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热认识的误区!


关于发热认识的误区!

误区 1:体温升高=发热?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感染?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所以不能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

误区 5:发热到 39℃ 才能用药物退热吗?

重点强调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

误区 6:你还在用酒精擦浴退热吗?

酒精擦浴禁用于儿童!因为高热时行酒精擦拭,会使患儿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大量的酒精。儿童因为肝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代谢能力差,易导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对于成人,尽管酒精擦浴可促进散热以降低体温,但对于正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等抗菌药物的患者将增加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风险。

误区 7:警惕阿司匹林哮喘!

临床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NSAIDs 退热药物,哮喘患者应避免或慎重使用该类药物,还应告知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及服用此类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