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孟達實際上佔據的上庸對於蜀漢至關重要麼?

作者燭鳴


上庸是很重要的,是漢中的門戶,而漢中又是蜀漢的咽喉!



諸葛亮北伐之所以出岐山就是因為上庸丟失,失去上庸後,面對蜀國孱弱的兵力,如果再分兵兩路只能更加劣勢,因此諸葛亮全力攻擊西北,以馬超的威名震懾當地部酋!

總體上諸葛亮的決策方向是對的,但客觀上遠離了東吳的配合,魏國可以更大規模調動兵力抵禦諸葛亮!

尤其是魏軍具有當時最強大的騎兵,而蜀漢的步兵在兵種上就處於劣勢,兩方的消耗魏國也全勝,因此造成諸葛亮的遺憾!



否則以上庸出兵可快速進軍,同時以船隻運送糧草,並與東吳達到密切的配合!畢竟江南地域不利於騎兵施展,由東吳戰船牽制魏軍,蜀漢可重奪荊州!

以諸葛亮的性格,志在許昌和漢室,因此將荊州分與東吳,據新野和宛城與上庸形成掎角之勢,視機而動天下大勢就難說了!

總之,上庸雖不富庶,但戰略地位對受到壓縮的蜀漢是至關重要的!


多臻貴


湖北省西北部有個十堰市,十堰市區西南就是大名鼎鼎的武當山。在武當山的西南有個竹山縣,瀕臨漢江的支流堵河。你似乎覺得竹山縣的知名度不算很大,可能還沒武當山的名氣大呢。別急,給你說一個竹山縣曾經的地名,你也許會恍然大悟,這就是漢魏時期大名鼎鼎的上庸。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講蜀主劉備在白帝城含淚託孤於諸葛亮,魏主曹丕納司馬懿之計,大起五路兵討伐蜀漢。司馬懿說這五路兵各引十萬,讓諸葛亮首尾難顧,其中一路就是降將孟達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

《三國演義》的軍隊數量往往都是誇大的,比如曹軍八十三萬,蜀軍七十五萬,還有孟達的上庸兵十萬,上庸不可能擁有十萬士兵。我們看魏蜀爭霸,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漢中,這是魏蜀的主戰場。實際上,蜀漢出漢中北伐只是一個比較無奈的選擇,這就說來話長了。

志在復興大漢王朝的劉備寓居荊州時,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在給劉備制定的職業規劃《隆中對》說得明明白白:先取荊州,後取益州(西川),然後使上將引荊州兵北伐,劉備引川兵主力北出漢中伐魏。

很多人認為《隆中對》最大的敗筆是諸葛亮忽略了荊州對東吳的門戶意義,關羽北伐時,東吳不惜與蜀漢撕破臉,襲荊州殺關羽。丟掉了荊州,其實並不意味著蜀漢北伐的失敗,至少蜀漢還可以兵出上庸,也能起到北伐的效果。

上庸在兩漢時期本是益州漢中郡的一部分,到了東漢獻帝建安年間,上庸縣升為上庸郡。劉備當時還在荊州爭地盤,上庸為曹魏所有,申耽領上庸都尉。劉備取荊州、益州,開始與曹操爭奪漢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得到漢中。劉備此時的勢力急速擴大,他派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上攻房陵。劉備早就盯上了上庸,派養子劉封從漢中順水東下,與孟達會合後直取上庸。申耽自知不是劉備對手,舉上庸降蜀。

如果說丟掉荊州對蜀漢來說等於丟掉了東大門,那麼丟掉上庸對曹魏也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劉備據上庸,曹魏有兩座重鎮最受威脅,一是洛陽,一是襄陽。曹操當年取荊州,在赤壁雖然慘敗,但拿到了襄陽。襄陽在荊州以北,曹魏得襄陽,就可以隨時南下荊州。無論是蜀漢或東吳佔據荊州,襄陽在魏對他們來說都是巨大威脅。

咱們看地圖,襄陽在漢江中游,而上庸恰好在漢江上游。上庸地勢高,襄陽地勢低平,蜀軍如果從上庸攻襄陽,則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對曹魏來說,一旦丟掉襄陽,一則丟掉了進攻荊州的跳板,二則等於讓蜀漢打開進入中原的門戶。

上庸為蜀漢所據,為何說又對洛陽產生威脅呢?很簡單啊,上庸距離洛陽比較近。蜀漢據上庸,完全有可能兵出河南伏牛山,從南線攻洛陽,或切斷曹魏洛陽與襄陽的聯繫。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蜀漢勢力大衰。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蜀漢上庸太守申耽降魏。上庸得而復失,讓蜀漢失去了進攻中原的方便通道,此後只能兵出漢中奇險之地,蜀漢為此不得不消耗大量資源。蜀漢意識到上庸對於北伐的重要性,諸葛亮死後,新執蜀政的蔣琬就打算造舟船,順漢江東下取上庸等地。只是蔣琬得病,事不能成。

如果蜀漢能再次取得對上庸的控制權,北伐這盤棋就有活過來的可能,蜀漢將取得戰略性主動。當然,負面作用也有,這將嚴重刺激控制荊州的東吳,蜀吳關係可能會出現波動。不過在總體上,蜀漢如果得到上庸,可以吸引魏軍重兵佈防於上庸以北,再加上東吳在東線進攻魏軍,蜀漢主力依然可以出漢中,取隴涼。

上庸在三國爭霸大棋盤的重要性並不遜於荊州,而今事過一千八百多年,金戈鐵馬早被雨打吹去。上庸這個地名在南北朝西魏時就不再用了,改為竹山,沿用至今。


地圖帝


我是大鍋故國神遊,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對於這種歷史地理問題,我想沒有什麼比一張三維地圖更能直觀說明問題的了。


總的來說,當蜀漢擁有荊州,特別是如果關羽能夠北伐成功,順利奪取襄陽和樊城,東三郡對於蜀漢將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因為這個時候東三郡將成為“跨有荊益”的戰略紐帶。而當蜀漢不能同時擁有漢中和襄陽、樊城,東三郡對於蜀漢來說,其地位將會大大下降,甚至不再具備任何戰略意義。

一、東三郡的基本地理情況


東三郡指的是西城、上庸和房陵這三個郡。這三個郡本來屬於漢中郡,但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裡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成為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半獨立王國。那麼,東三郡的地理條件,特殊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東三郡都在漢中郡的東邊,這也是東三郡得名的原因。漢江流經漢中後,在現在石泉縣和紫陽縣開始變成南北走向,西城就在漢江的東邊,漢江離開西城以後,又再次呈現東西流向,安康盆地和襄樊盆地之間的這段漢江,在江南的支流堵水和築水則是南北走向,堵水和築水流域形成的山間谷地基本上就是曹魏的上庸郡,房陵郡所在地,分別大致對應現在湖北省的竹山縣和房縣。


這三個郡有什麼特點呢?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東三郡不僅整體上被秦嶺和大巴山阻隔,和關中還有益州的交通都極其困難,而且就連這三個郡內部也是群山阻隔,十分難行。東三郡其中的房陵,在秦漢時代,更是長期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其閉塞難行,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比較幸運的是,漢江和其支流,都流經東三郡,雖然陸上交通條件極其惡劣,但是卻可以通過水路相互溝通,並且也因為漢江的存在,東三郡在西邊可以到達漢中的洋縣,而東三郡在東部的出口則逼近南陽郡的鄧縣,也就是說,臨近了襄陽地界。


《元和郡縣誌》:

“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


以上就是東三郡簡單的地理情況介紹。


二、蜀漢如果擁有襄陽,東三郡將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隆中對關於劉備集團奪取天下的軍事規劃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種兩路出兵的構想,不可能是各自為戰的單獨行動,兩軍協作才能發揮最大的合力,北伐軍事行動的目標分別是長安和洛陽,相互聯動才能造成對手的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兩路出兵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東三郡的地理條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旦從漢中和襄陽兩路開始北伐後,從漢中到西城再到襄陽,這是一條全程有漢江水路可資利用的線路,利用漢江水道協調東西兩線,無論是傳遞軍情,協調指揮,還是投放軍隊,運送補給,都將會十分便利而且高效的。


所以,劉備在漢中戰後,馬上命令劉封孟達攻取東三郡,實則是為了策應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而關羽的北攻樊城和襄陽,其實也是為了奪取東三郡在東端的出口。在漢江主航道南側,分佈著東三郡轄下的一些小城,這些小城,比如旬陽等地,都可以很好地提供航運補給,充分保障漢江航道。

同時我們又看到,漢江的東北側就是秦嶺餘脈,因為其崇山峻嶺,完美地阻隔了曹魏在荊州勢力的介入,形成了交通線的天然屏障,這其實就是隆中對裡“保其巖阻”的意思。對於蜀漢來說,擁有了漢中、東三郡和襄樊地區,就意味著擁有了可靠的補給,軍事行動可資利用的紐帶。只有完整地佔有了漢中,東三郡,襄樊,劉備的軍隊可以在漢江航道自由通行,北伐的軍事行動才具有完備的意義和條件。


三、東吳奪取荊州後,東三郡對於蜀漢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大


正是因為東三郡是漢中和襄陽之間的紐帶,所以必須當蜀漢完整擁有東三郡東西兩端的兩個戰略據點,也就是漢中和襄陽之後,東三郡才具有實際的意義。但是隨著關羽在荊州的覆亡,蜀漢不僅沒能奪取戰略要地襄陽,反而連荊州也丟失了,這樣就永遠地失去了“跨有荊益”和“兩路出兵”的可能。

所以我們看到後來,蜀漢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東三郡除了第一次“孟達事件”亮相於歷史舞臺之外,其他的時間裡,東三郡只是曹魏一個邊遠的南疆,波瀾不驚。到了蔣琬時代,蔣琬曾經有過出兵東三郡的打算。


《三國志·蔣琬傳》: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


蔣琬的這個計劃,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大家擔心如果軍事行動一旦有所挫折,從這個方向北伐曹魏,將出現無法退軍的情況,實在不是一個合理的方案。最後這個計劃,也就被束之高閣,沒有付諸行動。


其實這個方案不僅只是面臨退兵上的困難,就算蜀漢再次順利拿下了東三郡,因為已經不再擁有荊州,東三郡只有一個北向的出口襄陽,想要立足東三郡攻佔襄陽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奪取東三郡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而胡三省對此方案也有過評價,“漢、沔之水自漢中東歷魏興、上庸,以達於襄陽。欲爭天下,則當出兵秦川,魏興、上庸,非其地也。”胡三省直接指出了東三郡對於蜀漢來說,已經不再具有戰略價值了,蜀漢其實只剩下一路出兵的可能。


結論


東三郡的戰略作用,或者說紐帶價值,只有當蜀漢完整佔領漢中,東三郡和襄樊之後,才能體現出來。如果不能同時具備其他兩個條件,東三郡對於蜀漢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了。


大鍋故國神遊


蜀漢政權如果只想偏安一隅,那麼上庸是無關緊要的,蜀漢政權如果想要統一天下,那麼上庸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通俗意義上的上庸之地其實包括三個郡: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大概位置就是今天陝西、湖北、四川三省的交界處,包括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房縣、竹山縣、保康縣,以及陝西的安康市一帶。

上庸三郡在當時也是荊州、益州、司隸州三州的交界外,雖然是地處偏僻,但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這裡也是春秋時期的晉、楚、秦三國交界處,戰國時期的秦、楚、韓三國交界處,這裡經常發生戰爭。

上庸的南邊是荊州的南郡和益州的巴郡,上庸的北邊是關中,上庸的西邊是漢中,上庸 的東邊是襄陽和宛城,漢水(當時叫沔水)從漢中經上庸流向襄陽,然後再南下流到武漢江夏再匯入長江。

而上庸存在真正意義,就在於劉備統一天下的雄心之下,上庸就是必取之地。

劉備在漢中之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為什麼要奪上庸三郡?攤開地圖看一下,就會明白,劉備拿下了漢中,就佔領了漢水的上流,劉備又命令劉封和孟達攻佔了上庸,就佔領了漢水的中流,接下來關羽就發動了襄樊之戰,而漢水正是穿過襄樊將襄陽和樊城一分為二,襄陽在漢水南岸,樊城在漢水北岸。

如果讓關羽再佔領襄樊,那麼整條漢水將成為蜀漢的內河,在漢水南邊不遠處,蜀漢已經有一條長江作為連通荊州與益州的大動脈,再加上劉備準備奪取的漢水流域,就能看出公元219年前後,蜀漢政權的戰略目的,就是打通漢水,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後,並沒有閒著,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目的就是打通漢水,而攻佔上庸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上庸三郡不止只有一條漢水,而且上庸更近靠近曹魏的核心區域。

上庸的北邊有著關中平原最南端的一個關隘---武關,當年劉備在反秦戰爭中第一個進入關中平原就是從武關進入的,而東漢末年的呂布被李傕、郭汜擊敗,就是從武關逃走的,武關可以說是關中平原南端的屏障。

當年劉邦之所以能順利的還定三秦,除了從漢中正面北伐之外,劉邦手下還有部分軍隊是從武關攻進關中的,現在劉備拿下了漢中及上庸,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下一步劉備一定是攻打關中,那麼上庸就是劉備攻打關中一顆極好的棋子。

別看劉備稱漢中王這麼風光,其實他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一直在進行之中,上庸除了能從武關攻進關中之外,還能跨過漢水,一路向東攻打曹魏的中部軍區的宛城和襄樊。

宛城是洛陽的門戶,也是曹魏三大軍區之一的荊州軍分區的司令部所在地,宛城的南邊是與蜀漢交界的襄樊地區,再南邊就是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如果關羽北伐襄樊,那麼上庸三郡就能威脅襄樊的左翼安全。

從上庸到襄樊有200公里左右,從上庸到宛城有280公里左右,從上庸到武關有300公里左右,從上庸到長安有450公里左右,如果以上庸為基地向這些地方進發,至少比漢中出發要近也方便得多,同時又能作為漢中的與襄樊的聯絡點存在。

劉備讓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其實也是為了之後更重要的統一之戰作準備了,也難怪劉封、孟達在接到關羽的請求出兵命令,居然拒絕了,劉封和孟達顯然更加不敢破壞劉備的大戰略,上庸之地可是劉備處心積慮想要進行統一之戰的橋頭堡。

就連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也是在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之後進行的軍事行動,襄樊之戰很明顯是一次呼應上庸之戰的延續之戰,也是劉備打通漢水大戰略之下的第三步,第一步是拿下漢中,第二步是拿下上庸,第三步是拿下襄樊,現在兩步都完成了,就差拿下襄樊了,劉備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所以襄樊之戰就是劉備命令關羽發動的一場打通漢水的最後一場戰役,與上庸之戰、漢中之戰遙相呼應,是劉備統一天下的前哨戰,可惜了,如果不是孫權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在襄樊前線潰敗,劉備很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上庸作為劉備打通漢水,統一天下前哨戰的第二戰,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關鍵是上庸三郡已成功被劉封、孟達收入囊中,劉備有了進行下一點的基礎,而上庸在整個戰略中起的作用就是承前啟後。

所以上庸對劉備進行的統一之戰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劉備整體戰略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場戰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上庸對蜀漢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從側翼攻擊襄陽,不過在關羽兵敗以後上庸的作用就不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漢中以後,命宜都太守孟達率4000人馬從秭歸出發,攻打房陵。並派劉封從漢中出發,沿沔水而下,和孟達一起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歸降。自此,蜀軍奪取了房陵、上庸、西城3城。

上庸地處山區,地瘠民貧,人口稀少,單從自身價值來說,確實不大。但是從上庸出發,東面是襄陽,東北是宛城,可以從側面威脅曹操所佔據的荊州北部。考慮到此時關羽正奉命北伐襄樊,那麼上庸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了。

首先,在上庸的蜀軍可以配合關羽作戰,奪取襄樊,從而威脅曹操統治的核心地區。其次,蜀軍奪取襄樊以後,從漢中出發沿沔水可以直達襄樊,蜀漢控制的益州和荊州兩部分就多了一條交通路線,而且這有利於從襄樊出發北伐中原。

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來說,此時的上庸對於蜀漢非常重要。不過在關羽北伐襄樊失敗,東吳襲取了荊州以後,上庸就是雞肋了。

失去江陵等地以後,從上庸出發雖然還是可以攻擊襄樊地區,但是缺乏配合。而且一旦戰敗的話,要撤退就是在沔水逆流而上,難度很大,運氣不好就是夷陵之戰的翻版。即使成功,奪取的襄樊也是夾在曹魏和東吳之間,容易遭到兩面夾擊,難以擴大戰果。

所以在蜀漢後期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時期雖然提出過再次攻佔上庸,由此出兵攻打襄樊俄設想,但是卻遭到了費禕等人的反對,最後無疾而終。

因此孟達叛變,魏國控制上庸以後,蜀漢一直沒有出兵奪回上庸,就是因為此時的上庸對於蜀漢來說已經沒什麼戰略意義了,可有可無。


不沉的經遠


三國時期的上庸,就是現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縣和竹溪縣一帶。東漢末年,這一地區在當年是戰略價值不高的漢夷雜處之地。



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上庸當時的人口在2~3萬人左右。

PS:公元140年,漢中郡九個縣的人丁統計總數為26萬。

不過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利,荊州被曹、劉、孫三家瓜分。當時劉備據南郡(現在的荊州市),曹操據荊州的襄陽地區(現在的襄陽市),形成了對峙局面。上庸這個夾在南郡、襄陽、漢中之間的偏遠山區,因為曹劉爭霸,就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必爭之地。

當時如果是曹操占上庸,那麼曹魏的中部軍區和西部軍區會連城一個整體,對荊州將會形成全面壓制。

而如果是劉備佔據上庸,那麼漢中和南郡兩塊地盤就能連成一片,互為犄角,對襄陽產生嚴重的威脅。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上庸對劉備和曹操都有一定戰略價值。相比之下,對劉備的價值更重要一些。

上庸+南郡,兩路出兵夾擊,劉備取襄陽會簡單很多。

不過,上庸雖然對劉備更重要一點,但最早佔領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滅掉了漢中的張魯後,將整個漢中郡收入囊中。

曹操佔領漢中郡後,做了如下行政變動:

①:將漢中郡的郡治所,由現在的安康市挪到了漢中市。

②:將漢中郡九個縣一分為二,原漢中郡西面的六個縣組成新漢中郡,歸屬曹魏的西部戰區。(總司令夏侯淵)

③:東面的三個縣(三塊小盆地),劃出益州刺史部,併入荊州刺史部,歸屬曹魏的中部戰區。(總司令曹仁)

曹操的此舉,很顯然就是猜到了劉備可能會攻漢中,而漢中原郡治(現安康市)離劉備的主攻方向太遠(陽平關和武都一線),不便於前線指揮,所以才搬到了離戰場更近的南鄭(現在的漢中市)。

由於搬了郡治之後,新的郡治又離上庸等地太遠了,不便於指揮,所以上庸等三縣便劃入稍微近一點的荊州,由縣升為郡,成為襄陽的西部屏障。(由縣升郡的原因,是為了拉攏當地豪強效力,縣長級別太低,郡守比較合適)


公元217年,劉備遣張飛、馬超攻武都,漢中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經過兩年的大戰,曹操被擠出漢中,灰溜溜的撤到了長安。

劉備取漢中西部六縣後,隨即就派遣劉封和孟達分別從益州和荊州方向攻入上庸。曹軍當時已是潰敗之勢,這三縣的地方官便直接投降了劉封、孟達。

劉封奪得上庸三縣後,限於實力不足,沒有能力把上庸的領導班子大換血,便沒有調整曹操時期的治理策略,仍然是將西城(今天的安康市)和上庸(竹山縣)交給當地豪強申儀、申耽管理。只有離襄陽最近的房陵才由劉備軍直接管制。而這一部署,也為後來上庸的丟失埋下了禍根。


公元219年7月,即劉備派兵拿下上庸等地的次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荊州的大軍全員北上攻打樊城和襄陽。

當時如果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手裡的兵馬多一點,其實是可以增援關羽的。因為劉備取上庸本來就是為此而服務的。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上庸當時實在是太貧瘠了,名義上是三個郡,實乃三個縣,無法養活過多的大軍。並且上庸地區又是漢夷雜處,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當地豪強佔山為王,是事實上的割據軍閥,如果劉備駐軍撤走了,上庸當地豪強很可能會起異心,再次投降曹操或者自立為王。

再加上關羽又提早出兵了,既沒有給劉備準備時間,也沒有給劉封、孟達準備時間,所以劉封、孟達後來,也就沒增援關羽。

PS:劉備打贏漢中之戰是公元219年5月,劉封和孟達取上庸是6月,關羽北伐是7月。兵敗是11月初。整個襄樊戰役與漢中之戰的間隔太短,劉備元氣沒有恢復,這便是他沒有增援關羽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增援,而是當時沒有能力增援。

事後,關羽兵敗荊州,劉封、孟達扯皮,內部起鬨,孟達逃亡魏國,引魏兵攻上庸,劉封兵敗逃亡,上庸三郡遂即就丟了。

之後,劉備再也沒有佔領過上庸。

這裡順帶一說。

如果關羽在襄陽前線決定撤軍時,直接往上庸方向撤,他其實是可以逃過一劫的。他當時沒有往上庸撤,而是往荊州方向撤,是因為他不知道荊州已經丟失了。他以為荊州的守軍還在固守,等著他回去救。結果他就自投羅網了。

總的來說,上庸三郡對於曹魏,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但是不大,只是用於防禦劉備攻取襄陽的屏障;但是對於劉備來說,作用就大了。劉備若是在上庸站穩,曹魏在襄陽方向的壓力就大了。


至於說後來諸葛亮沒有再攻上庸,一方面是荊州已經丟了,上庸失去了助攻價值(僅從上庸方向出擊,很難拿下襄陽);另一方面是諸葛亮調整了北伐思路,漢軍向隴西和關中方向發展,上庸所在的東線不再是漢軍的主攻方向。

最後再說說後續。

上庸被曹魏重新奪取後,蜀漢就一直沒有再能夠奪回來。諸葛亮死後,頂替諸葛亮的蔣琬曾經有過攻上庸的想法。因為他覺得諸葛亮從漢中北伐,難度太大。倒不如從漢中走水路,先攻取魏興、上庸,再徐圖中原。這大概是上庸最後一次出現在蜀漢集團決策者的眼中了。

今天有人曾分析過蔣琬的計劃,認為這份計劃的成功率高達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漢就多了一條北伐的路徑。漢軍再北伐,既可東亦可向西,比諸葛亮的選擇多了一條。

只不過這一建議被費禕否決了。因為費禕認為如果出兵不順,退兵回來不方便。會給曹魏可乘之機,不划算。蔣琬還想再爭取,可惜只過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從費禕的角度來看,他的主張還是比較穩妥的。畢竟蜀漢的國力,實在是賠不起。


Mer86


這個地方當然是非常重要的,當時要是關於能夠擁有這個地方的話,他最後也不會失敗的,都會把這個地方交給劉封這個自己曾經的兒子,就是因為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必須要讓自己最親近的人正手在這個地方,而且這個當時正手了很多兵力,這個對於關羽來講是非常需要的幫手,但是最後他們沒有給劉備和關羽幫助,最終是導致了關羽的失敗。

要是當時他們能夠一直保留下來,蜀國也不會滅亡的,這個一切都是歷史的深層次原因,這個都是蜀國內部的原因,才會導致這一切的根剝離襲。關羽並不是被曹操和孫權打敗的,而是被他們自己的內亂而導致的,要是蜀國一直都是堅硬沒有缺陷的話,他也最後也不會徹底的失敗。

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要是關羽擁有這塊地方的話,最後也不會失敗的。

當時的關羽是非常的強大,率領著蜀國最精銳的部隊去中,把曹操這個一切都是奉勸劉備的命令,而劉備對關羽是非常放心,就是因為有這塊地方,只要關於失敗的話,就一定會回到這一塊地方,就可能夠繼續休養生息,可是劉備沒有要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關羽手底下很多人都投降了,而且劉封他們見死不救,最終是導致了關羽的失敗,這個讓劉備非常的痛恨劉備已經是記者的心裡,而他的兒子因為這件事情害怕了,所以最後是選擇了投降,逃到了魏國這邊。



而且劉封的話不僅是武藝高強,手底下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謀士,他們兩個人聯合起來的話,在三國之中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勢力,要是能夠一直遵守在這個地方的話,必然是能夠抵擋住西北很多少數民族的進攻,而且對於魏國來講這個是功不可破的,祖國能夠一直安穩下去。


想想三國演義裡面這一切最後面的悲劇,都是因為關於這件事而導致的,關羽死後張飛也死了,張飛死了劉備要為張飛報仇,結果就率領著祖國的幾十萬大軍,最終是導致了蜀國已經開始衰弱了,而諸葛亮拼命的挽救就像是拔河比賽,已經是被別人扯的那麼遠了,最終是堅持不住,會失敗的。

這個可是三國中最重要的一個點,最終是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導致了這一切的失敗,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我們認為三國之中最倒黴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呢?歡迎在下面評論。


最帥汪公說


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

說重要,上庸正位於漢中、襄陽、宛城之間,蜀漢得之可威脅襄陽宛城,魏國得之可從側翼威脅漢中。

說不重要,因為上庸本身地狹人稀交通不便,難以通行大軍,雖然能威脅到漢中、襄陽、宛城這三個重鎮,但威脅其實並不大。走一支偏帥策應還行,走主力想都別想。

所以無論魏蜀,誰都沒把上庸當回事兒,能佔著最好,丟了也無所謂。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題主的話不準確,劉封和孟達實際上佔據的地盤大於上庸,準確來說是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在歷史上被稱作“東三郡”。東三郡在東漢時期是屬於漢中郡的一部分,也就是漢中郡下轄的西城,房陵,上庸三縣,在曹操佔領漢中之後,於是升級三縣為三郡。這一代地區是山地地區,只有一些山間盆地,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我們比較熟悉的神農架就是在這裡。史書記載漢中郡有人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十人,可想而知人口之少,而且漢中這個地方和四川盆地還隔了一個大巴山脈,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封閉的地域,很適合搞割據。東漢末年第一個割據漢中郡的是漢中太守蘇固,他不服從益州牧劉焉,最後劉焉派張魯和張修攻打蘇固,蘇固被殺後,張魯又殺了張修,佔據了漢中郡。到了劉焉之子劉璋統治的時候,張魯和劉璋鬧翻了,劉璋殺死張魯留在成都的家屬,從此割據漢中郡。

張魯在統治漢中郡期間,對於東面的西陵,房陵,上庸三個地區控制的並不牢固,主要是靠著當時的豪強申儀,申耽統治。申耽,申儀在上庸聚集數千戶人家,是當時的有名的大豪強。而劉表也參與了漢中郡的爭奪,這主要是漢中的房陵離荊州的州治襄陽十分靠近,於是劉表派蒯祺擔任房陵太守,以此控制房陵郡防止漢中對於襄陽的攻擊。其實這個時候我們也能夠看到東三郡對於荊州的威懾力所在。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東三郡的險要地勢才被完全體現出來。由於劉備佔據的益州和荊州的五郡需要跨越荊州和益州的重重大山,於是急需要一塊交通便利的地區來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而漢水流域的所在的東三郡就是最好選擇,因為如果從長江航道進入荊州,主要是路程遙遠而且還容易受到東吳水軍的壓制,但是漢水流域可以很好的避免這兩點,於是爭奪東三郡,打通荊州和益州的通道就在面臨在劉備的面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克漢中之後,立刻派孟達帶著部曲四千人從秭歸前去攻打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殺。此後在漢中派養子劉封從沔水南下,和孟達會軍於上庸城,徹底佔領東三郡。

東三郡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於劉備時期跨有荊州和益州,需要東三郡來連接兩個地盤來,同時實現《隆中對》的措施,也就是一支軍隊出益州攻打關中,一支軍隊出荊州攻打河南。但是在孫權偷襲荊州之後,東三郡作為邊陲,戰略地位就失去了很多,從此除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孟達造反投靠諸葛亮外,蔣琬陳述由漢水南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動靜。


人者仁義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六月,劉備在佔領漢中後,命孟達率兵從稊歸出發北上,先攻取房陵,後攻打上庸,又派義子劉封從漢中率軍沿沔水東下,和孟達會師於上庸,由劉封統領孟達駐守上庸。

上庸其地

上庸郡,故庸國,楚與巴、秦所共滅者也。屬縣六,戶七千,去洛一千七百里。——華陽國志

上庸以前是庸國,公元前611年被秦國、巴國、楚國一起給消滅了,在漢朝時設立了上庸郡。這裡土地狹隘,山川縱橫,戶口只有七千戶,民風近楚而多蠻夷,屬於典型的蠻荒之地。魏夏侯尚在佔領上庸後,深入其地七百里,才勉強勸誘近千戶居民歸服,足見當時這裡的條件之差。

不過上庸位於漢中和荊州之間,發源於漢中的漢水從此流過,流經襄陽、樊城,由荊州匯入長江,從軍事上看有一定的戰略價值。

錦上添花

劉備先後攻取荊州和漢中,然後再派兵拿下上庸、房陵、西城三郡,這時的上庸就有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此一來漢中和荊州可通過漢中聯繫在一起,一旦從荊州發兵宛洛,可以派兵東出漢中進行響應。關羽圍困樊城時,就曾請求上庸的劉封、孟達出兵相助,但是他們以上庸剛剛拿下,民心未附,拒絕出兵援助。

此外,荊州一旦有事,不但可以從江州出兵援助,也可以從漢中出兵援助,對於荊州來說也是多了一重保險。劉備派義子劉封統領上庸,也足見上庸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

孤懸於外

建安二十四十二月,關羽兵敗被殺,蜀漢原先佔領的荊州盡歸東吳所有。

這時的上庸形勢忽然翻轉,成為劉備勢力突出在東方的前沿陣地,孤懸於外,獨自面對著東吳和曹魏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曹魏的夏侯尚、徐晃要來進攻,而上庸只有孟達進取時的數千兵,以及劉封從漢中帶來的別部,雖然城池險要,但兵力不多,恐難久守。另一方面由於關羽求援時上庸沒有及時出兵,害怕劉備怪罪,重壓之下孟達選擇了投降曹魏。

投降後曹丕非常看重孟達,將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併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隨後,夏侯尚和孟達合兵攻打劉封,劉封攻走,上庸被曹魏佔領。劉封敗回成都後,果然被怪罪,賜自盡。

取之無路

既然上庸挺重要的,為什麼不派兵奪回呢?

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

蜀漢在蔣琬當政時期,曾有過一次這樣的打算。因為諸葛亮常年出兵祁山,但是幾次無功而返,蔣琬就換了個思路,建議從漢中乘船順水東下,襲取魏興和上庸郡。但是朝野都認為如果一旦大軍不能成功,想要退回漢中就得逆水而上,非常艱難,並非上策,因此就被擱置了。蜀漢不是不想奪回上庸,但是從漢中出兵顯然是不行的,孟達奪取上庸是從荊州的稊歸出發,劉封的偏軍只是起輔助作用。

上庸的地理條件決定了,由漢中出發行軍的風險很高,而且難以大規模進軍,所以不僅攻打上庸風險大,想進一步擴大戰果,攻打襄陽、樊城,威脅宛城更是不可能的。況且南邊挨著就是東吳,即使是打勝了,一旦東吳再次“白衣渡江”,偷襲上庸,斷了退路,那就是為他人作嫁衣了。

味同雞肋

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

上庸雖然難堪大用,但是威脅曹魏還是能起一些作用的。這裡緊鄰著襄陽,若是在蜀漢手裡,襄陽守軍就要多一分擔憂。

諸葛亮北伐時,就想到了上庸,欲招孟達為外援,牽制曹魏。東吳孫權也暗地裡和孟達互通款曲。當孟達準備重回蜀漢的時候,宛城的司馬懿快速出兵,八天時間就趕到上庸,此時在漢中的諸葛亮,卻沒有發兵去求援孟達。上庸被圍城十六天後,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兵敗被殺。

如果上庸真的很重要,諸葛亮應該會派兵救援,而不是坐觀其亡。

借用楊修的話,上庸就像是雞肋一樣,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有它可以威脅曹魏的西南,時常侵擾,北伐時可以用作偏軍相呼應。但是沒有上庸對蜀漢也沒有很大影響,因為曹魏不可能從上庸逆水而上去攻打漢中。

總的來說,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對蜀漢來說有一定作用,但並非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