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歷史界,出現一個學派:清史研究派,以美國為主。在近代史中,清朝前中期,是世界上領土龐大,人口最多,且富饒的國度。這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起,而且經過近代史,中國還保存如此龐大的領土,這就讓他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保存如此龐大的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開始研究清朝,隨著深入地瞭解,清朝的歷史開始被他們所熟悉。他們過分地強調清朝的獨立性,稱清朝為滿洲帝國,而中國是滿洲帝國的一部分,從而提出“清朝非中國論”。美國匹茲堡大學羅友枝女教授,她是中國史日裔女教授,注意,她和日本有關係。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1967年,中國史學家何炳棣發表一文《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文中強調滿族的漢化,和建立大統一朝代的重要性,清朝是中國近代史最成功的國家。對此,羅友枝在1996年,對何炳棣的觀點提出質疑,開始反駁何炳棣的觀點,並發表了一文《再觀清朝:清朝在中國歷史的重要性》。


羅友枝在文中提出,清朝能統治近三百年,不是漢化或中國化,而是利用亞洲內陸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繫,並保持“滿洲”的認同,以此達到一個多民族的帝國,她強調“清帝國”和“中國”並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中華民族不過是一個共同體,她還提出,須重新審視清代歷史。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何炳棣的觀點是滿族建立一個“中國”王朝,羅友枝的則是“超越中國”的帝國模式。在上個世紀,兩人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被美國清史學界稱為一場著名的辯論。中國許多學者對羅友枝的觀點都提出反對,如果按照她的說法,滿洲為上,“中國”為下,那麼清朝不再等於中國,而是滿洲帝國,或者說是清帝國也不等於中國。她是受到西方思維的影響,將清朝和元朝視為征服政體,即“征服王朝”的理論思維。除了羅友枝外,還有歐立德等人,他們的觀點差不多都一樣。


“中國”的含義


早期的“中國”更多是指中央之國,隨著時間發展,“中國”的範圍不斷擴大。秦朝統一天下後,奠定大統一時代,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地區概念,在古代民族融合過程中,則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周邊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更多的是對中華文化上的認可。到元明清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更加有意義。明朝時期,對外開始用中國二字,並以中國作為國號自稱,從地域概念,到國號的自稱,也見證中國歷史的變化。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清朝時期,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時,出現中國二字,清朝對外的國名是中國,簽訂條約時,寫的是中國。從這可以看出,清朝已經認同自己是中國,而不是滿洲。康雍乾三朝,是清朝對中華民族意識的構建和穩固重要的時期。


乾隆時期的《皇清職貢圖》,推翻羅友枝的觀點


清朝乾隆時期,形成一個多民族大統一的王朝,這可不是說說而已,是有歷史做支撐的。乾隆中期,漢語開始成為清朝的國語,標誌著清朝已經漢化,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開始推廣儒家思想,羅友枝認為清朝沒有漢化,是對清朝史書的推翻嗎?還是對清朝使用儒家思想的不認可?這種妄想把中國和清朝分開的人,肯定是別有用心的。清朝是以滿、漢、蒙三族為主體的中華帝國,這可是包含了邊疆各民族地區。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在乾隆時期出版的《皇清職貢圖》中,描繪了各地區民族狀態,反應了中華帝國的意識已經存在,這包括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清朝給每個少數民族的人物和服飾,都繪製在《皇清職貢圖》中。更有對外來朝貢的國家,在和外國的外交中,都是以中國自稱,而不是滿洲,這更能體現清朝把自身當作中國。


在《皇清職貢圖·朝鮮國夷官》中,朝鮮稱明朝為中國,同樣稱清朝為中國。在《李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帝之於我國,其所優待者,迥出尋常,想其六十治平,秦漢以來所未有”。朝鮮人認為乾隆皇帝是秦漢以來,最有作為的皇帝。從這可以看出,朝鮮早把清朝視為中國,所以才拿來和秦漢相比。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不僅朝鮮是這樣,越南也是把清朝視為中國,在《皇清職貢圖·安南國夷府》中,回顧清朝和越南的交往中,都是以中國自稱。而越南的《使華叢詠集》,則稱清朝為“天朝”等。越南向清朝朝貢時,在正式公文中,也稱清朝為“天朝”,同時也認同清朝是中國的正統。


而《皇清職貢圖》對邊疆各地區是這樣描繪的,比如在雲南邊界地區,清朝都是將自己作為明朝之後的中國王朝,敘述和這裡的少數民族關係。可見,清朝已經把自己當成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是清朝的一部分。外國人對清朝的曲解,跟上個世紀扭曲和抹黑中國,是有一定關係的。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為什麼說清朝時期,中華民族意識最強?


拋開晚清那段黑暗歷史不說,前中期的清朝,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國家,雖有諸多的問題,但成功把一個強大的,整合力度超前的,具有近代國家特徵的朝代。《皇清職貢圖》沒有繪製滿、漢、蒙三族的畫像,表明清朝已經把這三個民族居住的地區,劃為清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內地和邊疆的融合,形成一個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是“新清史”認為那樣,他們試圖將清朝構建成一個“滿洲”帝國,達到區分清朝和“中國”的不同。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清朝在民族意識上、自身漢化中、民族主義興起、統治的文化特徵,都有貢獻。在眾多政策的規劃下,清朝構建起一個國家認同強大的政權。這對近代史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在世界列強的衝擊下,清朝早就四分五裂了。晚清許多漢族人,都在試圖改變積貧積弱的清朝,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推翻清朝。證明清朝還是得到一定的認可,只是隨著清朝不斷的衰落,清朝已經到了滅亡的地步,最後只能被推翻。


民族團結是一個國家必須要做的,面對國外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糖衣炮彈我們需要警惕,保持一顆清醒的心。清朝已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而且還是重要的一個朝代,中國歷史從古代過渡到近代,是在清朝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