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子”發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更流行

“會子”發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更流行

大約在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由商人發行的紙幣——“交子”。1023年,北宋政府在益州設立“交子務”,政府開始發行交子,並以鐵錢為準備金。1105年,政府又發行“錢引”取代交子。

在距今已有859年的1161年3月11日(宋紹興三十一年二月十三日),南宋政府發行紙幣“會子”。雖然交子或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最為通行的卻是會子。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中國歷史上,紙幣的產生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兌換券和紙幣是中國所發明的。中國在正式使用紙幣以前,已經有幾次應用了紙幣的原則。西漢的白鹿皮幣和唐代的飛錢,都有一種紙幣的性質。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皮幣不能說是實物貨幣,因為方尺的鹿皮,沒有什麼使用價值,至少實價遠低於名價,和紙幣的性質相近。至於飛錢,雖是一種匯票,而且我們不能證明它有被轉讓流通的事。然而歷來提到紙幣的人,多說是從飛錢發展出來的。兩者的確有共同的地方:飛錢是異地兌現的票券,鈔票是異時兌現的票券。後來真正的兌換券,還常常帶有飛錢的性質。所以說兌換券是由飛錢發展出來的話,也算正確。

中國紙幣的產生和發展,是由幾種經濟原因所促成的。第一是宋代商業的發達,因此不但需要更多的通貨,而且需要更輕便的通貨。第二是自五代以來,中國形成許多貨幣區,不但用的錢不同,而且不準運錢出境。有時使用紙幣的目的就是為防止銅錢外流。第三是有許多區域使用體大值小的鐵錢,攜帶非常不便。第四是兩宋政府受到外族軍事上的威脅和侵略,不得不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常靠發行紙幣來彌補開支。

大概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已經有紙幣性質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的馬殷年間(公元907一930年)在長沙鑄乾封泉寶大鐵錢,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指垛來交易,這豈不是和紙幣的性質一樣麼?當時使用鐵錢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還更厲害。四川正是最先採用兌換券的地方。

四川的幣制,幾乎自公孫述鑄鐵錢、劉備鑄直百錢以後,就同外面有隔離的形勢。南北朝以來,特別明顯。對外貿易受有統制,物價也和外省不是同一水平。這種情形,在五代及以後,更加厲害了。先有開元通寶鐵錢,孟昶又鑄廣政通寶鐵錢。到了宋代,四川以鐵錢為主,大的每千錢二十五斤,中等的十三斤。這對於商旅是一個很大的阻礙。而且鑄錢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錢體積之大和分量之重,還在其每枚錢購買力之小。譬如宋初四川所行的鐵錢,也有小平,每枚重一錢,可是它的購買力低,一匹羅賣到兩萬個錢,有一百三十斤重。所以紙幣的產生於四川,不是偶然的。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交子

中國最早的兌換券是交子。關於交子的起源,尚無法考察出來。有些學者想把它同唐代的櫃坊發生聯繫,說櫃坊後來對存款發出收據,這收據在市面流通,就變成一種紙幣。這一種說法,完全是假設,並沒有舉出例證來,所以不足為憑。

中國史書中有說是真宗時張詠所採用的。有人指明是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事。這說也不可靠。《宋史·張詠傳》沒有提到這件事,張詠雖談到鐵錢,但他只報告各地鐵錢的市價不一律,他反而不贊成劃一鐵錢行市。說張詠作交子的,最早是熙寧年間釋文瑩的《湘山野錄》。而記載交子最詳細的《宋朝事實》和費著的《楮幣譜》則沒有提到這事。

也有人說,在李順起事後,停止鼓鑄,民間錢少,私以交子為市,奸弊百出,獄訟很多,乃詔知益州的張詠和轉運使黃觀在嘉邛兩州鑄景德大鐵錢。這一說把交子的起源推早了若干年,因為李順起事和失敗都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事,所以交子的產生最早當在至道年間。這一說否認是張詠所創造。所以比較正確。

交子的產生,縱使不是在五代,也必定是在宋初。從各書凌亂的記載中,我們約略可以把交子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最初是自由發行時期,大概純粹是代替鐵錢流通。後來由十六家富商來主持,這至遲是在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一1016年)的事,可能還要早;因為在大中祥符年間,那十六家富商已經衰敗,交子不能兌現,因而爭訟數起。在大中祥符末已由薛田建議由政府接辦。所以第一第二兩個階段,應當各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最後在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政府才設置益州交子務,改由官辦,這是第三個階段。

關於第一個階段的交子,我們所知道的最少,只有關於它的形制方面的一點點資料。我們知道交子是一種楮券,兩面都有印記,有密碼花押,朱墨間錯。券上並沒有交子的字樣,票面金額也是臨時填寫的。料想是應商民的請求,領用者交來多少現錢,即開給他多少數目的交子。當時大概連式樣也不統一,所謂印記,不過是指發行人的圖章,整個說來,恐怕同普通收據沒有多大分別。

在第二階段裡,交子的形制大概有所改進,因為現在已不再是零亂髮行,而是由許多富商聯合發行。這時的交子,肯定是有圖案的,並且是用一律的紙張印造,圖案是屋木人物。至於其他方面,如密碼、花押、圖章等,仍保留前一階段的辦法,形成所謂朱墨間錯。券上大概仍沒有交子的字樣,金額也是臨時應領用人的申請填寫,不限多少,只要交付現錢,便發給交子。隨時可以兌現,但兌現時每貫收手續費三十文。

這種交子不但在經濟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事,在文化史上也有劃時代的意義。首先它的印刷,大概是使用銅板,這是世界印刷史和出版史上的頭等大事。其次是上面的圖案,這在板畫史上應當也是價值很大的。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當時發行交子的富商稱為交子鋪或交子戶,而且交子既能遠近行使,又隨時需要兌現,所以除成都外,各地還有分鋪。每年絲蠶米麥將熟的時候,商民需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這是交子發行最多的時期。富商取得這種發行權恐怕也是花了代價的,他們每年要向政府“出夏秋倉盤量人夫及出修糜棗堰丁夫物料”等。但那些富商後來把收進的現錢,用來廣置邸店、屋宇、園田、寶貨等;經營不善,資財就會衰落,在領用交子的人拿來兌現的時候,有時就不能應付,而至於打官司;有時因為交子鋪戶的詐偽,激起民憤,而發生擠兌的事,交子戶則閉門不出,後來政府出來干涉,每貫只能兌到七八百。這是交子收歸官辦的一個原因。

最初提議由政府接辦交子發行事宜的是轉運使薛田,他在大中祥符末年奏請設立交子務,但當時的政府沒有采納。後來知府事謙議大夫寇瑊奏請廢除交子不用,他曾誘勸交子戶王昌懿等收閉交子鋪,封印桌,不許再發行;外縣的交子戶也將印桌譭棄。但不久寇瑊去職,由薛田接任,政府叫他和轉運使張若谷斟酌利害,他們都覺得廢除交子有不便,仍主張由政府設交子務來主持,政府終於接受了這建議,於天聖元年設置益州交子務。自二年二月起發行官交子

官交子的形制,大概和私交子差不多,因為張若谷和薛田的奏文中曾説:“其交子一依自來百姓出給者闊狹大小,仍使本州銅印印記。”當然所同的只是大小和一部分圖案,券上的文字不一定相同,官交子可以規定流通的範圍和兌錢的數目,因為宋代是以七百七十文為一貫的。券面大概還是不印交子的字樣,金額也還是臨時填寫。不過有一定的等級,起初是自一貫到十貫;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改為十貫和五貫兩種,並且規定發行額中,八成是十貫的,兩成是五貫的。到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六成為一貫的,四成為五百文的。券上金額的表示,可能使用套印的辦法,也可能各種面額使用不同的格式或圖案。

官交子是分界發行,界滿以新交子收回舊交子。《宋史·食貨志》說私交子以三年為一界,但《宋朝事實》所引的《成都記》和《蜀中廣記》所引的元費著《交子》篇都沒有提到私交子的界分,《宋史》對於交子起源的記述既不大可靠,則對於私交子的界分的說法,也未必可信。私交子可能是隨時兌現的。所謂三年為一界應當是指官交子,而且所謂三年只是說掛帶三個年頭,並不是說滿三年。中國人算年歲一向是不算足年的。所謂三年一換,實際上就是兩足年一換。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官交子似乎有一個發行限額,而且有現金準備。發行限額每界是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但這是最高額,並不是每界實際的發行數字;如果請領的人不多,發行數就不到限額。後來把交子用來發軍餉,常常超過限額。至於現金準備,是用四川通行的鐵錢,每次用三十六萬緡,如果照發行限額計算,那就是百分之二十八強。

交子的產生,雖然有其客觀的條件,但也伴隨著許多弊害。例如私造,便是一個大問題。銅鐵錢也可以私造,但銅鐵錢本身有價值,私造者要出若干成本;至於交子,只須造一塊鈔板,紙墨幾乎是不值錢的,而且交子不像銅鐵錢一樣是一枚一枚地造,它是成貫地造。慶曆年間便發生私造的事。有人主張廢交子,但在財政困難的條件下,當局怎肯答應?神宗時,文彥博又談到交子的不便,神宗說是不得已。

交子流通的區域本限於四川。熙寧二年曾在河東推行;後來商賈不肯將糧草賣給政府,結果又廢止。陝西也行過兩次,都失敗而止。皇佑二年有人建議發行鹿皮的錢葆,飾以翠羽珠珮,與錢並行。這是仿漢武帝的皮幣,無非是想防止假造。因有人反對而沒有實行。

崇寧大觀間實行了一次幣制改革,把交子改為錢引,四川以外的各路在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就印製新式的錢引,但四川一時還用舊法。到大觀元年才正式改交子務為錢引務。不過元年的第四十三界還是使用舊印,使人不疑,到大觀三年的四十四界才改用新的鈔印印製。至於崇寧四年外路所發行的錢引,和大觀三年四川所印製的錢引,在形制上是否相同,那就不得而知了。

交子這一名稱,大概是四川的方言,特別是“子”字代表方言的成分。晚唐鹹通年間,西川稱刻印的書為印子,以別於抄本,也帶方言的味道。“交”字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錢。後來的會子和關子的意思也差不多,相交、相會、相關是一脈相通的字眼。錢引的意義就明確了。錢引是和茶引對立的,茶引是領茶或賣茶的證書,錢引就是領錢的證書,也就是兌換券的意思。錢引的形制,比交子要美觀得多。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交子有時還保持一點飛錢的性質,在一地出交子,在另一地領錢。北宋的交子通行還不廣,最初只行於益州,熙寧二年河東苦於鐵錢的運輸不便,曾在潞州設置交子務,三年一度廢罷;四年又行於陝西,九年又罷廢。崇寧元年又行於陝西。所以交子的流通範圍,除四川外,不外河東路和陝西路,換言之,即鐵錢流通區域。後來的錢引,流通區域比較廣,除四川外,還有京東、京西、淮南、京師等路。

南宋的紙幣,流通範圍比較廣,種類也多。最初行的是關子,曾一度改為交子,但最通行的是會子。會子的名字北宋就有了,呂惠卿的《日錄》就提到會子,說“民間自納錢請交子,即是會子;自家有錢,便得會子。”似乎會子和交子是同義語。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吳玠在河池(今陝西鳳縣,近甘肅)發行銀會子,以錢為單位,面額分為一錢和半錢兩種,每年換髮一次。這是最早的銀本位制。當時吳玠是川陝宣撫使。發行額則一錢的十四萬張,半錢的一萬張。同錢引發生聯繫,銀會子四錢抵錢引一貫,發行總額為十四萬五千錢,合錢引三萬六千二百五十貫。起初只行於魚關及階、成、岷、鳳、興、文六州。當時陝西大部分已為金人侵佔,只有階、成、岷、鳳等州尚存,興、文二州屬於利州路,都在中國的西北邊境。這種用銀的辦法,可能是受了西北民族的影響。吳玠死後,於紹興十七年七月實行一次改革,在利州的大安軍重造,兩年一換。到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四月增發一錢銀會三萬紙,九月行於文州,後來流通又擴大,每兩年發行六十一萬餘紙,共折川引十五萬餘緡。顯然還是以四錢折川引一緡,川引是以鐵錢為本位的,不知兩者如何能聯繫在一起,也許所謂銀本位,只是表面上的。此外似乎還有金銀會子,內容不詳。但寶祐年間,四川還有銀會的發行,以一當百,發生貶值現象。

東南所用的會子,起初也是民間所發行,叫做便錢會子,大概仍帶便換的性質。後來錢處和主持臨安府,才收為官營。其後錢處和調為戶部侍郎,於是由戶部接辦,那是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的事。起初止行於兩浙,後來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區,納稅和交易,多可使用,幾乎成了一種法幣。

會子的式樣似乎和錢引大不相同,從遺留下來的會子板,我們可以知道仍是長方豎形,上半為賞格。賞格的右邊為票面金額如“大一貫文省”,左邊為號碼,稱第若干料。賞格下面一行大字,自右至左“行在會子庫”五字,再下面為花紋。可能沒有錢引那樣精美,因為南宋的藝術水平似乎要比北宋差。但各界的會子,或各種面額的會子,樣式不一定相同。也許乾道四年改革會子發行制度的時候,對會子的式樣也有改變。至少淳熙初年的會子上是有人物的,圖案用土朱、靛青、櫻墨三種顏色。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會子的面額分為四種:最初以一貫為一會,後來在隆興元年增發二百文、三百文及五百文三種。乾道四年規定以三年為一界。

宋代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紙幣:除了川引以外,還有湖會、淮交等。湖會是指湖北會子和湖廣會子。湖北會子為隆興元年湖廣的王琪(或作珪或珏)所創發,叫做直便會子,分一貫和五百二等。專用於湖北路。大概後來通行於湖廣。淳熙初曾用京會盡數收回湖廣會子。又有所謂鐵錢會子,也創於隆興元年,流通於興元府金洋州,分三百、二百、一百三等,同川引發生聯繫。淮交是兩淮用的交子。印造於乾道元年,面額也分四等,和會子相同。背面印有“付淮南州軍行使”字樣,所以只通行於兩淮州縣。八年用行在會子(即京會)收兌。但後來又許行使。

兩宋各種紙幣的兌現,以銅鐵錢為主,但也常常用金銀度牒等。僧道度牒在宋代是一種很通行的證券。

本文摘自《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略有編輯,以原文為準,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駱新說 | 對話真的能夠解決分歧和紛爭嗎?

駱新說 | 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会子”发行859年,它比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更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