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魯本斯油畫作品: 海倫娜·弗爾曼肖像

 寫實首先作為藝術的一種視覺形式是歐洲傳統藝術的重要部分,寫實的精神理念則構成歐洲整個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生命依據。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在人類還沒有意識到有藝術的時候,我不知道寫實的最初感動是否來源於對自然的摹仿。由於人類在生存現實中對來自自然的不測使他們十分恐懼,儘管人類依靠群體來維持較強大的生存力量,但面對威猛的野獸他們依然感到怯力。如果我們並不認為拉斯科原始洞穴壁畫中那栩栩如生的動物是為了滿足人類模仿自然的視覺審美需要或者是對虛擬現實迷戀的話,那無疑就是他們為了征服這些動物實施的巫術,他們在巖洞壁上摹仿野牛和馴鹿等動物的形象並畫了它們中箭、受傷,是祈盼在現實捕獵中獲勝。為了使他們自己相信這一切會真的發生,有時他們還畫上了熟悉的小河,水中還應該有魚……極其樸素的精神理念使他們欣慰,並嘗試創造更多生命中需要的。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喬託 哀悼基督

  自喬託以來歐洲大量的宗教繪畫並不是每件作品都動人心絃,之所以有些作品能夠出類拔萃,偉大之處在於這些畫家從心靈深處傾注於他們用繪畫所表現的那一信仰。無論是安吉利柯還是弗朗西斯柯,他們對繪畫的關注是因為希望通過最深刻的繪畫形式傳達他們靈魂中的追求。這一特點同樣適應於理解古代埃及藝術,他們為死者畫像或雕刻並無意識作為藝術品來保存,而是為了寄託死者靈魂的不滅,並以此慰藉世人的心靈。由此試想人類歷史上哪一次被後人視為藝術的驚天動地的偉大工程是以藝術為目的的?如果說是,那麼樸素的心理嚮往和至上的精神關注則是藝術的天性。藝術的天性是在沒有發明藝術一詞之前就存在了,富有靈性的人們會以畢生的精力和極限的創造追溯這一理想,即使是痛苦的。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還是中國的石窟藝術,都是創造者們的精神意志與天地共造化。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溼壁畫《聖母領報》,安吉利柯 1450年,聖馬爾谷修院二樓走廊

  歐洲油畫在其自身完整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經歷了從神到人這一精神理念的轉變,極大地豐盈了油畫藝術的表現手段:在西班牙託來多古城桑託託梅大教堂裡,安·柯列科的作品那堅實的造型結構和閃爍的明暗與整個教堂建築裝飾是驚人的和諧,使人不得不確信那迷離的真實。他的畫同教堂一起彷彿折射著宇宙的光輝,使朝拜者的精神被徹底征服。教堂建築對繪畫的影響其空間結構意識成為歐洲油畫的表現本能。這種空間結構並不僅基於科學物理和視覺經驗之上,更是沉澱於他們的心理意念之中,精神滲透著他們的每一寸空間。那高聳的教堂尖頂肯定暗示著與上帝的溝通。每一時代偉大的藝術家無不受到生活的啟迪,創造出無數生動的作品。然而精神的關注和投入始終是藝術家的靈犀所在。任何一位偉大藝術家的造就都有同時代大批芸芸眾生相形,如17世紀的荷蘭絕不乏擁有和倫勃朗一樣技藝的畫家,但大都拘於荷蘭小畫派的情境之中,具有神性的卻很少。倫勃朗的精神情懷締造了不朽的藝術,他超越了同時代的人,也超越了民族。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提香作品: 手握尖刀的女人

  如果說我們從提香、丟勒、魯本斯、倫勃朗的作品中感受到鮮活生命的話,那麼,凡高的畫則是用他的每一根神經編織而成。可以說繪畫從它產生的時刻就有強烈的精神目的,並且隨著這一目的範圍的不斷擴展,使得油畫技藝和表現手段循序向前推進。“師法自然”是人類一切藝術完善的源泉,到過歐洲的人都會感受到歐洲人畫出那樣的油畫不足為奇,無論從色彩到技法,一切都能從生活中感受到。其自然環境和精神理念決定了歐洲油畫的風貌,比如他們對立體的意識是與身俱來的;首先歐洲人長得就很立體,如果我們東方人和他們站在一起,你會強烈地感受到東方之所以產生平面的藝術也絕對是天地造化。再看白種人的膚色我們就會非常自然地理解歐洲油畫傳統技法中的透明釉染是多麼自然地產生,我想中國畫的工筆重彩為了使平面的造型平而不板、平而不呆所產生的“三礬九染”之法可謂同工異曲。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禱告的手 丟勒作品

  人類對藝術最本質的感覺是一致的,甚至不受文化的侷限,這就是人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產生共鳴的原因。當我們看到歐洲古代甚至一些現代繪畫作品的時候,常常會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你會驚奇地發現那些畫和我國古代繪畫有某種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親近感受是人類樸素的精神情感,秦兵馬俑之所以栩栩如生是因為那每一尊陶胎都寄託著一個英勇的靈魂。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丟勒作品: 年輕的野兔

  追求精神目標是一切藝術的使命,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全新視覺感受的時代,寫實藝術必須牢牢守住精神這根底線,否則將失去文化意義。在我們長期堅持一種教學模式的美術教育中,“模特”一詞在很多人特別是學生的心目中泛起的感受,莫過於為練習基本功,諸如比例、結構、形體、色彩等等,一系列繪畫常識的實驗對照物。因此,對諸多繪畫常識已熟練掌握的人,不屑多看模特幾眼,便可倒背如流地作畫。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眼前的大活人無異於有顏色的石膏像。且不必說畫石膏像還應有更多的精神關注,就這種無視個體生命價值,無視人在現實中的生存狀態,無視社會文化在人精神中的滲透等等,使寫實藝術只拘泥於繪畫技巧或只是對於所謂基本功的演練。如果寫實藝術走到這一步算是到了真正的窮途末路了。殊不知最好的技巧是由於抓住了自然的精神本質才激發出來的,最好的技巧是讓人感覺不到技巧。我們都會為丟勒的一幅《野兔》印象深刻,使我們感受到畫中的兔子除了兔子毛骨等生命特徵之外,似乎沒有別的,根本讓你意識不到畫兔子的線和塑造體積的明暗轉折,但這一切都化作兔子的生命特徵融入其中,而目前影響我們寫實藝術向前發展的最大障礙便是“概念”。靠概念、靠常識畫畫是多年來我們美術教育中積澱下的後遺症。當我們看中國古代肖像畫時,雖然那時他們並不懂比例,也不懂結構,更不懂明暗轉折,但那種真切感令人怦然心動,它使你絕對相信人世間肯定有這樣一個人活過,彷彿你還認識的。相反我們畫著自己身邊的人物,卻是如此陌生,反有隔世之感。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缺少生命關注的概念所致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倫勃朗的妻子薩斯基亞

  對自然、對生命、對精神,中國傳統藝術的表達從未有過障礙,然而因為中國文化精神越來越避世消極,藝術得不到正面的張揚。以至於文人畫中吟韻玩味、曲高和寡的審美情結,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的真切現實。20世紀初民族面臨危難,國家急需改制,西方列強輪機的轟鳴聲和槍炮聲,使中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原來供文人雅士們欣賞和玩味的繪畫藝術已無法適應痛切的民族情懷,引進西學是所有有識之士的呼聲,這便迎來了中國油畫的機緣。但是經過五六十年代國內政治運動的迭起,油畫為了適應政治的需要猶如盤中的水仙藉浮而生,人民的精神情感被淪為政治說教的奴僕,油畫的本源並沒有融入人民的真實生活,雖有一定特色但終未見血性,可以說我們是在浮光掠影中游離了幾十年。改革開放再一次激起中國油畫的情緣,但緣自何緣,使多少人迷茫又困惑。曾幾何時,我們的油畫成了水中浮萍,什麼風吹來都會跟著跑一陣。當人們實在厭倦了漂流時便靜下心來想給自己立塊碑,於是乎打造風格、確立江山,形成中國油畫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象。但當粉墨登場之時卻感到我們的表情並不很自然,我們只有拖著沉重的僵軀,舉步維艱。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倫勃朗作品: 看書的母親 Rembrandt's mother

  有些時候一旦人們對某種有情感和精神參與的人類行為視作藝術,並加以大肆研究的時候,藝術本身卻正在悄悄消失。話說出來雖有失偏頗,但事實上歷史中的學院主義卻正是如此當學院主義忘情地研究藝術的形式以及一切自然規律的時候,往往忽略的也正是為什麼研究形式及自然規律的目的,長此以往觸動心靈的東西漸漸消失,變藝術的目的成為一種單純的手藝,或者說暫時根本就不需考慮目的,只要練就硬工夫,藝術便悄然而至。這樣積累在人腦海裡只是規律的知識,當需藝術出擊的時候只有刀槍棍棒全無精神意志的駕馭,雖存猶亡。雖然體態完整卻已靈魂出竅,這絕非聳人聽聞之言,我認為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於我們的美術教育中。雖然不能以此來評價我們今天的美術學院,但我們不可否認這種情形的存在。當然概念之劣作並不都是學院造就,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可能產生。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倫勃朗作品: 一個戴帽子的東方人

  對於基礎和功力的理解,除了畫家對知識和技巧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敏銳感受力以及良好的思維素質。感受力是一種理解和認識,它的價值在於把客觀現實中的第一自然轉化為藝術作品中的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中包含著畫家的學養、思想與技術的發揮,表現出畫家的世界觀與審美的智慧。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魯本斯油畫作品: 年輕男人肖像油畫欣賞

  感受力的形成來源於一個人的生存經驗、知識結構和文化判斷以及天分。生存經驗和知識結構是作為藝術家必須的積累和儲備,它決定著一個人對生活、對生命、對人類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生存經驗任何人都有,但是能昇華為一種文化思維素質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的生存經驗和知識結構決定著對客觀第一自然的探索與感觸,那麼文化判斷則是對來自第一自然的信息進行價值分析,並做出有意義的選擇。至於一個人的天分是在這一過程中反應的敏銳度和深度。天分是一種客觀,它是悟性、是潛能,好比照相機的鏡頭,其品質的優劣在於成像的精銳程度。我們最常用的口頭語是“感覺”,它是對潛伏在客觀事物表象之下的東西的發覺。“覺”是覺察、頓悟;感覺是一個思維過程,而感受力則是一種思維能量。


忻東旺:論油畫寫實藝術的精神

提香作品: 世俗之愛 - profane love

  綜觀中國油畫,無論是前些年的風格樣式潮,還是近期時興的飄逸揮灑風,並沒有觸及到中國社會的深層,缺少與藝術的情緣,有隔靴搔癢之憾。如果說我們對沒有油畫傳統而備感失意,那麼我認為缺少對生活的激情和對社會的文化判斷才是致命的,而精神的蒼白終將導致藝術靈性的枯竭。很多藝術家前輩們為中國油畫的精神崛起做出過卓越的貢獻,時代賦予了我們全新的挑戰,我想我們只要用心貼近自然、貼近生活、關切生活、關切生命,中國油畫藝術未來的輝煌舊已經開始構建,我們應有更深層的認識,傳統中的知識都備作我們解讀生命和接觸精神的藥方,但如果你還感到力不從心時,那必須啟動你智勇的想象,如果有衝動,你完全不必顧及油畫中的儒雅;如果有真情,完全不必在意語言是否流暢。只有用我們所有的神經觸摸生命中的潛在,不為視覺中迷離的表象所惑,那麼通往精神家園的路就在你的腳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