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治水功绩为后世敬仰的李冰

不管古今,作为一个施政者,无论担任什么职位,要想在职位上施展才智,有所作为,不力行务实是什么建树也不会有的。

因治水功绩为后世敬仰的李冰

而为政务实的关键在于实干,只有先做一个实干家,才能有所成就。

战国时期的李冰在担任蜀郡守期间,为政讲究实际,注重实干。虽然史书上对他的生平事迹没有详细记载,但他却以自己主持建造的伟大工程都江堰而名垂千古,他为民兴利、造福一方的政绩得到了历代百姓的称颂。

李冰刚被任命为蜀郡太守的时候,川西平原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涝时农田、房屋、人畜被冲毁淹没,旱时庄稼颗粒无收,赤地千里。

面对着严重的水旱灾害,李冰认识到治蜀必先治水,只有人们不受水旱灾害的威胁,才能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李冰在上任不久,就带领有治水经验的人。沿岷江察看实地情况。发现岷江因为水流湍急,所以携带了大量泥沙,而在流经灌县平坦开阔的平原时,水速减缓,致使泥沙淤积、河床增高。

河水又被灌县城外的玉垒山所阻隔,因此每到涨水季节,岷山两岸的大片良田就会被洪水淹没,而干旱时岷山东岸田地又得不到灌溉。

因治水功绩为后世敬仰的李冰

李冰了解到旱涝发生的原因之后,决定开凿玉垒山,把一部分水引到东岸,这样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玉垒山终于被凿开一个二十米宽的大缺口,岷江水从这一缺口可流入新开的河道。

原来的岷江称作“外江”,新开的河道称作“内江”,也叫“都江”,被凿开的缺口叫做“宝瓶口”。结果,宝瓶口的实际分洪效果并不理想。

李冰并没有灰心气馁,而是重新仔细的观察了岷江及玉垒山附近,他发现宝瓶口的地势太高,所以流入的水量不大。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在玉垒山前面的江心筑起一道分洪堰,在那里就将水分为两股。

这样,江水流到分洪堰前,会分别进入外江和内江,不仅增大了流进宝瓶口的水量,而且还可减少外江的水量,不致于再漫出堤岸成灾。

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李冰就开始组织当地百姓进行这项伟大的工程,经过了数次失败,及艰辛的努力,李冰终于带领蜀郡百姓在湍急的江水中成功地筑起了一道分洪大堤。

江心筑堰的成功使得岷江水患得到了控制。从此,蜀郡旱涝保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蜀都也成为了“天府”。

因治水功绩为后世敬仰的李冰

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四川平原提供着巨大的水利效益,使之成为物产富饶的地区,李冰也因为治水的功绩为后世所敬仰。

翻开我国的历史,像李冰这样勤政爱民、力行实干的为政者数不胜数,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利益,而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兢兢业业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正是这些“脊梁”式的人物使得我们的国家逐步强盛,我们的民族更加伟大。

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一种可贵的实干精神,为百姓实实在在做具体工作的力行精神。这些说起来容易,看起来简单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易事,需要有为国解难、为民分忧的强烈责任感,有不图安逸、肯吃苦的坚韧毅力,有鞠躬尽瘁、踏实肯干的具体行动。为政者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地为民为国作出贡献。

可以说,力行务实的精神是中国农耕文化形成较早的一种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深深的扎根在国人的心中。正是这种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

因治水功绩为后世敬仰的李冰

力行务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性格心理,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应该得到重视,在我们的当代生活中熠熠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