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过世以后有没有互相残杀之心?

可乐男孩


权力之争历来是残酷的,如果说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之间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但说是相互残杀也不符合历史史实,起码还不到时候。

好在司马师死的早,把权力交给了司马昭,也就避免了兄弟相残的局面出现。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又升任大将军。

而此时的司马昭还没有能力跟司马师叫板。

何况司马懿刚刚去世,尽管司马氏家族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毕竟由于司马懿的去世,必然会导致权力的不稳固,这时候需要司马氏兄弟合作,首先先把权力控制在手里,即便要竞争也是之后的事。

252年,司马师分三路大军对孙吴发动南征。

司马昭率领东路大军,与东吴战于东兴。但由于战役大败,司马昭被削去了侯爵。

失去了爵位,司马昭也就失去了权力,就更没有与司马师竞争的资本啦。

此后,蜀汉姜维又北伐,进攻陇右。魏帝曹芳不得已又起用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抵御姜维的进攻。

姜维很快主动撤军后,新平羌胡又发生了叛乱,司马昭率军将他们击溃,并威慑北部胡虏再次投降。

由于这次军功,司马昭又重新封侯,得到了权力。

这时的司马师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先是曹芳命令中书令李丰等人发动政变,想废除司马师。但计划泄露,司马师诛杀了李丰等人。

但司马师感到曹芳对自己的猜忌,于是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这时候,司马昭积极参与到司马师的一系列行动中,兄弟联手,一致对外。

司马师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司马昭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由于司马昭协助司马师稳定了地位,也因此被封高都侯,增加食邑二千户。

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又在淮南起兵勤王。

司马师率大军征讨。尽管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司马师由于受到惊吓,眼疾发作,惊掉了眼球。勉强班师回许都,但病情加重,奄奄一息。

司马师急召司马昭到许都,把大将军的印绶交给了他。司马昭顺利掌握了部队,控制了军权。

曹髦无奈,只得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司马氏继续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司马师从接受朝政大权到病逝,仅仅四年的时间,战事频繁,还出现了一次政变和一次反叛。

在这种情势下,司马师是无论如何不能够兄弟相残的。

曹魏政权为了削弱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也对司马昭进行了打压。因而司马昭也在为维护司马氏家族的权势,无条件支持司马师。决不能做有损于整个家族的事情。否则对自己毫无裨益。

而且,司马师自己没有儿子,就将司马昭的儿子过继为养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氏迟早会篡夺曹魏政权,如果司马师或者其养子司马攸做了皇帝,对司马昭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说司马氏已经取代了曹魏,建立了司马氏政权,为了权力和将来帝位的继承,而展开竞争,甚至是相互残杀都有可能。

从晋朝发生的那些争权夺利的事情来看,司马氏家族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假如司马师做了皇帝,司马昭有篡夺之心,进而兄弟相互残杀,也毫不足奇。

但司马师掌握朝政仅仅四年的时间,还没有等到那一天,就呜呼哀哉啦。

司马师没有来得及做废曹魏自立的事,司马昭也就不必过于急迫上位,因而也就不会有相互残杀之心。兄弟合作还是首要的。

司马师病逝,其养子司马攸仅仅八岁,还无法继承其权利。司马师只能将全力交付司马昭。这也就避免了矛盾的冲突。

如果司马师已经自立为帝,那情况就很难说啦。恐怕司马氏家族的自相残杀就提前到来啦。

因此,司马氏兄弟最多是在考虑将来的问题时,有一些竞争的心思,但不会有相互残杀之心。

因为曹魏宗室的力量和维护曹魏政权的人,一直在想颠覆司马氏的朝政。

一有不慎,司马氏就可能前功尽弃。

因而,司马氏兄弟必须合作,以维护大局。



豹眼看历史


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

司马懿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师42岁,司马昭39岁。

2年后,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承袭了司马懿的官职、爵位与权力,官至抚军大将军,不久升为大将军,掌握魏国兵权,独揽魏国朝政,而司马昭则被封为安东将军,镇守许昌,并都督淮北诸军事,兄弟俩人一个把持军权和朝政,一个镇守一方,这一年司马师44岁,司马昭41岁。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因为司马师擅自废立曹魏皇帝之事,在扬州起兵对抗司马师,原本此次的叛乱不需要司马师亲征,况且司马师当时刚刚进行了手术,割了眼睛上的瘤子,伤口没有愈全,不方便征战。

但是有三个人力劝司马师亲自率军讨伐毋丘俭与文钦的叛乱,这三个人分别是:傅嘏、王肃、钟会。

傅嘏是曹魏尚书傅巽的侄子,当时官至尚书仆射,傅嘏因为受到曹爽一党的排挤丢了官,后来被司马懿提拔起来,司马懿去世后,傅嘏就成为司马家的人,傅嘏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司马师亲征才有平定叛乱,其他人可能会失败,司马师在听了傅嘏的建议,认为有道理,于是抱病亲征。

王肃司徒王朗的儿子,当时官至太常,掌管祭祀、社稷的官员,以天象认为司马师也应该亲征。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与司马兄弟在年轻时就认识,钟会与司马昭私下关系很好,算是司马昭的心腹,而司马师年轻时与何宴、夏侯玄等人关系较好,钟会也力劝司马师亲征。

从常理上来看,抱病亲征,也属于正常,但是司马师得的这个病估计是眼眶肿瘤,一般是良性的,不是恶性的,如果是恶性的,估计早就死了,当时司马昭刚刚动了手术,割了瘤子,现在不清楚在当时司马昭是如何动的手术?但是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刚割了瘤子,最重要的就是休息,在当时没有抗生素,只要伤口有感染,基本上就可能会要了性命,这一年司马师48岁,司马昭45岁。

傅嘏、王肃、钟会三人劝司马师亲征的原因应该是各不相同,傅嘏是以大局出发,王肃从天象预测,只有这个钟会的动机可疑,从日后的情况来看,司马师一死,钟会就立即替司马昭谋划夺取大权,是否在事前钟会与司马昭有过密谋,不得而知。

从年龄来看,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都快50岁的人了,古人的生命本来也就不长,活到50岁算长寿了,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3岁而已,司马师是没有儿子,还是司马昭过继了一个儿子给司马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话很有名,说明司马昭有野心,野心从来就不是一天生成的,司马昭作为司马师的弟弟,在司马师过继了儿子后,从法理上说,只是第二顺位接班人,第一顺位仍然是司马师过继而来的儿子司马攸。

但是如果这个儿子司马攸年纪小,不能理事,而在当时司马家又没有完成权力布置与取代,司马昭就可以作为首选接班人,但是司马昭只比司马师小三岁,要是等自然死亡,谁知道司马昭会不会死在司马师前面?

从动机上讲,司马昭是有杀害他的哥哥司马师夺权的动机,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有嫌疑的原则来看,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过程就是与钟会密谋劝司马师亲征,如果司马师亲征,染一点病,或者受一点惊吓,那计划就更完美,而且更隐蔽,几乎没有理由怀疑司马昭头上。

结果司马师还真的是因为这次的亲征,受到文钦之子文鸯的数次惊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当时又没有止痛药,又没有抗生素,司马昭就这么死了,年仅48岁。

这个惊吓司马师而死的文鸯后来投靠了吴国,在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造反发动淮南三叛时,吴国派出文钦、文鸯父子救援诸葛诞,结果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和弟弟文虎就投降了魏国。

文鸯一投降,司马昭的部下马上请求诛杀文鸯,为司马师报仇,但司马昭反而以各种理由保下文鸯兄弟,还让文鸯兄弟率领百余人劝降诸葛诞部下,即使淮南三叛被平定,文鸯仍然受到司马昭的重用,不仅如此,文鸯还一直官运亨通,后来在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为官。

司马昭善待文鸯,虽然无法说明与司马师之死有关,但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司马师之死是司马昭乐意看到的。

再回到司马师刚死的那段时间来看,当时的魏帝曹髦想趁机夺权,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远离政治中心,让尚书傅嘏率领司马师主力军队回到洛阳,因为司马昭原本就镇守许昌,但是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司马昭强行率领军队回到洛阳,魏帝曹髦的夺权行为失败,司马昭最终承袭了司马师的官职、爵位和军权。

整个过程,很像是早就计划好的谋略,但却没有任何的证据,以证明司马师之死,司马昭涉案,从常理及司马昭此人来看,他对权力有着异常的野心,当时的司马昭都已经45岁,还有耐心再等下去吗?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司马昭利用司马师刚刚割了眼睛中的瘤子,还需要休息的时机,让其他人鼓动司马师亲征,在战争中利用了意外事件,导致司马师受到惊吓,最终眼睛掉出眼眶,剧痛而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许多人对司马懿有误解,认为司马懿像曹操一样,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就把控了大局,以丞相自居,因此,他的后代可以尽享其利,争夺权力。像当年的曹植和曹丕一样,为了世子之位而相互争斗。其实事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相互残杀呢?

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司马师是大儿子,比司马昭大三岁,性格沉稳,善于权谋,因此,司马懿重点培养他入朝为官,目标是执掌中枢。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为太傅的时候,为了平衡权利,不引起非议,曹爽举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师后来屡次升迁,官拜中护军。那么既然曹爽要架空司马懿,为什么还要司马师担当中领军之职呢?

原来曹叡临死托孤时,任命司马懿担任侍中,和曹爽共同辅政,其中重点交代两人各领三千禁兵,以相互牵制。后曹爽想要架空司马懿,于是让司马师做中护军,统领一部分禁军,算是掩人耳目,怕别人非议太多而已。而禁军首领领军将军则由蒋济担任,这样的话,司马家族既被分散了势力,又从表面维持了平衡,一举两得。

这其实就是司马师的起点,中护军,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其弟弟司马昭所望尘莫及的。那么此时的司马昭在做什么呢?

司马懿一开始是拒绝司马昭为官的,当司马懿被架空后,司马懿考虑让司马昭做了洛阳典农中郎将,起点更低,后转至散骑常侍,勉强跟上他哥哥司马师的步伐。

后来,司马懿有意锻炼司马昭的在军事上的才能,因此当曹爽伐蜀时,司马昭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参与了整个伐蜀之战,后司马昭极力劝阻曹爽撤退,司马昭说:如今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机会,攻坚又不能成功,应该赶快撤退,如果被蜀军截断归路就麻烦了。后曹爽领兵撤退,由于撤得还算及时,损失不算太大。

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时权利大握。那么此时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没有。此时司马懿不但不能懈怠,还急需两个儿子的帮助,而两个儿子相比来说,司马师比司马昭要有用的多。为什么呢?

当时曹爽架空司马懿的时候,司马师比司马懿还要气愤,为什么呢?曹爽和司马师年纪差不多,又同朝为官。司马师深知,一旦父亲司马懿失势,那么他们整个家族就要倾覆。而此时父亲身体不佳,卧病在床,家里能依靠的只有他了。所以,他其实已经早有准备。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也就是说,当初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中坚力量,三千死士,其实是司马师提前准备的。关于这一点,电视剧《虎啸龙吟》有所改动,篡改了历史。那么司马懿的作用是什么呢?

司马懿为太傅,他联系了当时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朝廷三公聚齐),还联系了郭太后,然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免去曹爽的大将军之职。这等于是说师出有名,而不是叛乱。但是还需要兵力,而禁军的权利早就被曹爽所霸占,所以这时司马师所阴养的三千死士就极为重要。

而司马师在整个叛变过程中,率领士兵夺取京师各个大门,军容齐整,肃然有序,连司马懿都感叹,这小子可以。那么司马昭的表现呢?明显要逊色很多。

当时酝酿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去找了司马师商量,根本就没有告诉司马昭。等两人商量好了才告诉司马昭。当夜两人的状态是司马师安稳如平常,司马昭吓得睡不着觉。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后司马懿死去,司马师顺利接班,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当时所有的大臣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也就是所司马懿就像当年的权臣伊尹,而司马师就像伊尹的儿子伊陟,父死子立,两人都不是善茬。

其实他们说的没有错,司马师是最像司马懿的,不但善于权谋,更善于笼络群臣。司马师接管大将军职位后,尽量表现的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举荐贤才,笼络人心。他举荐了诸如诸葛诞、毌丘俭、邓艾、石苞、钟会、夏侯玄这些人,一时之间,朝纲肃然。

如果此时司马昭来争,铁定是没戏的。因为他的哥哥如同父亲一样,已经执掌了大局。而这个大局看起来很稳,其实很凶险,需要他们兄弟共同维持。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关中地区屡次遭到姜维的进攻,因此司马昭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镇守长安,以抵抗姜维的进攻。而司马师则坐镇朝中,稳定局面。局面能稳定吗?不可能呀。

司马懿当年威望如此之重,尚且还有王凌之叛,司马师时期肯定也镇不住。果然,后来和司马师私教甚深的夏侯玄联合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欲废了司马师的大将军之职。而令人可笑的是,这些人都是司马师举荐和提拔的。

因此,司马师异常愤怒,他派人逮捕了参与谋划的所有人,经过审讯才发现,幕后主使其实是皇帝曹芳。于是司马师下令诛杀所有参与阴谋的人,然后酝酿废除皇帝曹芳。

朝廷政变后不久,又发生连锁反应,驻兵淮南的毋丘俭和文钦看到夏侯玄被诛杀,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此时司马师头大了,朝中政变好应付,发生兵变就麻烦了。于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坐镇洛阳,而自己则领兵前去平叛。

此时司马昭会趁机夺取司马师的权利吗?肯定不会。此时两人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那里出事后果都不堪设想。果然想什么,来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昭留镇洛阳,平安无事,但是司马师这里出事了。司马师临出发时其实已经有了眼疾,身体有恙,但还是强行出发了。在两军交战时,文钦的儿子文鸳勇猛异常,他率军逆袭司马师的士兵,直接威胁到司马师的中军大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疾发作,眼球都掉了出来。为了不使军心扰动,司马师用被子蒙住身体,不让外人看到,一直坚持到全军获胜,而此时司马师已经生命垂危了。

于是司马昭紧急从洛阳赶来,见到了司马师最后一面。司马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继掌权利,以保全军。而这时的司马昭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己拙于权谋,难以应对局面呀。

这时“小张良”钟会出面了,他建议司马昭立刻继任大将军之职,等待皇帝命令。果然皇帝曹髦派人宣诏,让尚书傅嘏统帅全军返还,司马昭则留镇许昌。意思很明显,要夺了司马昭的兵权。

这时钟会建议,司马昭和尚书傅嘏一起率军返还,然后屯兵于洛阳城外,不让兵权。这时皇帝看到司马昭没有放权的意思,于是宣布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接管司马师的权利。

至此,两人完成轮换。而司马家族则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试问,如果没有司马昭和司马师的戮力同心,恐怕司马家早就被灭门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死时,仅为太尉,所以不存在世子之争。即使司马懿大权在握,当时反对司马懿的人还有很多。后期司马懿死去后,司马师执掌权利,反对司马师的更多。所以,司马昭和司马师疲于应对,力求团结,哪里有功夫去争夺权力呢?


每日趣评



司马懿儿子很多,但是他亲自培养的,并且作为家族掌门人重点培养的,其实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师,司马昭也不在其中。比如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偷偷让司马师阴蓄死士,为政变做准备,这是司马昭不知道的。

司马师年轻的时候,也和夏侯玄,诸葛诞一样,都是当时名士。所以,早早就在司马懿的亲自关怀下,当做家族继承人入仕了,而且都是清显美官,事情不多,但是名气很大的那种职务。这是当时的世家大族的正常操作,每个大家族都会重点培养一个人作为接班人。

不过,司马懿也不是他爹司马防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司马防早期重点培养对象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司马防早年举荐过曹操,曹操后来投桃报李,又举荐过司马朗,所以司马朗很早就入仕汉朝了。而司马懿不同,司马懿是曹操征辟的人,一开始就是曹操的丞相府的掾属。


只是司马朗死得比较早,所以司马懿顺势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权势,当然,也不能不承认,和司马朗相比,司马懿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高很多,司马朗更多的是像一个汉末世家大族以传统方式培养起来的儒家士大夫,这种人在汉末到三国这种时代,当然不如司马懿吃香。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所以很早就被确立为家族掌门人来重点培养。比如他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政治联姻,完全服务于家族政治利益的需要,早先娶了夏侯玄的妹妹,是和曹魏外围宗室攀亲,后来夏侯徽之死,也是因为她发现了司马家在搞大阴谋,所以被害死的。

司马懿的地位在曹丕时期迅速上升,到曹睿时期已经成了朝廷不放心但又不能不用的重臣,最终和曹爽一起成了曹睿临终的托孤大臣。在曹爽专政的时期,司马懿虽然受到打压,但是司马懿的每次让步都是有要求的政治交易,而这种交易基本上都是以司马师的职位为主要要价。


比如夏侯玄原来主管军队人才选拔,后来曹爽将夏侯玄外派为征西将军,接替夏侯玄的就是司马师。因为这时候的司马懿是曹魏元老的代表,他的进退关系到整个元老集团的政治利益得失。曹爽采取的办法就是政治上给司马懿个人好处,把他和元老集团切割开来。

所以,对司马昭来说,在司马懿生前,司马师的地位非常稳固,司马昭完全没有资本和司马师去竞争什么。相反,司马昭地位上升比较快的时期,就是在司马师执政时期。司马师之所以重用司马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自己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昭的儿子。


甚至到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昭还没有被当成公认的司马氏家族的继承人,这也是当时有人主张以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或者司马师过继的儿子司马攸继承司马师的地位的原因。只是因为司马孚当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司马攸又太小,所以才临时把司马昭推上去了。

所以司马昭后来才会公然对人说,天下是司马师的,他只是临时代管,将来还是要还给司马师的,也就是让司马攸继位。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后来司马昭并没有选择司马攸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他的大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


萧武


残杀之心可能有,但残杀之举,没有。

原因有二:

第一,外患未平,司马兄弟还需一致对外。

司马懿的这两个儿子,都是人中之龙,权谋之士。这样的人,基本不会做蠢事。像袁绍、袁术兄弟以及袁绍儿子们那样自相残杀的事情,司马师和司马昭不会做。

为何?

因为外部大敌仍然存在,还没轮到兄弟相杀、争夺帝位的时候。

司马懿死后,虽然司马师和司马昭继承了他的权力,司马一族在曹魏大权在握。但是,内忧外患还在。

内忧,指的是曹魏的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这两大家族是宗室至亲,对于司马氏当权,一直耿耿于怀,并虎视眈眈。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需要兄弟同心,时刻警惕、对付这些反对司马家族的人。

外患,指的是三国其二的蜀国和东吴还没有被消灭,还对曹魏构成威胁,这也是司马兄弟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正是这些外忧内患,加紧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团结。

第二,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做继承人。

司马家一直人丁兴旺,司马懿他爹有八个儿子,司马懿更是青出于蓝,有九个儿子。司马昭也有八九个儿子。可是作为司马家长子的司马师,却一生无子。

没有儿子,皇位让谁继承呢?

没办法,司马师只好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自己,让他日后继承大统。

既然将来是自己的儿子继位,司马昭实在没有必要与司马师去争去抢了。

偏偏司马师又英年早逝,死的是偶只有40多岁。而他过继的儿子司马攸,此时只有7岁。

反正都是司马昭父子继位,所以,司马师直接把大权传给了年轻力壮的司马昭。兄死弟及,也算公道。

综合以上两点,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得以兄友弟恭,善始善终,没有闹出自相残杀的大戏。

但是,假如——我是说假如,司马师有亲生儿子,而且司马师传位给幼子,那么以司马昭的权谋阴狠,篡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但历史没有假设,所以,只能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命好,比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们的命好多了。


趣谈国史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互相残杀,也是在天下定了以后的事。天下没定,司马师和司马昭自相残杀个鬼啊!

司马家篡位的过程比起曹操来说,困难太多了。

对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皇室对手下臣子的控制,是一件特别屈辱的事。汉献帝基本上找不到几个亲信,对朝廷的控制力也低。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没着急篡位,逐步的扩大并稳定自己的地盘,一点点推进。

所以等曹丕篡位的时候,汉献帝连个朋友都没有,地位稳的不行,杂毛都清除了。

而司马家要做的,就是把曹操已经弄稳了的班底,来一次大换血。在这期间,司马家要面临三座大山:

1. 司马家的人命够长——其实司马懿还好,活了70多,但司马昭和司马师俩人,40多岁就死了。

2. 司马家必须要立下汗马功劳——这个司马家也做的不错,比如司马懿挡住了诸葛亮的攻击、灭了公孙康;司马师也打退了诸葛恪对合肥的进攻、剿灭了叛乱。

刚给司马昭铺平了道路,司马昭还死了。

3. 曹魏势力的逐步瓦解——从司马懿杀曹爽、司马师杀王陵等事件,一点点来。

这些事情做完了,司马炎才顺利登机。在这之前,父子三人一条心,力气往一处使。

讲真,家族式作业真的比泥腿子有远见多了。绝对不会干天下不稳就瞎搞的破事。


酒骑风


中国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自相残杀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秦二世杀害三十多个兄弟姐妹,比如杨广杀害大哥杨勇,李世民杀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比如曹丕谋害弟弟曹彰曹冲等,比如赵光义谋害大哥赵匡胤,比如窝阔台谋害弟弟拖雷等,比如皇太极杀害兄弟莽古尔泰德格类姐姐哈达公主等,比如雍正帝杀害胤禩等几个弟弟等等。

因此曹魏权臣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不但没有自相残杀,反而同舟共济共同对敌显得有些非同一般,其实这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

首先,对内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虽然掌握了曹魏最高权力,却仍然要面临曹魏皇族与忠于曹魏大臣的反扑。比如曹魏皇帝曹芳联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后司马师逼曹芳废黜张皇后,改立王皇后。曹芳因参与了李丰等人的图谋而不安,司马师则担心后患,又废黜皇帝曹芳。

其次对外,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要共同抵抗蜀汉与孙吴对曹魏政权的进攻。战争连续不断,内忧外患,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当然不可能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第三,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司马师掌握曹魏大权以后,只能把最高权力给弟弟司马昭继承。

第四,司马师当政时间太短,只有两年多,又忙着平定内外动乱,没有时间与弟弟司马昭没有发生权力斗争。公元252年司马师当政,公元255年在一场兵变中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公元255年3月23日痛死于许昌,只有48岁。


厚德载物49847


司马懿老谋沉稳,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是不遑多让,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两人是司马懿最优秀的两个儿子,能力不分上下,且二人兄弟情深,并未发生过自相残杀之事。




司马懿敢博命一赌发动高平陵之变,并非万事俱备,这还要多亏了司马师,阴养死士3000,散于人间,至举事之日,一朝而集,竟没有人知道这些人从何而来,由此可见司马师之能力和远见,要远远在他其他兄弟之上的,靠着这3000死士,京师洛阳被司马家全面控制,最终逼得大将军曹爽投降,司马懿毫不留情的将曹爽兄弟诛杀并夷灭三族,曹魏大权至此尽归司马懿之手。嘉平三年(251年),在平定王凌之乱后司马懿去世,享年73岁,司马师继为抚军大将军执掌曹魏军政大权。




司马懿共有八子,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追尊)与宣穆皇后(追尊)的长子,与司马昭一奶同胞。都说“长兄如父”,更何况司马师这个长兄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处事作风,司马师沉稳坚强,有雄才大略,年轻的时候就于夏侯玄、何晏齐名。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执掌曹魏大权,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掉谋划夺权的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至此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在司马师单独总揽曹魏大权的这四年里,他的弟弟司马昭始终细心辅佐没有二心,两人同舟共济,精诚团结,一步步的把曹魏变成他们司马家族的“家天下”。




司马昭仅比长兄司马师小三岁,兄弟二人同受司马懿喜爱,司马师年长,因此大小事皆参与机要谋划大局,司马昭当时仅仅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权势威望皆不及兄长,所以,司马昭不可能存二心而使兄弟自相残杀,做自毁长城的事情。在当时风雨诡谲,险恶无比的朝廷形势,兄弟内斗,无异于给他人以可乘之机,特别是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密谋废掉司马师之事更是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噤若寒蝉,朝廷上下反对他们的人还有很多。




不过,司马师能力再强,但擅自废立毕竟是大逆之举,一些效忠曹魏的地方诸侯看不下去了,正始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征讨,司马昭被委以重任留守洛阳。叛乱虽很快就被扑灭了,但司马师却因惊吓过度,眼伤复发,病势沉疴,司马昭自洛阳前往许昌探视,司马师临死前,将曹魏大权移交与司马昭,司马师无子,而他唯一的养子司马攸其实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在司马懿过世后的四年里,司马师始终牢牢把曹魏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因此早早就把二弟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到自己身边,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司马昭不可能不知道,待司马师去世后,承担改朝换代、统一三国的重任必在他的儿子身上,司马昭没有任何理由敢在司马师在世时兄弟自相残杀。


大国布衣


要说司马师与司马昭相亲相爱,从无猜忌我是不相信的。

通往权力的路上都是血腥。君不见玄武门之变,九子又夺嫡?

司马家既然想君临天下,便难做圣人。纵传司马师温厚,但他身为司马懿长子,命定的继承人,不可能不应对兄弟司马昭的野心,而司马昭并非庸才,自是不愿屈居兄下。

但兄弟二人为何没在明面上抓破?一是彼时尚还是曹魏的壳子,司马家尚未登顶,不必急着阋墙分薄势力。二是司马师无子,嗣子正是司马昭儿子司马攸。

故此兄弟二人暂安。

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的行为充分表明他也只是嘴上孝悌而已。他继承司马家权位后,嘴上说这是景王(师)天下,他只是代管,但直至去世,也没传位给司马攸,尽管这也是他血缘上的儿子——但他挂在大哥户头上啊。

司马兄弟之间有没有刀光剑影,从司马懿另一个儿司马干身上也看得出来。此子深得司马懿真传,深谙装疯卖傻精髓,安然活到八十岁。这也从侧面证明:权力之家,兄弟相争几乎是避免不了的,除非你的言行明确表示,无意位置——如司马干。



钱多多读文史


这个问题很简单:他二人尚有共同利益且不曾间断,也就是说相互夺权还没上升为主要矛盾!

有很多人认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之后,获得军政大权,魏国便徒有其表,完全沦为司马氏的私人物品。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狭隘了。

当时的曹魏具体可以分为两大势力,即以司马氏族为首的士族势力与魏国固有的宗族势力。所谓士族便是一直为曹魏尽心尽力,摸爬滚打晋升上来的人。所谓宗族,顾名思义就是皇亲国戚等曹魏公族。高平陵兵变之后,司马懿虽夺得军政大权,但是并不能一次性将宗族势力消灭干净。

宗族势力并非司马氏族唯一阻力,另外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士族中曹魏的死忠,尤其是武将死忠,如邓艾、钟会等人。虽然你司马氏族拿了军权,但不一定能够调得动他们,就算调得动,也必定是阳奉阴违,处处掣肘。举个离我们现代近一点的例子:袁世凯被罢黜兵权之后,清廷为了抵抗北伐军而不得不调动北洋军,结果就是根本没用,北洋军阴奉阳违,故意拖延,最后迫使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宗族势力与士族曹魏死忠成为司马氏吞并曹魏最大的障碍,司马懿固然明白这些,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壮大集团,伺机而动。而在此之前的司马氏族虽然权倾朝野,也不敢有什么大的举动,司马氏族这能依托魏帝之名,逐步消灭宗族势力。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拜为大将军,司马昭领士族,共同把持朝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消耗宗族与曹魏死忠的有生力量。卫瓘一计除三贤、蜀国灭亡,配合司马氏在朝内频繁更换皇帝,公族被权利架空,几经周折可算是把宗族势力彻底碾压下去。没了宗族的抵抗力量,司马氏才真正成为“魏国主人”。

国内情况一稳定,司马昭也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直接手刃魏帝曹髦,封晋王,加九锡,别人连大气也不敢吭一声。这也就是“司马昭之心”的背景。只是可惜司马师早早病死,所以他是正儿八经的为弟弟做了工程师,添砖加瓦,修桥铺路。

所以说,并不是司马师与司马昭手足情深,不忍相残,而是被当时情势所迫。不是不忍相残,而是不能相残。内有宗族,外有吴蜀,这时毋庸置疑的内忧外患。内有忧患,外有强敌,问题都还没解决,兄弟两个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既然目标尚未达成,自然情同手足。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司马师死的晚一点,宗族势力与外敌都已经被歼灭的情况下,手足相残我想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吧!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么么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