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给“故宫博物院”题写的新匾比老匾书法水准更高吗?

惊龙轩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迄今93载。在这期间,“故宫博物院”五个字的匾额一共有过两版,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971年7月5日才起用的郭沫若题写的新版,而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李煜瀛题写的。

1925年9月29日,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21位名人组成了一个临时董事会,着手将这座恢弘的前朝皇宫改造为博物院,而临时董事兼理事长就是李煜瀛。李煜瀛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曾创办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后来担任过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早年还发起和组织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因此李煜瀛也算是名门之后,自幼接受优质教育,有很深的旧学根底,后又赴法留学接受新学。

筹备故宫博物院时,众人建议李煜瀛来题写匾额,据回忆,当时李煜瀛是在一张粘连在一起、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上书写的,纸上铺在地面,人是半跪之姿,写出来的字原尺寸制作便可挂于神武门之上,不需放大,足见书法功力之深。李煜瀛题写时采用的是颜体正楷,端正典雅,在当时甚至被误传为是集颜真卿字而成的。

“文革”期间,为保护故宫及所藏文物,周恩来下令关闭了故宫博物院,期间,李煜瀛书写的匾额被用纸包起来,上面写着“血泪宫”。1970年,故宫恢复开放,相关负责人一致要求郭沫若题匾,郭未推辞,拿起笔就在打印材料的背面写起来。所以新匾是经过放大之后再雕刻的,而且就刻在老匾的背面。

从字的大小上看,李或许比郭要技高一筹,因为写大字的难度比写小字要高,对于腕力、间架结构的控制都要求极高。但也没法成为定论,因为郭只是就地取材地写了一下,如果也给他预备好大纸,也未必就写不了大字。

从字体来看,李写的是颜体正楷,郭写的是行书,固然李的颜体可以乱真,但两种不同的字体间没有绝对的高下,郭的行书也很苍劲有力,功底扎实。只是按照传统,匾额一般多使用正楷,李的更符合规范,郭用行书其实是匾额新风,这股风气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他的题写很多都是草书。不过,规范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民国时期设置在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古物陈列所就是行书的匾额。





宝蕴斋万题方


故宫博物院曾换过一次牌匾,我们知道现在的牌匾是由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它的第一块牌匾却是经过时期由李煜瀛题的,李煜瀛是民 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后又出国留学,还曾担任过当时的北平大学、师范大学的校长,他的父亲是清代的名臣李鸿藻。

据说,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几日,李煜瀛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半跪以大抓笔所书,字体为颜体,气势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圆桌大小。

这块牌匾挂出去以后,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以为这字不是现代人写的,而是集的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这块匾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李煜瀛题写的这块牌匾,以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风格写成,厚重端庄,大气磅礴,与故宫的古朴气息相符合。相对于郭沫若用行书题写的牌匾,我更喜欢李煜瀛的。


这两块牌匾你喜欢哪一个呢?

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故宫博物院的老牌匾其实水平非常高,而且非常庄重。

庄重大气,古朴轻逸又不失沉稳,这种榜书,字径在一米左右,能书写之人必定是功力深厚。并且在民国,能写这种大字的人,普天之下也没几个。

这块牌匾是1925年故宫对外开放时候挂的匾,因为是皇家居所首次公开,异常吸引人的目光,当时非常火爆,几经造成交通瘫痪。这块牌匾的书写者是李煜瀛(yuying),因为写的太好,被很多人认为是集颜真卿颜家庙的字。

李煜瀛曾回忆起“吾邑王氏父子,晓云、弼臣两先生,收藏颜字帖,既富且精,此册为冠。吾从弼臣先生学书,稍具外表,学力不能及其什百,虽然弼臣书三殿门匾额,若干年后,吾为颜体楷书故宫博物院匾额,先后相提并论。当时社会日报且误认吾字为勾自颜家庙碑,益增吾愧,亦见后人于书法,较前人忽略多多矣。”

这句话说得意思是,他随同乡王弼臣先生学书法,只得其形,笔力不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他的老师王弼臣先生题了清宫太和、昭德、贞度三门匾额,以后若干年,李煜瀛为故宫题了“故宫博物院”,被人们与王写的牌匾相提并论(水平),当时社会日报误以为我的字是勾摸颜家庙碑,更让我感到羞愧(谦虚),同时也见识到了,后人对于书法比前人更不重视了。

李煜瀛是一个国学大师,留过学,任过教,最后跟随老jiang去了台湾,一直留在在台北当官。

我估计,这也是周总理想要换掉他题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字不好,实在是因为政治因素太多。

所以就让郭沫若题了一个新的“故宫博物院”

新的故宫博物院牌匾相对老牌匾来说,少了庄重,多了雄浑,更容易被百姓接受,其实这是喜闻乐见的好事,至于水平,也不能比较,虽仍郭沫若写的是小字,但是个人风格比较突出,每次去看这几个大字的时候,感觉比以前的楷书更忒切建筑额风格一点。

如论字的水平,我是喜欢那个楷书的,如论贴切程度,感觉还是这个行书比较合适。

民国时期能写大字的不多,也就两位比较出名。

一个是谭延闿

再有一个就是神级题匾专家华世奎

个人认为只有华世奎能称得上是民国第一榜书高手,但是故宫的牌匾,是不可能给华世奎题的,因为华世奎自称“晚清遗老”,终身不剪辫子,忠于大清。

国民政府不会请,华世奎不会答应,所以就没机会见到了。


梁宇航


“故宫博物院”原为李煜瀛1925年题写,1971年郭沫若重新题写。

老匾用颜体,原作每个字都有普通圆桌大小。新匾用郭沫若特有的行书书写,所说几个字是写在一张打印过的纸的背面。

从书写难度上看,老匾无疑难度更大。字越大越难写,结体越难把握,更何况一米见方的字,写起来也是个体力活。

但李煜瀛毕竟不是书法家,相比较,还是郭沫若的字更好。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以前会的文人,随便找个人题个字就可以很好。以前南京“总统府”几个字,也是出自当时的一位小青年、后来湖北的老书法家陈义经之手。而新中国成立后,钞票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也出自一位小职员之手。

很想知道,让郭沫若每个字也写得有圆桌大小,他是否能写得出来?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故宫博物院“的牌匾,不是老郭心情好,跑去大笔一挥,换掉换掉。也不是故宫里的几个老学究,看着老牌匾不顺眼而请老郭重新写这么随便的事。


水平的高低,不是换匾的原因。换匾是经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意批准的。为什么要换掉?因为它的主人已经属于人民。

原先的“故宫博物院”牌匾,是李煜瀛所写。雄浑的颜体楷书,彰显出皇家的威仪。后来此人去了台湾。深层次的原因,就不要去讨论了。


子衿tjk


如果从书法水准看,郭沫若题字水平显然更高一筹。

当然,老匾的书法是很好的,地道的颜体字,是麻姑仙坛记的风格,古朴大方,黑白照片里,颜体的厚重与青砖白墙很是匹配。

不过,老匾字虽然不错,但基本上沿袭了颜真卿的风格,这是当时书法理念所限导致的。


而郭沫若的新匾,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且灵动不失庄重,非常大气。尽管现在的人因为讨厌郭沫若的人品,进而质疑其书法,这是不科学的。

郭沫若的新匾挂在粉刷后的故宫门口,与红墙碧瓦十分搭配,显得很和谐。而且他的字风格鲜明,识别度较高,是无愧于新故宫的。


书法日课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迄今93载。在这期间,“故宫博物院”五个字的匾额一共有过两版,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971年7月5日才起用的郭沫若题写的新版,而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李煜瀛题写的。

1925年9月29日,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21位名人组成了一个临时董事会,着手将这座恢弘的前朝皇宫改造为博物院,而临时董事兼理事长就是李煜瀛。李煜瀛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曾创办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后来担任过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早年还发起和组织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因此李煜瀛也算是名门之后,自幼接受优质教育,有很深的旧学根底,后又赴法留学接受新学。

筹备故宫博物院时,众人建议李煜瀛来题写匾额,据回忆,当时李煜瀛是在一张粘连在一起、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上书写的,纸上铺在地面,人是半跪之姿,写出来的字原尺寸制作便可挂于神武门之上,不需放大,足见书法功力之深。李煜瀛题写时采用的是颜体正楷,端正典雅,在当时甚至被误传为是集颜真卿字而成的。

“文革”期间,为保护故宫及所藏文物,周恩来下令关闭了故宫博物院,期间,李煜瀛书写的匾额被用纸包起来,上面写着“血泪宫”。1970年,故宫恢复开放,相关负责人一致要求郭沫若题匾,郭未推辞,拿起笔就在打印材料的背面写起来。所以新匾是经过放大之后再雕刻的,而且就刻在老匾的背面。

从字的大小上看,李或许比郭要技高一筹,因为写大字的难度比写小字要高,对于腕力、间架结构的控制都要求极高。但也没法成为定论,因为郭只是就地取材地写了一下,如果也给他预备好大纸,也未必就写不了大字。

从字体来看,李写的是颜体正楷,郭写的是行书,固然李的颜体可以乱真,但两种不同的字体间没有绝对的高下,郭的行书也很苍劲有力,功底扎实。只是按照传统,匾额一般多使用正楷,李的更符合规范,郭用行书其实是匾额新风,这股风气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他的题写很多都是草书。不过,规范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民国时期设置在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古物陈列所就是行书的匾额。


徐鹏远




郭老的好,你问我有何理由。因为我就是写颜的。
请各位大神指教。


漢父


一块好的牌匾等于一个人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民国以及清朝时期写牌匾都十分讲究,都讲究用正楷书法,比如这块“故宫博物院”的牌匾。


正宗的颜体大字。颜体字的特色是讲究中锋行笔,结体宽博。所以适合写一米左右的牌匾。

这是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
这是清朝顺治皇帝的御笔
,正儿八经的楷书。

这是养心殿的中正仁和牌匾。
这是雍正皇帝的御笔,也是楷书。写得圆润遒劲,极有功力。

这是保和殿的皇建有极牌匾。
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乾隆皇帝的书法水平一般,就是特别爱好书写。

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的故宫博物院牌匾。和老牌匾不同的是,郭沫若先生用的是行书,这是赵孟頫的笔法,用笔苍劲沉稳。特别是用行书笔法,显得活泼可亲。
从郭沫若开始,书写牌匾多用行书,显得潇洒美妙,而不像楷书那么古板。




启功老先生紧紧追随,中国的公共场所的牌匾,几乎被启功老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给承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