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再“砸”11億美金!“笨鳥”要趕上大隊伍?

受疫情影響,韓系電子廠商紛紛暫停生產,導致全球科技產業鏈受挫,手機芯片、存儲類芯片產能受直接影響。而國內半導體快速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製程的追趕

據相關公開信息,中芯國際N+1、N+2 代工藝的情況,N+1工藝相當於臺積電的第一代7nm工藝,N+2相當於臺積電的7nm+工藝。

7nm作為14nm工藝的繼承者,性能提高了20%,功耗降低了57%,其晶體管密度是14nm工藝的兩倍以上。中芯國際表示,N+1於 2019 年第四季進入NTO(New Tape-out)階段,目前正處於客戶產品認證期,預計2020年第四季可以看到小量產出。

7nm 是目前能量產的最先進製程,在這一領域,臺積電仍是領頭羊,製程技術上遙遙領先,臺積電財報顯示,在整個2019年,7nm工藝所帶來的營收,佔到了全部營收的27%,已取代16nm,成為最大的收入來源,另外,臺積電將於今年4月啟動5nm芯片量產,初期產能已經被蘋果、高通等大客戶全部承包製程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沒有常勝將軍。英特爾就在7nm上栽了跟頭,藍色巨人近日承認,製程已經落後於臺積電,英特爾的10nm一直難產,更別提7nm ,英特爾計劃將在2021年推出7nm工藝,5nm工藝還未明確推出時間。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有希望領先英特爾。

中芯國際再“砸”11億美金!“笨鳥”要趕上大隊伍?

當然,7nm到今年年底還只是小範圍的試產,正式投產至少要到明年,中芯國際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14nm的產能提上來。

中芯國際於 2015年開始研究14nm製程,良品率已經達到95%,2020年2月,中芯國際從臺積電手裡搶下了華為海思的14nm訂單,這被視為中芯國際製程開始逐漸追趕主流的信號。

但中芯國際 14nm的產能非常有限,目前產能在1000片晶圓左右,財報顯示,其第一代FinFET 14nm只能貢獻1%的營收。梁孟松在財報會議上表示,14nm月產能將在今年3月達到4000,7月達到9000,12月達到15000。

中芯國際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 55nm 及以上,量產最先進的28nm工藝佔比只有 4.3%,新制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按照今年中芯國際的計劃,7nm製程有望試產,目前來看,中芯可能是想跳過10nm這個節點,直接進行後續製程的研發。從落後至少三代到落後一代,已經是肉眼可見的進步了。

中芯國際再“砸”11億美金!“笨鳥”要趕上大隊伍?

砸錢,繼續砸錢

而為了追趕,中芯國際也投入了大量資金購置設備。2月19日,中芯國際披露了公司在 2019年3月12 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個月期間,就機器及設備向泛林團體發出一系列購買單,花費 6.01 億美元(約合 42億元人民幣),產品包括由蝕刻工具組成的資本設備。

3月2日,中芯國際再次發佈公告,表示公司應用材料集團發出一系列購買單,總代價為 5.43 億美元(約人民幣 37.9 億元),向東京電子集團發出一系列購買單,總代價為 5.51 億美元(約人民幣 38.49 億元)。

3月4日,中芯國際從荷蘭進口的大型光刻機進入口岸,對於此次進入新設備,中芯國際表示這是設備正常導入,用於產能擴充,並非外界所稱的 EUV 光刻機,中芯國際公司關務經理羅榮慧稱,生產線擴容後全年預計可為企業增加 10% 左右的營收。

為了擴大產能,就必須攢錢購入更多、更先進的設備。不過問題是,中芯國際有時候想花錢也花不出去,今年1月份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發起了一場廣泛的運動,阻止向中國出售荷蘭芯片製造技術,去年11月份,荷蘭 ASML 宣佈已經中止和中芯國際的 7nm 及以下的先進工藝 EUV 光刻機合作計劃。

而此次進口的光刻機,是相對更成熟的 DUV,EUV光刻機的缺席,可能會是中芯國際追趕製程中一個不大不小的困難。

中芯國際的投入不可謂不大,2020 年晶圓代工預計資本支出約為31億美元,主要用於建造中芯南方12 英寸晶圓廠的設備和設施,而作為比較,整個 2019 年中芯的營收為31.2億美元。

中芯國際再“砸”11億美金!“笨鳥”要趕上大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