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魏秋盈


棉被其實並不是唯一的取暖工具,在沒有棉被之前,人們取暖方式各種各樣,五花八門,而有一些取暖的方式至今都在用,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強大。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人的智慧,他們都如何取暖,說不定你也用過這些方式。

我們先從衣服上開始說

為什麼會有衣服這種東西?其實最早的衣服完全是用來避寒暑以及蔽形體的。人們感覺到冷,所以會製作出衣服來取暖。

古代人冬天最常見的衣服是“裘”,也就是皮衣,《說文》一書中這樣描寫過“古者衣裘以毛為表”,皮衣通常都是皮在內,毛在外,不好看,所以貴族穿裘見客之時都會披一件華麗的衣服,以做裝飾。

“裘”根據動物的種類又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最常見的狐裘、羊裘、豹裘、鹿裘等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貴重,而羊裘則比較低賤。當然,狐裘也分種類,比如狐白裘,它是狐狸腋下的皮毛,最為純白,而且極為輕暖,所以最貴重。

當然,不僅僅只有“裘”,還有“袍”、“襺(jiǎn)”,在《論語》中說過“襺,袍衣也。以絮曰襺,以組為袍“。”袍“和”襺“材質上不同,前者是亂麻,後者是新絲綿,所以”袍“比較低端。

說完衣服,再說吃的喝的。

食物是取暖的好的方法,古人在冬天的時候會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等,還會配上小酒,酒也是取暖的良藥。如果有必要的話,還會用一些藥材做一些暖性的藥來喝。

貴族通常會用銅鼎來烹調食物,有種像現在火鍋的感覺。平民百姓呢?他們也會做小火鍋,不過用的烹飪工具則是鬲,樣子比較像鼎。說實在的,古人是非常會享受的。

吃穿說完了,該說用的了。

用的東西更是五花八門了。比如燎爐,這就是用來取暖的爐子,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還有錫夫人,就是古代的一種熱水袋,不過形狀則是扁形的,而且還是瓶子,材質可以是銅,也可以是錫。

捧爐,就是古代的暖手寶,走到哪裡帶到哪,也可以叫火爐,因為其中放著火種,非常暖和,據說最早出現於隋朝。

最後說最原始的,炭取暖,炭盆。這個就更早了,曾出土過一個戰國中期的提鏈銅炭盆。炭取暖,這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冬天古人經常圍著炭盆一起取暖。

古人取暖的方式實在太多了,以上所說的只不過是個別,其中一些方法很多人仍在使用,所以說就算古人沒有棉被,也還是能過冬的。


理科男讀歷史


羊毛牛粘,我60多歲了,記得小時候七八歲,冬天在老家睡覺,奶奶說;那張大席也不知道幾百年了,是用嗎?雞毛羊毛編制的,上面鋪個單子特別暖和,還有我身上小時候穿的那種火龍衣,有100種不同的鳥獸編制的,也是麻線,和羊毛葦英紡城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我進城後,起碼有七八家,來借,怕孩子不承人,還有一種貓頭翁的鞋,後來就借丟了,據聽說現在駐馬店一帶還有人會做會編。


馬金駒


古人還是很聰明的。宋代以前沒棉被,並不代表古人冬天就等著受凍,沒棉被也可以用其他東西替代來作為禦寒物品啦。



古代其實也有被子,只不過那時候還不叫被子,叫“衾”,衾和我們蓋的被子樣式是差不多的,夾層裡面也可以放些保暖的料子。同樣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那麼沒有棉花,被子裡面放些什麼呢?其實還是有很多選擇的,而富貴人家和普通百姓的做法又不一樣。有錢人家,家裡條件好,可以往被子裡面塞些鵝毛、兔毛、羊毛等。這些物質還是很保暖的,我們今天的羽絨服之類的,使用的原材料也是動物的羽毛。



普通百姓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不過窮人也有窮人的辦法,沒有各種毛,乾草、蘆葦、柳絮等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燥了點,但是保暖效果還是有的,不夠暖就加多點。而且天冷的時候,還可以利用炭火來保暖,雖然古代木柴也比較貴,但是勤快點,上山砍點也不至於沒得用吧。



另外,古人經常勞作,身體素質相對也比較好,抵禦寒冷的能力肯定也強一些,在禦寒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身體弱的估計都被凍死了。


瘋狂電磁爐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面對冬天的寒冷,今天的我們自然不必說了,取暖的方式多種多樣,空調、暖氣、地熱,牆壁裡有防寒層、玻璃也是雙層的防寒玻璃。

冬天到來之後,我們可以穿著溫暖的衣服去外面玩耍,也可以在溫暖的屋子裡吃著雪糕。

但是在古代,宋代以前,人們沒有棉花的時候,是如何取暖的呢?他們又是如何面對嚴寒的呢?

首先,我給大家說一下住宅。古代的住宅給大家的印象都是那種大院子,大宅子,非常高大壯觀,門是木質的,窗戶是紙糊的,其實在早期,也並不是都是這樣的房子,當時的人們為了解決寒冷問題,會建造一種半地下的房子,類似咱們現在的一些地下室,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

這樣的房子構造,可以有效避免寒風,而且一半在地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溫。在古代物質不夠豐富的時候,夏天還好過,冬天卻很難熬,除了這樣的房子取暖之外,他們還會選擇燒火盆。

將木炭燃燒之後,留下無煙且保持溫度的木炭,留在火盆之中,然後放到屋子裡取暖。其實這種取暖的方式在二十多年前的東北還能看到呢,火盆、爐子、火炕,只是這些年發展很快,才消失不見,相信很多80後的小夥伴都見過。

除了建築和火盆取暖,再有就是衣服和被子取暖了。在現代,咱們睡覺脫的光溜溜,在古代可能不行,得穿“寢衣”,防止夜晚睡覺著涼。

其實古代沒有棉花,但是卻有動物,比如現在大家經常穿的羽絨服,在古代就能製作,只不過沒有現在的輕薄。也可以用動物的毛皮製作披肩或者衣服來保暖。

當然了,動物雖然有,但是也不那麼多,窮人是享受不起,有錢人則可以用動物容貌做被子或者衣服,一次來抵禦嚴寒。

窮人沒錢,只能另想辦法,一般不富裕的家庭,都是用稻草鋪床,畢竟幹稻草可以防潮、還能禦寒,是一個天然床墊。現在很多的大學都用這種草墊子鋪床呢,我上學的時候就是用的草墊子。

沒有棉被,人們就想辦法唄,他們發現柳絮類似動物絨毛,於是在春天蒐集柳絮,做成被子和寢衣,用來保暖。當然了,柳絮只是其中一種,使用蘆花也是可以的,根據居住地的一些特點開制定取暖計劃。

雖然方法是有的,但是肯定還是有凍死人的情況,古代的所謂盛世,基本都是寒冷的盛世、飢餓的盛世,和咱們現在比,相差很遠。


今天就說到這裡,記得關注我哦,我是野史日記,一個願意與你分享歷史的人~


野史日記


宋朝以前沒棉被。因為雖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從印度傳入了中國邊疆,實際上在邊疆,棉織物出現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紀的時候,貴族們還把棉花當做觀賞花來種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錦衾薄”。

沒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蓋被子。

“狐裘不暖,錦衾薄”裡的“錦衾”就還是“錦緞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還是比較奢侈的。雖然沒有棉被,但是羽絨被、蠶絲被這些高檔被子還是有的。

但是這些被子造價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時候個小富之家,能有個緞面做背面,麻布做裡子就很不錯了。用鴨胸脯上的絨毛做出的羽絨被其實還是比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鵝來得便宜,這種代價太奢侈了,更別提蠶絲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還是以蘆花和楊絮為主。這些東西廉價,但是要注意採集的時間,一個在春天,一個在秋天,錯過了楊絮,還有蘆花,但是連蘆花都錯過了,冬天就準備挨凍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還是比較有經驗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國家。漢朝的時候,古人就用煤炭燒飯、鍊鐵、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沒有煤炭還有“賣炭翁”在山裡燒木炭運到城裡去賣。

所以在宋朝的時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經被煤炭取代了,根據《宋會要·食貨志》記載,在北宋的時候,煤炭買賣就已經成了官營項目,而且還設立了官倉貯碳,用於調節物價。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還要拿出40萬秤(大概是1斤重),半價賣給窮人。當時煤炭多少錢呢?20個銅錢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對比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圍著火盆(富人用碳爐,窮人在家中挖個坑),把火燒得旺旺的。壺裡熱上小酒,籠屜裡蒸上肉菜,手裡抱著“湯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寶)。這種小日子還頗符合今天求之不來的過年氣氛。

但在“安史之亂”時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時候,沒有火盆,沒有肉,更沒有熱酒,暖身全得靠“嬌兒”。

杜甫連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風捲了去。更可氣的還不止於此,“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一床舊被子本來就蓋了很多年,“嬌兒”(雖然解釋說是杜甫的兒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嬌娃),只因為睡姿不好,一腳蹬破了破麻布被裡,楊絮一坨坨地散落出來,這日子沒法過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還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議做太劇烈運動取暖了。

年輕人火氣重,鑽進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燙完腳進了被窩,一會腳又冷了,怎麼辦?所以年紀大的有錢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歡娶個小老婆給自己暖被窩。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楊玉環,事實上就有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為了這個暖寶寶,代價的確有點大。


炒米視角


一到冬天,天氣冷得不行,大家就會穿上棉服,裹上棉被,禦寒取暖。然而,在宋朝之前,人們還不知道棉被為何物,根本體會不到這種被溫暖包圍的滿足感。有人就好奇了,當時的古人冬天都是怎麼睡覺的?

冬日裡天寒地凍的,古人們睡覺自然也是要裹被子的。不過,那時富人家和窮人家的被子大有不同。

富人蓋的被套,用的面料是綾羅綢緞,被子裡面放的填充物,也都是保暖又輕盈的動物毛,比如兔毛,羊毛,雞鴨鵝毛等,這就好比是現在的羽絨被啊!要是天氣太冷,他們還會燒炭火取暖,根本不用擔心受凍。

相比之下,窮人家就窘迫許多了。

他們的床上,鋪的是乾燥的稻草,蓋的被子裡填充柳絮,舊衣服,蘆葦等雜物,只能勉強禦寒。要是能遇到哪個樂善好施的大戶人家,贈送些不要的舊衣物,舊被子什麼的,就再好不過了。當然了,在古代,人們還沒有保護的動物的意識,很多人會去打獵,把獵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被子,也能用來取暖。不過,現在這可是違法行為哦!

此外,以前大部分古床都裝有床簾,睡覺的時候把簾子都放下來,風颳不進去,也有抵擋寒意的作用。

不得不說,雖然古代的物資比較匱乏,但群眾們的智慧是無窮的呢!


潘彩蛋


棉花大概是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原境內,一開始被人們當做觀賞性植物,直到有人無意中看出棉花的真正作用,故而得以普及,不過那個時期的棉花,不是家家戶戶用的起,很多人冬天的冬天的被子,只是用稻草填充罷了。每個人都不同,各人有各的活法,那麼棉花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在寒冷的冬季,古人們是用什麼方法渡過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

首先來說一下富人的過冬之法,古代由於地廣人稀,有的地方還處於原始森林狀態,所以山林之中有許多動物,當時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說,不可以獵殺皮毛動物,因此有不少貴族富戶,秋季以狩獵為樂,以兔子為例,古人獲取兔子以後,兔肉可以烹飪食用,而它們的皮毛,便可以製作成圍脖或衣物。人們常說的貂皮,便是貂身上得來的,除了這些小型動物,還有老虎、狼等大型生物,史書上也曾記載古人們狩獵過。除去皮毛製品 ,富人們的衣物、床上用品,基本上都是綾羅綢緞製成,被子裡塞滿裡鴨毛、鵝毛、羊毛等,等同於現代的羽絨服。鴨毛製成的被子,輕巧又暖和,只需要蓋一床,整個晚上都是暖和的。

有了以上的東西,富人們足以安然渡過冬季的晚上,然而白天呢?其實白天就更加簡單了,有錢人家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白天取暖大部分時間是靠燒炭,並且對於炭火十分有講究,就比如說受歡迎的銀骨炭,這種炭不容易燃燒,但燃燒以後,無煙,並且許久不熄,炭灰如白霜,在臥室內燒那麼一盆銀骨炭,整個房間溫暖如春,根本就不同擔心受凍。追溯起中國人用炭時間,得到春秋時期,那時已經有人燒炭取暖,後來又出現了土炕、火牆等物。在漢朝時,皇宮中便設有一處取暖宮殿,名為椒房殿,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源於建造時候,古人把花椒搗碎成泥,塗在牆壁上,起到保溫的作用。椒房殿內鋪有地毯,通風口被全部遮住,又設立屏風,冬天在裡面一點兒也不會感覺到寒冷。

現代人冬季外出時,都會在身上貼個暖寶寶,或者抱個熱水袋,實際上古代也有便捷暖手寶,這便是手爐,精緻小巧的爐子裡,放上燒紅的炭火,爐子外邊套上一層布罩,古人的衣服袖子較大,有時可以放在裡面,亦或者拿在手上,除了手爐,還有給腳使用的,只不過足爐裡不是裝炭,而是裝熱水,與現代暖水袋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以上的東西,都是富人和貴族專享,尋常人家可沒有這種待遇,其實古代普通人最好禦寒方式,就是大冬天不出門,他們沒有經濟能力去購買禦寒物品,只能縮在家中,有時甚至都不會燒火,冬衣就更加簡陋了,麻衣製成的衣物,裡面填充的,大多是乾燥稻草或柳絮,被子也同樣如此,若是能得一床地主家不要的舊被子或舊衣,對於窮苦家庭來說,那是最好不過了。

總的來說,在物理禦寒方面,富人與窮人是不能比的,雪花對於富人、詩人人來說,是浪漫的代表,對在窮人眼中,卻是無比的難熬,古代每年凍死的人不計其數。當我們去了解古人時,會驚訝於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多麼的惡劣。在冬季到來時,最讓人感覺幸福的一件事,便是可以吃到熱乎的飯菜,這種方法在古代也是可以實現的,在宋朝時期,古人發明了保溫飯菜的方法,用陶瓷製成上薄下厚兩個溫盤,盤子兩邊的頂部,分別穿兩個小孔,方便注入熱水,中間空的地方,可以放入飯菜,這樣可以讓飯菜的熱氣緩慢流失。到了元代,甚至出現了熱水瓶,只不過不是用現代材料製成,而是時下十分流行的青花瓷,有趣的是,元代的青花瓷熱水瓶,與現代熱水瓶樣式差不多,就連原理都是一樣的,可見古人有多麼聰明,只可惜當時的科技水平太過於低下,不然後世許多事物,發展都要快上不少。

說到了冬季食物,不少人會想起火鍋,大冬天聚在一起吃火鍋,的確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實火鍋在古代早已問世,古人將其稱為暖鍋,有關火鍋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商周,貴族們每人會有一個青銅小鍋,裡面隔成幾個格子,放著各種不同的蔬菜,此時的火鍋,還屬於一人份樣式的。進入兩漢魏晉後,此類飲食方式,已經廣為流傳,根據一些史料可以知道,那時有不少樣式的火鍋,鍋子的材質也發生變化,從開始的青銅,轉向銅鍋、鐵鍋,甚至還有陶瓷製成的,古人吃火鍋的方式,與現代人也開始接近了。古人生活條件雖不如現代,但他們製作的工具,卻十分有意思,也影響了後人們。當然了,冬天最實用的禦寒方式,還是多穿衣服,富人們的棉襖,都是用蠶絲之地的棉絮填充的,與被子一樣又輕又暖和。

古語有言人分三六九等,取暖方式自然也有了,總的來說,越有錢、身份地位越高的人,禦寒方式就越多,窮人就比較慘了,若是碰上一場大雪,幾乎是滅頂之災。古時冬天比現代還要冷上一些,杜甫就寫詩記載過,說自己半夜離開京城,天寒地凍,他的手指凍僵,衣帶冷的都系不上,到了凌晨才走到驪山腳下。杜甫是個過慣了苦日子的詩人,在這種惡劣天氣下,連他自己也抵擋不住,在沒有棉被的時代,凍死人是很常見的事情,好在如今科技水平發達,我們離那段苦難的時光,已經越來越遠了。


木劍溫不勝


在中國的宋代以前確實沒有人使用棉被,倒不是是說我國沒有棉花,其實棉花這種棉紡織物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我國的境內,在邊疆,棉織物出現的也非常早。


可是在中原部分,這個棉花可就奇了怪了,他竟然被當做觀賞植物用來欣賞!我真心搞不懂這麼白絨絨的一團有什麼好看的?古人的欣賞水平,讓人吐槽不止,也可能是物以稀為貴吧!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他下令強行推廣棉花種植,如果老百姓不拿出規定的田畝種植棉花,那等待他的就是牢獄之災。這才使得棉花這種棉質紡織品進入了千家萬戶,廣大勞動人民才有了棉衣,棉襖,棉被,甚至連婦女的月事帶當中的填充物也從草木灰變成了棉花,極大的提升了婦女經期衛生情況。

我想對於這點副作用,這是朱皇帝當初怎麼也想不到的吧?

大冬天裡,我把自己裹在棉被裡,就在想,故人沒有棉被,他們怎麼度過漫長的冬天的呢?

千萬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還是很會享受生活的,這和人的地位,財富無關,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過法。


首先就是用火取暖

火炕這種東西可謂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在我國北方,對的,居民不是用床,而是用火炕。這種裝置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可燃物產生大量的熱量進入坑道,用來升溫。與此同時,在房間裡,再點上幾個火盆,這種感覺並不比使用制暖空調差,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溫度難以調控,不如空調來的方便。

這在大富大貴之家還不夠,人家畢竟有錢有任性的資本。這些有錢人家使用的被子,在現在看來,都是高級貨,羽絨被,蠶絲被,可不是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才有的產品。古代這個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年代裡,用鴨胸脯上的絨毛作羽絨被是非常的奢侈的一件事情。


畢竟每隻鴨胸前的絨毛也就這麼一點點,要做一床鴨絨被,不知道要禍害多少鴨子呢?蠶絲被這個代價更大。所以說,這兩種極盡奢華的被子,對於古代的,勞動人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是大地主,大豪強,大士族,大官老爺們的專屬享受。

那麼勞苦大眾,他們蓋什麼被子呢?

在古代,勞苦大眾的被子中的填充物,主要還是蘆花和楊絮,這兩樣物價廉物美的東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樣東西都有明顯的季節性,一旦錯過了收集的時間。那麼恭喜你,這個冬天,將是你淬鍊生體最好的時機,畢竟沒有這兩樣東西塞在被子裡,多半你還得靠自己的抵抗力硬抗這個冬天了。


用酒禦寒

在冬天為了禦寒,有一樣東西,也是能有奇效的,那就是酒。酒這個東西能夠增加血液循環,使人體產生熱量,能夠起到一定的禦寒效果,這也是為什麼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人如此嗜酒的原因之一。

所以,雖然古代沒有棉被可以禦寒,但是聰明的古人還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方法幫助自己熬過寒冬,古人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歷史評說


“羅衾不耐五更寒”,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感嘆。

李煜是皇帝出身,當了俘虜的待遇也不錯,蓋的是羅衾。

羅,綾羅綢緞的羅。羅不是實物,而是一種織法,羅列的羅,排列的意思。衾,被子。羅裘就是外面罩著絲綢的被子。非常高檔了,一般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

“狐裘不暖錦衾薄”,這是唐朝岑參在新疆的天寒地凍中發出的感嘆。

穿著狐狸毛皮做的高檔皮草,蓋著錦衾都不暖和。

那麼古代人冬天蓋什麼?沒有棉被啊。

葛,麻,蠶絲,羊毛,這是古人的紡織原料。

達官顯貴等富豪人家,穿蠶絲絮填充的“纊”,所蓋的被子也是蠶絲絮填充,就像如今的蠶絲被。

普通人家,則是用螺絲用的下腳料做填充,沒那麼柔軟,但也保暖,叫做“縕”。被子也是如此。

至於貧寒一點的,估計只要能保暖,什麼都可以用的。稻草、秸稈、麻、羽毛、動物毛等,都可以粉碎,臼碎,作為填充物的。

阿呆曾聽聞這樣一件事情。叫衝殼子。

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時候,大約1964年冬天,一個普查隊進入陝西四川交界的大巴山深處,在一個村子裡搞普查。發現這些人冬天睡覺叫衝殼子。就是鑽進玉米殼堆裡去睡覺。過著如此貧寒的,如同野人一樣的生活。

由此可以想象,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只要能禦寒,什麼方法都可以用的。


阿呆夢話


對於現代人而言,冬天的被窩就像天堂一樣溫暖舒服。早上起床離開被窩都需要巨大的勇氣,但是在宋朝以前是沒有棉被的,古人又是怎樣睡覺的呢?

古代社會一般分為兩類人,一類是達官貴族或者富裕人家,另一種便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所採用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富人和達官貴人,他們可以在屋子裡燒一個火爐,從白天到晚上,這樣房間的溫度也就不會太低。為了保暖,一些獵戶打獵的時候,會把動物身上的皮毛扒下來,做成衣服,披風等等,穿在身上,或者是睡覺的時候蓋在身上,也都是非常暖和的。像鴨絨被子、羊皮被子都有不錯的保暖效果,因此他們的冬天還是過的挺舒服的。

對於普通人家而言,不可能像富人那樣燒個火爐,也沒有錢去買那些昂貴的皮毛披風、被子。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為了保暖,他們會用柴火燒過之後的炭火再次放在炭火盆中燒,達到取暖的效果。他們會用一些葛或者是麻之類的纖維東西做被子,裡面在填充點柳絮充當棉花。雖然效果不及富家人的被子,但是抵禦寒冷還是可以的,除了被子,他們還會在床上鋪上一層厚厚的幹稻草來充當“被褥”,增加保暖性。

古人在夜間睡覺的時候,都會在床邊拉一個擋簾,上面也有床頂,這樣睡眠空間也會縮小,也能很好的抵禦冷空氣,增強保暖的效果了。

雖然古時候沒有棉花,生活條件也很差,但是古代勞動人民還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