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位发生“玄武门之变”,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在朱元璋死后?

大马哈鱼12


李渊打天下,靠的是儿子们,这里不给儿子们功劳大小排名次。朱元璋打完江山做天下,大一点的儿子们刚刚上学前班,小一点的儿子正在投胎的路上,就排名最靠前的那几个,也都是光吃饭没干过活的生瓜蛋子。李世民万马军中取上将首极那是家常便饭,确确实实的杀人不眨眼,朱棣的砍人本领是他爸给他块自留地后,自己看家护院磨练出来的。李世民敢和他爹呲牙,朱棣在他爹面前连屁都不敢放。

李渊自己也纠结皇位传承问题,甚至想过赵武灵王的浑招要家业一分两下。这个问题朱元璋没有遇到,不过朱元璋还是遇到了个让他头疼的问题——接班人挂了。这边是接班人候选太多出人命,那边是好不容易育的苗绝收了。李渊没办法,一拖二等等到了“玄武门之变”。朱元璋有办法,用小尺划了个疆要儿子们别擅动,大孙子继位。儿子们牙咬碎也得咽下去,没办法,打不过老爹。——这一是因为老爹的威信,二是因为个人能力和所创产业值成正比例——儿子们打过江山就想有份儿分,没有打过的,有自知之明不敢明火执仗的抢——后来的朱棣不就同样遇到了勇武的老二要秒老大,被朱棣捏扁了吗?——要饭吃的不敢嫌酸,做饭的就敢尝咸淡。

再有一点,李渊心太软,就算《杨三姐告状》里杨母说的:十个手指头,咬咬哪个都疼,结果还是疼了。非但疼,自己也光荣下岗了。朱元璋不一样,老子说一不二,不怕死你来,老子砍完你,接着再生。儿子不怕没有,皇位绝不撒手!

关于“靖难之役”,那是板上钉钉迟早的事,因为历史早给他彩排过了——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无奈朱元璋不听,总觉得凭一己之力打了天下,也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也过分高估了他大孙子的能力,所以“靖难之役”轰轰烈烈的登场了。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实际上的不同,李世民是主动造反,而朱棣是被迫造反。

李世民从他建立卓著战功之后,就一直有取太子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之所以敢在李渊在位时就发动玄武门事变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足够的实力,以及他的战功卓著,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可以说他和太子是势力相当的。在发动玄武门事变成功后,他也有足够的实力把李渊逼下位。

而朱棣不一样,可以说他虽然不赞同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帝,但是他从一开始并无谋反之心,至于后来他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无奈,当时已经有很多藩王要么被逼自杀,要么就被朱允炆杀了,如果他不反,他也没有活路。再者从宗法和实力上来说,他是朱元璋的四子,以及他在北平的军事力量,就算不立朱允炆为帝,也不可能轮到他朱棣。更别提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了,可以说如果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造反,那他必是死路一条。




你离开了南通


李世民战功赫赫,身边有很多的将领都依附于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于死地。

随着李渊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李渊活着李建成对付李世民还有很多顾忌,只能通过陷害栽赃的手段。

等李渊一死,李建成当了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赶在李渊没死之前发动政变,一来是为了自保,二来是趁李渊没死李建成还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杀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后发动靖难之役,因为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手里没有可实际控制的军队,实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没有人听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况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时候什么都有,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军师有军师。

当时朱标是太子,太子仁慈宽厚,深得百官的爱戴。朱元璋又很强势,权利把握的相当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发动政变,那是打着灯笼拾粪~找屎。朱元璋会把他送往精神病医院,因为朱棣疯了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这是个很有趣的对比。

首先,必须看到事物发展的迫切性是不一样的。

秦王李世民为唐室江山的创建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他却不幸碰上一个奇葩老爹李渊偏听偏信,宠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断猜忌李世民,对李世民严加防范。平日间太子和齐王针对秦王的明枪暗箭一而再,再而三,屡次妄图致秦王于死地,早已没有了骨肉之情。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日,李渊召李世民进宫质问是否意图篡位,咄咄逼人。幸亏李世民伶牙俐齿,反咬太子和齐王秽乱宫闱,李渊一时失去方寸,只得答应李世民第二天再进宫与太子和齐王当面对质,李世民才得以脱身回到秦王府。此时对李世民来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在秦王府文臣武将的鼓动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和元吉,一举消灭太子和齐王势力,逼迫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两个月后黯然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玄武门之变是李渊这个糊涂老爹不能公正处理问题,一步步激化出来的。试想若是当天建成和元吉抢占了先机,秦王府众人就得尸横遍地了。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而对照明朝的情况则大大的不同,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一刀一枪打下得江山,对敌人狠,对自己人也狠,功臣豪强说杀就杀,御下颐指气使,一言九鼎。传说燕王朱棣的生母碽妃就是被朱元璋以酷刑处死,朱棣由马皇后抚养长大。

应该说燕王朱棣作为塞王对朝廷还是兢兢业业的,多次领兵出征塞外,打击蒙元残余势力,功绩卓著,朱元璋特意授权朱棣可以节制边塞的军队,在诸位亲王中可谓地位尊崇。如果太子朱标没有早逝,而是顺利继承大位,朱棣恐怕不会觊觎大哥的皇位。老朱家只会继续兄友弟恭,其乐融融。

其次,要看到同样身为皇子的李世民和朱棣所掌握的力量是大不相同的。

李世民为唐室江山功高盖世,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有自己独立指挥的天策军,并兼任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等朝廷的实权官位,还在秦王府广置文臣武将,部属遍天下。说老实话,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干了也就干了,需要的只是痛下决心。而之后就能看出其实力,李世民迅速控制了朝廷事态,全国各地州府未发生大的变故,只是万民恭贺新皇登基。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而燕王朱棣绝无可能敢在朱元璋生前发动“靖难之役”,难以想象朱棣有勇气能够战战兢兢地面对那个令人恐惧的老爹,朱棣最多只敢腹诽老爹立侄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断了自己对皇位的念想。

燕王朱棣只是九位塞王之一,如果提前动起刀兵,朱元璋一声令下,不光是天下兵马要杀将过来,其他统兵的亲王们也要对他开战。朱棣所能掌握的只有燕京一地的军队,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心有权谋的朱棣终于隐忍到了朱元璋过世,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

登基伊始,建文帝朱允炆便迫不及待地以激烈的手段开始削藩,先后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建文帝鬼使神差地把自己推到了众位藩王的对立面,藩王们早就等着能有个人替他们出头了。老四,我们看好你哦。

朱棣举起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帜,给“靖难之役”添加了大义的名分。而其他尚有军事实力的亲王们大都作壁上观,巴不得让燕王收拾朱允炆那小子一顿,反正都是老朱家自己人,燕王当皇帝也得照顾至亲骨肉吧。

(朱棣剧照,源自网络)

四年后,燕王朱棣得偿所愿坐上了龙椅,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这一切注定只能发生在朱元璋的身后。


司空郊原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李渊在位时,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继位之争已经水火不容。

李渊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与李世民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战功和威信方面,李建成都不如李世民,因此他联合弟弟齐王李元吉处处排挤陷害李世民和他的嫡系功臣。

因为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劳第一,很多重臣大将都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所以李渊一开始在传位的问题上摇摆不定。

但后来李渊猜忌李世民手握兵权功高震主,也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封建传统,所以对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进行了打压,但并没有彻底消灭秦王集团,李世民仍然拥有很强的实力。

在父亲和兄长的双重打压下,李世民的处境岌岌可危,玄武门之变其实也是李世民的自保之计和无奈之举。他和手下人经过精心谋划,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击杀了太子和齐王,控制了父皇李渊,很快李渊把皇位传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综上,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李渊没有处理好儿子们的储位之争。

再看朱元璋,朱元璋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他的几个儿子在他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年纪尚小,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军政大权都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全国军民中的绝对权威是李渊不能比的。

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朱元璋早早就把大儿子朱标立为太子,当然朱标各方面也为父皇喜爱,因此在他活着的时候朱棣没有动机也没有实力没有胆子公开造反。

在朱标病亡后,朱元璋把这种喜爱转移到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并立他为皇太孙,这也符合立嫡的封建继位传统,并没有错。

朱元璋错就错在他在位期间没有意识到分封的诸子诸王实力日益增长,已经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北方面对蒙古的威胁,派儿子领兵镇守北方总比派其他大将要放心,这也符合朱元璋一贯的猜忌之心。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意识到藩王的威胁,但他年轻气盛操之过急,立即做出了削藩的决定,引起了朱棣的不满与恐慌。

于是朱棣很快发起了“靖难之役”,但这个过程也是充满了曲折,因为建文帝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的皇帝,当时的民心军心包括军事实力应该说大半还是在建文帝一方。但朱棣最终凭借自己多年的统兵经验和谋略,经过四年的艰苦战争,打下了南京,自立为帝。

综上,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拥有绝对权威,朱棣没有造反的动机、威望、实力和胆子。而李渊在位的时候对大权尤其是军权没有绝对权威,李世民有造反的动机、威望、实力和胆子,所以就有了玄武门之变。



酒味悠悠过


李世民与朱棣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皇帝”,都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时通过武力征伐的当时逼迫皇帝退位或者消失。在两人的传奇之中,有一点略有不同,那便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在李渊在位发动的,而朱棣的“燕王扫北”确实在朱元璋死后。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一:事件诱因不同

李世民功劳卓著却备受猜忌,李建成、李元吉欲除之而后快,殊不知,他二人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朱棣在三个兄弟去世之后,自己成为序齿最大的皇子。但是朱元璋竟然越级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之后,着手开始了削藩,从而触及到了朱棣的根本利益,最终引发了那场轰动华夏的“靖难之役”。

他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李世民是先发制人,朱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建成与李元吉打李世民主意,李世民早已看透,最终在秘密策划之下先发制人。

朱棣是已经退无可退,被人拿着到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可以说,如果朱元璋在位,是断然不会出现“燕王扫北”这样的事件。

二:当今皇上不同。

秦王时期的李世民,在位人是李渊,太子为李建成,但是两人都主政,不管军事。自从李渊太原起兵,夺下西安之后,军事指挥权就交给了李世民。

朱允炆时期则不同,燕王虽然有一些兵权,但是全国兵力还是由朱允炆统一调配。朱允炆在军事能力上有所欠缺,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所以有一句话说:“朱允炆将朱元璋给他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若是朱元璋在位,而且破天荒的削藩,针对朱棣,就算是被父亲手刃,他也没有那个胆量造反。朱元璋为何许人也?且不说戎马一生,手下猛将如云,单凭朱元璋那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朱棣也不敢造次。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发动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发动者是燕王朱棣。秦王李世民在隨末农民战争和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中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绩,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聚了雄厚的军队实力。秦王李世民与唐高祖李渊之间虽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综合实力上,呈现“主弱臣强”的态势,因此,随着唐王朝皇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作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实力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了皇位。李渊是贵族出身,平生比较谨慎,连是否起义,什么时候起义,都是儿子们和属下的鼓动。他个性还温和,不爱出头,不粗暴,行军打仗大都儿子们和属下去规划,只是让他权衡而已,即使是皇帝,亦是如此,还有,当时李世民已树大根深,他太了解自已老爸,所以敢发动玄武之变!

所处形势不同

李渊一家本来就是贵族,见多了权利斗争下骨肉相残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当了皇帝,面对文才武略、功勋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杀之而后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险一把,大不了还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从底层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亲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时,朱标也还没死,对于朱棣而言,皇位继承人朱标是对自己特别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乱搞,至少没有性命之忧。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削藩太操之过急又太过绝情才会丢失天下。

李世民权势滔天而朱棣仅限自己的封地。

我们来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职地位:

其他的待遇还有:

封邑三万户:唐制,王爵食邑一万户,李世民有三万户。

禁中骑马:古代在宫禁中除了皇帝外严禁其他人等骑马,但李渊允许李世民骑马。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官吏只能称呼有一殊荣的大臣官职,而不能呼其名。三国时曹操也是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获得了高于其他亲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实权,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军兵权,还有着自己的文武官员班底。实际权利已经超过了太子。

在这种条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国的心脏位子发动一击,取得政权是很容易的事。

大明朝乃是朱元璋一步步打下来的天下!真真正正的开国之君!其在位时权力集中,甚至为了稳固皇位,不惜编织罪名杀害开国元勋!所以

当时无人可以撼动其位置!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大封王位 ,儿子们全部赐予封地甚至可以自建军队!

朱棣因此才有能力发动靖难之役!



孤人自嘲ing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这个问题呢,在站在说书人的角度来看,却是简单,李渊个人的成长角度不同,当年自己的父亲死的早,一直被隋文帝照顾着长大,后身皆重要职位,说白了从自己的祖上北周时期,门庭却是不一般,在当时也算是地位很高的士族门阀了,所以在权利斗争当中,有着不同的手段,当年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可是对太子照顾有加,从当初李渊给予太子权利来看,不难看出,是让太子李建成与朝堂内的官员打好关系,实习一下做帝王的注意事项,以便以后当了大唐帝王之主后,更加得心应手。

但是这其中老二,就是李世民却是在大唐的建立之初,立下了不朽之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李世民得到了枪杆子的支持,而且自己拥有自己的团队,有时候,说书人甚至怀疑,李渊设下的局,让这二人自相残杀,让最有能力的人出线,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几个兄弟都太狠了,都打算弄死对方,结果李世民出线。

我们再看看朱元璋,这个就简单了,当初朱元璋可是乞丐出身,由于自己底子薄,并非像隋唐时期,李渊一样,是一方士族,关陇集团的一哥,所以一旦皇权在手,就要肃清一下威胁到皇位的人,这种杀人的手法,让自家子弟都是为之忌惮,直到朱元璋死后,这一种敬畏怦然消失,再加上朱棣当初随父亲打江山,在军方和藩王方面得到了不少的支持,所以靖难之役发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北派说书人


首先一个,李渊和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把控不是一个级别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二农民出身造反成功的皇帝,另一个是刘邦。

朱元璋对于权力十分的敏感 ,这一点从他后期大肆诛杀功臣就能看出来,而他之所以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为藩王 ,也是为了巩固皇室的权力 ,而朱元璋是十分自信自己能够掌控住这些藩王的,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手腕绝不是当时的朱棣能够想象的。

所以得到朱元璋死了之后,朱棣的野心才能冒出来,而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肆杀戮藩王也让朱棣深感不安,加上对于这位侄子的不屑以及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能打的武将都被朱元璋杀光了,留下的就是李景隆这样的草包二代,当时镇守北方的朱棣应该算是最能打的人了,所以才会下定决心起兵“靖难”。

而李渊父子的情况不一样,李世民的能力是比李渊高出太多的,伟人就说过,中国古代最会打仗的皇帝就是李世民。

而当时的最能打的武将都在李世民手上,加上握着军权,李渊对于立太子的反反复复让李世民很不满,所以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大智历史观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发动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发动者是燕王朱棣。 秦王李世民在隨末农民战争和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中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绩,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聚了雄厚的军队实力。秦王李世民与唐高祖李渊之间虽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综合实力上,呈现“主弱臣强”的态势,因此,随着唐王朝皇族内部矛盾的激化,作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实力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了皇位。 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还是少幼时期,虽然人小鬼大很聪明但是他还是少不更事的。朱元璋依靠淮西集体的势力,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以建立根据地的方式东征西讨、南争北战,最后建立明王朝,实现了从社会最底层一跃至社会金字塔尖高度的政治飞跃。朱元璋此时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威望和统治全国的强大军事力量,而且还具有极为丰富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一人独大的态势,决定了明太祖朱元璋和燕王朱棣之间“主强臣弱”的政治格局。朱元璋后期,燕王朱棣封藩北平,担负起明朝北方重要门户的防守,还多次跟随大将徐达等北伐实力仍然还很强大的蒙元残余集团,后还多次独立挂帅亲征蒙古并取得多次胜利,稳定了明朝北方的社会局面,不仅拥有比较高的政治威望、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还富有身经百战的政治和军事经验。此时的朱棣与老年的朱元璋相比还是“主强臣弱”,朱棣不敢也不能发动政变夺取皇权。在朱元璋死后,年少稚嫩的文弱书生建文帝朱允炆与强健雄霸的中年朱棣之间就是“主弱臣强”的态势了。因此,随着建文帝朱允炆不合时机的削藩政策推行,朱明皇族内部的斗争白热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成为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