣都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在诸多藩王当中,二人的血缘最近,关系也最亲,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最坚实的盟友。这一点从朱棣登基后恢复了朱橚的爵位并增加了他的俸禄上就可以得到作证。


燕王朱棣本来就是实力强大,如果他再与周王朱橚合力反叛,那是朱允炆最不想面对的局面。所以,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6月30在南京即位,七月就将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后迁往云南蒙化,目的就是要首先除掉朱棣的“最佳盟友”。

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失败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削藩的顺序

(朱棣画像)



总结:



通过以上四点原因的分析,朱允炆从周王朱橚下手开始逐步削藩的做法看似思虑周详,合情合理,但实际上他如此行事却是打草惊蛇,给了朱棣喘息的时间,为日后惨败于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是败于削藩,而恰恰是败于削藩的顺序。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