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宝的悲哀:南陈门阀制度为何难以撼动?生不逢时,无处施展

陈叔宝的悲哀:南陈门阀制度为何难以撼动?生不逢时,无处施展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攒了许多兴盛和衰落的过往,潮起潮落亦是历史上朝代演变的规律,有些朝代在潮起时能漫过时间的沙滩停留较长的光阴,也有的朝代,短暂地驻留在这片沙滩下,伴随着潮落而覆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朝代短暂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它就是陈朝。

是一个短暂地绽放过光芒的王朝,在最后一任皇帝陈后主在位的时期,它逐渐失去了光芒。陈朝覆灭,有人说陈后主是亡国之君,可仅仅只是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暂且先来了解一下那些复杂的过往。

一、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架着这个朝代

在陈朝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朝代不停更替,皇帝频繁换任是这个时期某种让人不安的规律。陈朝就是在这个充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了起来,到了陈后主上任时,它已经以一种衰落的姿态在等待着潮落。可是它有为何有这种颓变之势呢?

南北朝时期社会割裂,陈朝在这个夹缝中勉强地生存着,陈高祖,陈世祖在倾尽全力地维持着这个满是缝隙的王朝不让它崩裂。到了陈后主即位,这些缝隙在先人的努力下已经没有那么满目疮痍,可是这位南陈后主也没能接得住这块依然烫手的山芋。那我们来试图置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看看这一切是如何潮起潮落的。

1.陈朝的诞生是基于什么样的环境

那我们把视角再拉长一些,看看陈朝如何诞生于这个动荡的时代。陈霸先,陈朝的创立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当时处于寒门的陈霸先胸中怀有大志,决心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在后来他被宗室新喻侯萧暎所看重,侯景之乱时,陈霸先被委以重任,率兵出征。在平定侯景之乱中,陈霸先和一位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是主要的功臣。

陈叔宝的悲哀:南陈门阀制度为何难以撼动?生不逢时,无处施展

虽然在当时陈霸先的名声比王僧辩高,可是出生寒门的陈霸先与当时士族横行的贵族时代格格不入,被受封的功劳也远远小于王僧辩。后来北齐挥师南下,王僧辩迫于当时北齐的军势迎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渊明为梁帝,其变节导致陈霸先兵变杀了王僧辩,在建康建立了陈朝。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局势下,陈朝的政权就这样勉强的确立了。其后陈霸先励精图治,将曾残败的江南一带短暂地恢复了之前的繁华,可惜人的命运多舛,这个建朝英雄仅仅在位二十一个月后便撒手人寰,陈朝刚刚恢复的生机又将落到不安的境地。

2.陈后主登基历经的种种阻难

陈朝的政权转到陈后主手中是一段坎坷的过程,从小这个皇帝就经历被挟持的过往,在之后的登基时,又经历了王族叛乱。当时其弟陈叔陵觊觎帝位,在陈世祖死后,想要篡位的他对陈后主起了杀意,所幸陈后主在几个人的救护下免于这场袭击,否则早丧命于陈叔陵的药刀之下。

这番惊险的登基之路刺激着这位即将成为统治者的陈后主,这意味着他的就任是有着种种阻力般存在。之后的治理如果还得面临这种随时可能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杀机,无异于是要他时刻担惊受怕,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之下还够有足够的心力去治理这个满目苍夷的江山吗?而这只是陈后主面临无奈的一部分。

二、王族势力强大,陈后主治理的朝代面临分崩离析

陈朝的创立者陈霸先是当时士族当道时代的一个逆行者,出生于寒门的他面对着那个时代的舆论环境突破了阶层的限制,但是他最终没能改变着士族和皇族之间的矛盾就离去了。这个矛盾到了陈后主的手中依然是个大难题,对于后主而言,他本身出生于皇家贵族,自幼享尽了荣华富贵,他又怎么能够深刻地体会这种矛盾呢?

陈叔宝的悲哀:南陈门阀制度为何难以撼动?生不逢时,无处施展

当时的门阀政治又有着长久的历史根基,后主对于这种时代遗留的矛盾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或许我们得认识一下门阀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这个左右着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到底牵动了什么历史呢?

1.门阀制度的历史牵制着寒门人士的上升渠道

西晋时期,北方发生了著名的五胡乱华,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当时大量的北方士族进行南迁,来到江南一带避乱。南方的士家大族感受到西晋即将灭亡,必须拥立一个新皇帝来稳固南方的政局,自此,有士族参与,皇权不集中的门阀政治在这个时期定下了根基。

到了陈朝,这个由士族来左右江山的局面依然留存,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是中华历史上唯一的一段贵族时期,那么对于那些出生寒门的人想要在这个时期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到底现不现实呢?答案当然是明显的,这种由士族垄断的局面是不由寒门之人轻易打破的,家世背景就是当时在社会行走的通行证。

即使陈世祖陈霸先能够在这番局面逆流而上,但是如此根深蒂固的门阀观念又怎能轻易掰动,陈后主能不能深知先祖的这种无力感呢?或许他也明白,时代下的矛盾仅仅靠他一己之力是无力化解的,这个时代的矛盾不是由他来筑就,却要由他来收场,不让人觉得他难免背负了许多不为人道的苦楚。

2.陈后主掌握的权力不集中是时代下的必然吗

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历史由周王朝的分封制转向了郡县制,中央高度集权使得皇权能够集中到一人之手。这种制度是让国家能够避免诸侯内乱,社会分崩离析,到了魏晋时期,这种局面不再能够维持,天下又面临着权力分散的格局。

陈叔宝的悲哀:南陈门阀制度为何难以撼动?生不逢时,无处施展

上个时代的格局影响了下个时代的构建,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依然需要面临这种局面。南陈后主当权后,没有试图打破这种权力分散的局面,反而延续了之前的时代规律,将这些政权分散出去。南陈后主为何没有去试着打破权力不集中的政治格局,也许是时代的因素,但是也显示了他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去贯穿先祖的理念。

三、陈后主心系文学,没有足够的治世才能是陈朝覆灭的原因

陈后主登基之前的历史矛盾是他后来治理江山的困境,但是他不单只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而已,他也有作为一个人最大的矛盾,即他心系文学与无力治世间强烈的落差带给他的矛盾。在后世的眼中,他是致使陈朝灭亡的亡国之君,背负的是历史的种种骂名。

这也许是事实,可是历史不单只是那么简单和直接的结果而已,这个朝代的灭亡牵动的是作为一个帝王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生矛盾,他有过尝试吗,这种尝试会不会使我们感受到他身为亡国之君的悲哀呢?

1."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早已萦绕在陈后主心中

《陈书·本纪第六》载:"亡国之君, 多有才艺。"这个在后世看来似乎昏庸无能的君王却在其它方面颇有造诣,文学的美好是这个君王时时感到安慰的时刻,自小就受到诗词歌赋感染的他内心有着一股特殊的浪漫。可是他身在帝王之家,他不能够去专心地追寻他的文学之梦,山水之情。

他没有给后世留下他的政治成就,却留下了他的艺术情怀,一首《玉树后庭花》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的悲哀:南陈门阀制度为何难以撼动?生不逢时,无处施展

这种笔调是陈叔宝对于美好风光无力留存付诸的一声嗟叹,他心中嘹荡的正是这样的亡国之殇,在文学中他能够真城地面对自我的处境,这块能让他逃离政治给予他痛苦的文学土壤,又能够让他栖息多久。

2.生不逢时的陈后主没能改变朝代的命运

这位帝王在文学上流露的种种感伤也不只是感概而已,或许夹杂了一丝无力挽回局面的悲愤,他又何尝没有尝试去改变过呢?他有文人情怀,这种情怀让他的同理心能辐射到黎民百姓的处境,在他登基七年来,他实行了六次大赦天下,减轻了百姓的赋税,盼望的是百姓能够生活在一片安宁的国土上。

可是文人治世,难免浪漫多于现实,没有果断的执行力和觉察力,怎撑得起这复杂又矛盾的社会呢,他赋予朝中的这些文人权力大抵也是和陈后主一样,没有展现足够的治理才能。最后整个朝代在风雨飘摇的格局下走向覆灭。

后世苛责陈后主的政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他确确实实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凡人,或许他会给后世留下更多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可惜他注定要在帝王家族中感受命运带给他的苦痛,同时代的命运一样走向尽头。

四、结语

一代君王,我们想象到的是辉煌,是风光,可惜这背后常常有不为人知的悲哀。陈后主代表的这类君王终究难与命运抗争,伴随着亡国之君的骂名与世长辞,可能也带走了他心中的文学之梦。我们在看到这些历史角落的无奈之处时,对这位君王也许能多一丝宽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