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失敗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的順序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明太祖朱元璋英明一世,卻在臨終做出了一個備受爭議的決定——越過二十幾個兒子,隔代傳位給孫子朱允炆。


對於繼承人問題,朱元璋早年從未猶豫過,嫡長子朱標是他心中唯一的人選。早在朱元璋當吳王時,他就將未滿10歲的朱標立為了王世子,待到大明王朝建立後,朱標則直接晉升為皇太子。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且性格仁善、能力超群,所以無論是本著“立嫡立長”的傳統,還是本著“立賢立能”的原則,朱標都是毫無爭議的儲君人選。但是,這一切的理所當然都隨著朱標的暴斃戛然而止。

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失敗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的順序

(朱允炆劇照)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年僅37歲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欲絕之餘,不得不重新考慮繼承人問題。按照歷朝歷代的慣例,嫡長子過世,新太子自然是從其他兒子中選取,更何況朱元璋子嗣昌盛,有多達26個兒子可選,而諸多兒子當中,皇四子朱棣能力最強,戰功最大,無疑是最佳人選。


但是,朱元璋卻劍走偏鋒,竟然把朱標之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作為大明王朝的下一代接班人。朱棣與朱允炆這對叔侄的恩怨,便由此而起。


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就已感到“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以及他們“擁重兵,多不法”的威脅,因此他剛一即位,就開始削藩,而他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朱棣。因為,朱允炆登基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全都過世了,皇四子朱棣是朱允炆年紀最大的叔叔。而且,朱棣手握重兵,坐擁軍事重地,實力最強,又是嫡子,所以他對朱允炆的皇位威脅最大。


朱允炆當時的想法很明確,要削藩,而且最終要削的是燕王朱棣,但他卻沒有直接對燕王朱棣下手,而是將矛頭首先指向了周王朱橚[sù]。這又是為什麼呢?

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失敗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的順序

(朱橚畫像)



原因一:先弱後強


朱允炆身邊有兩大謀臣,其一是齊泰,其二是黃子澄,這兩個人雖然都主張削藩,但在具體順序上,他們的意見卻大相徑庭。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削藩首先當然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只要朱棣倒臺,其他藩王自然束手就擒了。而黃子澄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認為朱棣實力太強,難以一擊即潰,所以應該從實力較弱的其他藩王下手。朱允炆更認同黃子澄的觀點,認為直接削朱棣確實風險太大。


原因二:先過後功


即便是皇帝,做事也要講究合理合法,只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才能使天下人信服。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繞開有功勞的藩王,先對有過失的藩王下手。朱棣為人謹慎,從無過失,而且他鎮守北方軍事要地,對抗北元勢力,戰功最大,朱允炆認為討伐朱棣實在師出無名,不如先對付其他藩王,這樣有助於觀察形勢,更可以除掉朱棣的羽翼,讓他孤立無援。

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失敗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的順序

(朱棣劇照)



原因三:理由充分


至此,朱允炆的想法更加明確了,先從弱小的、有過失的藩王下手。可是縱然如此,當時全國除了燕王朱棣外,還有24個藩王,朱允炆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王朱橚呢?


有過,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有藉口。周王朱橚也確實是撞到槍口上了,因為朱允炆剛剛登基,他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就向朝廷舉報父親圖謀不軌,這無疑是給了朱允炆削藩一個最好的藉口。


原因四:除其羽翼


然而,以上種種都是次要原因,周王朱橚之所以成了燕王朱棣的替罪羊,其主要原因還是他與朱棣的特殊關係。


周王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按照《明史》的說法,他和朱棣都是馬皇后所生,而按照《南京太常寺志》的說法,他和朱棣則都是碽妃所生。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朱橚與朱棣都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在諸多藩王當中,二人的血緣最近,關係也最親,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最堅實的盟友。這一點從朱棣登基後恢復了朱橚的爵位並增加了他的俸祿上就可以得到作證。


燕王朱棣本來就是實力強大,如果他再與周王朱橚合力反叛,那是朱允炆最不想面對的局面。所以,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6月30在南京即位,七月就將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後遷往雲南蒙化,目的就是要首先除掉朱棣的“最佳盟友”。

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失敗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的順序

(朱棣畫像)



總結:



通過以上四點原因的分析,朱允炆從周王朱橚下手開始逐步削藩的做法看似思慮周詳,合情合理,但實際上他如此行事卻是打草驚蛇,給了朱棣喘息的時間,為日後慘敗於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不是敗於削藩,而恰恰是敗於削藩的順序。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