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教育導教顧問小豬趣學: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

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下面是美文閱讀網小編收集整理有關教育的人生哲理散文,以供大家參考。

有關教育的人生哲理散文篇一:教育的意義

什麼是教育呢?“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引出”。對教育的定義,各位學者認識不同。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論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盧梭:教育是培養“既能行動又有思想的人。”

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帶來自信、快樂。”

斯普朗格:“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

加里寧:“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

哈沃德。伽德訥:“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自己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在權威性的《辭海》中這樣寫道:所謂教育,廣義指以影響人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進行的學校教育。教育是作為個體的人與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約,也對社會整體及其諸多方面產生影響。教育還受制於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強有力的工具。

不論是教育家的闡釋還是辭書的定義,教育的核心內容沒有變,那就是以人為本,處處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自身素養的提高,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結合以上種種對教育的釋義和個人的理解,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藝術工程,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識記,更重要的是對受教育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開發的是他們安全生存的本能,培養他們抵禦和克服不利於生命發展的各種因素的能力。對於這些能力的培養和開發遠不是通過書本和當頭棒喝能完成的,他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從點滴做起,從小處做起用自己美好的人格來感染、薰陶身邊的學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和自信,給他們的學習和自我成長營造一個積極上進的環境,而不是看、守、填和耳提面命。

受教育者好比是種子,只有教育者給他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分、溫度,他們才會發芽才會健康成長。週末觀看了電影《馮志遠》我才更加確信“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這句話的意義,才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個教育者應該做些什麼。馮志遠從繁華的上海大都市來到黃沙飛舞的寧夏一呆就是四十年,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是他幫助孩子們度過了生活中的艱難,即使眼病百般折磨他依然堅持為孩子們上好每一堂課,他關心每一位孩子的生活,不讓每一個孩子失去上學的機會,他沒有學者、專家型教師的名分,沒有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的稱號,他就像原野上的不知名的小草默默地給大地增添著綠色,可是他卻得到了學生、同事的愛戴和尊敬,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凡事都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即使別人看來很細小的事情在他這裡都是值得用心去做好的。幾十年如一日,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身邊的一切,盡己做能地履行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他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給孩子們留可貴精神財富。他就是我們教育事業的活標本,他向我們證明了教育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