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序言:

“即位之初,定賦役法,一以黃冊為準,冊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明太祖實錄》

上面是節選自《明太祖實錄》的一段史料,這句話中朱元璋告誡他的後世子孫:在即位以後一定要理清賦役制度,編制黃冊,統計人口徵收徭役。編制魚鱗圖冊,丈量土地徵收賦稅。

在我國曆史上,無論哪個朝代都把賦稅制度看作是穩定國家的大事,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就連離我們十萬八千里的英國也照樣遵守這個規則。那麼明朝和同時代的英國都採取了什麼樣的賦稅制度呢?兩國的財政收支狀況又如何呢?財政政策對兩國國力的此消彼長有什麼影響呢?下面讓我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來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黃冊

一、明朝稅收結構——以土地稅為主

在十四到十七世紀的明朝和英國在稅收結構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因為當時兩國都處於封建社會,而且在這一時期兩國都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體現在稅收上就是商品稅的增加。除了這些相同之處以外,明朝和英國在稅收結構方面又有較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通過數據的方式,詳細的分析一下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的稅收結構上分別是什麼樣的?

明朝的稅收相比於其他朝代來說要複雜一些。在明朝前期,基本上沿襲的是隋唐時期的兩稅法,因為要在夏季和秋季兩季徵收,所以稱兩稅法。但是等到張居正改革時期形成的一條鞭法,實現了我國稅制史上的一個重大變革。 下面我們就以明朝的正稅、商稅和一條鞭法為切入點展開講解。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明朝徵稅圖

1、正稅——夏稅秋糧和徭役

明朝的正稅主要包括:夏稅、秋糧、徭役三項。這三項稅收也構成了明朝稅賦制度的基礎。整個明朝276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以農業稅為主要構成部分。雖然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始終未能突破農業稅成為國家的主要稅源。

  • 夏稅

明朝的夏稅主要來自於唐朝中後期楊炎提出來的兩稅法,一般來說夏稅需要向國家繳納貨幣。明朝前期主要徵收的是銅錢,後期徵收的是白銀。下邊也用的是《明史·食貨志》中的一段記載,這段史料詳細的記述了明朝夏稅的徵收標準:

官田每畝起科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二升,畝稅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斗二升。——《明史·食貨志》

  • 秋糧

明朝徵收的秋糧也是來自於唐朝中後期的兩稅法。一般等到秋天莊稼快要成熟的時候才徵收,明朝政府規定秋糧的繳納,最晚不得超過11月。秋糧已徵收實物為主,一般南方繳納大米,北方繳納穀類。

  • 徭役

在明朝實行一條鞭法之前,徭役和賦稅是分別徵收的。徭役主要徵收方式是裡甲制度。對於裡甲的具體運行方式,《明史》中有這樣的記載:

(明太祖)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餘百戶為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後以丁糧多寡為序,凡十年一週,曰排年。——《明史》

這一制度在明朝初期運行的非常好,而且明朝地方政府能夠對裡甲進行有效的監督。但是等到明朝中後期這一制度逐漸破壞,很難再有效地運行下去了。出現“奸豪吞併,單弱流亡,裡或止二三甲,甲或止一二戶,甚至裡無一甲、甲無一戶者有之”

的局面——《明史》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百姓服徭役

2、商稅——在稅收中所佔比例越來越高。

明朝的商稅所佔的比重是逐漸增大的,在明朝初期,由於受到戰爭的破壞,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在這一時期商稅收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等到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蓬勃發展,而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這一時期的商水佔明朝稅收收入的比例逐漸增大。下面是《明史·食貨志》對於商業稅的一段記載:

“關市之徵,宋元頗繁瑣,明初務簡約,其後增置漸多。行資居鬻,所過所止各有稅。”——《明史·食貨志》

  • 商稅分為關稅和市稅。明朝的商稅就是包括這兩種類型。其中關稅又可以分為“工關稅、門稅、鈔關稅”三種。市稅分為“門店稅、房稅、門攤稅”三種
  • 徵稅地點一般在關津渡口。明朝徵收商業稅的地方大多數是一些商業貿易區,或者是一些行商經過的關津渡口處。因為在這些地方商人較多,而且政府容易控制。
  • 徵稅的稅率不確定。一般來說,明朝商業稅的稅率不是太確定,總體來說稅率穩定在1/10到1/30不等。如果是太平盛世,那麼稅率可能就會低一點為1/30。但如果是動盪的時期,那麼稅率就有可能高一點。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繁榮的商品貿易

二、英國的稅收結構——以商品稅為主

相比於明朝的稅收結構,英國的稅收結構要複雜一些,現在社會上徵收的一些稅。在14到17世紀的英國都能看得到。比如土地稅、鹽稅,人頭稅、所得稅、房產稅、保險稅等等。由於篇幅有限,不可能一一展開說明,下面就挑兩個重點的來說一下吧!

下圖為主要的稅收類型: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 英國的土地稅:所謂土地稅就是以土地為徵稅對象。比如土地的面積,土地的好壞,土地的肥沃程度,都會作為徵稅的參考標準。在《世界通史》中有過這樣的記載:“英國的土地稅是國王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徵收的一種國稅,它以土地面積為徵收標準,分為丹麥金和卡魯卡奇兩種類型。”——《世界通史》
  • 英國的所得稅: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從未見過所得稅這一種稅收類型,但是在英國,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所得稅這種稅收類型。在古代的英國所得稅也是按照工資的收入或者是財產的所得來進行徵稅的,和現在的所得稅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 英國的關稅:古代英國作為一個海上強國,關稅收入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總體來說能佔到英國稅收收入的20%以上。由此可見其海外貿易之發達。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英國議會

三、明朝VS英國——相關數據比較分析

儘管明朝和英國在稅收結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如果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仔細分析一下這些數據的話,還是很容易找到兩者的共同之處的。比如在14到17世紀,兩國的稅收結構當中都包括土地稅關稅等項目,這就為兩者進行比較找到了共同點。

1、下圖為明朝和英國稅制對比表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注:數據來源於《中世紀英國財政史研 究》、王恆偉教授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個表格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發現,在所有的稅之類型當中,土地稅和關稅是兩國所共有的。而動產稅和教區稅則是英國所特有的。鈔關稅為明朝所特有的。英國的土地稅有兩種稅率分別為“0.29%—1.16%。”和“0.58%—0.88%。”同一時期英國的土地收入稅為5%,而明朝的田賦收入稅為3%,由此可見,在土地稅方面,英國要比明朝高兩個百分點。

在這一時期英國已經開始徵收動產稅,稅率為6%—10%,此外還徵收一種教區稅,稅率為10%。

在關稅這個項目上,英國的關稅稅率為5%,而明朝的關稅稅率為2%,要比英國低三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還是比較重視的,把關稅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之下,明朝並沒有那麼重視海外貿易,把關稅也叫得非常低。

總體來看,英國的稅制結構當中,以商品稅和關稅為主。雖然土地稅的稅率比較高,但是在英國財政體系中所佔的比例正在逐漸的下降。相比之下,明朝雖然土地稅的稅率比較低,但是由於擁有的土地多,所以土地稅依然是國家的主要賦稅收入。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愜意的英國家庭

2、下圖為兩國直接稅、間接稅對比表: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王恆偉教授的研究成果。

其實所謂的間接稅主要包括“關稅,過境稅,銷售稅,增值稅,營業稅等等。”直接稅主要包括動產稅,鹽稅,所得稅,財產稅,土地稅

等等。將兩國的稅收體系劃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能夠讓兩國更具有可比性,而且更符合指標的統一性。

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發現,在直接稅當中,所得稅的稅率是比較高的為30%,而土地稅的稅率是最低的為0.29%—1.16%,除此之外,動產稅的起伏是比較大的,稅率在6%—10%之間,波動範圍可以達到四個百分點

在上圖所列示的間接稅當中,貨物稅應該是稅率最低的為0.125%,增值稅應該是稅率最高的為17%。除此之外,營業稅的波動是最大的,稅率為3%——20%之間,波動範圍高達17個百分點。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萬曆皇帝的英國女王

3、比較結果分析

雖然上面的數據並不是十分的準確,但是仍然可以給我們一個大體的思路。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就可以分析出兩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能夠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 結論一:明朝重視土地稅,英國重視商業稅。通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發現,明朝是一個農業國家,它把土地稅也就是田租看的非常重要。而對於商業稅和關稅,則表現出一種無關緊要的態度。而相比之下,英國則對商業稅和關稅非常重視,因為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島國,國內的資源非常有限,使得英國的海外貿易和國內的商品流通非常發達。
  • 結論二:明朝的“抑商思想”和英國的“重商主義”。其實在稅制上的不同反映出了當時兩個國家不同的觀念。處在封建社會的明朝提倡重農抑商,認為商業就是投機倒把。而相比之下英國則要開明的多,英國提倡的是一種重商主義,主張以商業立國。正是因為這種思想觀念的不同,才使得兩國形成的稅制體系千差萬別。
從明朝和同時代英國稅收結構入手,看明朝的抑商和英國的重商政策

白銀資本

結束語:“重農抑商”和“重商主義”到底誰對誰錯?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把明朝的稅制體系和同時代英國的稅制體系做了詳細的分析和對比,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明顯的結論:明朝的稅制體系是以土地稅為主,英國的稅制體系是以商業稅為主。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後,我們的探索並不能到此終止,最終又把問題延伸到了“重農抑商”和“重商主義”誰對誰錯的問題上。

在我看來,重農抑商和重商主義並沒有好壞和對錯之分。他們都是不同時代的產物,重農抑商雖然是小農經濟的產物,但是它也符合當時歷史的大背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重商主義雖然看起來要強於重農抑商,但是實際上這一政策也有很多的瑕疵。總之,這兩種政策的產生都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沒有對錯之分。

《明史》

《明實錄》

《明太祖實錄》

《明會典》

《中世紀英國財政史研究》

《世界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