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就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對嗎?

666的早晨


有句話大概許多人聽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其實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院校,畢業找工作都意味著選擇和被選擇,既然是選擇,就避免不了取捨問題。

當然,因為自身條件的優勢,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相對許多普通人來說,他們會有許多選擇優勢:

1、他們會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被動選擇的可能性會小許多,也就是說他們有更多選擇拒絕工作的機會。

有位朋友家的孩子,即將北大研究生畢業,父母希望他到某國家部委工作,可是他卻決定放棄這個機會,這就是實力差距吧?

2、許多人找工作首先考慮的是生存,是謀生,是現實壓力;而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們有機會權衡這份工作是否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期待。

女兒有位同學,找工作除了考慮收入待遇、職業發展、連自己及家庭的未來生活安排都考慮到了。試問有多少人擁有這樣選擇的機會?

3、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也不是所有的大門都為他們敞開,也有許多他們求而不得的機會。

結束語:人生就是不斷選擇和放棄的過程,追逐優秀就是給自己增加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在被動中熬過一生。


媽咪老師


我是標準985本碩畢業,我老婆也是。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現在985畢業就是個P。當然,非985畢業P都不是。

當今社會,學歷學校只是成功極其微小的一個組成部分。打個比方,以前學歷學校可以佔50分,家庭背景佔50分,你努力考上985,基本上人生成功了一半。可現在,社會給普通人的機遇急劇減少,學歷學校頂多佔20分,家庭背景等因素佔80分,你苦讀20年,不如別人爸爸打個電話!

咱再舉個簡單算術題:985畢業的高才生,工作30年,年薪20萬(算高了),工作30年,不吃不喝存600萬(基本是不可能的),恭喜你,終於可以買半套北上深的房了!


瀟灑出格


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也愁找工作的。別說雙一流了,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愁。

真經的一個侄子北大化學專業畢業,在畢業那年我正好去北大招聘,和他聊起找工作的事。他說不少同學到大三就自學編程,就是為了畢業能去後廠村做碼農,因為碼農的收入比做化學的高多了,哪怕你是北大化學畢業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你作為一個北大學生,一個天之驕子,還是要有點情懷的,你們確實可以做碼農,也確實可以去追求高薪,但你們更應該去做對國家、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泯然眾人。後來侄子申請到了美國大學的博士,繼續深造去了。而他的同學,真的有去互聯網企業當碼農的。

真經在一所211高校工作15年了,可以說,985、211高校,以及現在的雙一流學科高校的優勢專業,確實是不愁就業。如果比較懶的話,甚至也不用出校門,自然就有大把的好公司到學校來招聘,而且很多都是當場籤就業協議的。這些學校每年90%以上的就業率裡面雖然有一定的水分,但除了個別專業外,基本上都能實現“想就業就能就業”。去年真經有個在企業工作的同學,帶著團隊回母校招聘,結果來得有些晚,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已經簽了,剩下2、3個四六級都沒過,成績也不太好的學生,同學當時和這幾個學生聊了聊,當時就決定要籤,因為他覺得這幾個211的“中等生”,都比雙非高校多數畢業生強(當然,也可能是出於校友的偏見)。

但是,最後這幾個學生居然沒有籤,因為他們還沒看上我同學的企業。他們的輔導員也很無奈,說現在這些90後學生就是很有個性,期望值也都很高。據說直到最後,都還有一個學生沒有籤工作,直接南下闖深圳去了。

這就是我說的,再好的學校,學生們也愁工作,因為很多學生總是不滿意自己能找的工作,總想找更好的工作,而好的企業,比如華為、阿里等等,競爭有特別激烈,所以,他們也會犯愁,只不過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高校人才真經


以前我也是這麼想的,我甚至還想連985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這社會不是就不要人做事了。但現實往往殘酷得讓人無法理喻。

我兒子09年985高校畢業,他班30人除了考研與保研的基本無正兒八經的找到工作。他倒幸運找了家造動力的原國營工廠,為了照顧本班另一個朋友讓給了別人,希望等機會。可後來除西部幾家不上規模的國有企業勉強願意接收他就再無機會。我委託朋友聯繫了一家與其專業多少有關聯的企業。第一次去看兒子,他就在一個密罐裡擰螺絲,比初中未畢業的南下務工還艱辛,工資還低,檔案組織關係都沒地方可轉。兩個月後說是轉正,但就是做銷售。一個項目前期要你跑,差不多成了就讓別人經手,職場比什麼都黑暗。還值得一說,現在再回頭去看招我兒子的國營廠就只剩下空蕩的破廠房和隨處的荒草。

搞了一年,兒子和我說要考研。我立馬同意,也只有再讀書才有希望。兒子在本科學校旁租了房子準備三個月,跨專業考研成功。後來格外珍惜機會,通過碩博連續拿到工科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8篇,外文4篇。就業時被中科院一個研究所和一家央企看中,但他選擇回到省城一所老牌重本高校做教師。現在是碩導和系副主任。去年是本科畢業十週年同學會,世事蒼桑感慨萬千。當年意氣風發揮斥方猷的985們才知自己在社會的份量輕如鴻毛。


楚天959


這個要看具體情況,雙一流大學也要看那種專業。我身邊的朋友,比較熟那種,最有錢的就是一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畢業的,2003年畢業。但是他學的專業是當時大家都不看好的市場營銷。

這哥們兒也夠拼命,居然回到我們老家的小縣城,從啤酒銷售業務員幹起。須知那是2003年啊,很多酒類銷售業務頂多是初中畢業生。

如今呢?人家一線城市有房,好幾個二線城市有房有別墅。車在2013年就是寶馬525了,房子從來不按揭,統統一次付清!!!

說明了什麼?211和985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來幹這種低門檻的工作,也是強悍無比。


宜賓智酌智遊


我是北京中等985本碩,現在還在讀研,工科專業,從我身邊來看,無論是本科同學還是研三學長學姐,想要找工作是不愁的,本科大部分工作去了電網,研究生大多去了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或是國企,說實話,我不愁工作的事情,只是考慮能否找到更好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不過也不要覺得待遇能有太高就是了,畢竟剛畢業,還是要慢慢發展。


不會喵的笨貓


雙一流大學,目前分雙一流高校和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分別對應985、211。如果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大致為985,那麼找工作應該基本不是問題,選擇時很多的,問題最多就在於工作滿意程度不同。而如果是一般的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且就讀於一般專業,就業壓力還挺大的,而相反,如果是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特別優秀的專業或者說一些特別強的熱門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比如兩財一貿,那麼普遍就業比很多985都要好,但同時呢,他們的分數也比一些985要高。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清北人、華東五校,那麼基本上就都特別好,不管是進體制還是進好的企業,機會都很多。其次,各個區域的強校,比如重慶的重大、四川的川大、西安的交大。這些學校基本上在相應地區也比較吃香。

當然前面這麼講了這麼多都是事實的陳述,或者說是自己的判斷,有的朋友可能不會相信。我就分別從進企業、進體制、進高校三個角度講一講。

如果是進企業:比如很多好的企業就是大家都叫得上名字的,一般在校招的時候,他的基本學歷要求基本上是985、211,你不是這些學校根本沒機會,連資料審核都通不過。還有一些金融行業的頂尖企業,甚至大多隻要清北人、復旦、上交的。

如果是進體制:普通高校的想考公務員,只能參加國考、省考,這個競爭是有多激烈,相信大家都清楚。但是呢,如果你是985的機會就多了,很多地方組織部門直接到學校定向招錄選調生。進去就是公務員,競爭比省考國考要小很多,尤其是頂尖名校,通過率是極高的。

如果是進高校:主要是指進高校從事教職和研究工作,而非行政工作。要麼頂尖985高校一般要求985博士,且第一學歷還不能太低,一般的211高校,也不會低於211博士這個要求。好一點的還要求海外留學經歷。



小知言事


上大學就上好大學,那麼相信,高中生都知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一句神話:上了 大學後,你們就輕鬆了

不少學生就努力的拼搏啊,奮鬥啊,就為了考生一所好大,重點大學,當然老師們也煽風點火,考上了大學,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籃球你想打多少就打多少。

肯定老師們也會說:你考211/985,考上了211/985,你還怕找不到工作?當然現在211/985已經成為歷史,都叫雙一流了。

那麼考上了雙一流,是不是就不愁工作了?

鑑於雙一流的主流仍然是211/985,所以基本211/985認可度最高,所以咱們還以211/985為例子。

這個大學生現在其實不值錢了,不能說滿大街吧,至少本科招生,基本上一大半都是本科生,而211比例卻只佔考試人數的5%,全國適齡人口的2.5%左右。顯然211,院校學生更優秀,當然更優秀的是985院校,甚至是華東五校,是清華北大。

為何喜歡211的畢業生呢,因為211/985院校實力強,經費重組,人均經費是普通高校的幾倍到百倍。

比如清華大學2019年總經費290億,但是很多高校一年經費連上億都沒有。你說差距大不大?

畢業生很多,但是好崗位總是有限的,所以同等條件下都是有限選擇211/985畢業生。

所以211/985相對與普通高校,想找個工作很容易,但是想找個好工作,那就不太容易了,因為強中更有強中手啊,頂級好崗位就那麼多,比如

金融行業,基本就認清北復交,兩財一貿,南開廈門扥,其他211/985高校雖然金融畢業,卻很難找到不錯的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的金融專業。

另外最重要的是,冷門專業,不論是清華北大,還是211/985,乃至普通高校,想找好工作都很難,比如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文科專業,環境,化學,生物,材料這類理工科專業,這類專業任何高校都很難找到工作,就是清華北大畢業也是瞪眼找不到工作。

如果是熱門專業,比如計算機,就是非211的南京郵電,杭州電子科大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某種意義講,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專業,然後才是高校,冷門專業任何高校都幾乎找不到工作,熱門專業,任何檔次高校都可以找到工作。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因為大家看到的天空不一樣,所以目標就不一樣。即便是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也是發愁工作的,他們發愁的不是找不上工作,而是找不上理想的工作。



對於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可能畢業之後,最先想到的就是吃飽飯,找一份工作謀得一個職位,就是最大的目標。

但是對於雙一流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的目標不但是要吃飽飯,而且還要吃好飯,所以說理想工作就成了難題。



雖然找工作不發愁,但是理想的好工作就那麼多,所以雙一流的名校畢業生也要互相競爭,才能拼得最滿意的工作,因此他們和普通畢業生是一樣的,也會為好工作發愁。

要想摘到又大又紅的蘋果,對普通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很難,但是對於雙一流的名校畢業生來說,相對會簡單很多。



但是如果你要摘到最高處的又大又紅又甜的蘋果,那麼也是困難的,因為優秀的人在一起,競爭更激烈。


張老師的講桌


雙一流大學找工作更容易不假,但是說根本就不用找工作,這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優勢

一是就業機會更多:每年春招秋招時期都會有很多企業直接到這些高校裡面進行宣講,宣講完畢就會直接進行面試,表現好的可能現場就能籤協議。而非雙一流高校的學生,甚至連招聘的信息都可能看不見。

二是就業機會更好:到校園,宣講招聘的企業都是經過了學校的考核審查,有較為穩定的合作關係的優質企業,企業對招聘的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同樣學校對於進入校園的企業也有一定的門檻,而且校招的,工資待遇一般,比社會招聘的工資待遇相對更高一些。

三是更受就業單位歡迎:名校熱,考研熱,說明學歷的越來越受重視。即便是參加社會招聘會,因為有學歷上的優勢,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也更受就業單位的歡迎,因為相比較而言,他們受到的學科訓練更為系統,個人的學習創新能力相對更強。

就業機會不會主動砸到頭上

2020年高校的畢業生將達到874萬,加上留學歸國的人員,求知的總人數肯定會超過900萬,加上今年的特殊情況,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不主動去尋求就業機會,很可能就成為失業失學人員,機會不會主動找到名校畢業生的頭上來,更何況即便是雙贏六高校也有不少畢業生混了四年,並沒有學得真才實學。

北大畢業生就業也要付出艱辛努力

參考北京大學2019年就業質量報告:北京大學畢業生平均投遞25.71份簡歷,才能獲得10.97個面試機會,獲得錄取通知3.5個,平均求職用時4.8個月。可見即便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求職也很不容易。

天上不會掉餡餅,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有一定的優勢不假,但能否獲得好的機會還是以個人是否具有真才實學為前提。即便是名校畢業生,不主動尋求機會,也只能浪費了學校平臺帶來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