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孟达实际上占据的上庸对于蜀汉至关重要么?

作者烛鸣


上庸是很重要的,是汉中的门户,而汉中又是蜀汉的咽喉!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出岐山就是因为上庸丢失,失去上庸后,面对蜀国孱弱的兵力,如果再分兵两路只能更加劣势,因此诸葛亮全力攻击西北,以马超的威名震慑当地部酋!

总体上诸葛亮的决策方向是对的,但客观上远离了东吴的配合,魏国可以更大规模调动兵力抵御诸葛亮!

尤其是魏军具有当时最强大的骑兵,而蜀汉的步兵在兵种上就处于劣势,两方的消耗魏国也全胜,因此造成诸葛亮的遗憾!



否则以上庸出兵可快速进军,同时以船只运送粮草,并与东吴达到密切的配合!毕竟江南地域不利于骑兵施展,由东吴战船牵制魏军,蜀汉可重夺荆州!

以诸葛亮的性格,志在许昌和汉室,因此将荆州分与东吴,据新野和宛城与上庸形成掎角之势,视机而动天下大势就难说了!

总之,上庸虽不富庶,但战略地位对受到压缩的蜀汉是至关重要的!


多臻贵


湖北省西北部有个十堰市,十堰市区西南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当山。在武当山的西南有个竹山县,濒临汉江的支流堵河。你似乎觉得竹山县的知名度不算很大,可能还没武当山的名气大呢。别急,给你说一个竹山县曾经的地名,你也许会恍然大悟,这就是汉魏时期大名鼎鼎的上庸。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讲蜀主刘备在白帝城含泪托孤于诸葛亮,魏主曹丕纳司马懿之计,大起五路兵讨伐蜀汉。司马懿说这五路兵各引十万,让诸葛亮首尾难顾,其中一路就是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

《三国演义》的军队数量往往都是夸大的,比如曹军八十三万,蜀军七十五万,还有孟达的上庸兵十万,上庸不可能拥有十万士兵。我们看魏蜀争霸,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汉中,这是魏蜀的主战场。实际上,蜀汉出汉中北伐只是一个比较无奈的选择,这就说来话长了。

志在复兴大汉王朝的刘备寓居荆州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在给刘备制定的职业规划《隆中对》说得明明白白:先取荆州,后取益州(西川),然后使上将引荆州兵北伐,刘备引川兵主力北出汉中伐魏。

很多人认为《隆中对》最大的败笔是诸葛亮忽略了荆州对东吴的门户意义,关羽北伐时,东吴不惜与蜀汉撕破脸,袭荆州杀关羽。丢掉了荆州,其实并不意味着蜀汉北伐的失败,至少蜀汉还可以兵出上庸,也能起到北伐的效果。

上庸在两汉时期本是益州汉中郡的一部分,到了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上庸县升为上庸郡。刘备当时还在荆州争地盘,上庸为曹魏所有,申耽领上庸都尉。刘备取荆州、益州,开始与曹操争夺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得到汉中。刘备此时的势力急速扩大,他派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上攻房陵。刘备早就盯上了上庸,派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水东下,与孟达会合后直取上庸。申耽自知不是刘备对手,举上庸降蜀。

如果说丢掉荆州对蜀汉来说等于丢掉了东大门,那么丢掉上庸对曹魏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刘备据上庸,曹魏有两座重镇最受威胁,一是洛阳,一是襄阳。曹操当年取荆州,在赤壁虽然惨败,但拿到了襄阳。襄阳在荆州以北,曹魏得襄阳,就可以随时南下荆州。无论是蜀汉或东吴占据荆州,襄阳在魏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威胁。

咱们看地图,襄阳在汉江中游,而上庸恰好在汉江上游。上庸地势高,襄阳地势低平,蜀军如果从上庸攻襄阳,则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对曹魏来说,一旦丢掉襄阳,一则丢掉了进攻荆州的跳板,二则等于让蜀汉打开进入中原的门户。

上庸为蜀汉所据,为何说又对洛阳产生威胁呢?很简单啊,上庸距离洛阳比较近。蜀汉据上庸,完全有可能兵出河南伏牛山,从南线攻洛阳,或切断曹魏洛阳与襄阳的联系。

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蜀汉势力大衰。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蜀汉上庸太守申耽降魏。上庸得而复失,让蜀汉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方便通道,此后只能兵出汉中奇险之地,蜀汉为此不得不消耗大量资源。蜀汉意识到上庸对于北伐的重要性,诸葛亮死后,新执蜀政的蒋琬就打算造舟船,顺汉江东下取上庸等地。只是蒋琬得病,事不能成。

如果蜀汉能再次取得对上庸的控制权,北伐这盘棋就有活过来的可能,蜀汉将取得战略性主动。当然,负面作用也有,这将严重刺激控制荆州的东吴,蜀吴关系可能会出现波动。不过在总体上,蜀汉如果得到上庸,可以吸引魏军重兵布防于上庸以北,再加上东吴在东线进攻魏军,蜀汉主力依然可以出汉中,取陇凉。

上庸在三国争霸大棋盘的重要性并不逊于荆州,而今事过一千八百多年,金戈铁马早被雨打吹去。上庸这个地名在南北朝西魏时就不再用了,改为竹山,沿用至今。


地图帝


我是大锅故国神游,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对于这种历史地理问题,我想没有什么比一张三维地图更能直观说明问题的了。


总的来说,当蜀汉拥有荆州,特别是如果关羽能够北伐成功,顺利夺取襄阳和樊城,东三郡对于蜀汉将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为这个时候东三郡将成为“跨有荆益”的战略纽带。而当蜀汉不能同时拥有汉中和襄阳、樊城,东三郡对于蜀汉来说,其地位将会大大下降,甚至不再具备任何战略意义。

一、东三郡的基本地理情况


东三郡指的是西城、上庸和房陵这三个郡。这三个郡本来属于汉中郡,但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里因为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半独立王国。那么,东三郡的地理条件,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东三郡都在汉中郡的东边,这也是东三郡得名的原因。汉江流经汉中后,在现在石泉县和紫阳县开始变成南北走向,西城就在汉江的东边,汉江离开西城以后,又再次呈现东西流向,安康盆地和襄樊盆地之间的这段汉江,在江南的支流堵水和筑水则是南北走向,堵水和筑水流域形成的山间谷地基本上就是曹魏的上庸郡,房陵郡所在地,分别大致对应现在湖北省的竹山县和房县。


这三个郡有什么特点呢?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东三郡不仅整体上被秦岭和大巴山阻隔,和关中还有益州的交通都极其困难,而且就连这三个郡内部也是群山阻隔,十分难行。东三郡其中的房陵,在秦汉时代,更是长期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其闭塞难行,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比较幸运的是,汉江和其支流,都流经东三郡,虽然陆上交通条件极其恶劣,但是却可以通过水路相互沟通,并且也因为汉江的存在,东三郡在西边可以到达汉中的洋县,而东三郡在东部的出口则逼近南阳郡的邓县,也就是说,临近了襄阳地界。


《元和郡县志》:

“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


以上就是东三郡简单的地理情况介绍。


二、蜀汉如果拥有襄阳,东三郡将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隆中对关于刘备集团夺取天下的军事规划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种两路出兵的构想,不可能是各自为战的单独行动,两军协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北伐军事行动的目标分别是长安和洛阳,相互联动才能造成对手的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两路出兵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东三郡的地理条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从汉中和襄阳两路开始北伐后,从汉中到西城再到襄阳,这是一条全程有汉江水路可资利用的线路,利用汉江水道协调东西两线,无论是传递军情,协调指挥,还是投放军队,运送补给,都将会十分便利而且高效的。


所以,刘备在汉中战后,马上命令刘封孟达攻取东三郡,实则是为了策应关羽在荆州的军事行动。而关羽的北攻樊城和襄阳,其实也是为了夺取东三郡在东端的出口。在汉江主航道南侧,分布着东三郡辖下的一些小城,这些小城,比如旬阳等地,都可以很好地提供航运补给,充分保障汉江航道。

同时我们又看到,汉江的东北侧就是秦岭余脉,因为其崇山峻岭,完美地阻隔了曹魏在荆州势力的介入,形成了交通线的天然屏障,这其实就是隆中对里“保其岩阻”的意思。对于蜀汉来说,拥有了汉中、东三郡和襄樊地区,就意味着拥有了可靠的补给,军事行动可资利用的纽带。只有完整地占有了汉中,东三郡,襄樊,刘备的军队可以在汉江航道自由通行,北伐的军事行动才具有完备的意义和条件。


三、东吴夺取荆州后,东三郡对于蜀汉的战略意义已经不大


正是因为东三郡是汉中和襄阳之间的纽带,所以必须当蜀汉完整拥有东三郡东西两端的两个战略据点,也就是汉中和襄阳之后,东三郡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但是随着关羽在荆州的覆亡,蜀汉不仅没能夺取战略要地襄阳,反而连荆州也丢失了,这样就永远地失去了“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兵”的可能。

所以我们看到后来,蜀汉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东三郡除了第一次“孟达事件”亮相于历史舞台之外,其他的时间里,东三郡只是曹魏一个边远的南疆,波澜不惊。到了蒋琬时代,蒋琬曾经有过出兵东三郡的打算。


《三国志·蒋琬传》: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蒋琬的这个计划,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家担心如果军事行动一旦有所挫折,从这个方向北伐曹魏,将出现无法退军的情况,实在不是一个合理的方案。最后这个计划,也就被束之高阁,没有付诸行动。


其实这个方案不仅只是面临退兵上的困难,就算蜀汉再次顺利拿下了东三郡,因为已经不再拥有荆州,东三郡只有一个北向的出口襄阳,想要立足东三郡攻占襄阳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夺取东三郡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而胡三省对此方案也有过评价,“汉、沔之水自汉中东历魏兴、上庸,以达于襄阳。欲争天下,则当出兵秦川,魏兴、上庸,非其地也。”胡三省直接指出了东三郡对于蜀汉来说,已经不再具有战略价值了,蜀汉其实只剩下一路出兵的可能。


结论


东三郡的战略作用,或者说纽带价值,只有当蜀汉完整占领汉中,东三郡和襄樊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不能同时具备其他两个条件,东三郡对于蜀汉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了。


大锅故国神游


蜀汉政权如果只想偏安一隅,那么上庸是无关紧要的,蜀汉政权如果想要统一天下,那么上庸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通俗意义上的上庸之地其实包括三个郡: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大概位置就是今天陕西、湖北、四川三省的交界处,包括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房县、竹山县、保康县,以及陕西的安康市一带。

上庸三郡在当时也是荆州、益州、司隶州三州的交界外,虽然是地处偏僻,但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里也是春秋时期的晋、楚、秦三国交界处,战国时期的秦、楚、韩三国交界处,这里经常发生战争。

上庸的南边是荆州的南郡和益州的巴郡,上庸的北边是关中,上庸的西边是汉中,上庸 的东边是襄阳和宛城,汉水(当时叫沔水)从汉中经上庸流向襄阳,然后再南下流到武汉江夏再汇入长江。

而上庸存在真正意义,就在于刘备统一天下的雄心之下,上庸就是必取之地。

刘备在汉中之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为什么要夺上庸三郡?摊开地图看一下,就会明白,刘备拿下了汉中,就占领了汉水的上流,刘备又命令刘封和孟达攻占了上庸,就占领了汉水的中流,接下来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而汉水正是穿过襄樊将襄阳和樊城一分为二,襄阳在汉水南岸,樊城在汉水北岸。

如果让关羽再占领襄樊,那么整条汉水将成为蜀汉的内河,在汉水南边不远处,蜀汉已经有一条长江作为连通荆州与益州的大动脉,再加上刘备准备夺取的汉水流域,就能看出公元219年前后,蜀汉政权的战略目的,就是打通汉水,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在称汉中王之后,并没有闲着,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目的就是打通汉水,而攻占上庸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上庸三郡不止只有一条汉水,而且上庸更近靠近曹魏的核心区域。

上庸的北边有着关中平原最南端的一个关隘---武关,当年刘备在反秦战争中第一个进入关中平原就是从武关进入的,而东汉末年的吕布被李傕、郭汜击败,就是从武关逃走的,武关可以说是关中平原南端的屏障。

当年刘邦之所以能顺利的还定三秦,除了从汉中正面北伐之外,刘邦手下还有部分军队是从武关攻进关中的,现在刘备拿下了汉中及上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一步刘备一定是攻打关中,那么上庸就是刘备攻打关中一颗极好的棋子。

别看刘备称汉中王这么风光,其实他统一天下的战略部署一直在进行之中,上庸除了能从武关攻进关中之外,还能跨过汉水,一路向东攻打曹魏的中部军区的宛城和襄樊。

宛城是洛阳的门户,也是曹魏三大军区之一的荆州军分区的司令部所在地,宛城的南边是与蜀汉交界的襄樊地区,再南边就是关羽镇守的荆州三郡,如果关羽北伐襄樊,那么上庸三郡就能威胁襄樊的左翼安全。

从上庸到襄樊有200公里左右,从上庸到宛城有280公里左右,从上庸到武关有300公里左右,从上庸到长安有450公里左右,如果以上庸为基地向这些地方进发,至少比汉中出发要近也方便得多,同时又能作为汉中的与襄樊的联络点存在。

刘备让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其实也是为了之后更重要的统一之战作准备了,也难怪刘封、孟达在接到关羽的请求出兵命令,居然拒绝了,刘封和孟达显然更加不敢破坏刘备的大战略,上庸之地可是刘备处心积虑想要进行统一之战的桥头堡。

就连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也是在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之后进行的军事行动,襄樊之战很明显是一次呼应上庸之战的延续之战,也是刘备打通汉水大战略之下的第三步,第一步是拿下汉中,第二步是拿下上庸,第三步是拿下襄樊,现在两步都完成了,就差拿下襄樊了,刘备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所以襄樊之战就是刘备命令关羽发动的一场打通汉水的最后一场战役,与上庸之战、汉中之战遥相呼应,是刘备统一天下的前哨战,可惜了,如果不是孙权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在襄樊前线溃败,刘备很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上庸作为刘备打通汉水,统一天下前哨战的第二战,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关键是上庸三郡已成功被刘封、孟达收入囊中,刘备有了进行下一点的基础,而上庸在整个战略中起的作用就是承前启后。

所以上庸对刘备进行的统一之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刘备整体战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场战役。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上庸对蜀汉最大的作用是可以从侧翼攻击襄阳,不过在关羽兵败以后上庸的作用就不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夺取汉中以后,命宜都太守孟达率4000人马从秭归出发,攻打房陵。并派刘封从汉中出发,沿沔水而下,和孟达一起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归降。自此,蜀军夺取了房陵、上庸、西城3城。

上庸地处山区,地瘠民贫,人口稀少,单从自身价值来说,确实不大。但是从上庸出发,东面是襄阳,东北是宛城,可以从侧面威胁曹操所占据的荆州北部。考虑到此时关羽正奉命北伐襄樊,那么上庸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了。

首先,在上庸的蜀军可以配合关羽作战,夺取襄樊,从而威胁曹操统治的核心地区。其次,蜀军夺取襄樊以后,从汉中出发沿沔水可以直达襄樊,蜀汉控制的益州和荆州两部分就多了一条交通路线,而且这有利于从襄樊出发北伐中原。

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此时的上庸对于蜀汉非常重要。不过在关羽北伐襄樊失败,东吴袭取了荆州以后,上庸就是鸡肋了。

失去江陵等地以后,从上庸出发虽然还是可以攻击襄樊地区,但是缺乏配合。而且一旦战败的话,要撤退就是在沔水逆流而上,难度很大,运气不好就是夷陵之战的翻版。即使成功,夺取的襄樊也是夹在曹魏和东吴之间,容易遭到两面夹击,难以扩大战果。

所以在蜀汉后期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时期虽然提出过再次攻占上庸,由此出兵攻打襄樊俄设想,但是却遭到了费祎等人的反对,最后无疾而终。

因此孟达叛变,魏国控制上庸以后,蜀汉一直没有出兵夺回上庸,就是因为此时的上庸对于蜀汉来说已经没什么战略意义了,可有可无。


不沉的经远


三国时期的上庸,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东汉末年,这一地区在当年是战略价值不高的汉夷杂处之地。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当时的人口在2~3万人左右。

PS:公元140年,汉中郡九个县的人丁统计总数为26万。

不过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被曹、刘、孙三家瓜分。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荆州的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形成了对峙局面。上庸这个夹在南郡、襄阳、汉中之间的偏远山区,因为曹刘争霸,就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必争之地。

当时如果是曹操占上庸,那么曹魏的中部军区和西部军区会连城一个整体,对荆州将会形成全面压制。

而如果是刘备占据上庸,那么汉中和南郡两块地盘就能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上庸对刘备和曹操都有一定战略价值。相比之下,对刘备的价值更重要一些。

上庸+南郡,两路出兵夹击,刘备取襄阳会简单很多。

不过,上庸虽然对刘备更重要一点,但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了汉中的张鲁后,将整个汉中郡收入囊中。

曹操占领汉中郡后,做了如下行政变动:

①:将汉中郡的郡治所,由现在的安康市挪到了汉中市。

②:将汉中郡九个县一分为二,原汉中郡西面的六个县组成新汉中郡,归属曹魏的西部战区。(总司令夏侯渊)

③:东面的三个县(三块小盆地),划出益州刺史部,并入荆州刺史部,归属曹魏的中部战区。(总司令曹仁)

曹操的此举,很显然就是猜到了刘备可能会攻汉中,而汉中原郡治(现安康市)离刘备的主攻方向太远(阳平关和武都一线),不便于前线指挥,所以才搬到了离战场更近的南郑(现在的汉中市)。

由于搬了郡治之后,新的郡治又离上庸等地太远了,不便于指挥,所以上庸等三县便划入稍微近一点的荆州,由县升为郡,成为襄阳的西部屏障。(由县升郡的原因,是为了拉拢当地豪强效力,县长级别太低,郡守比较合适)


公元217年,刘备遣张飞、马超攻武都,汉中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经过两年的大战,曹操被挤出汉中,灰溜溜的撤到了长安。

刘备取汉中西部六县后,随即就派遣刘封和孟达分别从益州和荆州方向攻入上庸。曹军当时已是溃败之势,这三县的地方官便直接投降了刘封、孟达。

刘封夺得上庸三县后,限于实力不足,没有能力把上庸的领导班子大换血,便没有调整曹操时期的治理策略,仍然是将西城(今天的安康市)和上庸(竹山县)交给当地豪强申仪、申耽管理。只有离襄阳最近的房陵才由刘备军直接管制。而这一部署,也为后来上庸的丢失埋下了祸根。


公元219年7月,即刘备派兵拿下上庸等地的次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荆州的大军全员北上攻打樊城和襄阳。

当时如果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手里的兵马多一点,其实是可以增援关羽的。因为刘备取上庸本来就是为此而服务的。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上庸当时实在是太贫瘠了,名义上是三个郡,实乃三个县,无法养活过多的大军。并且上庸地区又是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豪强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军阀,如果刘备驻军撤走了,上庸当地豪强很可能会起异心,再次投降曹操或者自立为王。

再加上关羽又提早出兵了,既没有给刘备准备时间,也没有给刘封、孟达准备时间,所以刘封、孟达后来,也就没增援关羽。

PS:刘备打赢汉中之战是公元219年5月,刘封和孟达取上庸是6月,关羽北伐是7月。兵败是11月初。整个襄樊战役与汉中之战的间隔太短,刘备元气没有恢复,这便是他没有增援关羽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增援,而是当时没有能力增援。

事后,关羽兵败荆州,刘封、孟达扯皮,内部起哄,孟达逃亡魏国,引魏兵攻上庸,刘封兵败逃亡,上庸三郡遂即就丢了。

之后,刘备再也没有占领过上庸。

这里顺带一说。

如果关羽在襄阳前线决定撤军时,直接往上庸方向撤,他其实是可以逃过一劫的。他当时没有往上庸撤,而是往荆州方向撤,是因为他不知道荆州已经丢失了。他以为荆州的守军还在固守,等着他回去救。结果他就自投罗网了。

总的来说,上庸三郡对于曹魏,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是不大,只是用于防御刘备攻取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作用就大了。刘备若是在上庸站稳,曹魏在襄阳方向的压力就大了。


至于说后来诸葛亮没有再攻上庸,一方面是荆州已经丢了,上庸失去了助攻价值(仅从上庸方向出击,很难拿下襄阳);另一方面是诸葛亮调整了北伐思路,汉军向陇西和关中方向发展,上庸所在的东线不再是汉军的主攻方向。

最后再说说后续。

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决策者的眼中了。

今天有人曾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汉军再北伐,既可东亦可向西,比诸葛亮的选择多了一条。

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祎否决了。因为费祎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从费祎的角度来看,他的主张还是比较稳妥的。毕竟蜀汉的国力,实在是赔不起。


Mer86


这个地方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要是关于能够拥有这个地方的话,他最后也不会失败的,都会把这个地方交给刘封这个自己曾经的儿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必须要让自己最亲近的人正手在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当时正手了很多兵力,这个对于关羽来讲是非常需要的帮手,但是最后他们没有给刘备和关羽帮助,最终是导致了关羽的失败。

要是当时他们能够一直保留下来,蜀国也不会灭亡的,这个一切都是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这个都是蜀国内部的原因,才会导致这一切的根剥离袭。关羽并不是被曹操和孙权打败的,而是被他们自己的内乱而导致的,要是蜀国一直都是坚硬没有缺陷的话,他也最后也不会彻底的失败。

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要是关羽拥有这块地方的话,最后也不会失败的。

当时的关羽是非常的强大,率领着蜀国最精锐的部队去中,把曹操这个一切都是奉劝刘备的命令,而刘备对关羽是非常放心,就是因为有这块地方,只要关于失败的话,就一定会回到这一块地方,就可能够继续休养生息,可是刘备没有要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关羽手底下很多人都投降了,而且刘封他们见死不救,最终是导致了关羽的失败,这个让刘备非常的痛恨刘备已经是记者的心里,而他的儿子因为这件事情害怕了,所以最后是选择了投降,逃到了魏国这边。



而且刘封的话不仅是武艺高强,手底下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的话,在三国之中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势力,要是能够一直遵守在这个地方的话,必然是能够抵挡住西北很多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且对于魏国来讲这个是功不可破的,祖国能够一直安稳下去。


想想三国演义里面这一切最后面的悲剧,都是因为关于这件事而导致的,关羽死后张飞也死了,张飞死了刘备要为张飞报仇,结果就率领着祖国的几十万大军,最终是导致了蜀国已经开始衰弱了,而诸葛亮拼命的挽救就像是拔河比赛,已经是被别人扯的那么远了,最终是坚持不住,会失败的。

这个可是三国中最重要的一个点,最终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导致了这一切的失败,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我们认为三国之中最倒霉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最帅汪公说


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说重要,上庸正位于汉中、襄阳、宛城之间,蜀汉得之可威胁襄阳宛城,魏国得之可从侧翼威胁汉中。

说不重要,因为上庸本身地狭人稀交通不便,难以通行大军,虽然能威胁到汉中、襄阳、宛城这三个重镇,但威胁其实并不大。走一支偏帅策应还行,走主力想都别想。

所以无论魏蜀,谁都没把上庸当回事儿,能占着最好,丢了也无所谓。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题主的话不准确,刘封和孟达实际上占据的地盘大于上庸,准确来说是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在历史上被称作“东三郡”。东三郡在东汉时期是属于汉中郡的一部分,也就是汉中郡下辖的西城,房陵,上庸三县,在曹操占领汉中之后,于是升级三县为三郡。这一代地区是山地地区,只有一些山间盆地,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比较熟悉的神农架就是在这里。史书记载汉中郡有人口二十六万七千四百二十人,可想而知人口之少,而且汉中这个地方和四川盆地还隔了一个大巴山脉,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封闭的地域,很适合搞割据。东汉末年第一个割据汉中郡的是汉中太守苏固,他不服从益州牧刘焉,最后刘焉派张鲁和张修攻打苏固,苏固被杀后,张鲁又杀了张修,占据了汉中郡。到了刘焉之子刘璋统治的时候,张鲁和刘璋闹翻了,刘璋杀死张鲁留在成都的家属,从此割据汉中郡。

张鲁在统治汉中郡期间,对于东面的西陵,房陵,上庸三个地区控制的并不牢固,主要是靠着当时的豪强申仪,申耽统治。申耽,申仪在上庸聚集数千户人家,是当时的有名的大豪强。而刘表也参与了汉中郡的争夺,这主要是汉中的房陵离荆州的州治襄阳十分靠近,于是刘表派蒯祺担任房陵太守,以此控制房陵郡防止汉中对于襄阳的攻击。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也能够看到东三郡对于荆州的威慑力所在。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东三郡的险要地势才被完全体现出来。由于刘备占据的益州和荆州的五郡需要跨越荆州和益州的重重大山,于是急需要一块交通便利的地区来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而汉水流域的所在的东三郡就是最好选择,因为如果从长江航道进入荆州,主要是路程遥远而且还容易受到东吴水军的压制,但是汉水流域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两点,于是争夺东三郡,打通荆州和益州的通道就在面临在刘备的面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克汉中之后,立刻派孟达带着部曲四千人从秭归前去攻打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杀。此后在汉中派养子刘封从沔水南下,和孟达会军于上庸城,彻底占领东三郡。

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刘备时期跨有荆州和益州,需要东三郡来连接两个地盘来,同时实现《隆中对》的措施,也就是一支军队出益州攻打关中,一支军队出荆州攻打河南。但是在孙权偷袭荆州之后,东三郡作为边陲,战略地位就失去了很多,从此除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孟达造反投靠诸葛亮外,蒋琬陈述由汉水南下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动静。


人者仁义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六月,刘备在占领汉中后,命孟达率兵从稊归出发北上,先攻取房陵,后攻打上庸,又派义子刘封从汉中率军沿沔水东下,和孟达会师于上庸,由刘封统领孟达驻守上庸。

上庸其地

上庸郡,故庸国,楚与巴、秦所共灭者也。属县六,户七千,去洛一千七百里。——华阳国志

上庸以前是庸国,公元前611年被秦国、巴国、楚国一起给消灭了,在汉朝时设立了上庸郡。这里土地狭隘,山川纵横,户口只有七千户,民风近楚而多蛮夷,属于典型的蛮荒之地。魏夏侯尚在占领上庸后,深入其地七百里,才勉强劝诱近千户居民归服,足见当时这里的条件之差。

不过上庸位于汉中和荆州之间,发源于汉中的汉水从此流过,流经襄阳、樊城,由荆州汇入长江,从军事上看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锦上添花

刘备先后攻取荆州和汉中,然后再派兵拿下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这时的上庸就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此一来汉中和荆州可通过汉中联系在一起,一旦从荆州发兵宛洛,可以派兵东出汉中进行响应。关羽围困樊城时,就曾请求上庸的刘封、孟达出兵相助,但是他们以上庸刚刚拿下,民心未附,拒绝出兵援助。

此外,荆州一旦有事,不但可以从江州出兵援助,也可以从汉中出兵援助,对于荆州来说也是多了一重保险。刘备派义子刘封统领上庸,也足见上庸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

孤悬于外

建安二十四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蜀汉原先占领的荆州尽归东吴所有。

这时的上庸形势忽然翻转,成为刘备势力突出在东方的前沿阵地,孤悬于外,独自面对着东吴和曹魏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曹魏的夏侯尚、徐晃要来进攻,而上庸只有孟达进取时的数千兵,以及刘封从汉中带来的别部,虽然城池险要,但兵力不多,恐难久守。另一方面由于关羽求援时上庸没有及时出兵,害怕刘备怪罪,重压之下孟达选择了投降曹魏。

投降后曹丕非常看重孟达,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随后,夏侯尚和孟达合兵攻打刘封,刘封攻走,上庸被曹魏占领。刘封败回成都后,果然被怪罪,赐自尽。

取之无路

既然上庸挺重要的,为什么不派兵夺回呢?

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

蜀汉在蒋琬当政时期,曾有过一次这样的打算。因为诸葛亮常年出兵祁山,但是几次无功而返,蒋琬就换了个思路,建议从汉中乘船顺水东下,袭取魏兴和上庸郡。但是朝野都认为如果一旦大军不能成功,想要退回汉中就得逆水而上,非常艰难,并非上策,因此就被搁置了。蜀汉不是不想夺回上庸,但是从汉中出兵显然是不行的,孟达夺取上庸是从荆州的稊归出发,刘封的偏军只是起辅助作用。

上庸的地理条件决定了,由汉中出发行军的风险很高,而且难以大规模进军,所以不仅攻打上庸风险大,想进一步扩大战果,攻打襄阳、樊城,威胁宛城更是不可能的。况且南边挨着就是东吴,即使是打胜了,一旦东吴再次“白衣渡江”,偷袭上庸,断了退路,那就是为他人作嫁衣了。

味同鸡肋

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

上庸虽然难堪大用,但是威胁曹魏还是能起一些作用的。这里紧邻着襄阳,若是在蜀汉手里,襄阳守军就要多一分担忧。

诸葛亮北伐时,就想到了上庸,欲招孟达为外援,牵制曹魏。东吴孙权也暗地里和孟达互通款曲。当孟达准备重回蜀汉的时候,宛城的司马懿快速出兵,八天时间就赶到上庸,此时在汉中的诸葛亮,却没有发兵去求援孟达。上庸被围城十六天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兵败被杀。

如果上庸真的很重要,诸葛亮应该会派兵救援,而不是坐观其亡。

借用杨修的话,上庸就像是鸡肋一样,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有它可以威胁曹魏的西南,时常侵扰,北伐时可以用作偏军相呼应。但是没有上庸对蜀汉也没有很大影响,因为曹魏不可能从上庸逆水而上去攻打汉中。

总的来说,刘封、孟达占领的上庸对蜀汉来说有一定作用,但并非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