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是如何在甲午战争结束后迅速崛起的?

宇泽历史


首先要说一下,日本海军扩充早在甲午之前已经非常迅猛。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因为俄国的干涉不得不归还辽东半岛,有意扩军报复。而通过赔款日本又获得了扩充海军的资金,又有英国的支持,扩充的速度自然就更快了。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就大力扩充海军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有意对外扩张,积极扩军备战,而且因为日本是岛国,所以非常重视海军。所以日本新式海军的起步还早于清政府,远东第一艘铁甲舰也是日本海军所购买的“甲铁”号。

“甲铁”号铁甲舰

1883年日本正式以中国为假想敌,其中海军以赶超北洋水师为目标,制订了六次海军扩张计划。明治天皇也提出“苟缓一日,或遗百年之悔”,下令从内廷费用中支出30万日元作为海防补助费。虽然相比扩建海军的巨额开支,这30万日元不过杯水车薪,但是却显示了日本扩充海军的决心。

因为受限于财政收入,日本的六次海军扩张计划完成度有限。不过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前,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达到了61373吨,成功的超过了北洋水师,而且这还没有计算日本在英国新订购的“富士”、“八岛”两艘新式战列舰。

也正是靠着远远超过北洋水师的实力,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争中才得以击败北洋水师,取得最终胜利。

“松岛”号海防舰

三国干涉还辽让日本决意复仇,大力扩充海军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夺取了中国大片领土和巨额赔款。但是日本夺取辽东半岛以后影响了俄国的扩张计划,俄国纠集了法国、德国以武力威胁,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

日本国内上下对此都感到极为愤怒,认为“战果丢失了一半”。为了报仇,1895年12月,日本国会以俄国为假想敌,通过了了一个金额高达5亿日元的军备扩张计划。海军也制订了相应的对俄军备计划。

“富士”号战列舰

和之前因为财政压力多次半途而废的扩张计划相比,由于通过《马关条约》和此后的《辽东半岛返还条约》日本获得了巨额的赔款,预算要宽松的多。根据扩军计划,日本从赔款中拨出13925万日元用于海军扩充费,3000万日元用于发展水雷艇,5680万日元用于扩充日军。海军扩充的经费得到了保证。

而另一方面,此时英国有意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因此和日本签署了《英日同盟》,大力扶持日本对抗俄国。根据《英日同盟》,日本在海军技术上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支持。像日本在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的“三笠”号战列舰就采用了大量英国战列舰都没有使用的新技术,这使得日本的海军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三笠”号战列舰

有扩军的动力,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有英国的技术支持,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海军规模迅速扩张

到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组建了以“富士”、“八岛”、“敷岛”、“朝日”、“初濑”、“三笠”六艘战列舰,“浅间、“常磐”、“八云”、“吾妻”、“出云”和“磐手”六艘装甲巡洋舰为核心的庞大舰队,足以和俄国远东海军一战。日俄战争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不沉的经远


甲午战争日本海军的迅速崛起可以说当时的清政府功不可没,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从我国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为2.3亿两白银,折合日元约为3.9亿日元,这笔赔款之中日本拿出了5700万日元用来发展陆军建设,1.39亿日元用于海军扩张,7900万日元作为临时军费,补充军舰鱼雷艇为3000万日元,剩下的则用来设立教育基金以及开办钢铁厂,造船厂以及兵工厂,用来强化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


微风书房


初濑号主力战列舰

浅间号装甲巡洋舰

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


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首次对外作战,按照外山三郎在《日本海军史》中的说法,此战既大大增强了日本海军的自信心,也刺激了日本海军的飞速发展。首先《马关条约》中清政府的赔款为白银两亿两,由于赔款大部分通过外国银行以英镑支付,折合日元为3.6459亿元,而1894年度日本政府财政预算也不过8400万元。这笔巨款中的1.3925亿日元,被当做海军发展经费

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已经将法,德,俄三国的远东海军力量当做了下一阶段的追赶目标和假想敌。日本海军舰政局长佐双左仲在1896年提出了被俗称为“六六舰队方案”的“海军十年发展计划”,要求日本海军主力为6艘主力战列舰和6艘主力装甲巡洋舰,再配备相同比例的辅助舰只,包括10艘轻巡洋舰和37艘雷击舰和鱼雷艇等等,把日本海军军舰的总吨位扩充到13万吨,这样就能超过法德俄三国远东海军现存军舰实力的总和。此时,甲午开战前从英国订购的两艘主力战列舰富士和八岛号已经抵达日本,日本还需要添置4艘主力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

为此,日本国会分别在1896和1897年通过了"第一期海军扩张费”预算案和“第二期海军扩张费”预算案,两案预算金额总计2.13亿日元。

根据甲午战争的教训,1896年日本海军委托英国著名造舰专家,吉野号的设计者菲利普.瓦茨为自己设计了两艘全新的大型装甲快速巡洋舰“浅间”号和“常磐”号,水线部位装甲最厚处达到7英寸,整船体被分为32个水密区,163个水密隔舱,英国海军界内人士都惊呼,两舰的防护能力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此刻装备的主力装甲巡洋舰“王权”级。

另外,日本又向英国订购了两艘主力战列舰“朝日”和“敷岛”号,设计者为著名军舰设计家马克罗爵士,设计篮本为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庄严”级。首位各有一座双联装12英寸舰炮炮塔,装填技术也由全周固定角度装填进化为全周全俯仰角度装填,另外,由于炼钢技术的飞速进步,从“朝日”开始,装甲版由复合软钢加锻铁,变为新式的哈维镍合金钢。

由于此时恰逢海军由铁甲舰向战列舰时代过渡的飞速大发展期,为何避免舰船全部出自一国军工企业,避免明显技术短板,以及向其他西方列强示好,日本又向德国,法国各自订购了一艘大型装甲巡洋舰,技术参数比照“浅间”,要求排水量9000吨以上,航速20节以上,203毫米炮4门,12至14门150毫米炮。这两艘军舰即是“八云”和“吾妻”号。其中八云号和定远镇远一样,来自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吾妻号来自法国卢瓦河船厂。但是为了统一炮械弹药管理,八云和吾妻主炮没有采用德国克虏伯以及法国加纳厂所造舰炮,而是统一采用203毫米英国阿姆斯特朗炮。


由于日本在远东,尤其是中国满洲境内和朝鲜地区,和俄国的矛盾越来越深重,所以自1897年后,日本海军遂把俄国定为第一假想敌,以俄国远东舰队为目标开始第二期扩军。首先是继续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厂订购两艘大型装甲巡洋舰“磐手”和“出云”号,装甲采用更加先进的克虏伯渗碳钢。另外,为了凑足六六舰队中六艘主力战列舰之数,日本向英国继续订购两艘主力舰“初濑”和“三笠”号,其中三笠号为英国维克斯军工厂制造,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三笠号的设计者邓恩爵士,在三笠号上应用了许多处于试验阶段的新技术,包括阿姆斯特朗BVI式炮塔,电/液/人力三重管损控制切换系统,水密舱增加到288间,价格高达109万英镑。


另外,日本还自造了防护巡洋舰须磨,明石号,购买了防护巡洋舰高砂号等,进一步充实了海军舰队的总体实力。


1902年,三笠号编入现役之后,六六舰队初步建成,但此刻俄国舰队的实力依旧在膨胀之中,海军实力高居世界第三,20年舰龄下军舰总吨位23万4千吨,而日本则是14万五千吨,并且俄国还开工建造了5艘全新的“亚历山大”级战列舰(俄国称为装甲炮塔舰,另外,亚历山大级战列舰四艘都在对马海战里被日军击毁,只有最后下水没有赶上这倒霉事的光荣号幸存)所以日本海军在当年推出了“三三舰队”的紧急海军扩充追加预备案,要求再增添三艘15000吨级战列舰和三艘10000吨级大型巡洋舰,其中战列舰“香取”和“鹿岛”向英国订购,“扶桑”号(此扶桑非彼扶桑)以及其他三艘巡洋舰伊吹,榛名,雾岛则由横须贺和吴港造船厂自己制造。但是,根据工程周期,鹿岛等三舰进入现役,最早也要1906年,但此时日俄对峙的远东局势已经时不我待,所以日本又开始紧急寻求外购军舰。正好,英国艾尔思维和维克斯厂为智利海军造了两艘排水量11400吨级的主力舰,但情况有变,阿根廷与智利关系缓和,所以智利人拒绝履行合同,正在寻求买家,俄国代表团赶紧乘坐横贯欧亚大陆的快速列车赶紧前往,其速度甩下了乘坐轮船的日本代表团。鉴于日英同盟关系,英国海军只好把这两艘军舰列入自己的军舰序列,变成了凯旋和敏捷号。

日本代表团当然不甘心一无所获,此时又传来好消息,意大利热那亚船厂为阿根廷制造了装甲巡洋舰里瓦尔达威亚号,和莫雷诺号,同样因为南美外交缓和,阿根廷人也不打算买了,所以日本火速拿下,列入日本海军舰队序列,这就是“春日”和“日进”号巡洋舰。另外说一句,春日号的前主炮非常别致,为一门单装阿姆斯特朗254毫米炮,虽然为日本海军的炮械维修和弹药供应增添了麻烦,但因为开战在即,也来不及更换了。不过意外的收获是,在旅顺口之战中,这门大仰角主炮的炮弹能够越过黄金山,通过间接瞄准,轰击龟缩在旅顺港内的俄国军舰,也算惊喜。


另外,在甲午战争后,到日俄战争开始前,日本国内的军工基础产业也发展蓬勃,为日本海军综合实力的上升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助力。投资1920万日元的八幡制铁所于1897年成立,技术更新迅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了1906年建造安艺号主力舰时,日本海军军工业已经实现了钢材原料全部自给,不用再进口欧美钢材。海军工程专家宫原二郎博士,则在此期间设计出了先进的宫原式水管锅炉,于1903年被定为海军舰用标准锅炉。

1895年,吴港海军军工厂成立,日本军舰用速射炮自此实现了国产化,到了1903年,吴港,佐世保,横须贺港军工厂陆续成立,152口径下舰炮全部实现国产。为了促进民间造船技术的突破与发展,1896年日本政府通过《造船奖励法》对于700吨以上机械船舶建造实行奖励,1000吨以下,每吨补助12日元,1000吨以上,每吨补助20日元,船舶发动机另行补助,标准为每马力5日元。


用户69792950182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海军的发展极为重要。一方面是战争的胜利,使日本海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军事、指挥、管理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则是甲午战争清王朝赔偿给日本的2亿两赔款中,绝大部分被日本政府用来发展海军,甲午后日本海军就开始了极为迅猛的扩张。

第一次大飞跃:甲午战争后,舰艇总吨位由6万吨猛增至26万吨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海军一线阵容,战后很快就被新造舰刷新淘汰)

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5年7月,日本海军即根据战争中的实际经验教训,以及战后日本海军的任务需要,提出了甲午战争后的《海军扩张计画》。其主要内容,是要改变当时日本海军以巡洋舰充大王的局面,将日本海军打造成一支以新锐的铁甲舰、巡洋舰联合作为主力的强大力量,方案随后通过日本国会审查,得以实施。

(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新建的“初濑”舰)

凭借《海军扩张计画》,日本海军除了甲午战争时期已经在英国建造的“富士”“八岛”两艘铁甲舰外,新增建造了“敷岛”“朝日”“初濑”“三笠”等4艘铁甲舰,使日本海军所拥有的新式铁甲舰的总数增加到了6艘之多,雄居亚洲第一。此外,又订造了“八云”“吾妻”“浅间”“常磐”“出云”“磐手”等6艘新锐的,排水量为9000吨级的一等巡洋舰。6艘新式铁甲舰、6艘新式巡洋舰,组成了日本海军的“六六舰队”。(作为追加计画,后又新增了一等巡洋舰“春日”“日进”)

在这一扩张计划中,日本海军还添造了二等巡洋舰3艘、三等巡洋舰2艘、通报舰1艘、驱逐舰23艘、炮舰2艘、一等鱼雷艇16艘、二等鱼雷艇37艘、三等鱼雷艇10艘。

总计,甲午战争结束后,依靠马关赔款为主,日本海军的这次大扩张,总吨位共增加了多达近20万吨。而日本海军原有的舰船总吨位才不过6万吨而已,甲午战争后短短时间内新造的军舰竟然相当于原有军舰的3倍,确实令人咋舌。

通过这次扩张,日本海军的舰船装备实现了质的提升,甲午战争中充当主力的三景舰等军舰全部被刷入了二线。而这次扩张所新增的军力,也为日本海军之后进行日俄海战提供了本钱。


第二次大飞跃:日俄战争后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第一次击败了一个欧洲强国。日本海军在海战中所获得的战利舰,总吨位达到14万吨,几乎是当时日本海军自身吨位的一半。这些战利品的加入,使得日本海军的舰艇总吨位逼近50万吨,不仅傲视亚洲诸国,甚至连列强在亚洲的舰队也都不在话下,乃至可以觊觎欧美列强。

(“八八舰队”计划背景下新造的“长门”舰)

为进一步扩充海军,维持和扩大日本在海上的优势地位,日本海军于1906年提出了《次期军备计画》,经议会审查修改后,决定新造战列舰“河内”“摄津”,装甲巡洋舰“金刚”,以及2艘二等巡洋舰、7艘驱逐舰、2艘潜水艇。总吨位近5万吨。后又补充《新充实计画》,追加建造“安芸”“比叡”“鞍马”等新建。

随后,日本海军提出了“八八计划”,即日本海军要始终保持8艘舰龄小于8年的战列舰,以及8艘装甲巡洋舰,以此作为海军战力的核心。

为了维系一支“八八舰队”,意味着日本海军需要不断建造新的战列舰,以保证一直有8艘舰龄小于8年的战列舰在役。在此背景下,又新造了战列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加贺”“土佐”“纪伊”“尾张”,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榛名”“雾岛”“天城”“赤城”“高雄”“爱宕”等。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1年,日本海军舰艇总吨位达到近90万吨,成为了排列在英国、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海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全盛时期的日本海军)

由此,日本海军的世界地位奠定。此后,日本海军又经历了和美国的造舰竞赛,以及为了侵华和准备世界大战而进行的造舰扩张,但总体规模上再无大的飞跃,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仍然是世界第三。以1941年9月30日的统计,当时英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为147万吨,美国海军舰船总吨位136万吨,日本海军舰船总吨位94.7万吨。(指主要舰种: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等)。如果加上杂七杂八的各类舰艇,此时,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已经超过100万吨。从6万吨到100万吨,日本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海研会


日本海军崛起于明治维新之后的几次战争之中。

1870年,日本海军正式成立,随后就在1872年入侵台湾中尝到了甜头,晚清政府无能为力。罪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也明白了:大清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至此,第一次以大清海军为假想敌的军备竞赛在远东展开,结果在甲午海战中日军获胜,大清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巨额的战争赔款为日本海军注入大量资本。

从此,日本海军实现了以整个亚洲的财政为基础的海军大扩张,从甲午战争时期的三十一艘军舰扩张到日俄战争时期的七十六艘。 日本海军崛起的第二个关键就是日俄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舰队全歼俄国远东太平洋第二舰队。

这两次战争为日本海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以后日本海军自主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从完全依靠进口再到组装再到根据自己需求设计,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羽翼丰满的日本海军渐渐有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野心,尽管一战后受限于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但此时日本已经有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计划。

有了这个野心,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八八舰队,八艘巡洋舰再加八艘战列舰,力争达到美国海军规模的百分之七十,二战前日本海军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海军之一,美国、英国、日本三足鼎立。 最终,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实现了较量,但是日本海军具有先天的缺陷,即过于强调进攻能力,忽视了防御能力。

而且,在大炮巨舰主义影响下,忽视了航空母舰的发展,结果大和号战列舰还在射程之外就被美军航母编队炸沉。二战后,日本海军改为自卫队。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日本海军的崛起是踩着大清北洋舰队和俄国太平洋舰队和远东舰队的尸体而上位的,通过甲午战争击败中国,使得日本在帝国列强之间站稳了脚跟,但是此时的日本海军,仍然是一只弱小的存在,没有本国的工业体系支持那就只能依靠外购军舰来提升自己的实力这一点和北洋水师一样。


所以平静的甲午战争的赔款向日本订购了更多的军舰的同时也在培养本国的军事工业体系,使得在甲午战争结束的10年时间里让日本拥有了扳倒俄国舰队的实力,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确立了其在远东地区的霸主地位。但这种嗑药式的快速成长并不代表着日本海军就很强悍,因为其国家的工业实力还是很落后,其国民的生活水平比大清好不到哪里。
金刚级

但是日本海军扳倒俄国舰队之后自信满满,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实力很强大,但是军舰的自研建造能力还是很渣,当世界海军进入无畏舰时代,而日本还是停留在前无畏舰时代,特别是当美国大白舰队到访日本的时候将日本从日俄战争中的荣耀中浇醒,日本海军才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此时的日本又开启了外购军舰提升实力的道路,这就是日本向英国购买的最后一型军舰——4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除了首舰金刚号在英国造外另外三艘转交生产图纸给日本的厂家生产,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海军实力,又可以培养自己本国的工业体系和造舰能力。除了金刚级远嫁东洋外还有英国对日本特别定制的14寸舰炮。而日本海军吃透了金刚级的设计和14寸炮之后就开始自行设计下一级战列舰——扶桑级和伊势级,而自行研制具有日本特色的分别为长门级和大和级。



而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后日本海军的地位达到最高,并且积极在航空领域探索,并成为航空组件领域的探索者,这为以后日本拥有能够与美国想抗衡的力量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