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历史一书生


耿精忠,明末叛将耿仲明之孙。耿仲明原为毛文龙部下,在毛被袁崇焕所杀后,投降努尔哈赤,编入汉军正黄旗。清军入关后,耿家为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耿仲明就被封为靖南王。



耿靖忠是世袭靖南王爵,驻藩福建。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诏撤“三藩”。随后三藩起兵反清,三藩之乱把康熙弄的灰头土脸,险象环生。耿靖忠还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幕僚50余人。康熙恨死了耿靖忠,清廷对他一家那么信任,还把顺治皇帝哥哥豪格的女儿嫁给了耿靖忠,没想到耿有反骨,转脸就变白眼狼,所以康熙吃了他的心都有。


耿靖忠兵败被招降,康熙最后把他利用完,找了个理由就把他凌迟处死。但康熙仁慈,并没有连座降罪其家人。


艾瑞泽1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康熙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被处斩,手下大将曾养性、白显忠被凌迟处死。

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的确死有余辜。



(耿精忠剧照)

下面,说说耿精忠的那些事。

第一,康熙父子对他是加恩的

顺治六年(1649年),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因为有功于清廷,被封为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不久,因为私藏逃跑的奴仆(其他贵族家的),畏罪自缢。

耿仲明死了以后,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上书朝廷、请求袭爵,当时是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不同意。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后,批准耿继茂承袭靖南王的爵位。

康熙十年正月,耿继茂在病中上疏,希望长子耿精忠代替自己治理藩地,康熙帝允许耿精忠袭爵。



(康熙剧照)

同时,耿精忠还是和硕额附,娶妻为豪格之女,很是受朝廷的恩遇。

第二,耿精忠不是个好藩王

耿精忠是个官三代,自身于清廷没有多大的功劳,所得皆为祖荫。在这种情况下,他本该勤劳王事、忠于朝廷。然而,他在封地福建干了不少的坏事。

史载:耿藩横征盐课、荷派夫驿、勒索银米。

对其辖区内的百姓,他重征盐税、加派徭役,还大搞敲诈勒索。

此外,他利用海运之便,跟荷兰及东南亚各地从事数额巨大的走私贸易,这是违反《迁界禁海令》的。

第三,响应吴三桂反清

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刚开始,吴三桂打得很顺手,整个贵州地区是传檄而定。

康熙十三年二月,广西孙延龄宣布起兵反清。

耿精忠看到反清的势力强大,在康熙十三年的三月,也响应吴三桂反清了。

他囚禁福建总督范承谟,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率领部下曾养性、江元勋、马九玉、白显忠,分兵攻占了延平、邵武、福宁等地,进而占据了福建全境,还派人联络台湾的郑经。

康熙闻听消息,派周襄绪和陈嘉猷宣旨招降。耿精忠拒绝了投降,还囚禁了周襄绪。

后来,康熙又派其弟耿聚忠招降,耿精忠还是不投降,更是连耿聚忠的面都不肯见。

清廷于是剿抚并用,耿精忠连吃败仗。台湾郑经趁火打劫,从背后攻击耿精忠,先后夺其漳州、泉州、潮州等重要地方。耿精忠无奈,只得求和于郑经。

康熙十五年三月,吴三桂邀约郑经和耿精忠进兵江南,郑经再一次借机偷袭了耿精忠的根据地。



(郑经剧照)

这样一来,耿精忠的地盘就被郑经抢占了一大半,加上连年征战、民怨沸腾,他只得被逼投降。

在投降之前,耿精忠干掉了囚禁的范承谟及属从50多人,因为他害怕范承谟放虎归山对自己不利。

第四,耿精忠被处凌迟之刑

康熙十六年,看守范承谟的狱卒收藏其遗骨到京城告状,康熙知道了事情的整个经过,非常伤心,隆重安葬了范承谟。

范承谟这人了不得。其父范文程是明朝秀才主动投降后金,侍侯了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的四代皇帝,见证了后金由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其中居功至伟。

范承谟死后,康熙帝亲拟谥号“忠贞”,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对其人品的肯定。

再以后,耿精忠的下属举报他“归顺后尚蓄逆谋”的五项大罪:违背康亲王令,不全部举出叛党;私下仍和郑经通音信;密藏火药铅弹,为日后所用;遣散士兵归农,让其携带武器;交心刘进忠,说自己本不愿投降。

最后,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也举报了他的不法行为。

耿精忠的案子是交给法司审理的,最终决议其本人、曾养性、白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处斩。

总之,耿精忠不是个好臣下、不是个好官,也不是个好哥哥。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逆臣传.耿精忠传》


链天绝


三藩之乱是从1673年吴三桂起兵,到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周皇帝吴世璠自杀结束,共8年,在此时,吴三桂已于3年前病死于衡阳,尚可喜也病死、之子尚之信投降清廷后剿叛不力于1680年被赐死,三藩剩下投降清廷的耿精忠还活着,同年,康熙颁布《平定诏》,宣布三藩之乱正式被平定,可是仅1个月后,耿精忠就被康熙凌迟处死了。

耿精忠像。

其实耿精忠的结果和尚之信很相像,他俩同一年摇旗反清,2年后又同时归顺清军,归顺的尚之信不老实,在广东拥兵自重,当时康熙令他只要率兵与吴三桂一战,就可袭平南王爵,赦免一切罪过,但尚之信以各种借口不出兵湖南,保持观战态势,又令前往广西也不从,这惹恼了康熙,灭三藩在即,虽尚之信不动已是好态势,但免不了秋后算账,果不然,吴三桂死后,战局突变,这时尚之信才主动出兵剿灭。

图为尚之信。

尚之信平定广西,被授奋武大将军,其实他暗里并没与吴断了联络,此时吴世璠的败局已定,尚之信的部将秘密上奏康熙说其与吴世璠通信,于是尚之信在1680年被押赴北京,赐死,尚可喜能生,有68个子女,跟着尚之信从军的皆处死外,其他未参与的均赦免死罪。耿精忠的情况与尚之信一样,归顺清廷后只在海边与郑经纠缠,磨洋工。

图为福州南公园,原为靖南王府。

直到吴世璠败局已定时,才全力出击郑军,后镇守潮州,其实耿精忠也不老实,他一直和海贼刘进忠有联络,1680年耿精忠入京入觐时,康熙令人暗中南下调查此事,按《三逆方略》与《平定诏》的记载,耿精忠虽已归降,仍遣使与海贼刘进忠密语,并结为心腹,投诚朝廷时怕事情败露,于是杀死了福建总督范承谟灭口,两件事情均坐实,于是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炸处斩,和尚之信一样,祸不及无关紧要之人,其家人不牵连。


图文绘历史


用一句话形容最合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满清而言,他其实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本来就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投靠满清,满清入关后,其利用价值降低,给他的利益也不断降低,明显这是很不符合以卖国求荣的人的利益需求的,因此在他的心里必然会开始有其他心思,这些心思在满清统治者看来都是门儿清,从满清入关后就可以看出,满清对这些早期投靠的汉人,并不信任,所以他们一旦有所想法,就会被满清统治者除掉。


历史有风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耿精忠有叛乱的事实

清朝初年割据一方的汉族“三藩”中,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是比较悲催的,他的悲催在于,既不能忠诚于清,也不能坚持反清。蛇鼠两端,最是让人瞧不起。

(耿精忠的画像)

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就不用说了,天下皆知,引清军入关,帮助清朝四方征战,之后又起兵叛清,死得也早,没被清廷抓到;

镇守广西的平南王尚可喜,则是另一种风格,紧抱清廷大腿,儿子尚之信夺了他的兵权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尚可喜气得要上吊自杀,没死成,被尚之信软禁了,临死前还高喊:“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康熙都被感动了,赐他谥号“敬”。

这两位要么反叛到底,要么死忠到底,算是各得其所。

唯有耿精忠,吴三桂一起兵他就很快响应,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不但自己积极反清,还联络了郑成功之子郑经共同起事,反清的意志算是很坚定了。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两年后(1676年)形势不妙,又因与郑经的部队发生矛盾,耿精忠就降了清,并自请将功赎罪,亲自率兵攻打郑经,接着又打败了后来加入反叛行列的尚之信。

算是踩着同袍的头颅,清洗自己身上的污点,但是清廷对耿精忠始终保持警惕,稳定局势之后就开始对他动手了。

1680年,以负恩谋反罪削其王爵;

1682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被耿精忠杀死的福建总督范承谟之子范时崇分割其肉祭奠父亲。

其实耿精忠不管是不是“负恩谋反”,只要他谋反,也就犯了应该凌迟处死的大罪。

所以康熙杀耿精忠,是因为他有了谋反的事实,哪怕他后来降清了,事实依然存在。

其二,康熙想要借此震慑天下

任何一个朝代,反叛都是统治者无法容忍的罪过。不管反叛的是藩王、将领还是普通老百姓,必将受到朝廷的镇压和清算。

三藩之乱,是康熙亲政初期一个很大的危机,若是处理不好,满清都有可能回到关外,可想而知康熙对三藩是个什么感觉,肯定恨不得好好收拾一番。

挑起战事的吴三桂早已死了,继位的吴世璠也在兵败后自杀了,作乱的三藩只剩尚之信和耿精忠,尚之信是必须要杀的,但他影响力较小,杀之不足以震慑天下,那就只能杀耿精忠了。

耿精忠的死法越残酷,越能震慑心存反意的人们,越能显示朝廷威严不可轻犯。

所以康熙凌迟耿精忠,凌迟的不只是耿精忠一个人,而是天下间有可能存在的“反意”,借此震慑天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太正常了。

明珠说的对,耿精忠他是负恩谋反,他爷爷辈就已经降清了,到他这已经是三代靖南王,这种喂不熟的白眼狼康熙是不会留着他的。

吴三桂是清军入关时因受李自成重压不得已才降的清,尚可喜不想反,是他的倒霉儿子尚之信强行把他老爹拉上车。只有这耿精忠是三代靖南王,然而说反就反。

其实也是清庭先下诏削藩,但是耿精忠打的旗号却是复明,这就很恶心了,你和明朝有半毛钱关系吗?

因此就算他后来又投降清朝,康熙对他也是非常讨厌,负恩造反、首鼠两端。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让他消失了。


守仁读仁


“三藩之乱”想是清朝初期唯一一次发动的几乎撼动皇帝权威和清朝统治的前明降将的叛乱,虽然“三藩之乱”几乎占领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几乎撼动清朝根基,但此次叛乱倒也成就了康熙皇帝的部分丰功伟业。

“三藩”系被多尔衮命令镇守在福建、广东、云南的耿精忠、尚之信、吴三桂三个汉人藩王。康熙十二年,为了应对康熙皇帝下达的“削藩令”,吴三桂首先举兵造反,镇守福建的耿精忠随即附和,起兵配合。尚之信虽然因为年岁已高,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百般拉拢,非但没有跟着造反,反而在叛乱初期牵制了吴三桂等人大批兵力。尚之信不想造反,但他性格暴戾的儿子可不这样想。尚之信的儿子尚可喜举兵造反,“三藩之乱”正式形成。

“三藩”中,耿精忠的下场最惨,被康熙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原因何在呢?个人认为有三点:

1、康熙皇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以后,肯定会奖功罚过,但三藩之中,吴三桂已死,尚之信的儿子尚可喜又已经归顺清朝,其父尚之信又是在关键时刻忠于清朝的大忠臣,康熙皇帝不能如此残忍的寒了尚之信的心。三藩之中,唯一活着的带头人,就只剩下耿精忠,康熙皇帝为了“杀一儆百”。拿出对付叛徒的雷霆手段,将其凌迟处死,很容易被理解。

2、耿精忠在举兵造反的同时,为了赢得南方士绅的心,争取到南方民众的支持,对当时的附件中毒范承谟百般拉拢和腐蚀,但范承谟坚贞不屈,誓死不从。于是耿精忠将其残忍杀害,并且为了消灭罪证,命人焚烧其尸体,让一代忠臣魏承谟连个囫囵尸首都没留下。

范承谟是谁啊?那可是在清朝建立和清朝挥师入关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清朝开国功臣范文程之子,范文程父子对于清廷的忠心可谓所有汉臣的典范,清朝皇帝一直将范文程作为汉臣忠诚的正面教材加以宣传和推崇。耿精忠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范文程的儿子,对大清更为忠诚的范承谟残忍处死,如果康熙皇帝不拿出一个坚定的态度处理耿精忠,怎么给那些当时为大清效命的汉臣们交代。为了拉拢和安抚汉臣,康熙皇帝也会对耿精忠处以极刑。

3、耿精忠作为镇守福建的藩王,和吴三桂、尚之信还不同。耿精忠头上的靖南王帽子最初的时候,是其爷爷耿仲明所有,耿仲明将汉王帽子传给了其子耿继茂,耿继茂又传给了耿精忠。也就是说,耿精忠一家三代被大清皇帝恩赏,可谓世受皇恩。吴三桂和尚之信都是第一代藩王,和耿精忠比起来,得到的恩赏和皇恩远远不及。这也是康熙皇帝为什么对耿精忠造反如此增憎恨的原因何在。

综上所述,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处以极刑,凌迟处死,并不奇怪!


正说清代十二朝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晚年时期,总结自己一生的政绩,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一生政绩显著,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在康熙一生这些政绩中,最难平叛数三藩之乱,前后历时八年,才平定三藩叛乱,在三藩中,下场最惨的当属于耿精忠,在兵败投降后,最后被康熙帝给凌迟处死。

康熙帝为何下令把耿精忠给凌迟处死,主要还是耿精忠在起兵反清中所作所为令康熙帝恨之入骨,触动了康熙帝的底线,即使被千刀万剐也难以泄恨。

本期贝勒给大家阐述阐述耿精忠做了哪些才触碰康熙帝的底线?

首先,耿精忠的身份。

耿精忠本身就是袭承王爵,他的祖父耿仲明在顺治年间随多尔衮入关,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被册封为靖南王。在耿仲明、耿继茂去世,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在顺治十二年,耿精忠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成为清朝驸马,被册封为和硕额附。可以看出清朝对付耿精忠的重视。

可是,在康熙帝即位之后,康熙帝平定鳌拜之后,正式开始亲政,康熙帝亲政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的势力过于庞大,三藩每年消耗钱粮占据康熙朝每年国库收入多半。这让康熙帝为此日夜寝食难安。

三藩除了每年消耗清朝过半的国库收入,三藩所统领的藩地,基本是国中之国,清政府根本无法能够有效的管控。

康熙帝作为一代雄主,肯定难以容忍国中之国,时刻威胁着大清安全藩王存在,于是在康熙帝十二年,康熙帝决定撤销三藩。

当康熙帝下令撤藩之后,三藩之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吴三桂首先起兵反清。

耿精忠在吴三桂起兵反清初期,也在观望,当看到吴三桂军队很快占据清朝半壁江山之后,在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也开始起兵反清,耿精忠反清震惊了康熙帝,康熙帝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城掠地。这让康熙帝为此大为恼火。

三藩之中,尚可喜本身是没有打算起兵反清的,尚可喜为了标对是清朝忠心,一度统兵与吴三桂等人火并,到康熙十五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软禁了尚可喜之后,才举了反旗。

因此,在三藩之中,除去吴三桂,数反清人物中就数耿精忠最为积极,而且耿精忠的身份是清朝和硕额附。

其次,耿精忠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触碰了康熙帝底线。

范承谟是谁,可能不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们不知道,在《孝庄秘史》中,被皇太极誉为“清朝第一谋臣汉人”范文程之子。

范文程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其贡献不亚于吴三桂、耿精忠等贡献。范承谟也是子承父业,对清朝忠心耿耿,誓死不降。这对父子一直被清朝树立为满汉一家的榜样,对清朝争取天下汉人心标杆,就这样被耿精忠给杀了,此举不是在向康熙帝宣誓,满汉誓不两立。

耿精忠此举彻底,触碰了康熙帝底线。

在康熙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凌迟处死。

贝勒说:耿精忠与吴三桂一样,属于典型的“三姓家奴”。


梅花三弄梅花


耿精忠确实参与了“三藩之乱”,但他很快就反正,帮助朝廷剿灭其他藩王,包括郑经和尚可喜。然而,他帮了朝廷,最终却死得最惨,被朝廷凌迟处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耿精忠剧照)

清军入关后,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由于在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为靖南王,而耿精忠自幼便是藩王之孙,享受着荣华富贵。

本来,“靖南王”这个爵位是世袭的,但是耿精忠却差一点不能顺利继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被封为靖南王这一年,有人上报清廷,说耿仲明的手下私藏逃人。多尔衮过问此事,耿仲明不敢马虎,结果一查,差不多藏了300多人,于是上疏请罪。

当清廷正在争议,该如何给耿仲明定罪时,耿仲明却在行军途中自缢而死。

耿仲明死后,按理,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该袭承爵位。但多尔衮却以耿仲明不是“令终”,所以不但不允许赐祭,还不同意让耿继茂袭承爵位。

直到1651年,顺治亲政后,耿继茂才袭承了爵位。

耿继茂为了得到清廷的信任,联合平南王尚可喜继续攻克城池。在攻陷广州后,把那些守卫家园的百姓屠戮殆尽。随后,他又帮助清廷消灭南明势力,最终重新得到清廷的器重。

不过,清廷对镇守一方的藩王心存戒备。所以,在清廷的安排下,耿精忠入京迎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并被作为人质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继茂病逝,耿精忠回到福建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耿精忠一直享受着清廷给他的荣华富贵。他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是镇守一方为藩王。要说他对清廷没有感情,那是不对的。

(康熙剧照)

可是,年轻人毕竟政治经验不足,容易被人忽悠。

这不,康熙在除掉鳌拜势力后,看到藩王割据势力严重危害到中央政权,于是决定实行“削藩”。

当时的藩王除了27岁的耿精忠,再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和平西王吴三桂了。

他们三个,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满清开国老臣,只有耿精忠是开国老臣之后。

有意思的是,吴三桂和尚可喜对削藩的态度相左。

吴三桂举起“兴明讨虏”的大旗,纠集军队,煽动造反。

尚可喜却主动向康熙提出撤藩,要告老还乡。

耿精忠野心勃勃,最终在福建积极响应吴三桂造反。

耿精忠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四处征募兵士。并且为了造反成功,到处拉拢党羽,联合势力。

时任福建总督的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发现耿精忠有谋反迹象,上疏清廷,准备征调兵力进行防御,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布防,就被囚禁起来了。

控制了福建后,耿精忠自命大元帅,率兵向浙江和广东两处发起进攻。

耿精忠造反,是康熙始料不及的。开始他还派人劝说耿精忠,只要他能剿灭郑经,便对他造反的事既往不咎,并让他继续镇守闽南一带。

耿精忠不为所动,依然继续和清廷为敌,攻陷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区。由于耿精忠势力强大,许多人慕名投在他麾下,很快他的兵力就壮大到了10万人之多,这让康熙头痛不已。

(吴三桂剧照)

然而,藩王作乱却并不齐心,他们各打各的小算盘。比如郑经,虽和耿精忠结盟,但他要耿精忠让出漳州、泉州一带,让他过兵。耿精忠却拒绝他的请求,结果两人为夺地盘又发生了窝里斗。

再加上耿精忠士气不振,粮草匮乏,对兵士又无约束。因此所过之处,兵士烧杀掳掠,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康熙得知后,决定先从耿精忠下手。

1676年,康熙派康亲王杰书率大军负责围剿耿精忠。

随着清军不断收复福建蒲城、建宁等地,连吃败仗的耿精忠无奈之下,交出“总统将军印”,同时向清廷表示,只要保留靖南王爵,他愿协助清军剿杀盟友。

在得到清廷的应允后,耿精忠先后剿杀郑军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的军队。

由于戴罪立功,康熙准他继续镇守潮州。

然而不久,耿精忠的部下却告发他“蓄谋逆之心”。

康熙召耿精忠觐见,并以“负恩谋反”的罪名褫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拘捕入狱。

1682年,在清军的包围下,吴三桂之子吴世璠绝望自杀而死。

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落下帷幕。

这时,大学士明珠上奏表示,耿精忠负恩谋反,其罪大过尚之信。

康熙于是将囚禁在牢狱中的耿精忠凌迟处死。

显然,虽然耿精忠帮了朝廷,但是“三藩之乱”已经平息,他已经没有作用了。而留着他,反而是个威胁。所以,耿精忠必须死。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吴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三位藩王,都是帮助清朝屠杀同胞一统天下过程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大汉奸,清朝消灭南明以后便被分封到南方,一方面表示对功臣的嘉奖,一方面,也可以抵御台湾郑家或其它明朝残余势力。那么,身为藩王的耿精忠为什么最后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这位耿精忠发迹,还要归功于明朝崇祯帝。因为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明朝名将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手下将领,公元1632年崇祯帝冤杀孙元化后,走投无路的耿仲明与另一个大汉奸孔有德最终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靠后金,并受到皇太极的盛情接待。

此后,耿仲明便开始替满清南征北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等到满清入关后,他被封靖南王,镇守福建。

后来耿仲明死后,其子耿继茂承袭王爵,但这位耿继茂是个短命鬼,很快就一命呜呼,于是等到康熙十年,26岁的耿精忠就成为第三任靖南王。

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还算安分,大汉奸吴三桂还曾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全家几百人屠杀,彻底灭亡了自己的祖国明朝。

不过,到了康熙帝时期,消灭了鳌拜这个独揽大权的权臣后,年轻的康熙帝便将矛头对准了南方的这几位藩王。随着他们在南方站稳脚跟,其势力愈发膨胀,能够独立行使的兵权也成为了对中央的极大威胁,于是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旨撤藩。

不愿交出权力的吴三桂杀死清朝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然后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发动叛乱。自此,三藩之乱拉开序幕。

一开始,吴三桂派人拉拢耿精忠一起叛乱时,耿精忠选择观望。但等到第二年时,随着吴三桂叛军席卷南方,连续击败清军,耿精忠终于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他杀死清朝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

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兵分三路进攻浙江温州、金华、江西广信等地,并邀台湾郑经攻打沿海郡县,一时间兵势强盛。

此外,耿精忠还下令剪去辫子、穿回明代服装以示与清朝的彻底决裂。

此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还没有反清,反而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火并,以示忠诚,但后来他的儿子尚之信把尚可喜软禁起来,然后以广东兵马响应叛军,一时间,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尚之信四方势力共同反清,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席卷清朝的大半壁江山。


耿精忠反叛震惊清朝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耿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


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阳、金华、义乌、诸暨,深入浙东;陷江西石城,进逼宁都、赣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门,队伍扩大到10余万。

公元1674年,康熙帝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南下浙江。

叛军虽然看上去十分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几大势力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嫌隙。比如耿精忠、郑经两方来说,结盟之初,郑经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于他的部队在大陆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则认为郑经兵力弱小,拒绝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郑经,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夺回城池,但被郑军击败,后来二者虽然和好,但仍是常常发生冲突。

公元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十月,康熙帝命大将军杰书遵诏招降耿精忠。

清兵大军压境。耿精忠献出“总统将军印”,准备率水师外逃。但其亲信徐文焕已暗投清军,重兵在握,诓住耿精忠,不让出城。

清军至洪塘进福州,耿精忠无奈,袒身露体,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从征剿灭郑经军,以戴罪立功,康熙帝恩准。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


公元1680年,“三藩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 此时,吴三桂已经病死,其他反叛势力相继被平定,只有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苟延残喘,做着最后的抵抗。

于是,康熙帝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耿精忠发难,借由有人弹劾耿精忠心存异志,进而削除其王爵,并且将其收押。

公元1681年,清军攻克云南昆明,吴世璠自尽身亡,三藩之乱彻底被清朝平定了。

三藩之乱被清朝彻底平定,意味着耿精忠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罪魁祸首吴三桂早已经死去,康熙帝决定拿帮凶耿精忠出气,进行秋后算账。

公元1682年,大学士明珠上疏康熙帝: “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他建议对耿精忠进行清算。

正中下怀的康熙帝立即同意了明珠的奏请,下令将38岁的耿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被处斩,耿精忠的亲信曾养性、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也被凌迟处死。

客观而论,耿精忠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上汉奸,他的罪恶远远不及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大汉奸,耿精忠只是反叛清朝的一个反王。

既然耿精忠已经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戴罪立功,康熙帝却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在彻底平定三藩之乱以后用最残酷的酷刑凌迟处死耿精忠,的确是太严厉了,康熙康大麻子的确是心狠手辣的一代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