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今天,洞察君上網衝浪的時候,不小心重溫了2008年的金融大危機,看到國家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法扭轉經濟頹勢,讓我想起了,大唐盛世也曾遭遇過經濟大危機。

唐玄宗末年,唐朝權臣安祿山夥同史思明發起內戰,爭奪唐朝的統治權,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當時政府為了穩住局勢,把大量的軍費分攤到人們身上,導致農民在租調、搖役和兵役的重壓下傾家蕩產,許多農民不得不賣掉土地遠走他鄉四處逃亡。

這使得當時的均田制幾乎崩塌。而在封建社會,農業經濟佔了國民經濟大頭,農民逃亡、均田制崩塌導致唐朝經濟嚴重衰退。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安史之亂

大唐經濟幾乎崩潰

衰退到什麼程度?非常艱難,朝堂差點都無法運轉。

安史之亂期間,政府軍費開支浩大,國庫已經開始入不敷出了。租庸調的賦稅收入難以維持政府的生存, 唐朝陷入嚴重的國家財政危機。

好不容易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朝藩鎮割據現象並沒有絲毫緩解,反倒是日益加劇,無疑是雪上加霜。各地節度使獨霸一方擁有獨立的財政權力,割據勢力截留地方賦稅,中央鞭長莫及,財政收入難以保證。

政府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甚至京師官吏的俸祿不能按時發放,最後到了以“稅天下地青苗錢(附加稅)以充百官課料”的地步。

更讓唐朝政府焦頭爛額的是人口逃亡,戶籍管理癱瘓導致最大財政收入來源——賦稅,最基礎的稅收都得不到保證。

一個安史之亂,真的死差點毀掉了整個唐朝。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唐玄宗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李適,以長子的身份被冊封為皇太子,這就意味著他將會接受這個“爛攤子”。果不其然,唐代宗病逝後,太子李適即位,唐德宗上位。

唐德宗上位後,面對著經濟衰敗,民不聊生的“爛攤子”,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想盡辦法,欲憑一己之力扭轉頹勢,重現大唐盛世,好流芳百世。

改革功臣楊炎上線

唐德宗,召來眾臣,叫大家暢所欲言,朝堂下一時討論得沸沸揚揚,卻沒有人出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唐德宗剛想拍板大怒,說時遲那時快,宰相崔祐甫箭步上前,稱有一人可擔此重任,而此人正是楊炎。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楊炎

此前,楊炎因為前宰相元載被貶任地方官。唐德宗聽了崔祐甫的一番諫言後,覺得頗有道理,於是“死馬當活馬醫”,當即擬旨召回京師,暫封門下侍郎一職,負責政府財稅工作,開始進入試用期。

這一召一封,算是找對了門路。

唐玄宗在位時,內庫大權在宦官手中,這哪能啊,看電視劇我們就知道十個宦官,九個貪,財權在宦官手中,他們中飽私囊,賬目混亂。

整治內庫

楊炎一上來,就提出國家租賦不能變成皇帝私產,建議把大盈內庫財賦仍撥歸有關部門管理。德宗二話不說,採納了他的建議 , 恢復了安史之亂前國家公賦予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維護了國家公賦收支獨立的原則。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推行兩稅法

奔走過朝野之間的楊炎,在地方為官的時候,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太大,主要的財富都是集中在土地貴族手裡。舊式的租庸調法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舊的賦役制度無法滿足國家財政的需要。

於是,楊炎盯上了貴族,他們過得太舒服了,農民太慘了。在封建社會里,或者說無論哪朝哪代,賦稅收入是財政收入之根本,楊炎深知,要想提高財政收入,就必須從土地貴族掏多一點。

於是,楊炎開啟了第二步,再度上奏德宗,請求廢除租庸調法,改徵地稅、戶稅,分夏、秋兩季進行,以徵錢替代徵實物的兩稅制。

將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徵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徵稅。是為“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

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即是不再區分土戶(本貫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徵稅。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顯然,兩稅法的推行觸犯到了當時土地貴族的權益,戶籍不分主客, 不按丁額徵稅,而選擇按貧富徵稅, 無地和少地農民所要繳納的稅少,而地主巨賈等資產多者則需要繳納大量稅費;不按定額徵稅,而按稅率徵稅,資產多的地主巨賈承擔更多的稅負義務。

貴族們強烈表示反對,但是唐德宗說我說了算,經過評估和修正,最終還是果斷推行楊炎提出的“兩稅法”。

作為財政改革家,楊炎以數據說話。讓德宗驚訝的是,兩稅法推行不到半年,兩稅法取得巨大的效果:

建中(公元 780 年正月 -783 年十二月)年間末, 就有了一千三百多萬的兩稅收益,比以前唐朝的全部財賦收入還要多出百萬,唐朝的全部財賦收入達到了 3000 餘萬貫。

唐朝的經濟死局就此被楊穎炎盤活了。百姓的生活又開始好起來了,有奔頭了!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錦上添花的“量入為出”

雖然,稅法制度更改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稅怎麼分擔,最後都是由農民承擔。楊炎認為,富了國家窮了人民,這萬萬不行,於是提出了一個“量入為出”的思想:想要降低農民的稅收壓力,最直接最暴力的做法就是減少財政支出,減少不必要的政府支出,如此一來,農民的稅收壓力也大大減少了。

“量入為出”的提出,為“兩稅法”錦上添花。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楊炎是一個了不起的財政改革家。有人會問,洞察君,為什麼會說楊炎是個惡人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楊炎提出了這麼好的政策,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自然就成了唐德宗身邊的紅人,一舉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獨攬大權後的楊炎開始成為惡人,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濫用大權。

前面提到他因前宰相元載一案被貶到地方,其實他就是元載的人。看宮廷劇,我們知道,古代的朝堂,結黨營私是常見的事情。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楊炎獨攬大權後,奏請實施元載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築城堡的規劃。

德宗就派遣中使詢問涇原節度使段秀實此舉的利弊。段秀實是一個正直不阿的人,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凡安邊卻敵之長策,宜緩以計圖之,無宜草草興功也。又春事方作,請待農隙而緝其事。”

楊炎聽說後大怒,認為段秀實是在遏制自己。於是解除了段秀實節度使的職務,徵召為司農卿。

再者,楊炎還構陷了著名理財家劉晏的冤案。因為元載之案,主要由劉晏審理,元載被殺,作為其餘黨,楊炎也受到連累被貶,因此他對劉晏深加怨恨。

上位後,楊炎決定要除掉這位仇人。在德宗面前,流著眼淚說:“劉晏與黎幹、劉忠翼同謀,臣為宰相不能討,罪當萬死。”又建議“尚書省,國政之本,比置諸使,分奪其權,今宜復舊”,以便剝奪劉晏的財權。於是德宗罷免了劉晏的轉運、租庸、青苗、鹽鐵等使。

以為這就完了?並沒有,楊炎揪著劉晏不放手了。

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幾乎崩潰,竟被“惡人”楊炎兩稅法盤活

劉晏

後來,楊炎又以劉晏奏事不實為由,貶其為忠州刺史。當時司農卿庾準也與劉晏不和,楊炎就任命庾準為荊南節度使。不久,庾準迎合楊炎的意圖,誣告忠州刺史劉晏寫信給朱泚請求營救,言語多有不滿,又誣告劉晏召補州兵,想要抗拒朝命。

楊炎作證說明確有其事,德宗信以為真。七月就秘密派遣中使到忠州殺死劉晏,然後下詔賜死。朝野上下都認為劉晏冤枉。

直至劉晏死了,楊炎才罷手。

獨攬大權後的楊炎,惡事遠不止這兩件。可以這麼說,楊炎的一世英名,在他獨攬大權後,便毀了。記仇,心胸狹隘,讓他公報私仇,濫用大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啊。洞察君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